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4783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docx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试题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19届高三历史下学期3月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

“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

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

”其意在说明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反映了分封制对于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很大,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而是强调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故B排除;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尚未进入封建社会,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个形似制酒用品的青铜“蒸馏器”,经专家鉴定、在该文物中发现了芋头的残留物,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汉代已经可以蒸馏白酒。

但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记载出现在元代文献。

上述对蒸馏白酒的不同认识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别

B.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

C.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

D.历史事实年代久远难以判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有关蒸馏酒和蒸馏器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时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历史研究需注意史料的互证,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献史料真伪难别,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不能简单说明出土文物更具说服力,故C排除;历史事实客观存在,并不是年代久远难以判断,故D排除。

3.宋真宗曾作《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表明宋代科举

A.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

B.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C.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D.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故A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排除;“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影响社会观念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刘师培对清代学术曾指出:

“盖汉学之词举世视为无用,舍闭关却扫外,其学仅足以授徒。

若校勘金石,足以备公卿之役,而不足以备公卿之欢。

……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

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

”其意在强调

A.清代学术氛围相对自由

B.明清封建制度日益没落

C.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主流

D.清代宋明理学仍居主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欲得帝王之尊,必先伪托宋学以自固。

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反映了宋明理学在清朝占主导地位,仍居主流,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清代学术氛围相对自由,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明清封建制度日益没落的信息,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经世致用思想,而是说明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故治宋学者,上之可以备公卿,下之可以得崇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明理学的影响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5.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任命两江总督耆英以钦差大臣名义兼管五口通商事宜;道光二十四年,耆英调任两广总督,仍兼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此即五口通商大臣一职的产生。

这一官职的设置表明

A.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有所调整

B.近代专职外交事务大臣出现

C.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D.对外交涉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耆英调任两广总督,仍兼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此即五口通商大臣一职的产生”反映了当时清朝外交体制有所调整,管理对外通商事宜,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兼办”,不是专职外交事务大臣,故B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开始,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政府高度重视对外交涉问题,故D排除。

6.据1909—1911年编辑的《新疆图志》统计,沙俄在新疆地区各主要城镇建立许多“洋行”。

这些俄国“洋行”,不仅将低价收购的新疆土产皮毛、棉花、马匹等驮运回国,以赚取高额利润,而且每运回国一驮货物,就从俄国政府得到16卢布的奖金。

然后,他们又将俄国的工业品行销新疆各地。

“洋行”的设立

A.体现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

B.使新疆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标志俄国政府控制新疆经济

D.极大促进新疆近代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俄国“洋行”在新疆地区收购原料,倾销商品,这冲击了新疆地区的传统经济,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华资本输出的信息,故A排除;仅凭材料并不能体现俄国政府控制新疆经济,故C排除;俄国“洋行”在新疆地区收购原料,倾销商品,不可能“极大”促进新疆近代化进程,D说法过于夸大,故D排除。

7.九一八事变后,博古在《论民众革命与民众政权的口号》中指出:

“中国革命目前阶段的特点,是在两个伟大的革命潮流的汇合,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与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土地革命。

因此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现阶段的主要内容。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把反帝与土地革命结合符合中国国情

B.此观点混淆了土地革命的对象和性质

C.体现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D.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右倾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对帝国主义的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博古将土地革命的对象和性质混淆了,土地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地主阶级,并不是帝国主义,故B正确;九一八事变在1931年,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把反帝与土地革命结合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故A排除;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右倾错误的信息,故D排除。

8.为了更全面了解改革开以来中国域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状况,某学者粗据1981-201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城镇居民住房酒费支出的数据绘制成图5,能正确反映下图信息的一项是

A.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B.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C.社会主又志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

D.改革开纹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在1991年、2001年等阶段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下降趋势,故A排除;需求增加并不是住房消费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故B排除;仅凭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故C排除;材料数据反映了1981—2015年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总体上升趋势,这说明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故D正确。

9.《十二铜表法》规定: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

”这些规定

A.维护了罗马贵族利益

B.有效抑制了个人私利

C.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

D.体现了罗马法公平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处死刑”反映了罗马法对国家利益的重视和维护,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维护罗马贵族利益的信息,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个人私利被有效抑制,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罗马法公平性,而是强调国家利益,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处死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至上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斯宾诺萨(1632—1677年)说道:

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的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

这一言论

A.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B.萌发了人类的自主意识

C.抨击了天主教会的思想

D.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宾诺萨是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材料“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反映了斯宾诺萨提倡人的自觉精神,反对外在的奴役,体现理性主义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契约的思想,故A排除;1632—1677年处于17世纪,并不是人类自主意识的萌发时期,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抨击天主教会的思想,故C排除。

11.1959年在著名的“厨房辩论”上,尼克松对赫鲁晓夫说道:

“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以及做出选择的权利。

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而恰恰是这个人让所有的房子都盖得一模一样。

”这反映出

A.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迹象

B.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

C.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

D.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以及做出选择的权利。

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反映了尼克松对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批判,故C正确;1959年处于美苏争霸时期,美苏关系并未出现缓和迹象,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的信息,故B排除;1959年美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并不是自由主义经济盛行,材料也无法体现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下图是2018年7月刊登在《中国日报》上的一幅漫画,名为《开火》。

对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A.美国利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

B.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

C.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D.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损人害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了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世界经济的破坏,实质上指出了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损人害己,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漫画反映的是美国对世界经济的破坏,并不是美国利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故A排除;材料漫画并未体现美国经济发展遭遇巨大挫折,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而是强调贸易保护政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C排除。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13.【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这场战争起源于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由于当时北方控制在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劳动党手中,美国为了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在日内瓦会议后迅速介入南方,并在1956年支持南方吴庭艳成立越南共和国。

越南南北方两个政权分立的局面由此长期化。

1961年,美国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决定,通过有限的军事干涉支持南越政权,使用军事手段消灭解放武装力量。

越南的国内冲突由此发展为美国参加的战争。

——摘编自郭辉《战争回声》

材料二越南战争不仅对美国的社会和政治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尼克松政府为了摆脱越战,对美国的军事部署、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从而改变了当时的国际关系,对我国打开孤立的外交局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编自朱秀玲《尼克松政府的越南战争政策和策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日内瓦会议的相关决议承认越南独立;越南南北分裂;美国在越南采用扶植和军事干涉政策;肯尼迪上台。

(2)影响:

削弱了美国国力;引发国内民众反战情绪高涨;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解析】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越南南北方两个政权分立的局面由此长期化……美国肯尼迪政府上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日内瓦会议、越南分裂、美国干涉、肯尼迪上台等方面概括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背景。

(2)影响,根据材料二“对美国的社会和政治乃至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美国的军事部署、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美国国力、民众反战、美国调整外交等方面指出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7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主张治理天下要“事在四方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韩非还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据《韩非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认为:

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袛和理智的体现,人类的本性(灵魂)便谁都难免有感情。

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较为优良。

即使法律所未及的问题或法律虽有所涉及而并不周详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时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

因为多数人总比少数人不易腐败。

……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行于中庸。

在一个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并且很少野心,“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

既不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

因此,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政治构想的命运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

(1)韩非的政治构想:

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理政;主张国家要不断改革和实行法治。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

实行民主政治;中产阶级掌权是最适合城邦的政体;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

(2)韩非的政治构想在当时受到推崇,且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原因:

韩非的构想符合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点,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和实施,伴随着雅典城邦体制的灭亡被淹没。

但是他的构想对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产生影响。

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诞生在雅典城邦的衰落时期,城邦外有强敌威胁,内有体制本身的狭隘,其理论既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

【解析】

【详解】

(1)构想,根据材料一“事在四方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二“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

因为多数人总比少数人不易腐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改革和法治等方面概括韩非的政治构想;从民主政治、重视法律等方面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

(2)命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受到推崇、深远影响等方面指出韩非政治构想的命运。

从没有得到实施、对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等方面指出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命运。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特点、阶级要求、理论特点、社会环境等方面说明其原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历史成果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69年

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据点的网络

1992年

美国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

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6年

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了亿大关,稳居世界第一,在互联网产品占GDP6.4%

 

上表为部分信息技术发展历史成果。

从表中提取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举例: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世界全球化进程。

信息技术革命是一次涉及面广泛影响力巨大的基础技术变革,它推动了信息处理传输方式的变革、成本形成阶段的转移和主导资源类型的转换,使人类经济的交往大大突破了时间、空间和成本的障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从信息技术的特殊作用,缩小了世界距离,以最为便捷的方式沟通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答案亦可从如下信息入手:

影响信息技术发展的因素;美苏争霸催生了信息技术:

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中国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是列举了信息技术产生发展的过程特征,可以从材料看出信息技术发展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刚开始是从美国诞生的,后来传播到了世界,特别是90年代发展到中国,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有力的促进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促进因素,我们可以结合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材料的内容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特征和影响影响因素。

还要搞清楚信息化的特点和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16.【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庆历四年,知制诰欧阳修等人起草并颁布貢举新制,使得科举考试各方面都有了参考标准。

陈植锷在《北宋文化史论述》中对庆历科场新制的内容作一详细的录入:

进士(省试)试三场,不改封弥、誊录制度。

考试顺序为:

先试策三道,一问经旨,二问时务;次论一道;再诗赋各一道。

关于旧时的试帖经、墨义,今统统取消。

关于各场的评判标准:

初场引试策,先次考校。

内有文辞鄙恶者,对所问不备者(谓十事有五项以上不对者),误引事迹者(谓十事误引五项以上者),虽能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等,并不更考论。

对于论,内有不识题者,文辞鄙恶者,误引始者(十事误引三项以上者),虽有成文却理识乖谬者,杂犯不考式者,凡此五,亦不更考诗赋。

第三场诗赋毕,将存留策、论卷子上与诗赋通考定去留。

合格荐名者,出榜告示。

——摘编自许洪波《宋初科考与文赋——以欧阳修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年间“贡举新制”中有关“省试”的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庆历年间“贡举新制”的历史影响。

【答案】

(1)内容:

规定了考试顺序、评判标准、方法。

特点:

重策论轻诗赋、重思考轻记忆。

(2)影响:

开启了以策论为重的新时代;有利于激发读书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儒学复兴;使科举制得到完善。

【解析】

【详解】

(1)内容,根据材料“使得科举考试各方面都有了参考标准……考试顺序为:

先试策三道,一……再诗赋各一道。

关于旧时的试帖经、墨义,今统统取消……评判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考试顺序、评判标准、考试方法等方面概括庆历年间“贡举新制”中有关“省试”的内容。

特点,从重策论、重思考等方面归纳特点。

(2)影响,根据材料“先试策三道,一问经旨,二问时务;次论一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策论为重、激发参政热情、王安石变法、儒学复兴、科举制完善等方面说明庆历年间“贡举新制”的历史影响。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条约称日本吞并琉球的武装行动是“保民义举”。

日本进而阻挠琉球向清政府进贡。

1877年,黄遵宪随何如璋使日,任参赞官,开始了外交官生涯。

光绪四年,何如璋致书(其中出自黄遵宪之手者十之七八)李鸿章,主张“对此不得隐忍”,如若听之任之,日本“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

“琉球迫近台湾,我简弃之",“他时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锤,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得”。

“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轻,今日弃之患更深。

1882年3月,黄遵宪奉命调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在其驻美期间,针对美国排华,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华侨利益和国家权益的活动。

同年7月,美国政府以从巴拿马来美的华商未领取中国官员的执照为词,对华商予以扣留。

黄遵宪延请美国律师哈门,向美国司法部门据理力争,美国政府终于允许该华商上岸。

美国排华新例不准华人假道美国。

黄连宪指责这是“背条约,妨国例,且有违公法的,表示要与之力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遵宪外交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黄遵宪外交思想与实践。

【答案】

(1)基本内容:

“伸自主之权”;“保公众之益”。

(或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措施,通过斗争求得和平,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以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维护华侨利益和权利)

背景:

近代晚清政局的变动(答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亦可酌情赋分);欧美近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长期外交实践。

(2)评价:

积极:

对列强的侵略,黄遵宪主张坚决抵抗,以维护国家的独立与统一,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精神;有利于维护华侨利益,易于华侨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局限:

黄遵宪的外交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实践也无力扭转晚清外交被动局面。

【解析】

【详解】

(1)内容,据材料“为台湾计,今日争之患犹轻,今日弃之患更深……背条约,妨国例,且有违公法的,表示要与之力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斗争求和平、维护国家独立、维护华侨权利等方面概括黄遵宪外交思想的基本内容。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晚清政局、民族危机、欧美影响、外交实践等方面回答其产生的背景。

(2)评价,据材料“维护华侨利益和国家权益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爱国主义、民族利益、中外交流、无力扭转被动局面等方面评价黄遵宪外交思想与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