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4886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docx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报告

市政府经济研究室课题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郴州、构建和谐郴州的重大战略举措。

去年以来,我们对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两个专题调研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郴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撤地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市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整体上看,市域经济已经跨过了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推进。

但是,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协调的小康。

从市域层面来看,2005年全市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市域内来看,我市目前还有4个重点扶贫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呈现出低发展水平上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状态。

根据对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分析,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三大经济板块:

半小时经济圈、汝桂安经济区、临嘉经济区。

半小时经济圈:

是指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永兴县和宜章县等2区4县,属于优势地区,其中,资兴、桂阳、永兴为全省10强县市。

土地面积11907平方公里,总人口300.93万人,分别占全市的61.64%、65.29%;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349.3亿元,占全市的72.87%。

汝桂安经济区:

包括汝城县、桂东县和安仁县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扶贫县,属于贫困地区。

土地面积2071平方公里,总人口90.23万人,分别占全市的10.72%、20.23%;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65.8亿元,占全市的13.73%。

宜章县虽为省级重点扶贫县,但因其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不列入贫困地区,而纳入半小时经济圈。

临嘉经济区:

包括临武县和嘉禾县,属于郴州的“中部地区”。

土地面积5339平方公里,总人口66.72万人,分别占全市的27.64%、14.48%;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64.2亿元,占全市的13.4%。

1.从发展水平看,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

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十五”期间,半小时经济圈、汝桂安经济区、临嘉经济区GDP年均分别增长9.56%、9.34%、9.48%,2005年三大经济区人均GDP分别为11606元、7058元、9625元。

从相对差距看,2000年三大经济区人均GDP之比为1.68:

1:

1.39(以汝桂安经济区为1),2005年为1.64:

1:

1.36。

从绝对差距看,2000年半小时经济圈、临嘉经济区人均GDP分别高于汝桂安经济区2262元、1295元,2005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分别扩大到4548元、2567元,而半小时经济圈与临嘉经济区人均GDP的差距也由967元扩大到1981元。

2.从产业结构看,三大区域的非农产业比重差异明显。

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

47.4:

35,半小时经济圈为15.6:

48.2:

36.2,汝桂安经济区为25.4:

40.8:

33.8,临嘉经济区为20.1:

47.6:

32.3。

汝桂安经济区和临嘉经济区的农业产业比重均超过20%,比半小时经济圈分别高9.8、4.5个百分点。

3.从财政收入看,三大区域财政实力差距进一步扩大。

“十五”期间,半小时经济圈、汝桂安经济区、临嘉经济区的财政总收入(不含市本级收入,下同)分别增长179%、54%、56%,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7%、-0.34%、11%,三大区域的增幅差距较大(汝桂安经济区和临嘉经济区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十五”后两年分别调减了财政收入基数)。

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看,2000年,半小时经济圈、汝桂安经济区、临嘉经济区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之比为1.14:

1:

1.73(汝桂安经济区为1);2005年,三大经济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561元、176元、331元,三者之比为3.19:

1:

1.88,半小时经济圈、临嘉经济区与汝桂安经济区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仅相对差距扩大,而且绝对差距也由2000年的24.9元、130元扩大到385元、155元。

其中,半小时经济圈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与汝桂安经济区最低的县之间的差距,由2.2倍扩大到6.45倍。

4.从居民收入看,三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95元,半小时经济圈、汝桂安经济区、临嘉经济区分别为9653元、7661元、8622元,三者之比为1.26:

1:

1.13(汝桂安经济区为1),绝对差距在1000元左右。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2005年全市平均水平为3506元,三大经济区分别为3911元、2112元、3792元,三者之比为1.85:

1:

1.80,比2000年(三者之比为1.61:

1:

1.55)的差距有所扩大。

其中,半小时经济圈与汝桂安经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由2000年的1025元扩大到1799元。

据市扶贫办统计,截止2004年底,汝城、桂东、安仁3县贫困人口共15.5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76.7%。

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形成地区经济差距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历史文化因素,还有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

1.发展的初始条件差异较大。

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包括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地理区位、人的思想观念等,对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有直接影响。

发展的起点越低,对后来的发展制约作用就越强。

若没有重大外来因素影响(如国家布局重大投资项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起点低的地区与起点高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将越来越大,这也是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

从郴州来看,半小时经济圈具有丰富的矿产和旅游等自然资源、良好的地理区位、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开放、包容性强,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较好、支撑能力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高,综合优势明显。

汝桂安经济区和临嘉经济区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主要以农业资源为主,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市外交通不畅通,市内联系不紧密,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封闭和落后,社会事业薄弱,资源开发程度低、增值空间小,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缓慢。

2.市场驱动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均等。

从市场层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规律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市场主体的驱利性倾向越来越明显,对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如半小时经济圈)资源配置的力度较大,对基础条件较差的区域则较少“光顾”。

从政策层面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国家和省里对贫困地区出台了不少扶贫开发政策,但真正投入的资金和项目极为有限,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投入很少;市级财政实力和调控能力有限,对贫困地区的支持也有限。

撤地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出于尽快做大做强市域经济实力的考虑,按照扶优扶强的思路,优先发展优势地区,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对半小时经济圈内的县域经济给予了较多支持,特别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基本都布局在半小时经济圈。

3.投资布局分布不均。

资金投入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半小时经济圈基础条件好,集聚能力强,投资来源多,投资效益高;汝桂安经济区和临嘉经济区基础条件差,外来投资少,自我积累能力弱,投资规模严重不足。

“十五”期间,三大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66.3亿元(不包括市直跨区域投资88.8亿元),其中,半小时经济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10.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2.5%;汝桂安经济区和临嘉经济区分别为88.4亿元、67.4亿元,两个区域的投资总额仅相当于半小时经济圈的38%。

实际利用外资方面,“十五”期间,半小时经济圈为7.47亿美元,汝桂安经济区和临嘉经济区仅相当于半小时经济圈的20.8%。

实际到位内资方面,2005年半小时经济圈为57.2亿元,后两者仅相当于前者的44%。

从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客观存在并在一定时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从全局和长远看,如果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长期存在,差距越来越大,将对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郴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因此,“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要更加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构想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基础、整体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市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板块,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开放、繁荣、和谐郴州。

1.半小时经济圈。

目标定位是打造市域经济核心增长极,构建“2+4”城镇群。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要素和物流交易活跃、经济带动作用显著的经济区。

2.汝桂安经济区。

目标定位是打造生态特色经济区,加快脱贫致富。

重点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生态特色工业和生态特色旅游业,建设生态特色小城镇和新农村,力争2010年所有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3.临嘉经济区。

目标定位是培育市域经济新的增长板块。

重点发展农产品和矿产品精深加工业、锻铸造产业,建设有色金属矿产品加工基地、珠三角工业配套协作基地和返乡创业基地。

(二)协调四大关系

1.优势优先与协调互动的关系。

综观全局,半小时经济圈的加快发展,对于增强市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市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同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对于建设全面小康郴州、构建和谐郴州,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必须实行“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既要充分发挥优势地区的区位交通、科教人才、产业基础等优势,鼓励优势地区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又要加强三大经济区的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和统筹协调,大力扶持汝桂安经济区发展,促进临嘉经济区后发赶超,形成三大经济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2.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

在推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进程中,要把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体规划、政策导向、产业布局、营造环境、规范秩序等方面的引导、协调和服务作用,做到政府引导发展,市场配置资源,规范区域竞争,实现共同发展。

3.区内合作与区外联合的关系。

三大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水平都不高,既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三大经济区之间、经济区内县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更要鼓励和支持三大经济区依托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市域外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特别要主动加快接受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和带动,加快与港澳和海外的市场融通、资源互补和产业对接。

4.区域协调与城乡协调的关系。

既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互动发展,努力缩小三大经济区的发展差距,提升市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又要统筹各区域城乡发展,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功能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互动发展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协同并进。

四、推进郴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实行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与各有侧重的发展战略。

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在产业布局、项目建设、要素配置、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对三大经济区实行适度的差异化政策,并确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考核指标和激励政策。

1.半小时经济圈实施率先发展战略。

在土地和城镇规划、投融资、产业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并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帮扶汝桂安经济区和临嘉经济区发展。

2.汝桂安经济区实施扶贫攻坚战略。

落实扶贫攻坚的各项政策,加大扶贫攻坚工作力度,把解决农村部分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扶助贫困农户创家业,支持贫困乡村兴产业,鼓励贫困地区干部干事业。

3.临嘉经济区实施后发赶超战略。

依托和提升传统产业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劳务经济优势和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增强区域发展后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二)以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没有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三大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就会无序进行,优势难以有效发挥,导致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1.发展规划引导。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确定三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环境治理保护规划等等。

要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调控,努力使实际发展与规划相吻合,减少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

2.产业政策引导。

半小时经济圈要突出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汝桂安经济区要突出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临嘉经济区要突出资源深加工和传统制造加工业发展。

通过完善产业导向、产业准入、产业转移、项目核准、生态环保等政策,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上、中、下游产业共同发展,引导产业链的细化和延伸,打造具有高辐射、强带动、大规模的市域经济产业链,构建一体化、集群化、多层次的市域产业体系。

3.投资政策引导。

引导本地和外来投资者按照我市三大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分工,合理选择投资区域和投资项目,对符合投资方向的项目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符合投资方向的项目不予支持或进行引导、调整,或者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三大经济区的信贷规模,实行适度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分区域提供不同类别的信贷产品,不搞“一刀切”。

4.土地政策引导。

配合优化产业布局的要求,对三大经济区的项目建设用地采取差别化的调控。

半小时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用地。

汝桂安经济区的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建设用地予以重点保证,对破坏和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项目用地实行严格限制,适当放宽高能耗的项目用地。

临嘉经济区要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和采空区综合治理,对资源深加工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严格控制污染型和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型项目用地。

(三)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汝桂安经济区和临嘉经济区与半小时经济圈的差距,主要是工业化的差距,缩小差距的关键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1.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半小时经济圈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多、科技水平较高、财政实力较强、创新基础条件较好的优势,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大财政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建设一批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孵化器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企业创新,在优势产业领域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力争在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石墨、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率先建设创新型区域。

汝桂安经济区要着力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生态食品生产领域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出一条科技脱贫、创新致富的路子。

临嘉经济区要重点加强有色金属深加工和锻铸造业提质改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水平,以技术创新支撑工业跨越式发展。

2.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数字视讯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整合三大经济区的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有色金属、能源、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新型建材、化工机械等优势产业,推动企业集聚,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

3.着力发展园区工业。

要重点搞好半小时经济圈的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圈内七个园区的产业定位,实行错位发展,避免招商引资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

特别要研究整合市经济开发区、市有色金属产业园和郴州出口加工区,积极推进“一区多园”、“一园多制”,提高园区集聚能力和发展水平。

汝桂安经济区要因地制宜,依托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发展工业园区,力争安仁和桂东各创办一个省级特色工业园。

临嘉经济区要着力加快临武工业园和坦塘工业园建设,加大项目入园力度,形成产业特色,实现规模效益。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郴州海关和公路口岸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半小时经济圈的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现代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业,着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半小时经济圈设立分支机构,扩大区域信贷规模。

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消费性服务业,创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和休闲度假胜地,以大旅游促进大流通,构建大市场。

(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抓住促进中部崛起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1.坚持交通先行。

围绕构建畅通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厦成高速公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公路复线等交通大动脉,加快临桂(阳)、永安等主干线和宜连(州)、临连、桂(东)遂(川)、汝丰(州)、嘉宁(远)、新(田)嘉等省际、市际通道,以及安攸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要旅游公路的建设和改造提质,尽快形成全市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交通运输网络。

“十一五”期末,力争所有县与市之间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且通畅率85%以上。

2.建立合理的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电源建设和电网改造,重点抓好华润鲤电B厂、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厂、东江水电厂扩机、程江口电站等重点电源项目建设,争取新建华润鲤电C厂2×60万千瓦火电项目和华润A厂2×30万千瓦机组扩建,积极实施生物质能发电项目。

新建汝城、嘉禾、资兴220千伏变电站和郴西500千伏变电站,扩建郴东220千伏变电站。

3.建立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

重点抓好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城市防洪工程和江源水库、莽山水库、黄口堰水库建设,争取实施东江湖向长株潭衡郴直供水工程和东波水库、观山洞水库、沤菜水库等项目建设。

建立健全山洪地质灾害和旱灾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应急救援系统。

4.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建设,实现区域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5.完善城镇公用基础设施。

加强城镇道路、管网、供水、供电、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五)以城镇群为主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群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

坚持规划引导、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资兴、桂阳、永兴、宜章等县城为重点,其他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城镇体系,走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1.实施“2+4”城镇群发展战略。

编制以北湖、苏仙(城区部分)为主体,资兴、桂阳、永兴、宜章县城为支撑的“2+4”城镇群发展规划,引导半小时经济圈城镇化有序发展。

加强中心城区功能性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加快“南延东进西扩北提”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资兴、桂阳、永兴、宜章等县(市)要加快与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发展配套、环境治理同步,加快以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打造半小时城镇群。

2.加快小城镇扩容提质步伐。

把嘉禾、临武、汝城、桂东、安仁等县城建设成为要素集聚明显、基础设施良好、产业支撑有力、服务功能健全、发展特色鲜明的次区域性中心城镇。

强力推动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镇建设,建设一批既有相应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又各具特色、对周边农村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小城镇。

(六)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大力推进城镇群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城乡一体化加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半小时经济圈。

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充当“排头兵”。

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东江鱼业、金海岸渔业、裕湘面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咨询等中介组织和购销大户,壮大畜禽、水产、烤烟、花卉、茶叶、水果、蔬菜等优势产业,培育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以郴资桂高等级公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省道沿线乡、村为重点,加快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完善乡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加强农村水、电、路、讯、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建设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经济发展、环境良好、乡风文明的现代农民新村。

2.汝桂安经济区。

要以新农村建设推动扶贫开发,重点抓好无公害和反季节蔬菜、优质稻、优质水果、食用菌、竹木、药材、茶叶等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着力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品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不适宜居住的偏远山区群众实施“移民搬迁”。

3.临嘉经济区。

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舜华鸭业、三味辣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会经营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创建返乡创业基地,活跃农村经济。

适应该区域人多地少、农村居民居住相对集中、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多、“空心村”多的特点,加强规划引导,积极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空心村”改造,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七)以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贫困地区的群众享受与较发达地区的群众同等的公共服务。

适时适度调整公共财政投向和社会保障政策,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倾斜,构建覆盖各经济区域和城乡的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三大经济区和城乡之间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为重点,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大力开展各种助学活动,努力解决农村学生就学难和贫困地区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是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和农村卫生医疗条件较差的问题。

三是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重点,加强城乡广播电视、文化基础设施、职工和农民活动中心建设。

四是以扩大社保覆盖面为重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

五是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投向的示范作用,引导各类投资者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投资。

六是建立健全区域间的扶持机制,引导和鼓励优势地区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贫困地区发展。

五、具体建议

1.建立半小时经济圈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主持,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确定区域发展规划和目标,研究区域发展重大政策,推动区域间重大项目建设。

2.召开一次汝城、桂东、安仁等3县党政主要领导和重点扶贫乡镇主要领导参加的扶贫攻坚座谈会或现场会,确立“十一五”期间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3.着力解决临武、嘉禾的交通瓶颈问题,当务之急要力促临桂二级公路、临连公路、宁(远)嘉公路、新(田)嘉公路开工建设,借助交通快速通道力推临武、嘉禾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临嘉经济板块。

(课题组成员:

刘益红李志红胡志华)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附件1:

关于郴州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调查与思考(2005)

附件2:

关于我市欠发达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05)

 

附件1

关于郴州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市政府经研室课题组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