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4913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4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 6号字.docx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A4纸6号字

《中国文化概论》(王宁版复习资料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

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

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

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

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

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

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

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应把握三要点:

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应把握三要点:

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

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

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

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2错误认识: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

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

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

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

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

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

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

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

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

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

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

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

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

[《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

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

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

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

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

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4、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

答: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五千年来的温带气候也是有变迁的。

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的大势是由暖变冷,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温暖期(前3000—前1100、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观测期”(1900—。

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气候与灾荒疾病情况有直接关系。

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

总的趋势是频率越来越密,程度愈来愈大。

与这样的趋势相同,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后来越严重。

5、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答: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它所依赖的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

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

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7、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答: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被毁灭了。

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与其地理条件有关。

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因此人群间为争夺生存居住地的斗争过于残酷。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

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8、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答:

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0、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

唐朝初年,南方的情况已有较大的改观。

丹阳、毗陵、吴郡等地,已经属于开化之地。

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的人文、物产的都会。

11、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答:

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

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

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书楚语,作楚声”的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1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

答:

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

6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1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答;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知识题

1、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3、尚忠:

对君主忠心无二,尽心尽力做自己的职务。

4、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

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

6、周朝,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到公元前771年。

7、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8、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9、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老子、庄子

10、韩非子提出法、术、势。

11、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

12、阴阳家以战国时期邹衍为代表。

13、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

共经历秦(公元前221~前206年、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新朝(公元8~23年、东汉(公元24~220年四个朝代。

14、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5、在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东汉变为三级。

县以下设乡、亭、里。

16、皇帝之下是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17、汉成帝时,把宰相的权力三分为司空、司马、司徒。

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都是在唐宋之际发明或广泛应用的。

18、民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使得原有的雕版印刷不能适应需求,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应运而生。

它的发明者是毕升。

〈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16、天主教的三大学者是利马窦、徐光启、李之藻。

清初三先生:

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

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17、清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巨大成就,小说如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戏剧如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二、名词解释:

1、新石器时代: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三大文明成就: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5、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6、羲和敬顺昊天:

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7、敬授民时:

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8、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9、西域:

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当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

10、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有许多科目,其中

①孝廉②茂才③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①孝廉即孝子廉吏,是两汉入仕的正途之一。

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丞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②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较孝廉为少,出路多为地方县令,俸禄较孝廉多,显得更重些。

③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能选出“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12、永嘉之乱:

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

以“赴国难”的美名。

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

晋永嘉二年(308年,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

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13、十六国:

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14、般若学和涅磐学:

大体而言,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

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磐学为主。

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空观”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大的近似,所以特别盛行。

般若学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

鸠摩罗什的另外一位中国学生道生,则是涅磐学的重要人物。

涅磐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成佛的阶段等。

15、色目人:

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

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16、南人:

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

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17、回回:

它是元朝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现在称回族。

18、孟德高维诺:

孟德高维诺是13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各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国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

19、八思巴:

西藏喇嘛教萨迦派的领袖,被忽必烈奉为国师,除“做佛事”,为皇帝及后妃传授佛戒外,并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备皇帝咨询。

朝廷又设宣政院,让八思巴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

20、儒户:

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目“儒户”。

这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等同等级,可以免除赋役

21、利玛窦: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明朝时进入中国传教。

22、徐光启:

明朝著名科学家,有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23、锦衣卫:

朱元璋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

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

锦衣卫在他的儿子朱棣当皇帝时,丧失了那点保护民众的意味。

24、一条鞭法:

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

内容是:

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

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25、摊丁入亩:

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