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851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docx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授课教案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主要内容,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基本内容和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时间:

6学时、6学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学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有多种含义。

一是从最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是从与上述比较相对狭义上讲,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并列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精神内容的总和。

三是从更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精神生活内容中的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内容,即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之一的文化建设。

四是指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例如“四有”公民之一的“有文化”。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40页)那么,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江泽民同志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24页)那么,如何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深化了对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1、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

在社会的有机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重要保证,思想文化则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影响。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科学地预言:

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共产主义新社会,是文明时代的更高阶段,它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它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

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作为共产主义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既是生产力的大解放,也是人的大解放,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步克服旧社会的残余和痕迹,必将创造出新型的比资本主义文明更高的社会主义文明,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繁荣昌盛,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大放异彩,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社会主义应该使人们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并在体力和智力上得到全面发展。

  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

“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高度概括,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就是:

在经济方面,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治民主建设,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通过精神文明建设,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如果只求某一方面的单项突进,而忽视其他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只能是畸形的、不健全的。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长期滞后、经济长期停滞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文化贫穷、愚昧落后、精神空虚、思想腐朽、道德沦丧、生活堕落同样不是社会主义。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是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2080页)只有从物质文明、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统一去把握社会主义,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我们所要求的现代化目标是一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事业,它不仅要摆脱贫困和落后,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和物质的现代化,而且要摆脱愚昧,实现以高度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以及文化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统一目标。

这个统一的目标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已有明确的反映。

基本路线除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外,还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这三个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能互相代替。

但是,它们又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因此,它们每一个方面也就自然具有自己的战略地位。

这就是说,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变革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现代化是包括一定经济、政治结构和文化形态在内的整个新文明。

如果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仅仅限于经济的现代化,而忽视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这就把本来全面整体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搞得残缺不全,切割肢解了,也就很难称得上是社会主义事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了。

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一个新成果。

   显然,搞好物质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制定了明确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我们一定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必须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1)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塑造人的工程。

在当代,一个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最重要的条件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我们面对的世界是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世界,而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已居于前所未有的地位。

“教育立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选择。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火车头,成为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本世纪初,科技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为5%~10%,而到1950~1970年,在发达国家已达到49%,发展中国家也占35%,到了90年代,发达国家已达60%~80%。

自觉地把我国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它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状态是推动一个国家迅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及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才能成功。

而要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除了需要合理分配以外,还要靠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们树立起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明的纪律。

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政治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从而使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2)加强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思想保证

   当今世界名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建设。

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世界格局由原来的两极对峙向多极化发展,国际间各种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

西方敌对势力在对苏联东欧“和平演变”得手之后,开始倾其全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

在实施这种政策中,他们特别看重思想文化手段,全面宣扬西方的价值观、社会政治思想、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企图通过思想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思想文化的挑战成为关系社会主义前途的大课题。

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

对外开放以后必然带进来一些坏东西,要说有危险,这是最大的危险。

还指出:

现在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开始了,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针对社会上义的和平演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指出:

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我们不警惕不斗争行吗?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40—441页)因此,我们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其正确的方向;才能用正确的政治思想去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以相应的伦理、道德和纪律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抵制和排除消极思想的影响,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3)加强文化建设,也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文化不仅是精神力量和智力财富,而且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需求。

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是丰富的,人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

它有两种不能相互代替的基本生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生活,正如不能设想一个人只有精神生活而没有物质生活一样。

人,既是物质人,更是精神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既是经济人,更是道德人。

可以说,正是这一点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精神生活,对于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是对真、善、美的创造、追求和享受,没有文化生活的人,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而文化生活的需求是随着物质生活需求的增长而增长的:

物质生活的范围扩大,文化生活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物质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也随之提高,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相应,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广大人民不仅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而且要求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近十几年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比过去丰富得多了,但是同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们也必须加强文化建设。

   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441页)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综合标志,它主要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构成。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讲综合国力,不能只讲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还要讲文化力。

文化力的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文化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

“理论指导力”是指科学的理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对人们思想的指导作用。

“理想凝聚力”,是指由科学理论所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巨大鼓舞和凝聚作用。

“道德教化力”是指高尚的道德风尚对人的言行的正确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融通协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

对各行各业工作的促进作用。

“舆论导向力”是指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社会的神经系统,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强大而敏感的导向作用。

“科技创造力”是指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

“法纪整合力”是指法制纪律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规范,与道德互为补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有力匡正。

“艺术熏陶力”是指各类艺术通过体现在作品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形象性和典型性,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文化力”。

这种文化力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把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

 

   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强调,不仅基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理论,而且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

文化建设是事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发展、会不会变质、有没有前途的千秋大业,是决定我国在跨世纪发展中能不能实现宏伟战略目标的根本大计。

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努力建设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要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文化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文化建设。

这样的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事业,是一项长期而又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我们党确定的到2010年实现这个伟大工程的奋斗目标是:

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这个奋斗目标,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全局,突出重点,既包括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迫切要求。

努力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将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必将使本世纪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现实。

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把长远规划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当前的工作尤其是抓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从具体事件抓起,就是要从大局着眼,认真解决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是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优良党风政风。

二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大力培养爱岗尽责、方便群众、优质服务的敬业精神。

三是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四是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初步呈现优秀精神产品大量涌现、文化市场活跃有序的繁荣景象。

五是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创建更多的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发展先进文化,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必须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江泽民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1、加强思想建设

(1)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高全民族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总结,是从对客观世界的研究中,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中,从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

它居于认识领域的最高层次,具有其他精神产品不能代替的根本性,统揽性和导向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理论基础,也是思想建设的根本。

这种科学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觉悟,才能转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

列宁明确地指出:

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阶级运动的旗帜。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这一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具体地讲,文化建设之所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称为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因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这是它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最主要区别。

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艺等基本部分,其中的“思想”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包括工人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这些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独具的,而且居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地位,它规定和影响着文化建设其他内容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社会主义文化走什么路,为什么人服务,以什么为价值取向,等等。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

为什么邓小平强调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

就是要保证社会主义思想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精神领域的指导作用和核心地位,就是为了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为什么邓小平强调理想信念是“四有”中最重要的?

就是因为我们所说的理想信念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追求,也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所揭示的革命道路和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进行的,国内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出现苏联、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历史的急剧转折强烈地影响到人们的精神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不断提醒全党重视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他亲自指导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批判、对理论战线一些错误观点的批判、对“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思潮的批判、对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等。

他强调指出,对外开放以后,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必然要渗透进来,“要说有危险,这是最大的危险”。

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不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搞不上去,而且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会毁于一旦。

用什么来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呢?

只能用马克思主义。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揭露各种错误思潮貌似正确的假象及其实质,分清是非,提高人们的认识,统一人们的思想。

在这方面,邓小平堪称光辉的榜样。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旗帜和指针,只有在它的指引下,文化建设才有主心骨,才有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我们的文化才能成为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最先进的文化。

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今天,主要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文化建设只有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才能使文化建设立足当代实际,保持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才能解决文化建设在当代面临的各种问题,保证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2)要始终不渝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目标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它是人的阶级立场、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反映。

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现阶段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邓小平指出:

“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他要求在我们的军队里,在人民中间,在青年中间,都要讲信念,培养能够“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内容很多,为什么说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