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162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docx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1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带答案)

(1)

一、选择题

1.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对某个生产工具描述道: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此工具是

A.水排

B.风车

C.筒车

D.曲辕犁

2.《贞观政要》记载:

太宗谓侍臣曰:

“守天下难易?

”侍中魏征对曰:

“甚难。

”太宗曰:

“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

”(太宗)又谓(太子)曰: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下面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B.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C.隋文帝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修建

D.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是中国古代当政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下列措施与解决该问题相关的是

A.开凿大运河

B.创立行省制

C.开辟丝绸之路

D.转移经济重心

5.“寂寞天宝(年号,742——756)后,园庐但(只有)蒿藜(蒿草蒺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这首诗反映的是

A.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B.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

C.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D.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

6.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A.皇族的后代

B.外戚

C.朝政大臣

D.掌握重兵的武将

7.如果给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

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A.政治清明B.科举兴盛C.民族融合D.经济繁荣

9.“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有西方政府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这其实是不知不觉的模仿了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的事物。

”这“事物”是指()

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科举制

10.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的是()

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致远

11.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

A.权臣当道

B.土地兼并严重

C.隋炀帝的暴政

D.隋末农民起义

12.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13.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

A.灌溉B.饮水

C.运输D.泄洪

14.人们常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朝时期诗坛名家辈出,我们常说的享有“诗仙”“诗圣”之美誉的是

A.李白白居易

B.李白杜甫

C.杜甫白居易

D.李白吴道子

15.“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这些话描述的朝代是()

A.北魏B.北宋C.东汉D.唐朝

16.隋文帝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下列叙述中能够说明其“伟大”的是

①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②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

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④厉行节约

⑤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17.我们要想了解唐朝时中亚、印度半岛及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山川风貌以及社会习俗,应该查阅的书籍是(  )

A.《齐民要术》B.《史记》C.《西游记》D.《大唐西域记》

18.《太平广记)中曾提到“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黄巢起义D.王仙芝起义

19.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A.宋岳飞抗击金军

B.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

C.唐玄宗倡导节俭

D.唐朝杜甫《三吏》《三别》《春望》

20.一位唐朝官员说:

“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1.骆宾王曾经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

“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这说明

A.骆宾王很有文采B.武则天爱惜人才

C.宰相能力有限D.武则天不得民心

22.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23.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回族的形成

24.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

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

B.

C.

D.

25.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抬遗。

遂达臻全盛。

”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

A.文景之冶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

故C符合题意;A是东汉的冶铁工具;B用于谷物清选加工;D是唐朝的耕作工具,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唐朝筒车的相关史实。

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

”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依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知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及三省六部制,故本题选D

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当政者为了把长江流域日益增长的财富供给京城的朝廷和东北边陲的驻兵,想了很多办法,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南方的财富输入北方,故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含义。

解答时,先读懂题干的含义,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题干信息分析备选项,找到正确答案。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天宝……蒿藜……世乱各东西……一二老寡妻”可知,755年,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它造成极大的灾难,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在907年以后,故A不符合题意;宋夏战争造成的灾难,是在北宋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金军攻宋造成的灾难是宋金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权衰微,地方节度使权势加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故C符合题意;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A不合题意;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故B不合题意;主动请缨,征战海外与鉴真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文诗句里的“小邑犹藏万家室”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小邑犹藏万家室”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繁荣局面。

故选D。

9.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中信息“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可知,这一“事物”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很类似,答案为D。

1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行的史实。

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故B正确;AC推动中日文化交流,D推动中朝文化交流,故ACD错误。

故选B。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隋朝的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隋炀帝被叛军所杀,隋朝灭亡,故C是根本原因,D是主要原因,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权臣当道、土地兼并严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故A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D项符合题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A项不合题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B项不合题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天一到,小草又会生长的。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此题选择D。

1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灌溉、饮水、泄洪功能,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诗仙”“诗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诗歌十分流行,诗坛名家辈出,例如李白和杜甫,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B项符合题意,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吴道子被尊为画圣,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长安是唐朝的都城,胡指的是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唐朝实行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民族交往频繁,唐都长安成为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故D正确;北魏的都城是洛阳,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东汉的都城是洛阳。

故选D。

16.C

解析: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文帝厉行节约,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⑤项是隋炀帝的功绩,不符合题意,需排除含⑤项的ABD三项。

故选C。

1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B项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项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洗,衣冠南渡”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A项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的特点,但是与题干内容无关,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C项不符合题意;王仙芝起义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在濮州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天宝末”“禄山作乱”,天宝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禄山指的是安禄山,根据限定词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安史之乱的内容。

1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是单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历史观点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评价。

B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属于观点,所以B项符合题意。

ACD都属于对历史事实的单纯表述,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学生对隋朝科举制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本题选B。

考点:

科举制的创立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识记能力,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考试至今还在沿用,影响深远,是考试命题的重点,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科举制度的演变: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科举制度的废除:

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同学们以后对历史概念要深入理解,全面的把握才行。

2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骆宾王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武则天读了檄文后,却惋惜地说:

“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

”这说明武则天欣赏骆宾王的文采,爱惜人才,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在位期间破格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后来成为一代名臣的姚崇等,B项符合题意;AC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本身说法不正确;故选B。

2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唐朝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在国际上影响大、声望高,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汉开丝绸之路,故A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属于国内的民族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C项属于唐朝对外交流的史实,不能体现“民族”关系,故选C。

ABD都与古代民族融合、民族友好有关,排除。

2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使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曲辕犁因其辕曲,而被称为曲辕犁,区别于直辕犁。

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

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骨耜为原始社会工具,C项是东汉水排为鼓风冶铁工具,D项是西汉耧车播种工具。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判断题干主旨所示—唐朝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2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故答案为C项。

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