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21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 服务科学发展.docx

陈元推进市场建设服务科学发展

推进市场建设服务科学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党委书记陈元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国家开发银行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应运而生的。

14年来,开发银行在投融资领域经历了不断市场化的改革历程,以市场化方式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同时实现自身的优良经营业绩和健康发展,增强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

开发银行的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发展历程

开发银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双重产物和重要内容,从成立之初就打上了改革的深刻烙印。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国务院决定,国家开发银行于1994年3月17日成立。

根据国务院[1994]22号文规定,开发银行对由其安排投资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资金总量和资金结构配置上负有宏观调控职责。

主要任务是:

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服务于国家重点建设,投资项目不留资金缺口,从资金来源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结构进行控制和调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逐步建立投资约束和风险机制,提高投资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开发银行的改革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一)初创阶段(1994年至1998年)

当时我国处于短缺经济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重点基础建设严重不足和资金短缺。

针对这种情况,开发银行主要担负宏观上防止基建盲目膨胀引发通货膨胀和微观上确保国家重点项目资金需要这两方面的职责,重点支持“两基一支”领域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建设,贷款资金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受这个阶段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局限,开发银行在经营模式上沿用了财政融资的观念和方式,资本金是“一女两嫁”(是以项目的建设资金拨付,同时作为开行的资本金),项目由政府部门指定,发债由行政摊派,贷款由商业银行委托代理。

这期间,开行业务功能不全,风险意识薄弱,与其他国有银行一样,信贷风险不断沉淀、累积。

(二)发展阶段(1998年至2007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召开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

面对新的形势,1998年开发银行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在市场环境下、银行框架内”办银行的思路,开始了政策性金融的市场化转轨。

开发银行摒弃传统政策性金融“等靠要”财政补贴的观念,主动面向市场运作,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以国际先进银行为鉴,在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现全方位的市场化运作。

在风险控制上,开发银行提出主动面向市场防范和控制风险,从过去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融资转向依靠国家信用的市场化运用,实行信贷融资的方式。

1998年4月进行了第一次信贷体制改革,建立风险内控机制,挡住“奉命贷款、人情贷款”,控制信贷资产增量风险。

1999年1月进行第二次信贷体制改革,重点化解存量风险。

2000年11月推进第三次信贷体制改革,全面引进国际先进银行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全面强化内部管理。

在机构设置上,1998年底中国投资银行的并入,使开发银行迅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分行网络。

在办行方针上,坚持“抓好党建、办好银行、支持发展”,实行民主办行和开门办行。

不断推进内部管理改革和创新,建立了分工合理、相互制约,“业务推动、风险控制、稽核监督”三线并行的运行机制。

在业务功能上,开发银行成功地将国家信用运用于债券融资,1998年9月在银行间市场率先进行市场化发债。

同时,信贷资产证券化不断推进,管理资产和银团贷款等业务蓬勃开展,债转股、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顾问等金融产品陆续增加,大大丰富了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

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和不懈努力,2001年开发银行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根本性好转,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2002年主要经营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支持“两基一支”领域的同时,逐步拓展到社会瓶颈、民生发展、国际合作等更广泛的业务领域。

(三)经营现状

目前,开发银行已发展成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动发挥作用、充满活力的金融机构,提前完成政策性金融的市场化转轨,积累了进一步用市场化方式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量。

主要经营指标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底不良资产率由1997年底42.64%降到0.54%,不良贷款率由42.65%降至0.59%,连续16个季度实现“双降”,累计本息回收率99.62%,连续8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ROA由0.25%提高到1.17%,ROE由2.10%提高到19.69%。

实现稳步持续快速发展。

资产余额由1997年底0.38万亿元,增长到2007年底2.89万亿元,其中贷款余额为2.2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例达到90%。

创造价值、实现国有资本增值。

开发银行用500亿元注册资本金,形成了2.8万亿元的优质资产,使国有资本增值了5.6倍。

财政部对中央金融企业实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考核,开发银行也是连续保持优秀的惟一单位。

开发银行先后被国际杂志评为“亚洲最赚钱银行”、“亚洲最盈利的银行”之一。

二、全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一)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大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发展。

1998至2003年,开发银行配合扩大内需,加大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把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成长为中长期融资领域的主力银行。

开发银行提供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近80%的信贷资金和国债项目超过30%的配套贷款,在国家每4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就有3个获得了开发银行的融资支持。

与此同时,开发银行支持经济增长由重点项目的单一拉动向城市化的全面拉动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持久动力。

2003年下半年以来,开发银行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并推进规划先行,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截至2007年末,开发银行贷款主要分布在电力、公路、铁路、煤炭、石油石化、邮电通讯、农林水利、公共基础设施等八大主要行业,近2/3的贷款集中在煤电油运等瓶颈领域;50%以上的贷款投向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严格控制贷款投向汽车、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重复建设高发和市场高度竞争的行业,在这些行业现有的少量贷款也是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扶持民族品牌。

(二)积极探索支持社会瓶颈和民生领域。

开发银行加大力度支持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教育、医疗卫生、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节能环保等领域,促进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

截至2007年末,开发银行新农村建设及县域贷款余额3106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村流通、县域中小企业项目建设,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覆盖2102个县。

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42亿元,共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91.7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贷款余额301.7亿元,惠及330万低收入人群;教育和助学贷款余额470亿元,71万名高校贫困生从中受益;环保、教育、文化、卫生领域贷款余额1318.82亿元;向26个省提供了164笔应急贷款,支持了民政部评选的2007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中的7项。

2006年和2007年,开发银行作为惟一的银行,连续两年获得人民网评选的“人民社会责任奖”。

(三)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开发银行从服务国家发展和安全两个战略全局出发,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推动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互利合作。

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加强与各国主要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支持对深化双边和多边关系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探索基金、股权投资、融资并购等多元化外汇业务发展格局,设立中非发展基金,与巴克莱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截至2008年6月底,开发银行外汇贷款余额629亿美元,不良贷款率连续23个季度为零。

(四)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合作。

以1998年率先市场化发债为标志,建立市场化筹资渠道,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债券创新品种,累计发债4万亿元,成为仅次于财政部、央行的第三大债券发行体。

推进资产证券化,推动融资由信贷阶段向证券阶段发展,开辟金融合作的业务领域,搭建市场化融资平台,带动社会资金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领域和地区。

创新债转股、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顾问等金融产品和管理手段,成为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力量。

(五)促进中国投融资领域的体制改革。

开发银行致力于推动市场建设和基础制度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投融资活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是推进企业成为规范运作的市场主体,从根本上建设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完善投融资风险约束机制。

二是探索财政和金融合作共赢的中长期投融资模式。

以市场化方式、商业化运作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提高了地方财力和政府投资效益。

三是推动由长期依赖财政融资向以银行信贷等市场化融资为主转变,使政府调控下的市场更加高效,增强了宏观调控效果。

三、开发银行改革发展的几点体会

14年来,开发银行从政策性金融起步,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不断推进商业化进程,对改革开放政策在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发展。

开发银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投融资实践,从传统“两基一支”,到新农村建设、科技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环保、国际合作业务以及众多民生领域,只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开发银行都积极主动支持,努力缓解和消除发展中的瓶颈。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发银行把科学发展规划作为与各方合作的切入点,探索和推广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融资模式,减少了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了融资效率,也从源头上构造了风险防范机制。

(二)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开发银行的巨大变化,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开发银行适应发展的新形势,遵循市场规律和原则,以市场化方式、先进的经营业绩来实现政府发展目标。

开发银行冲破政策性银行不讲业绩的传统观念,树立赶超国际先进银行的目标,推进市场化运作机制的改革完善,提升竞争力,增强实现政府发展目标的能力,支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

(三)坚持市场建设的方法。

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的基本国情、重要特征,也是重要方法。

现阶段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市场的空白、缺损和落后,开发银行在融资中融入市场建设的要求和方法,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共识和系统合力,共同培育和完善市场运行的主体和基础制度,为各种金融方式的进入铺路、架桥,把融资瓶颈领域和项目开发成商业化运作的成熟领域和项目,最终建设一个健康高效持续的市场和融资体系。

这对金融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四)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开发银行每前进一步,都靠解放思想,靠开拓创新。

特别是1998年以来,针对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发银行把国际先进金融原理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支持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创新的举措推动融资模式、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以理论发展提升新的实践,成为开发银行服务改革、开放、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稳步推进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开发银行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都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全局出发,实现开发银行的转型和发展。

从开发银行自身来看,资产优良、财务重组压力小、人员少、包袱轻,改革成本低,具备了实施改革的内部条件。

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重点是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

2007年1月中央召开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首先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

这既是对开发银行多年坚持市场化运作的肯定,是开发银行开拓创新14年厚积薄发的成果,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30年迈出的重要一步。

2008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开发银行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开发银行将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通过财务重组和内部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把开发银行从政策性金融机构转型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