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682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准确理解重要历史概念,如工农武装割据、新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

2.注重专题知识梳理,如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国共关系的演变等。

3.抓住主要线索,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近代中国人民掀起了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重点)

2.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农民斗争的局限性。

(重难点)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与盘剥。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各地群众特别是两广地区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

2.准备:

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宣传、组织起义。

3.过程

(1)起义:

1851年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建制:

永安建制分封,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3)定都:

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全盛:

1853年,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三次战役,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分析理解]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鸦片战争的军费和赔款以及随后的经济侵略,使中国阶级矛盾激化,是起义的重要原因。

另外西方基督教的传播被农民阶级利用改造成为组织发动起义的新的思想工具。

[思维点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王朝统治下长期积聚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汇聚而成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农民阶级与封建主义两大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

①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②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③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目的:

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3)评价

①革命性: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

其平分土地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的办法,不切合实际,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资政新篇》

(1)目的:

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

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上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工矿、交通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外交上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文教上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3)特点: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

(4)评价

①进步性: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局限性:

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未能真正推行。

[思维点拨]

1.《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产品。

平均分配土地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而平均分配产品则相反。

2.《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它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下也没能实行。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1.天京事变

(1)原因:

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争权夺利,破坏了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

(2)概况:

1856年,韦昌辉杀杨秀清,后洪秀全杀掉韦昌辉,石达开负气出走。

(3)影响: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

2.失败

(1)标志:

1864年,天京陷落。

(2)失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意义: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4)教训: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易错提醒]

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作指导。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探究点1 《天朝田亩制度》

史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

如一家六口,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树墙下以桑。

凡妇,蚕绩缝衣裳。

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天朝田亩制度》

思考 

(1)《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标准有哪些?

有何积极意义?

(2)《天朝田亩制度》中关于产品的分配采取何种方式?

它是否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什么?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 

(1)标准:

按人口多少;男女平等;好田与坏田搭配。

意义:

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有利于调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2)方式: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不能。

农民要实现的理想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超越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觉悟,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核心思想: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

探究点2 《资政新篇》

史料 经济方面: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兴银行,奖励技术发明,举办保险事业等。

外交方面:

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政治方面:

主张依法治国等。

文教方面:

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等。

思考 

(1)从时代的要求看,《资政新篇》具有怎样鲜明的进步性?

(2)《资政新篇》为什么无法实施?

答案 

(1)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①当时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土地问题,它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②中国当时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

③太平天国处于防御状态,战争环境残酷,社会不安定。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1)产生背景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颁布时,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2)经济主张

①《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

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

②《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发展私有制。

(3)作用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也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未能付诸实行。

主题二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史料 ……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

……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必有大喜庆事,方设朝会。

……伪天王舁夫(轿夫)六十四人,伪东王舁夫四十八人,以次递减,至两司马舁夫八人而止。

洪逆从不出行,惟杨逆每出行必盛阵仪仗……——《贼情汇纂》

思考 

(1)从史料中可判断作者站在怎样的立场?

简述理由。

(2)史料反映出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存在什么问题?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

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 

(1)地主阶级立场。

理由:

称起义领袖为“逆”“贼”“伪”等。

(2)问题:

生活腐败;脱离群众;革命意志衰退;等级森严。

影响:

为日后领导集团的内讧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其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色

(1)起义背景新:

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发生;而太平天国运动则是因战争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而发生的。

(2)起义形式新:

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宗教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教。

(3)革命任务新:

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4)指导思想新:

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意义。

(5)对外交往新:

太平天国曾与洋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其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起义所不曾遇到的新问题。

(6)失败原因新:

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1.马克思指出:

“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这说明(  )

A.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英国军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受西方革命影响而爆发

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答案 D

解析 英军的入侵并未直接引发运动的爆发,但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这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A项排除;B项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出现;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可排除;D项为正确答案。

2.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

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

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答案 C

解析 太平天国的建制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其实质在于借助神权维护等级秩序。

3.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

”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B.追求绝对的平均主义

C.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树墙下以桑”“蚕绩缝衣裳”可知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故A项正确。

4.孙中山认为“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他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C.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知有民权”“不知有民主”,即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民主、民权思想的指导,C项符合题意。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御照:

胞等所论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钦此。

(1)上述两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

(2)太平天国领导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实行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的?

(3)这种变化,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什么?

答案 

(1)材料一:

有田同耕,平均分配土地;材料二:

规定照旧交粮纳税。

(2)平均分配土地是为了满足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照旧交粮纳税,是根据国家财政和米粮的现实需要。

(3)由废除土地所有制改变为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太平天国的土地政策,由于环境的变化,从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到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的变化,说明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对点练]

知识点1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太平天国时期的民谣唱道:

“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兄弟姊妹都来到,降妖除魔声震天。

”这说明(  )

A.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B.太平天国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

C.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D.降妖除魔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答案 C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统治的内容,没有体现其反侵略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内容,B、D两项错误;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以民谣的形式进行宣传表明其宣传组织方式落后,故选C项。

2.太平天国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廷对峙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B.组织太平军北伐

C.定都天京D.摧毁江北大营

答案 C

解析 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强大的政权与清廷对峙是在定都之后,标志事件是1853年定都天京。

3.“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儿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皇帝吓得发了蒙。

”这一歌谣,是太平天国哪一军事行动中出现的(  )

A.定都天京B.北伐

C.金田起义D.西征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杀到天津卫”,太平军的北伐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在北方的统治,故选B。

其他三项在地理位置上都与天津卫无关。

4.下图中,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囯”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

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  )

A.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B.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丰富了汉语言文字

D.本身文化程度不高

答案 A

解析 “囯”字取“王”居其中之意,实质上反映了洪秀全要加强个人专制统治的愿望,故A项为正确选项。

知识点2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5.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

“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

”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

A.定都天京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金田起义

D.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 B

解析 本题抓住关键信息“想推行均田制度”,而均田制是国家把手中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故B项与题意相符。

6.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后,在日记中不得不承认: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此书应为(  )

A.《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申谕英夷告示》

答案 C

解析 A项是太平军反清的告示,B项要求废除封建剥削,均不符合“效法西人”的要求;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与材料“效法西人所为”相符,故选C项;D项是三元里抗英的告示,排除。

7.“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来往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资政新篇》的这些改革建议,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说明(  )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近代先进事物

答案 D

解析 《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主张能够被洪秀全接受,说明农民领袖能够接受先进事物,D项正确;但《资政新篇》本身并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要求,并没有真正实施,A项错误;B、C两项与史实不符。

知识点3 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

8.从“1856年”“杨秀清”“韦昌辉”“由盛转衰”等历史信息中,你能够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D.天京陷落

答案 C

解析 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杨秀清,继而韦昌辉又被处死,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故选C。

9.李泽厚这样评价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人物:

“一代天才最后落得如此悲惨、被动,是由于他不可能摆脱传统生产方式带给他的深刻印痕。

”李泽厚评价的对象最有可能是(  )

A.孙中山B.洪秀全

C.康有为D.陈独秀

答案 B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不可能摆脱传统生产方式带给他的深刻印痕”,联系近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可以发现四个选项的人物中只有洪秀全符合题意。

故选B。

10.“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

B.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D.拜上帝会吸收了西方文化

答案 B

解析 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主要来自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势力就是为中国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能力练]

11.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

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

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答案 B

解析 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恢复发展小农经济,不利于中国近代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它的经济政策具有空想性,社会习俗改革具有进步性,故B项正确;它的社会习俗改革是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愿望的,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习俗改革,无法推断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变化,故排除D项。

12.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

《幼学诗》以朝廷、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道等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

如《朝廷诗》即云:

“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

”《天父诗》则云: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

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

”材料表明(  )

A.拜上帝教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教教义

B.与清朝统治者相比洪秀全并未显现其进步性

C.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D.向西方学习的不深入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答案 B

解析 “正名”是儒家思想,太平天国用它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清朝统治者相比洪秀全并未显现出进步性,B项正确;C项是干扰项,太平天国未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主要是由于其阶级局限性。

13.“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 C

解析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分土地,产品归圣库,削弱了经济竞争,降低了家庭生产的差距,故C项正确。

14.(2018·武汉模拟)“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答案 D

解析 据“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等信息可排除A、B两项;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C项排除;“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故选D项。

15.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能够支持此观点的史料是(  )

A.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哀叹: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B.《贼情汇纂》记载:

“凡掳之人,每视其人之手,如掌心红润,十指无茧者,恒指为妖,或一见即杀”

C.《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D.洪秀全著书《原道醒世训》,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A

解析 曾国藩的话从侧面证明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伦理纲常,因此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

其他三项都是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的表现,故可排除。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6年是太平军胜利与危机纷呈的一年……

材料二 1856年发生的震撼太平天国的那场灾难……要归咎于他们自己中央领导方面的动荡不定……这种动荡性在运动最初年代中就已经孕育于太平军的制度之中。

政权要继续下去,就需要一种在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兄弟情谊,以刹住诸王之间的不和。

但是兄弟情谊不久都被东王杨秀清的无情野心所毁。

材料三 杨秀清是不是邪恶的阴谋家暂且不论,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如果没有杨秀清的卓越行政才干和集权才能,太平天国运动决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

(1)材料一中的“胜利”和“危机”主要指什么?

(2)归纳材料二中“那场灾难”发生的主要原因。

你认为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全面?

为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杨秀清。

答案 

(1)“胜利”指太平军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危机”是指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

(2)材料认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太平军制度的缺陷造成维护中央领导的兄弟情谊被破坏,从而发生动荡。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材料只看到了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尖锐是天京变乱的重要原因,但没有看到其发生具有必然性;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领导者不思进取,腐朽思想日益滋长,为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3)对杨秀清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一方面,杨秀清凭借其卓越才能,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杨秀清野心膨胀,压制其他将领,破坏团结,引起内讧,断送了太平天国的全盛局面。

解析 第

(1)题根据时间“1856年”,结合太平天国的发展概况得出答案。

(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归咎于他们自己中央领导方面的动荡不定”得出原因,并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上加以评论。

第(3)题应该对杨秀清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