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783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docx

外科学下半学期期末复习重点

1、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颅内压增高:

颅脑损伤、肿瘤、血管病、脑积水、炎症等多种病理损害发展至一定阶段,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导致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上限,从而引起的相应的综合征。

库欣反应:

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出现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缓慢,血压增高(两慢易高)称为库欣反应,多见于急性颅内压增高。

脑疝:

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被挤入小脑幕裂孔、枕骨大孔、大脑镰下间隙等生理性或病理性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

1.颅内压形成的物理基础:

颅腔、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

2.成人颅内压的正常值为70-200mmH2O,儿童为50-100.

3.颅内压的调节主要是依靠脑脊液量的增减。

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超过8%-10%市,就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

4.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

颅内压升高时,相应的脑灌注压减少,而使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缺血,严重者可致脑死亡。

5.脑水肿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毒性脑水肿。

6.颅内压的临床表现:

头痛(早晚重,额颞部,胀痛或撕裂痛),呕吐(喷射状,吐后头痛减轻),视神经乳头水肿,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小儿高颅内压表现(叩击时有破罐音)。

P191

7.诊断:

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及呕吐“三主征”时即可诊断。

8.CT为诊断颅内病变的首选。

9.P192治疗原则,药物。

10.脑疝常见的有三类:

1.颞叶沟回疝或小脑幕切迹疝:

颞叶海马回、沟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到幕下;2.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

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挤向椎管内;3.大脑镰下疝或扣带回疝:

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

11.P194小脑幕切迹疝:

颅内压升高表现,同侧瞳孔改变(动眼神经,瞳孔先缩小后散大,患侧上睑下垂、眼球外斜),对侧肢体改变(肌力减弱或麻痹,病理征阳性),意识改变,生命体征紊乱;枕骨大孔疝:

因为第四脑室受压,脑脊液循环受阻,颅内压增高表现明显,早期即有生命体征紊乱,意识改变出现晚,瞳孔可忽大忽小,呼吸中枢受压迫,早期可因呼吸骤停死亡。

12.按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原则快速输注高渗降颅内压药物。

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可酌情手术。

颅脑损伤

加速性损失-着力伤减速性损伤-对冲伤

1.P196格拉斯哥昏迷积分:

运动反应,言语反应,睁眼反应。

2.

分类

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

骨膜下血肿

范围

局限

较大,延及全头,不受颅缝限制

较大,不超越颅缝

硬度

周边较中心硬

张力较高

波动

无波动

可有

处理原则

不需处理,数日后自行吸收

较小,加压包扎,自行吸收;

血肿较大,在严格皮肤准备和消毒下穿刺抽吸,加压包扎。

已有感染的血肿,切开引流。

处理原则与帽状腱膜下血肿相仿,颅骨骨折时,不宜强力包扎,以防血液经骨折缝流入颅内,

注意事项

周边较中心硬,易误认为凹陷骨折,必要时可摄X线平片鉴别

经反复穿刺加压包扎血肿仍不能缩小者,考虑是否有凝血障碍或其他疾病。

诊断时需注意是否伴有颅骨骨折,颅骨骨折时,不宜强力包扎,以防血液经骨折缝流入颅内。

3.对于凹陷性颅盖骨折,有凹陷深度>1cm;位于重要功能区;骨折片刺入脑内;骨折引起瘫痪、失语等功能障碍或局限性癫痫者。

4.P199三种颅底骨折的区别;CT可帮助诊断;超过一个月仍未停止漏液,可考虑手术修补硬脑膜。

5.脑震荡的临床表现:

1.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不超过半小时;2.自主神经和脑干功能紊乱;3.近事遗忘或说逆行性遗忘;4.神经系统检查多无明显阳性体征。

6.脑挫裂伤临床表现P201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生命体征改变,局灶症状和体征;典型CT表现:

局部脑组织内有高低密度混杂影,点片状高密度影为出血灶,低密度影则为水肿区。

7.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标准:

伤后持续昏迷(大于6小时),CT示脑组织撕裂出血或正常,颅内压正常但临床状况差,无明确脑结构异常的伤后持续植物状态,创伤后期弥漫性脑萎缩,尸检见特征性病理改变。

8.颅内血肿:

急性3日,亚急性3日-3周,慢性3周以上。

9.硬脑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是硬脑膜中动脉,在近翼点处分支,。

硬脑膜外血肿最多见于颞部、额颞部和颞顶部。

10.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可有中间清醒期);有颅内压增高的相关症状体征;可形成脑疝导致瞳孔改变(幕上血肿可致小脑幕切迹疝,使动眼神经受压,患侧瞳孔散大,持续发展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幕下血肿不已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

11.硬脑膜外血肿CT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

手术指征:

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CT扫描提示明显脑受压的颅内血肿;幕上血肿量>40ML、幕下血肿量>10ML(幕上血肿>20,幕下>10即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12.硬脑膜下血肿为最常见的颅内血肿,临床表现有:

意识昏迷(伴有脑挫裂伤的急性患者多为持续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重,亚急性或单纯型血肿多有中间清醒期);颅内压增高及瞳孔改变,神经系统症状。

CT扫描可确诊,急性或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高密度、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影;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

泌尿系统

尿频:

病人排尿次数增加,每次排尿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正常。

夜间尿频又称夜尿症。

(正常人每天排尿5-6次,每次300ML左右;正常人夜间排尿次数不超过2次)

尿急OAB:

一种突发的强烈的排尿欲望,难以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每次尿量很少。

膀胱过度活动征:

以尿急为特征,伴有尿频和夜尿,可伴有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的症候群。

尿痛:

排尿时感到尿道疼痛。

膀胱刺激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三者同时存在。

尿失禁:

尿液不能自主控制而流出。

持续性尿失禁:

即真性尿失禁,是指尿液持续的昼夜从膀胱或泌尿道瘘中留出,几乎没有正常的排尿,膀胱呈空虚状态。

充溢性尿失禁:

假性尿失禁,是指膀胱功能完全失代偿,膀胱呈慢性扩张,并且从未完全排空,当膀胱过度充盈后,尿液会不断溢出。

压力性尿失禁:

当腹内压突然增高时,尿液不经意地流出。

多尿:

24小时尿量达3000-5000ML。

尿闭:

完全性无尿。

血尿:

尿液中含有红细胞。

肉眼血尿:

肉眼可见到血色的尿液(1000ML尿中有1ML血可见);镜下血尿:

借助显微镜看到尿中有红细胞(离心后尿沉渣每高倍视野可见红细胞>3个有意义)

脓尿:

尿液中含有大量白细胞,是泌尿道感染的表现。

一般认为新鲜尿离心后尿沉渣中每高倍视野白细胞>5个提示尿路感染或炎症。

肾自截:

少数病人全肾广泛钙化时,其内混有干酪样物质,肾功能完全丧失,输尿管完全闭塞,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尿液不能流入膀胱,膀胱继发性结核病变逐渐好转和愈合,膀胱刺激症状也逐渐缓解甚至消失,尿液检查趋于正常,这种情况称为尿自截。

(此时病灶内仍有大量活动的结核分枝杆菌)

膀胱挛缩:

结核性溃疡累及全膀胱,病变愈合致使膀胱壁广泛纤维化和瘢痕收缩,使膀胱壁失去伸张能力,膀胱容量显著减少(50ML),称为膀胱挛缩。

透明细胞:

透明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内含有大量糖原、胆固醇酯和磷脂类物质,在切片制作过程中这些物质被溶质溶解,细胞质在镜下呈透明状。

1.急性尿潴留见于膀胱出口以下尿路严重梗阻,突然不能排尿,使尿液滞留于膀胱中。

慢性尿潴留监狱膀胱颈部以下的尿路不完全梗阻或神经源性膀胱。

2.初始血尿:

提示病变多位于尿道,多为炎症;终末血尿:

提示病变多位于膀胱颈部或尿道前列腺部,多炎症;全程血尿:

提示病变多位于膀胱或上尿路,肿瘤可能性大。

3.正常前列腺栗子大小,较平,质地韧,有弹性,后面能触及中间沟,表面光滑。

P530前列腺按摩。

急性前列腺炎时禁行按摩。

4.肾损伤的病因:

1.开放性损伤(多为锐器伤所致)2.闭合性损伤(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3.医源性损伤。

最常见的肾损伤病理类型为肾挫伤。

5.肾损伤的临床表现:

休克;疼痛;血尿(有时血尿与损伤程度不一致);腰腹部肿块;发热(继发感染)。

【有时症状与肾损伤的严重程度不一致】

6.P542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

绝对卧床2-4周,4-6周趋于愈合,恢复后2-3月内不宜体力活动。

7.P543医源性输尿管损伤:

输尿管腔内器械损伤;输尿管腔外手术损伤;放射性损伤(附近肿瘤化疗使输尿管坏死形成尿瘘或瘢痕组织致梗阻)

8.膀胱破裂分为腹膜外型(单纯膀胱壁破裂,腹膜完整,大多由腹膜前壁破裂引起),腹膜内型(膀胱壁破裂伴腹膜破裂,多见于膀胱后壁和顶部损伤)。

P545导尿试验。

9.尿道损伤P546。

会阴部骑跨伤时,将尿道挤向耻骨联合下方,引起尿道球部损伤。

男性前尿道损伤多见于球部,会阴部骑跨伤;后尿道损伤多因为骨盆骨折所致。

10.后尿道损伤:

尿道会师复位术,休克严重者不宜进行。

P548

11.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感染常见病原微生物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

正常菌群

12.肾盂肾炎、输尿管炎为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为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常合并下尿路感染,后者可单独存在。

13.感染途径:

上行感染(最常见),血行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淋巴感染,直接感染。

14.尿标本的采集:

1.清洁外阴,清洁中段尿;2.导尿,适用于女性病人;3.耻骨上膀胱穿刺,适用于新生儿及截瘫患者(最可靠)。

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是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据。

15.急性肾盂肾炎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而急性膀胱炎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可有下腹部不适、酸胀,很少有寒战、发热等。

急性肾盂肾炎多有腰背部疼痛、压痛,急性膀胱炎耻骨上膀胱区可有压痛,但无腰部压痛。

P552

16.P556,前列腺炎分为: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无症状性前列腺炎AIP。

17.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为尿道上行感染所致。

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或假单胞菌。

临床表现为:

起病急,急性疼痛伴随着膀胱刺激症状和梗阻症状以及全身发热症状,往往伴发急性膀胱炎。

直肠指检前列腺肿胀,压痛,局部温度升高,表面光滑,形成脓肿则有饱满或波动感。

禁忌行前列腺按摩或穿刺,以防感染蔓延。

尿沉渣检查有白细胞增多,血液和尿细菌培养阳性。

治疗应积极卧床休息,输液,抗菌大量饮水,止痛解痉退热;如有急性尿潴留,应避免经尿道导尿引流,可行耻骨上穿刺造瘘。

18.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白细胞>10个每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减少,可诊断为前列腺炎。

19.慢性前列腺炎有膀胱刺激症状,排尿不适。

排尿后或变厚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俗称尿道口滴白。

20.膀胱挛缩和对侧肾积水是肾结核的常见晚期并发症。

21.肾结核的临床表现:

膀胱刺激症状(早期尿频,晚期因为膀胱挛缩可致尿失禁);血尿(终末血尿);脓尿;腰痛和肿块;男性生殖系统结核;全身症状(合并其他脏器结核时,可有明显的结核的全身症状:

低热、盗汗等)CT为诊断的金标准。

22.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简称前列腺增生,病理表现为细胞增生,老龄和有功能的睾丸是发病的必需条件,多发生在45岁以后,增生的部位是前列腺的移行带,前列腺的外周带是前列腺癌的好发部位。

前列腺内围绕膀胱颈部的平滑肌内有丰富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受激活可使平滑肌收缩加大排尿阻力,使得逼尿肌代偿性肥大,可使膀胱壁出现假性憩室,上尿路积水,充溢性尿失禁等。

23.前列腺增生一般在50岁以后出现症状。

尿频最常见,夜间更明显;排尿困难最重要,常有尿不尽感;梗阻严重可有慢性尿潴留,充溢性尿失禁。

偶可见无痛性肉眼血尿,需与肿瘤相鉴别。

24.50岁以上男性出现排尿不畅需考虑本病。

前列腺增生病人均须做直肠指检,可触及增大的前列腺,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边缘清楚,中间沟变浅或消失,即可做初步诊断。

尿流率检查可确定排尿的梗阻程度,最大尿流率<15ml/s表明排尿不畅,<10表示梗阻严重,常为手术指标。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可用于排除前列腺癌,但是测定值易受影响。

25.前列腺增生的药物:

α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减少尿道阻力,特拉唑嗪),5α还原酶抑制剂(阻止睾酮转变为双氢睾酮,使前列腺体积部分缩小,非那雄胺)手术:

TURP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梗阻明显,症状严重,有并发症者)。

26.尿结石P575

27.上尿路结石的临床表现:

1.肾结石可引起肾区疼痛,肋脊角叩击痛;输尿管结石可引起肾绞痛或输尿管绞痛,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腰部或上腹部剧痛,沿输尿管行径放射至同侧腹股沟,还可涉及同侧睾丸或阴唇。

2.血尿,多为镜下血尿;3.恶心、呕吐(输尿管和肠有共同的神经支配)4.膀胱刺激症状。

28.上尿路结石检查首选X线,正侧位;侧位摄片显示上尿路结石位于椎体前缘后,腹腔内钙化影位于椎体前缘前;对于X线不显影、较小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可选用CT。

P576

29.上尿路结石的非药物治疗:

体外冲击碎石ESWL(首选,适用于直径2cm以下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所有需要开放手术干预的肾结石);输尿管镜取石术URL(中下段输尿管结石)。

30.下尿路结石包括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

膀胱结石的典型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远端尿道及阴茎头部,伴排尿困难和膀胱刺激症状。

(小儿手搓阴茎、跑跳、改变姿势使疼痛环节后可继续排尿)。

尿道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重者可有急性尿潴留及会阴部剧痛。

31.前尿道结石可沿尿道扪及,后尿道结石可经直肠指检触及,较大的膀胱结石可通过直肠-腹壁双合诊被扪及。

超声、X线、膀胱尿道镜检查。

治疗首选经尿道膀胱镜取石或碎石。

32.透明细胞癌占肾癌的七八成。

肾癌的淋巴转移最先转移到肾蒂淋巴结。

33.肾癌高发于50-70岁,间歇肉眼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被称为肾癌三联征。

副瘤综合征。

34.超声为肾癌的最常用检查,X线平片可见肾外形增大,偶见散在钙化,静脉尿路造影可见肾盏肾盂因肿瘤挤压或侵犯,出现不规则变形、狭窄、拉长、移位或充盈缺损,甚至不显影。

CT确诊率高,是目前诊断肾癌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35.根治性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切除范围包括患肾,肾周脂肪及肾周筋膜,区域肿大淋巴结及髂血管分叉以上的输尿管。

36.肾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腹部肿块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上腹一侧季肋部,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压痛,有一定活动度),可有血尿。

手术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早期经腹行患肾切除术。

37.上尿路肿瘤的典型表现为间隙无痛肉眼血尿,可有腰部钝痛,疼痛程度弱,肾绞痛早期出现,一般无腹部肿块。

膀胱尿道镜检查有时可见输尿管口喷血样改变,发现同时存在的膀胱肿瘤。

手术方法为切除患肾及全长输尿管,包括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壁。

38.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大部分为移行上皮肿瘤。

主要转移方式是淋巴转移,主要转移到盆腔淋巴结。

浸润癌晚期,在下腹部耻骨上区可触及肿块。

39.P585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生长方式

40.尿细胞学检查为血尿的初筛(血尿为膀胱肿瘤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超声可作为病人的初筛。

膀胱镜检查是主要检查手段,原位癌局部黏膜呈红色点状改变,表浅的乳头状瘤浅红色,蒂长,肿瘤有绒毛状分支,似水草。

浸润性乳头状癌深红色或褐色,草莓状或团块状,基底部较宽,附近黏膜充血水肿增厚,肿物活动度小。

浸润性癌局部隆起呈褐色结节团块状,表面常坏死形成溃疡,附有絮状物和钙盐沉积,广基,界限不清。

41.直肠指检、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和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三个主要方法。

42.阴茎癌的部分切除术至少在癌肿缘近侧2cm以上切断阴茎。

 

运动系统

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骨筋膜室综合征:

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为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解剖复位:

骨折端通过复位,恢复的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

功能复位:

经复位后,两骨折端虽未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

骨折延迟愈合:

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所需的时间,骨折断端仍未出现骨折连接。

骨折不愈合:

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时间(9个月),且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3个月),仍达不到骨性愈合。

关节脱位:

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俗称脱臼。

部分失去正常对合关系称为半脱位。

腕管综合征:

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

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一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变。

1.直接暴力:

受伤部位发生骨折;间接暴力:

受力部位的远处发生骨折;疲劳性骨折:

长期、轻微、反复的直接或间接外力导致的某一特定部位骨折。

2.骨折端移位:

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短缩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3.骨折后昏迷的主要原因是出血,骨折的血肿吸收时可产生低热,一般不超过38°,超过者可能为合并感染。

4.骨折的特有体征:

畸形;骨擦音或骨擦感;异常活动。

有一者即可诊断为骨折。

一般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5.P631骨折并发症

6.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见于小腿及前臂掌侧,症状:

剧痛(持续性加重),活动、感觉障碍,被动牵拉痛(早期诊断的重要证据),肢体肿胀,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骨筋膜室内测压压力升高。

P632,根据缺血的不同程度分为:

1.濒临缺血性肌痉挛;2.缺血性肌痉挛(较短时间或程度严重的不完全缺血,恢复血供后大部分肌肉坏死,形成挛缩畸形);3.坏疽(广泛、长时间完全缺血)。

可根据以下四个体征确诊:

1.患肢感觉异常;2.被动牵拉受累肌肉出现疼痛;3.肌肉在主动屈曲时出现疼痛;4,筋膜室即肌腹处有压痛。

如果骨筋膜室压力>30MMHg,应及时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7.骨折晚期并发症:

坠积性肺炎、压疮(长期卧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长期制动);感染(开放性骨折);损伤性骨化(处理不当使骨膜下血肿扩大,机化);创伤性骨关节炎(关节面受破坏又未能准确复位);关节僵硬(长时间固定);急性骨萎缩(疼痛性骨质疏松/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典型症状为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骨折后期应早期抬高患肢、积极进行主动的功能锻炼);缺血性骨坏死(骨折致血供破坏);缺血性肌痉挛(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多为医源性,如外固定过紧;典型畸形为爪形手、爪形足;发现有患肢持续性疼痛加剧需谨慎)

8.骨折愈合过程:

1.血肿炎症机化期:

骨折后2周内血肿机化形成肉芽组织,2-6周内骨内、外膜处开始形成骨样组织-纤维连接期。

骨折处可有无菌性炎症反应。

2.原始骨痂形成期:

首先形成内骨痂和外骨痂,骨内、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合成并分泌骨基质,使骨折端附近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内成骨。

连接骨痂与内、外骨痂相连,形成桥梁骨痂,标志着原始骨痂形成。

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肉收缩及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达到临床愈合,在成人一般需要12-24周。

此时X线可见骨折处梭形骨痂阴影,但扔可见到骨折线。

3.骨痂改造塑形期:

原始骨痂被板层骨所替代,使骨折部位形成坚强的骨性连接,这一过程约需1-2年。

骨折处恢复正常骨结构,组织学和放射学上不留痕迹。

9.一期愈合&二期愈合P635

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

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平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4.拆除外固定后,上肢向前平举1KG>1min,下肢能去拐平地连续行走3min,且大于30步;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无变形。

10.P635影响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治疗方法的影响。

11.骨折的治疗原则:

复位、固定(骨折愈合的关键)、康复治疗。

12.功能复位的标准:

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缩短移位成人不超过1cm,儿童不超过2cm;向前或向后的轻微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的可自行矫正,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方向垂直的须完全复位;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均好;长骨干横行骨折要求对位至少达1/3,干诟端骨折要求对位至少3/4。

13.切开复位的指征:

1.骨折端之间有肌肉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者;2.关节内骨折可能影响关节功能者;3.手法复位未达到功能复位标准且会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4.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5.多处骨折;6.不稳定性骨折。

14.小夹板固定:

适应症:

四肢闭合性、无移位、稳定性骨折。

禁忌症:

1.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2.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3.难以固定的骨折;4.肢体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5.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15.石膏固定:

适应症:

1.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创口愈合之前;2.某些部位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如股骨骨折髓内钉或钢板螺丝钉固定后,作为辅助性外固定;3.畸形矫正后矫正位置的维持和骨关节手术后的固定,如腕关节融合术后;4.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患肢的固定。

禁忌症:

1.全身情况差;2.有进行性腹水者或孕妇等不可有胸腹部包扎石膏绷带者;3.患者伤口疑有厌氧菌感染者;4.年龄过大、过小或体力衰弱者,禁做巨大型石膏;5.心、肺、肾功能不全者。

16.锁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瘀斑,肩关节活动使疼痛加剧,病人常用健手托住肘部(骨折端移位),头部向患侧偏斜(胸锁乳头肌),检查可扪及骨折端,有局限性压痛,骨擦感。

上胸部X线正位片。

青枝骨折和成人无移位骨折三角巾悬吊3-6周,有移位的手法复位满意后横行8字绷带固定。

17.肩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

有上肢外展外旋或后伸着地受伤史,肩部疼痛、肿胀、肩关节活动障碍,病人有以健手托住患侧前臂,头向患侧偏斜的特殊姿势,检查可见患肩呈方肩畸形,肩胛盂处有空虚感,上肢有弹性固定(关节脱位的特有体征:

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Dugas征阳性(搭肩试验阳性)。

X线正侧位片及穿胸位片,必要时可CT。

18.肩关节脱位的Hippocrates复位法:

病人仰卧,于腋窝处垫棉垫,以脱位的同侧足跟置于患者腋下靠胸壁处,双手握住患肢于外展位作徒手牵引,以足跟顶住腋部作为反牵引力。

牵引需持续,用力均匀,牵引一段时间肩部肌肉逐渐松弛后内收内旋上肢,复位可感到有弹跳及听到响声,提示成功,再作搭肩试验,应由阳性转为阴性。

19.肱骨近端在解剖颈下2-3cm,有臂丛神经、腋血管通过。

肱骨近端骨折的分型依据是:

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干互相移位程度即以移位>1cm或成角畸形>45°为标准,0124

20.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段内的骨折称为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中下1/3段后外侧有桡神经沟,骨折易损伤桡神经。

P651

21.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22.肱骨髁附近有尺神经、桡神经、肱动脉,注意有无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表现:

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及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与肘关节脱位区别)。

肘部X线正侧位。

23.肘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

上肢外伤后,肘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检查发现肘后突畸形;前臂处于半屈位,并有弹性固定;肘后出现空虚感,可扪及凹陷;肘后三角关系发生改变。

侧方脱位可合并神经损伤。

肘部X线正侧位。

24.桡骨头半脱位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发育不完全,环状韧带薄弱)。

儿童有腕、手被向上牵拉的受伤史,患儿感肘部疼痛,活动受限,前臂处于半屈位及旋前位,检查肘部外侧有压痛,即可诊断。

X线多不能显示。

25.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