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837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docx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

心死莫大于哀-莫大于心死

哀莫大于心死

    背景:

AC米兰最后一轮拼死争得欧冠名额,但悲哀的是老板贝鲁斯科尼已经对足球完全不感兴趣。

  梁熙明《体坛周报》意甲评论员微博:

http:

///liangximing_titan

  梅克斯本赛季进了两个重要球,一是欧冠小组赛对安德莱赫特不亚伊布的超级倒勾,还有便是联赛最后一轮对锡耶纳,射入米兰本赛季最后一球——保送米兰进欧冠的一球。

  但在米兰还从未像今天千辛万苦打入欧冠、这样为保住第三欣喜若狂时,球员在得知上周关于贝鲁斯科尼嫖宿幼女的报道后,恐怕会彻底心寒。

涉及动用公权欺诈的此案已移交米兰法庭,即将开审。

  此案案发时间是2016年,老贝以往多次奏效的“延时战术”、即能拖就拖、一直拖过追溯期便万事大吉的做法已难奏效。

具体案情是:

老贝嫖宿未成年妓女鲁比,鲁比是摩洛哥人,2016年鲁比因盗窃被捕,警方发现她没有合法证件,鲁比向老贝呼救,老贝直接致电米兰警方要求放人,且竟然谎称鲁比是“穆巴拉克孙女”。

  其实,老贝是用一个更致命的错误去掩盖前一个错误。

之所以对警方撒谎,是因为他害怕警方发现鲁比未成年。

但动用公权欺诈,比嫖宿未成年严重多了。

检方建议量刑,嫖宿幼女1年,公权欺诈5年。

  老贝过往韵事无数,但这回不同。

之所以令人心寒,是因为球员会发现,米兰堕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根本不是因为老贝没钱。

恰恰相反,老贝依然有钱得很,尽管蒙达里多一案老贝必须作巨额赔付,菲宁韦斯特严重受损,但老贝依然花天酒地——他单为鲁比就花了450万欧元,而他的“后宫”远不止鲁比一人,甚至雇佣了一位“大内总管”,保证他要的女子随叫随到。

老贝对皮条客也同样慷慨,某个皮条客对老贝谎称破产,老贝一次就给了500万欧元。

  这两年米兰花了大力气,与皮尔洛、因扎吉、内斯塔、西多夫等一批元老分手,主因是他们薪资太高,米兰不堪重负。

但老贝光是在一个鲁比身上就舍得花掉450万,在一个皮条客身上就花掉500万,却不愿再承受俱乐部球员高薪。

对足球。

老贝已经彻底没兴趣了,不过足球若能提供给他出风头的机会,他当然也冲锋在前——2比0击败巴萨时,老贝便恬不知耻赶往镜头前抢功劳。

也就难怪,米兰在为保第三苦战时,老贝根本不管消极影响,多次公开拆台,直接要阿莱格里走人。

但既然已无兴趣为足球投资,足球多半已无法再为他提供出风头的机会了。

  相比于奖杯,贝鲁斯科尼对于美女的兴致显然更高。

        哀,莫大于心死

  哀,莫大于心死

  请原谅我,本来就容易不快乐。

我是忧伤的小女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带着固有的伤感和灰色。

我努力地寻找快乐,我想放开自己去拥抱这个世界,尽情地在蓝天白云下呼喊追逐。

我想在绿色的草坪上打滚玩闹,想藏在大树后边听你走近的脚步声。

可是,当我停下,当我脆弱,当我无助,那些无边无缘无法无天无止境的哀伤全都一涌而上,一泻而出,冲击着我辛辛苦苦铸起来的快乐城堡,并一点点地吞噬掉想留下来的“积极分子”。

  人最孤单的时候不会掉眼泪,人最忧伤的时候不会掉眼泪,人最脆弱的时候不会掉眼泪。

我是麻木了,还是心死了?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不正是心死以后的无奈和叛逆吗?

然而,中国有句古话:

哀,莫大于心死。

可是,在我,宁愿让心死掉。

这样,就不会有痛,不会有思索,不会有伤感,不会有委屈,不会有。

心死了,一切也就都无所谓了,这个世界再怎么疯狂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别人再怎么冷漠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何必苦苦追寻少的可怜的世界温暖?

何必执著地待在自己铸建的理想小窝中不肯出来呢?

何必。

对自己好一点,对别人差一点,还是对自己差一点,对别人好一点?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冷酷吧?

那又为什么心中还有希冀呢?

从今天开始,这种希冀必须改变为另一种观点,让自己卢爱了一点吧!

        哀莫大于心死

  心死和身死,哪个更可怕?

孔夫子给出了答案,他说: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哀莫大于心死”,是说一个人最怕精神消亡。

  把这句话放大一点,用于一个民族,那就是一个民族最怕没有精神支撑。

换言之,要想灭掉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消灭其精神。

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对承载民族精神的高校进行狂轰滥炸,目的就在于此。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的7月29日,日军攻打天津,第一炮打的是当时的河北省政府,第二炮炸的就是南开大学。

  在轰炸南开大学前,日军曾召开新闻发布会,为他们违反国际公法轰炸南开大学寻找理由。

  美联社记者爱波斯坦真实记录下了发布会的场景:

  “先生们,”那位在英国受过训练的、衣冠楚楚的日军上尉说,“今天,我们要轰炸南开大学。

  “为什么?

”外国记者异口同声地问。

  “先生们,这是因为暴乱的中国人在那里保持着军队。

  “不!

”一位记者说,“今天早上我曾在那里,并没有看到任何军队。

  “但那里的建筑很坚固,非常适于防守,中国人将利用它们。

  “你怎么知道?

”记者冒失无礼地问。

  “如果我是中国司令官,我会利用它们。

”日本上尉满不在乎地说,“先生们,南开大学是一个抗日基地。

凡是抗日基地,我们都要一律摧毁。

  “但是,上尉,现在校园内并没有学生,目前正放暑假,空无一人。

  上尉发怒了。

他说:

“先生们,我是一个军人。

我告诉各位,今天我们要炸毁南开大学,因为它是一个抗日基地,所有的中国大学都是抗日基地。

  “那么,日本军队将要轰炸中国所有的大学?

  ……

  南开大学真的没有驻军,因为日军的飞机在轰炸时可以“把炸弹放在校园”,可以轰炸后随意开着满载煤油的汽车进入学校到处放火,彻底使南开大学成为一片废墟。

  南开大学是抗战罹难的第一所中国高等学府,中国的有识之士也清醒地认识到,日军炸平南开的意图就是要炸掉中国的抗战精神。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说: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社会各界也给予南开巨大的支持,茅盾等56名左翼作家致电慰问张伯苓和南开师生,中外通讯社纷纷报道南开被毁惨状,声讨日军的野蛮行径。

黄炎培发文说:

“我敢正告敌人,尽管你们的凶狠,能毁灭我有形的南开大学校舍,而不能毁灭我无形的南开大学所造成的万千青年的抗敌精神,更不能毁灭爱护南开大学的中华全国亿万民众的爱国心理。

”民国政府表态:

“有中国就有南开。

  在整个抗战期间,日本用炸掉高校来毁灭中国人抗战精神的图谋一直没有停止,全国108所高校,就有91所遭到日军轰炸。

  而中国政府则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大力加强大学建设,不仅把南开大学、河南大学等私立大学、省办大学改为国办,而且还发放国家贷金资助上不起大学的贫困生。

  抗战结束时,全国专科以上高校与抗战前相比增加33所、教员增加3623人、学生增加41575人。

  抗战胜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维护民族精神的胜利。

  在日本统治时间较长的东北与台湾,有的人,就丢掉了民族精神。

台湾的李登辉叫嚣自己是日本人,就是活生生的心死的例子。

看看李登辉,再回头看看抗战的历史,我们更能感受到前人保卫民族精神的伟大。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薪火相传、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哀莫大于心不死

  李白的一生是悲哀的一生。

李白胸怀大志,以身许国,为苍生社稷死而后已。

空有一颗拳拳爱国心,却无国可爱。

在封建专制国家里,国家是皇帝的国家,只有皇帝让你爱他的国,你才能爱;他不让你爱,你就没有丝毫的办法。

李白悲哀、孤独、苦闷的总根源在于:

有大志不能伸,报国无门;爱国的理想与不得其爱的残酷现实,时时折磨着李白的心,使他不得片刻安宁。

诗是感情的录音,心理路程的记录器,因此可以说:

李白的那些伟大诗篇,也不外是理想与现实碰撞出来的朵朵璀璨的火花。

  李白的人生观,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混合物――仁政、大公无私、举贤任良、节用爱民、重农轻商……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建立赫赫功业的思想融化在李白的血液里。

他所崇拜的人物有:

傅说、吕尚、管仲、晏婴、范蠡、乐毅、鲁仲连、信陵君、李斯、张良、诸葛亮、谢安、王猛……他想像他们那样起于布衣,功成名就,拂衣而去,决不贪图富贵高官。

李白用世之心情非常迫切、强烈,他甚至批评诸葛亮和谢安的暂时隐遁,“耻学琅琊人,龙蟠事躬耕。

”“莫学东山卧,参差老谢安。

”道家思想对他影响也很深刻――不贪图官阶俸禄,浮云富贵,粪土王侯,功成身退。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某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李白的政治抱负是做帝王的辅弼大臣,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然后效法范蠡、张良,视卿相富贵如敝屣,遨游江湖,隐遁山林。

“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李白就在任翰林供奉沉浸在实现救国美梦中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功成身退,“铭鼎倘云遂,扁舟方渺然。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为实现报效祖国的政治抱负,李白自出川后广泛结识天下名流,到处拜谒官员及与皇帝亲近的人,请求他们向皇帝引荐。

拜谒韩朝宗,结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与秘书监贺之章等人交往,并结成“酒中八仙”之游,都是出于同一目的。

只不过是“十谒朱门九不开”,效果不佳而已。

  李白盼来盼去终于盼来了李隆基的征召,有了实现抱负的机会,喜出望外,高唱“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皇帝的身边,皇帝给予李白物质上的待遇规格是相当高的,“翰林秉笔回英盼,麟阁峥嵘谁可见?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故此李白误以为皇帝玄宗器重自己,必将授予治国之权柄,满可以大展宏图了,一生的夙愿将要实现了,李白深深陷入报效祖国的美梦之中。

  李白是一心报国,单项的思维方式,与唐玄宗李隆基的想法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李隆基看来,李白就是乐师李龟年的角色,就是他亲手建立起来的梨园戏班子当中的一员,都是供他享乐的材料。

正如司马迁所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猖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一年多的翰林待诏的岁月,没有给李白一官半职,不能参与政事。

据说他作过《和蕃书》、《出师诏》等诏诰一类文字,但失传了;如今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歌颂宫廷生活的诗:

《清平调词》三首,《宫中行乐词》八首,《侍从宜春苑奉诏试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一首。

由此可以说,李白一年多的翰林供奉,充其量只不过是写有一手好诗词的御用文人、宫中高级帮闲之士而已。

  李白等待皇帝委以国事,等得心焦难耐。

时间和实践教育了李白,对自己的地位与作用有了一些认识,感到不能匡世救国,只能做供皇帝纵情享乐的“弄臣”,大失所望。

他那颗沸腾的爱国之心被浇上了一瓢冷水。

在言谈话语上、态度行动上就有所流露,情绪低沉,时有“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举动。

李白毫无城府,毫无政治家的韬晦策略,是一个喜形于色,怒形于色,心直口快,肚里憋不住话的人,也是由于爱国心切,于是写了《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

云天属清朗,林壑忆游眺。

或时清风来,闲倚檐下啸。

……”并散发给同僚,授人以柄,有了攻击他的口实。

  于是一帮宵小之徒、佞臣、贱臣,掀起了诋毁李白的大合唱,“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

”“权臣妒盛名,群犬多吠声。

”领唱的有三位张�、高力士、杨贵妃。

张�是李隆基的女婿,很受宠爱,他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供奉翰林。

此人没有节操,后来投降了安禄山,又为安禄山的部下所杀,就这样一个人,必被李白看不上,不给他好脸色,他诋毁李白亦是必然。

高力士早已恨透了李白,想报“脱靴之耻”,挑拨杨玉环说,《清平调词》中“以飞燕比妃子,是贱之甚矣。

”挣得杨玉环加盟,他们就算大功告成,“枕头风”比十二级台风威力都大。

巧妙的谗毁产生了效果,玄宗说“此人固穷相”,“非廊庙器”,于是“赐金还山”。

  赐金还山的这一“闷棍”把李白给打晕了。

“诏许还山,赐金放还”后,到安史之乱的十余年的时间里,心情复杂到极点,情绪坏到了极点:

孤独、苦闷、失望、焦躁、颓放、抑郁、怨恨、愤怒……李白心情坏到如此地步,都是因为强烈的爱国愿望与不得爱的现实相撞击产生出来的风暴。

爱国思想感情在李白胸中掀起狂风巨澜,折磨着撕扯着他的心。

宣泄情感是人的一种自卫机制,心理势能不能宣泄出来,不是憋一场大病就是精神失常。

放浪形骸,不拘礼法就是李白宣泄的一种方式,“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

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

两岸拍手笑,疑是王子猷。

酒客十数公,崩腾醉中流。

噱浪掉海客,宣呼傲阳侯。

半道逢吴姬,卷帘出揶揄。

我忆君到此,不知狂与羞。

”狂态可掬,痛苦可想。

  李白狂歌痛饮,炼丹隐遁,沉迷修仙,虔诚学道种种表现,都是对那根敏感爱国神经的麻醉,都是郁结的苦闷情感的宣泄,都是对爱国雄心的消磨,都是转移爱国壮志的一种方式。

但是,这种种方式只能奏效一时片刻,过后依然是更强烈的痛苦。

李白心中的愤怒与痛苦使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削弱,都不能转移,都不能化解。

最终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李白颓废、放荡的表面现象,简单谴责他的这种种行为,忽略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

其实李白在赐金还山到安史之乱这十余年里,时刻未忘为国分忧、报效祖国。

救苍生为社稷始终是李白心灵大合唱中的主调。

李白在心底里依然充满着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仍然眷念着朝廷,总想有一天将他招回,施展抱负: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光明宫”;“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一遇机会,仍不忘请求别人援手举荐,施展报国壮志,“倘其公子重回顾,何必侯嬴长抱关。

”报国无门的痛苦、烦躁与日俱增,心情坏到一定程度,心底里就发出怒吼: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李白那颗无国可爱的心,在滴血、在碎裂,眼看就要爆炸。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做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赠何七判官昌浩》李白迫不及待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李白总是把问题放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框架内来思考的。

他对战争的看法就是如此:

反对不义的侵略战争,拥护反侵略保家为国的战争。

李白讽刺哥舒翰不惜数万将士的生命代价换取石堡城,“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李白的名篇《战城南》就是告诫统治者,“兵者是凶器”,不可轻易而为之。

李白站在人民立场上,反对李隆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鼓励边将发动的战争:

在西北与大食争夺中亚的战争,在西南与南诏争夺战,在东北安禄山侵扰奚、契丹的战争。

李白对此痛心疾首。

  想到这些,李白就再也“颓废”不下去了,任何刺激物、麻醉物对他匡国救民心情都不起作用了。

李白想到范阳节度使幕中供职,使边疆太平人民安定,向边将陈述强国安边之策,“日落把烛归,凌晨向燕京。

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

”李白到幽州后,看到安禄山气焰嚣张,反叛已定,人民生活悲惨到目不忍睹的地步:

“十月到幽州,戈铤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白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失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绿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

”忧愁恐惧占据心头。

  唐玄宗李隆基不恤国事,又纵欲无度,搞得国事全非;宠信安禄山,养痈成患,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以清君侧、诛锄杨国忠为名,叛变于范阳。

李隆基“惊破霓裳羽衣曲”,只好“千乘万骑西南行”,奔四川跑了下去,成了逃亡天子。

在逃亡中的七月十五日,下了分制的“制诏”:

“以太子李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以御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陇西郡司马刘秩守右庶子;永王�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以少府监窦绍为之傅,长沙太守李岘为都副大使。

”但在“制诏”下达前,李亨于七月十二日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尊玄宗为“上皇天帝”。

直到八月十二日,灵武的通报才达到成都,唐玄宗只好交出传国玉玺。

于是父子之间的矛盾告一段落。

兄弟之间的矛盾突出而激化了。

  李�遵照父皇之命,离开唐玄宗挥师东下。

李�派谋士韦子春三请李白,李白下山进入李�的幕府。

天真的李白下山参军,是一心一意保国为民,着眼于苍生社稷。

这有他的十首《永王东巡歌》为证。

但事物的复杂性,宫廷斗争的微妙性,李白一点不懂;皇权能把人性扭曲,兄弟之间杀伐的残酷性,李白一窍不通,这些李白连做梦都想不到。

我们的大诗人,天真得可爱,自负得惊人。

  李白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已经卷入了皇室争权夺势的旋涡中,身处高度危险的境地了。

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摆在第一位的是皇帝的宝座,为了它不惜杀害亲老子热娘。

唐肃宗李亨亦是这样,竟然先安内而后攘外,把叛军放在一边,大敌当前,哥俩先互相残杀起来。

不懂权术、不知道政治多少钱一斤的李白,运用的是正常思维,所以他被血淋淋现实吓傻了、惊呆了。

高涨的爱国为民激情被李亨给践踏了,歪曲了。

当李白清醒过来后,为时已晚,留给他的只有锒铛入狱做囚徒了。

此时李白悲愤伤痛的心情可想而知。

请听李白呼天抢地地诉说衷情。

  “星离一门,草掷二子。

”李白在狱中首先想到,一家骨肉离散,一子一女不知流落何处,怎能不刻骨铭心地思念?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精神上的折磨,肉体上的摧残,使李白沉入苦难的深渊,泪水流尽继之以血,血泪滴到地上把土地和成了泥。

“赠君卷�草,心断竟何言?

”人处如此境地,心已碎裂,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愿结九江水,添成万行泪。

”滔滔九江水,哪有诗人李白的泪水多?

  一腔爱国血,化做囚徒身。

现实就是这样无情,李白一心想救国拯民,却闯下了塌天大祸;上天就是这样地捉弄人,李白一心想为苍生社稷肝脑涂地,却被宣判为国家的“罪人”;历史就是这样跟人开玩笑,李白一心想为李唐王朝恢复失地,豁出老命地从军东征,却被肃宗皇帝宣判为十恶不赦的“囚徒”,如不是几个得力的朝臣死保,李白早已命丧黄泉了,到哪里去说理?

到哪里去喊冤?

  这就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你必须承认这个现实,服从这个现实!

李白“百忧”也忧了,“万愤”也愤了,泪水也流干了,铁的现实无法改变。

李白最后归结到天意,这是上天的安排,“天命有所悬”。

既是苍天的安排,就用不着愤、恨、痛、愁、闷了,“安得苦愁思”,只好听天由命了。

  历代的封建文人,封建道统思想严重,他们认为没有不是的皇帝,关押、流放李白,皇帝没有错,是他“附逆”的结果,罪有应得。

但是他们又敬重李白的人格与为人,明明知道李白有天大的冤枉。

于是,他们陷入两难境地:

皇帝永远圣明,说李白情愿附逆反叛又于心不忍。

于是就产生了李白参加永王的军队是“胁迫”的说法。

此说来源有两处:

一是假托李白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

“遇永王东巡,胁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

”此表,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李白写的。

一是它与李白光明磊落的性格不合,表中有大量吹嘘自己的话语。

二是他写有《永王东巡歌》,从歌词中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充分证明他是自主自愿地跟随永王东征的,此时又说“胁迫”这太不仗义了。

这不是李白的风格、李白的为人。

《荐表》的作者到底是谁有待于文学史家去考证,但为李白开脱的用意是非常显豁的。

另一处是李白《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韦良宰》诗中说:

“半夜水军来,寻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这个“迫胁”犹如“迫促”、“迫遽”、“慌迫”,是说自己匆匆忙忙上了永王的楼船。

这里的“胁迫”被误读了。

大概也是被好心的人为李白开脱有意误读了。

  “胁迫”说,唐朝以后的史书和一些文人墨客也附和这种说法。

苏轼在《李太白碑阴记》里写到:

“太白之从永王�,当由迫胁;不然�之狂肆寝陋,虽庸人是知其必败也。

太白识郭子仪之为人杰,而不能知�之无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

吾不可不辩。

”苏哀莫大于心不死轼举出李白有知人之明,来为李白辩解。

  封建时代的正直而有见地的士大夫们,必然持此“胁迫”说,这是他们站在封建阶级立场上,用统治阶级意识看问题的必然结果。

他们既不了解皇帝李亨心黑手辣,为争夺帝位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他们更不了解历代的皇帝老儿只爱皇帝宝座,什么祖国大好山河,什么人民大众,在他们的秤盘中都没有一点分量。

肃宗李亨为了早日坐到长安的金銮殿上,曾和回纥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乃翁玄宗李隆基曾把大半个天下送给了安禄山。

老子卖国土,儿子卖人民。

这就是皇帝的“爱国”!

这就是皇帝的“爱民”!

他们为了手中的权力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干得出来。

历代的封建文人,也不能了解李白爱国激情的深沉与急迫。

因为李白的那颗爱国心,超出人们的想象,达到深难测、重难量的地步。

  乾元二年春,李白到达奉节时,赦令传来,诗人欣喜若狂,立即登舟东还。

受到如此地打击,几乎把小命搭上,但李白的爱国之情丝毫未减。

上元二年秋,六十一岁的李白打算前往临淮入李光弼幕府,防御、消灭安史的残余势力史朝义的军队。

李白写诗《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

“秦出天下兵,蹴踏燕赵倾。

黄河饮马竭,赤羽连天明。

太尉仗旄钺,云旗绕彭城。

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

函谷绝飞鸟,武关拥连营。

意在斩巨鳌,何论鲵与鲸!

”“巨鳌”就是史朝义。

李白极力写出军容之盛,军威之壮。

可见李白对李光弼军摧毁史朝义盘踞的地盘,消灭安史之乱的残余势力,信心十足。

李白六十一岁决意参军,豁出老命保家卫国,当然是他那颗爱国心的再现,还有一个原因是,“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

”耻,是指从永王“东巡”、流放夜郎的失败。

有心无命,半路得病,只好返回。

可惜,实在可惜!

可以想见李白折回时懊恨、沮丧的心情。

  李白报国壮志,年老不衰,至死不渝。

临终前作《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呼天抢地,四无应声。

“有志不获骋”,李白痛心不已,遗恨终生,死不瞑目。

李白的那颗爱国之心到老不死,经受任何打击、任何摧残,不但不衰而且是愈来愈坚定。

  我国的诗歌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但南北朝时有不少诗人远离时代,把这个优良传统给丢掉了,经过王维、王昌龄、高适等一大批诗人的努力才彻底扭转了局面。

李白、杜甫是扭转局面的旗手。

李白在《古风》里说: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他说他要像孔子那样抱定明确的政治目的做一番文化教化工作,决不作那些花拳绣腿于事无补的篇什。

  李白诗歌表现封建时代进步文人苦闷的内心世界,展示坚贞不屈的爱国心灵,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

前面说过李白是儒、道两家的混合体。

屈原的伟大爱国思想时时在鼓舞着他,激励着他,他把“虽九死其犹未悔”当作他的座右铭。

庄周的追求个人自由,蔑弃封建礼法,视权势富贵如敝屣的精神,对李白儒道互补性格养成有巨大的影响。

龚自珍说: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

”庄子和屈原本来是水火不容的,但在李白身上却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了,他既表现出积极入世,关注政治,爱国爱的死去活来;又极力张扬自己的个性,狂傲不羁,目空一切,渴望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蔑视权贵,桀骜不驯,不肯屈从他人。

不论是在他充当翰林供奉时,还是在他获罪充军发配时,这两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在他的诗里都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

  李白胸中的感情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他的激情,他那海洋般深厚的人性情怀,只有用浪漫主义的诗篇,才能把胸中的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