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6006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docx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教案全套

《三国演义》导读(选修课)

一、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三国演义》等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小说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学习要求

1、阅读《三国演义》原著。

2、学习从形象刻画、情节构成、主题分析、语言品味等方面鉴赏小说,把握小说通过设置情节和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思考的艺术特性、

三、学法指导

1、结合文本,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容;

2、观赏与课文相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多种解读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多元解读,同时注意尊重文本,不宜无限制的拓展和延伸。

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罗贯中著。

对作者罗贯中,史书上并没记载。

今人只知道他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约在1330年到1400年期间。

他所写的小说很多,相传有数十种,现在流传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和《三遂平妖传》等。

他亦能词曲,还写过杂剧,现在流传的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经过艰苦的再创作而成的。

它的史实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还参考了《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所以大的框架和历史基本相符,但小说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近百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至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小说通过敷演魏、蜀、吴三国的兴亡盛衰,反映了自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期广阔的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统治者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封建军阀、官僚和广大人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统治者凶狠残暴、鱼肉百姓的本性。

小说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正统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憎恨暴君的思想情感,这从小说中对刘备、曹操的性格行为描写可以看得出来。

刘备为人宽厚,曹操为人残暴;刘备待人以诚以信,曹操待人以奸以诈;刘备为官每与民和睦相处,秋毫无犯,曹操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刘备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举事,常为自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灾难自责,曹操信奉"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所以刘备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除了表现老百姓对明君贤相的渴望这一理想外,还极力宣扬"义气"的思想。

刘、关、张桃园结义,千古流芳,荡气回肠,并不是他们的结义词"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震撼力使然,而是他们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实践了这一诺言。

关羽是义气的化身。

许田射猎时,他拍马提刀而出,欲斩曹操,是忠义使然;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是忠义积兄弟义气的集中体现。

为表现关公的忠义,小说除了通过关公具体的言辞行为浓墨加以描写外,还通过其他人的感受予以渲染。

第二十七回写到,荣阳大守王植欲谋害关公,密使部下从事胡班三更放火。

胡班寻思,久闻关公之名,末识关公之人,不如往而窥之。

于是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

班见了,失声叹曰:

‘真天人也。

’"将关羽的人格魅力写到极致。

关羽败走麦城遇害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亲自出兵讨伐孙吴,结果在亭一战中大败亏输,大大地伤了蜀汉的元气,刘备不久也含恨死去。

这不仅仅是兄弟三人的情义使然,它从另一个方面衬托了关羽忠肝义胆的凛然正气。

在艺术上,《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人物塑造,是古代长篇历史小说里成就最高的。

三国的历史是一部军阀混战、动荡不安的历史,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贯串其中。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吸收了《左传》、《史记》等史书的优秀传统,以人物为中心,围绕天时、地利、人心向背、双方主帅的才能、谋士的智慧等方面营造出大战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

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这么构思的。

这两个战役都是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

它们之所以为人所熟知,和《三国演义》的成功描写有极大的关系。

以赤壁之战为例,作者从第四十三回到第五十回,用了整整八回的巨大篇幅来重点描绘这一场事关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

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曹操刚刚剿灭袁绍,收复刘琮,士气旺盛,兵强马壮,正欲一鼓作气,荡平江东,完成霸业。

曹操亲率精兵二十多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杀奔长江;东吴虽历经三代,但孙权年少,根基未稳,是战是降,内部意见还未统一;至于刘备,刚刚大败于曹操,虽有三分天下之雄心,却无迎战曹操之实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出使江东;舌战群儒,智激周输,说服孙权坚定了决战的信心。

孙刘联合之战略既成,曹操想逼迫孙权投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此时的曹操,志得意满,横梁赋诗,并未意识到自己处境的险恶。

相反,孙刘以哀兵之势,处处小心谨慎,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有利条件包括自然条件。

决战气氛越来越浓厚,曹操和孙刘的力量对比也在不知不觉申发生了转变。

最后曹操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国演义》在成功描写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还塑造了一系列不朽的人物形象。

曹操、诸葛亮、关羽被认为是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三个人物。

毛宗岗称这三人为三绝,曹操是奸雄第一奇人,诸葛亮是贤相第一奇人,关羽是名将第一奇人。

曹操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集各种复杂性格于一身:

奸诈时深不可测,坦率时推心置腹;静时隐忍不发,动时快如疾风;偶尔刚自用,多数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既不信任何人,又能驾驭所有人。

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息息相关。

诸葛亮是贤相的典型,是军事智慧和政治智慧的化身。

他不但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制订战略高瞻远瞩,而且足智多谋,战术应用得心应手。

他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是刘备集团的灵魂,也是《三国演义》整部小说最重要的人物。

自他出场以后,情节风吹云动,故事精彩纷呈。

关羽神勇过人,忠心不二,是古今忠勇第一人。

但他有个缺点,即高傲自大,终因自己的意气用事,招来杀身之积,而且给蜀汉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国演义》写的是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一百一十多年间饿历史。

从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和黄巾起义写起,描写了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的局面,主要叙述了曹操集团、刘备集团、东吴孙氏集团的掘起和发展壮大,以及三国鼎立,相互争耳,最终被司马氏所统一的改事。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什么?

它所表现的主要是什么思想?

多年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有人说体现了拥护刘备反对曹操的倾向,有人说表现了封建正统思想,有人说是歌颂仁政,有人说是赞美忠义,有人说是肯定封建大一统,有人说是讴歌封建贤才,等等。

其实,作为一部长达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是丰富复杂的,很难用一两句话把它的主题或思想准确地概括出来。

为了避免用简单的思想模式把《三国演义》的内容抽象化,防止以偏概全的机械化分析,我们在阅读欣赏《三国演义》的时候,应该从小说的实际内容出发,抓庄小说描写的主要方面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分析,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小说的思想内涵或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描写的主要人物是乱世英雄,叙述的是乱世英雄争王争霸的历史,在对三国历史的叙述中,罗贯中试图探讨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天下大乱和分裂?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什么样的英雄才能够在乱世称王称霸统一天下?

在小说的开始部分,作者写了东汉末年几个皇帝的昏庸无能,他们宠信宦官,亲小人,远贤臣,造成了宦官和董卓的专仅作乱,引发了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揭示了天下动乱的原因。

同时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刘禅、孙皓两个昏庸无道的皇帝,他们宠信宦官,荒淫误国,造成了蜀汉和乐吴的灭亡,与开篇对汉末皇帝的描写首尾呼应,具有警示戒鉴的作用。

小说描写了汉末群雄并峙军阀混战的局面,写了袁绍、袁术、刘表、刘障、吕布、张鲁等割据军阀,但这些人不是懦弱无能,就是缺乏远见,不是心胸狭隘,就是有勇无谋,最后一个个遭受惨败,被人消灭或吞并,在作者看来他们都不是真正的英雄。

那么,真正的英雄是些什么样的人物呢?

在小说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作者借曹操之口表达了对英雄的认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着也。

”英雄应该有远大的志向,有吞并天下的雄心,而且还要有权谋。

在书中真正符合这一条件能称得上大英雄的是曹操、刘备和孙仅,三人都具有雄才大略,是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

作者称曹操为"奸雄",刘备为"枭雄",孙权是"碧眼紫髯"的英雄,在天下混战的年代,三人战败了群雄,三分了天下,鼎足而立,创建了帝王基业。

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分疆裂土,称王称霸,关键在于他们心怀大志,胸有权谋,能够举贤任能,将天下的人才招揽在自己的麾下,为自己所用。

人才和谋略是他们称王称霸的决定性因素。

曹操是一个“乱世奸雄”,他虽然奸诈猜忌,居心不正,但却具有英雄气概,有雄才大略。

在战略决策上,他强占天时,夺取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到处延揽人才,他手下的智谋之士有荀彧、郭嘉、许攸等人,猛将有张辽、许褚、典韦、张、庞德、李典、乐进等。

其中许攸本来是袁绍的谋士,张辽是吕布的手下,庞德是马超的手下,最后都成为他的得力将领。

甚至为了把刘备的谋士徐庶弄到自已手下,他不惜采用卑鄙的手段,将徐庶的母亲做人质,要挟徐庶力自己出刀。

刘备的成功也许最能说明谋略和人才的重要性。

刘备胸怀大志,心有权谋,立志复兴汉室。

在开始时,由于他战略方针不明确,缺少谋士和战将,仅靠他和关羽、张飞三人乱闯,到处吃败仗,甚至连一块属于自已的小小地盘也没有争到。

但自从他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做了军师,采纳了诸葛亮先取荆州,后夺西川,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又招纳了赵云、黄忠、严颜、马超、魏延等勇将,他才走出困境,一步步实现了称王称霸的梦想。

刘备的另一个策略是广行仁义,收买人心。

他本着“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原则行事,陶谦几灰想把徐州让给他,他都拒而不受,直到老百姓真心拥护自已时才领徐州事。

新野兵败后,他带着十几万百姓渡江,别人劝他放弃百姓自已逃走,他不愿意。

他所到之处受到百姓的拥戴,得人心是他成功的基础。

孙权坐守江东,占有地利,在父兄开创基业的基础上开疆拓土,是一个守成型的英雄。

他的哥哥孙策在临死前曾对他说:

"若举江东之众,决机千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招纳贤才,知人善任是孙仅事仙成功的保证,对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他都能按才任用,用之不疑。

与曹操、刘备、孙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衰绍,本来他的地盘和势力最大,兵多将广,最有可能成为一代霸主。

但他性格软弱,刚自用,胸无大志,不能知人善任,造成内部不和。

他因猜疑杀了谋士田丰,赶走了谋士许攸,因小儿生病而不愿出兵帮助刘备攻打曹操,坐失良机等,最终败在曹操手下。

《三国演义》一书,写了政治上的策略,军事上的战略,人事上的谋略,读《三国演义》,你可以感觉到奇谋妙计层出不穷,诸如美人计、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空城计、连环计等,令人咋舌。

运用谋略的得当与否,往往成为战争和事业胜败的关键。

官渡之战,衰绍谋略失策,用人不当,被曹操以少胜多,打得大败,终至灭亡。

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诸葛亮、周瑜奇谋妙算,一把火烧掉了曹操的数十万大军,扭转了战争的局面,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司马懿老谋深算,诈病除曹爽,夺取了曹魏朝廷的大权,最后由司马氏统一了天下。

在曹操、刘备、孙权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军师谋士,为他们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给他们争夺天下称王称霸提供战略战术上的决策。

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这些军师谋士的辅佐,曹操、刘备、孙权的事业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总之,得人才者得天下,有谋略者成事业,这是《三国演义》给予我们的启示。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在三国之中,作者描写的中心是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在对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的描写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格理想。

简言之,对以刘备为首蜀汉集团的描写和赞美,体现了罗贯中的“仁政”理想,以及对"仁君"、"贤相"、"义士"型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刘备是"仁君"的典型,是封建社会中人民大众心目中的“好皇帝”形象。

刘备行仁德,做仁事,以仁立国,他的志向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他任安喜县尉一个月,就使得老百姓全部感化。

陶谦三让徐州,他不愿意接受,致使老百姓到他的府前哭拜,说:

“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

”他在新野实行仁政,老百姓感激他的德政,称颂说:

"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他进军西川,老百姓夹道欢迎,焚香礼拜。

他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他骑的"的卢"马妨人,徐庶劝他把马送给仇人骑,等那人遭到灾祸后自己再骑,遭到他的拒绝。

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委以重任,用之不疑。

白帝城托孤时,他甚至对诸葛亮说:

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不可辅佐,可以取而代之,感动得诸葛亮表示要“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他御下以诚,厚待赵云,使得赵云感激涕零,忠心不贰。

他重义气,与关羽、张飞结下生死之交,情同手足,关羽、张飞死后,他宁可不顾国家的利益,不做皇帝,也要为两位兄弟报仇,终于死在白帝城,实现了他们三人之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刘备是代表了人民意愿被理想化了的仁君形象。

诸剪亮是“贤相”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他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对刘备忠仙耿耿,主动承担起为刘备复兴汉室的重任,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即使对混用无能的后主刘禅,也扔是一如既往,忠心不变。

他为刘备父子主持内政、外交、军事万面的大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最后积劳成疾,死在战场,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形象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他有超人的智慧。

他聪明机智,识见卓越,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刘备三顾茅庐时,他没出隆中,就为刘备谋划好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初出草庐,他火烧新野,把曹操的军队烧得胆战心惊。

在赤壁之战这,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祭东风,智斗周瑜,帮助东吴打赢了这场战争。

定部西川后,他七擒孟获,使孟获心服口服,安定了南方;他六出祁山,迸伐中原,百折不挠。

街亭失利,他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显示出他的大胆机智。

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作者有意让周瑜、司马懿这两个智慧人物作为他的陪衬,他三气周瑜,把足智多谋的周瑜活活气死;他频出奇计,使得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甘拜下风。

甚至在他死后还令司马懿见像丧胆,闻名惊恐,以至出现了"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场面。

他的智慧不仅博得了朋友的赞美,也赢得了敌人的称叹,周瑜临死之前感叹说:

"既生瑜,何生亮!

"司马懿虽然败在他的手下,却心悦诚服地赞叹说:

"吾不如孔明也!

"作者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道德上近乎完美,智慧上无与伦比的理想型人物,作为忠贞和智者的典型,几百年来他的形象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关羽是"义士"的代表,忠勇的典范。

从相貌看,他长得仪表非俗:

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朱,二尺长髯飘洒胸前,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表里如一,赤仙如赤面,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格。

自从他和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之后,他就忠于结义的诺言,对刘备忠心耿耿。

在下坯,他中了曹操的圈套,身处困境,准备"仗忠义而死。

"后来张辽晓以大义,劝他投降曹操,他与曹操约法三章,降汉不降曹,做到"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对他施以恩惠,送给他美女黄金、骏马战袍、功名利禄,他丝毫不为所动。

一旦知道了刘备的去处,就毫不犹豫地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历尽艰难,去寻找刘备。

他忠于刘备的"旧义",也不忘曹操的“新恩”,他在华容道伏击曹操,使曹操陷入绝境,本可以把曹操擒获,他却甘心违抗军令,把曹操放走,舍忠取义,显示了他的侠义品格。

关羽的"义"出于纯良的人性和个体本位,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封建的君臣关系和伦理观念,代表了平民阶层的理想。

关羽的另一特点是他的勇武非凡,他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威震天下;他过五关,斩六将,英名远播。

他单刀赴会,智勇兼全;他刮骨疗毒,坚毅无比。

临阵杀敌,他有勇士的精神;青灯读史,他有儒者的风范。

罗贯中把关羽塑造成为一个义薄云天的义勇之士,为了突出关羽的神威,甚至把他神化,写他死后面目如生,惊倒曹操,使曹操发出:

"关将军真天神也"的惊叹。

写他玉泉山显圣,保护乡民,乡民为他建立庙宇,四时致祭。

作为忠义的典型,关羽不仅受到平民百姓的喜爱,也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利用,明清以来,他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被封建帝王封为"关圣帝君",与孔子平起平坐,被称为文武二圣,受到人们的景仰和膜拜。

罗贯中写了关羽的美德,也写出了他身上的缺陷。

他忠勇无比,却又骄傲自大,刚自用,缺乏政治头脑。

在荆州时,他听说马超和他一样被封为五虎大将,心中不服,不顾大局,要进川与马超比武,后经诸葛亮化解,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他才作罢。

他肩负着镇守荆州的重任,却不听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劝告,自恃勇刀,一意孤行,终于导致了荆州失守、夜定麦城的悲剧结局,他自已也因此送掉了性命。

人无完人,关羽是人而不是神,正因为他身上的这种缺陷美,才使他的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罗贯中的人格理想不仅寄托在刘备、诸葛亮、关羽的身上,也体现在疾恶如仇、粗莽率直的张飞,义勇兼备的赵云,老当益壮的黄忠,足智多谋的姜维等人的身上。

罗贯中对刘备集团的这种理想化描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他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刘备集团的人物身上,把美德和颂歌献给了他们,但他却没有给他们以美好的结局,而是让他们以失败告终。

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图景:

关羽被俘就义,张飞被杀,刘备兵败身死白帝城,诸葛亮心劳力竭死于疆场,姜维自刎,志以没。

理想人格毁灭了,蜀汉灭亡了。

小说的后半部笼罩着一股浓重的悲剧氛围,特别是对刘备集团的中流低柱、作者所钟爱的诸葛亮死前巡营的描写,气氛悲凉,十分感人: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昌此其极!

"叹息良久。

在这种描写中,流溢着浓浓的悲剧意味,流露出深沉的悲凉情绪,这是作者理想破灭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历史上的刘备本来就是一个失败者,作为一部再现历史的小说,没有必要去人为地改变历史的原貌,以至失去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削弱小说的审美力度。

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没落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作者"有志图王"的理想破灭了,而他在现实中又看不到希望之光,追寻不到新的人格理想,他感到失望和迷茫。

人算不如天算,天命难违,作者对之也无可奈何,只好通过悲剧来抒写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感悟。

罗贯中写了刘备这样理想的"仁君",也写了曹操这样的"奸相",在写刘备美德的同时,也写了曹操的恶德,并且有意将两人作对比性的描写,使小说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有人说这种倾向表现了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其实并非如此,这种倾向表现的是作者对仁德和正义的歌颂,对残暴和丑恶的鞭挞。

小说中的刘备曾经把自已和曹操作了这样的比较: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

"曹操残暴,刘备仁德;曹操奸诈,刘备忠厚,两人代表了两和相反的人格,两种不同的处世原则。

拥刘反曹,或者说褒刘贬曹,显示的是作者的善恶是非观念,也代表了封建社会人民大众的善恶是非观念。

作者通过书中人物许劭之口这样评价曹操: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可知曹操是一个有才能的奸雄。

曹操的奸,表现为狡诈阴险,残暴猜忌,利己损人。

小时候,他就曾装病欺骗叔叔,挑拨父亲与叔叔之间的关系。

他奉行的人生哲学是: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是一种极端利已主义的人生哲学。

杀吕伯奢一家,表现出他极端的自私与残忍,也是他这种人生哲学的实践。

为了报父仇,他血屠徐州城,大肆杀戮百姓,发掘坟墓,残暴无比。

在与袁术作战时,因为缺少军粮,眼看会引起军心大乱,于是做嫁祸于粮宫王垢,借王垢的人头压住了军心。

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谎称自己会梦中杀人,并敌意杀了一个侍卫来证实自己的谎言。

他飞扬跋扈,挟天子以令诸侯,存篡位之心,行暴虐之事,逼迫皇帝,逼杀皇后贵妃,诛杀大臣,横行无忌。

如果仅仅写了曹操的这些行为,他只能是一个令人不齿的花面奸臣,而不是一个"奸雄"。

在曹操的身上,还有识见不凡,雄才大略的一面。

青梅煮酒论英雄,他能够在刘备落魄的时候识别出他的英雄真面目,显示出他的英雄抱负和卓见。

善待关羽,听任其去找刘备,而且还以礼相送,表现出他的爱才和义气。

明知刘备是自己将来的敌手可以轻而易举地杀他,但为了争取天下的人心而放过刘备,可以见出他的胸襟和远见。

官渡战役胜利后,他从敌人那里搜出了自己手下的将领私通袁绍的信件,有人劝他拆开信件,把私通敌人者杀掉,他却把信当众烧毁,不予追查,表现出政治家的大度。

割发代首的行为,可以看到他的严于律己。

既"奸"又"雄",正体现出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他既有雄才大略;又狡诈凶残;既知人善任,又忌才妒能。

他的性格,狡诈中有真诚,洒脱中露偏狭,豁达中藏阴毒,善恶交织,真伪难辨。

有时候你甚至说不清楚他到底是杯人还是好人。

比较而言,罗贯中虽然把美德赋予刘备、但因美化过度而使刘备成为一个道德形象,性格单薄,不够生动。

相反,他虽然把曹操作为恶德的化身来描写,但由于写出了曹操性格的两面性和复杂性,却使得曹操的形象血肉丰满,真实生动,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这里我们从几个方面谈一谈它的主要艺术特点。

首先,一部成功的历史小说必须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两者之间的关系,甩中国侵统的文学批评术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实"与"虚"的关系。

这里的"实"指的就是历史真实,也就是说,小说所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必须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符合历史原貌。

这里的"虚"指的是艺术虚构,是作家的艺术创造。

历史小说是文学作品,不是历史教科书,必须在尊重历史精神的基础上发挥作者的想像,进行艺术虚构,不能照般历史。

因此,历史小说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不拘泥于历史,要进行大胆的艺术想像和虚构。

有关三国历史的素材十分丰富,也十分杂乱,有历史著作,也有野史记载,有民间传说,也有讲史话本,如何对这些庞杂的素材进行甄别选择,加工创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对这些素材的处理是十分成功的,它之所以真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罗贯中能够正确地处理"实"与"虚"的关系,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概括起来,《三国演义》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法来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艺术创作的:

(一)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在小说创作中,根据情节的进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常常把本来发生在甲身上的改事挪移到乙的身上,从而造成奇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三国演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是表现张飞性格的一个重要情节,写的非常精彩。

可是如果你翻开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一看就会发现,原来怒鞭督邮的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说的是督邮因公事来到县里,刘备去拜见他,他不让见。

刘备恼了,径直进去把督邮绑上,打了二百棍,解下官印,系在拴马柱上,弃官而去。

但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并不完全相同,他是一个忠厚仁德的人,如果照抄史书,让他鞭打督邮,就不符合他的性格。

所以作者就把这个情节移植到张飞的身上,让张飞去鞭打督邮,恰好表现了张飞豪爽莽撞、疾恶如仇的性格,使张飞的性格显得更加真实生动。

再比如,空城计的故事是《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重头戏,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实呢,历史上是有空城计这回事,但却不是诸葛亮创造的,而是另有他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没有提及空城计。

最早记载空城计故事的是魏晋时期鱼豢的《魏略》,称孙权带兵攻打魏将文聘,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