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179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时空坐标]

[主要线索]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介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突出特征。

2.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3.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世纪末以来,在信息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生活。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掌握近代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2.掌握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社会生活的时代特征,分析其原因。

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

1.社会状况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

(2)社会生活条件差:

除少数大城市外,人们没有照明用电,没有自来水;卫生医疗设备落后,传染病流行。

(3)丑恶的社会现实和贫穷困苦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封建、迷信、愚昧、保守的社会习俗根深蒂固。

2.近代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

(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女人禁止缠足,新式礼服取代官服官帽,人际间的称谓和婚丧嫁娶的礼仪也发生变化。

3.特点:

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没有改变,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思维点拨]

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思维点拨]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

1.改革开放以前,人民生活还不富裕

(1)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表现

①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

②广大农村,不少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③人们生活简朴,穿着样式和颜色都比较单一。

2.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

(1)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表现

①服饰:

人们的穿着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饮食:

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

③居住:

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

(1)近代特征:

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

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

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三、新社会的新习俗

1.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改善和文化教育普及,人们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表现

(1)旧习俗逐步消除,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勤劳节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

(2)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大家庭向着小家庭发展。

(4)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新发展,既保存优良的民族文化,又注意与世界接轨;节日生活丰富多彩。

[知识点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走向文明化、民主化。

主题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服饰的变化

史料 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

例如: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服”,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

[史料解读]

划线信息中“折射着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反映出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的影响。

[问题思考]

从史料中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2.婚俗的变化

史料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3.会新(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

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史料解读]

划线部分表明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婚姻的基础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问题思考]

据史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提示 进步之处:

观念:

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

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史论总结]

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1)外部因素: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特别是通商口岸地区,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内部因素: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

每一次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生活向现代化迈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发展历程:

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

(2)演变趋势:

由传统保守走向现代开放,平民化、文明化、个性化明显。

(3)变化特征:

既有新旧观念的冲突,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

(4)地区分布:

地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和内地明显落后于城市和沿海地区。

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A.西装 B.长袍马褂 C.旗袍 D.中山装

答案 C

解析 旗袍是中国女性传统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服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具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2.《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

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

3.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的习俗必然取代落后的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幅图片的寓意。

清初要求蓄辫,“蓄辫”成为归附清王朝的标志,民国初年要求剪辫,剪辫被看作“革命”的象征,故选B项;乙图中的“民国初年”表明当时清朝已被推翻,C项中“走向败落”表述错误;图片无法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故D项错误。

4.社会生活细节可以反映时代的特征。

下图中能体现中国计划经济特征的是(  )

答案 A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行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故A项符合题意。

快餐优惠券、股票、银行卡属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产物,均与题意不符。

5.“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 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核心是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②选项“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6.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

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写出导致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 

(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习俗。

(2)特点: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

外部因素:

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等。

[基础达标]

1.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厦门的租界B.杭州的断桥C.北京的街头D.重庆的学堂

答案 A

解析 材料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服饰的变化,西式服饰应出现于这个时候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厦门。

所以答案选A。

2.(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帽内,被商团窥出了破绽,逼令该巡士将制帽除去,于是真相毕露,看众大哗,揪住其油发大辫,要带他剪去。

这种场景最早可能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B.辛亥革命以后

C.日本侵华期间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是辛亥革命后的“断发易服”,故B项正确。

3.《放足歌》:

“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

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

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

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

”这种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

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放足,再联系相关史实可判断,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曾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故选D项。

4.(2016·湛江高一检测)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下面材料中“牛排”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最早始于(  )

姚文通后来吃到一样拿刀子割开来红利利的,姚文通不认得。

胡中立便告诉他说:

“这是牛排,我们读书人吃了补心的。

”姚文通不肯吃,康伯图道:

“上海的牛肉,不比内地……专门把它养肥了,宰了吃,所以又叫做菜牛,吃了是不作孽的。

A.鸦片战争时期的被迫开放

B.洋务运动时期的仿洋改制

C.清末新政时期的以洋为尚

D.民国初政府提倡文明开化

答案 A

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到中国将外国的饮食也带入了中国,故A正确;B、C、D错误。

5.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

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

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

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A、B、D三项与材料反映现象不符。

6.(2016·浙江4月学考)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甲图 清末婚嫁   乙图 民国婚照

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

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

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

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

答案 C

解析 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

7.(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这一年可能是(  )

A.1912年B.1945年

C.1950年D.1979年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生活,女生衣着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

8.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的品味变化

答案 C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服饰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9.1993年,曾经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粮票是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产物

B.取消粮票是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础上的

C.粮票的长期实行充分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D.粮票的取消意味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中“38年”可知普遍实行粮票是在1955年,A项符合这一史实。

B、D两项是取消粮票的原因。

C项错误,因为实行粮票正是因为物质不充足,需凭票证供应。

10.下图中“小脚老太跳起了迪斯科”反映了(  )

A.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活动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

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答案 D

解析 “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基础上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能力提升]

1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医的看法。

中国人认为生产“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因此要分开。

这说明人们一方面能接受西医,体现出其开放的一面,另一方面还要讲求中国的传统,所以又体现出其保守的一面。

12.据记载:

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

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服饰上的近代化

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

答案 B

解析 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3.(2015·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体现剪辫心态,不是说难以推行,故A错误;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正确;传统精华悉心保留不是材料反映实质问题,故C错误;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14.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

“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这说明当时(  )

A.家庭观念丧失殆尽B.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女子亦可提请离婚,并以诉讼法庭的方式予以解决,这与古代中国男子一纸休书就可休妻相比,明显体现出女子地位的提高。

题干未提及家庭观念丧失的问题,A项错误;题干中有“社会所不乐为者也”,C项错误;D项错在“彻底”二字上。

15.(2016·安徽蚌埠质检)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

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

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

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为购买一辆自行车在同一城市还要负责人批准可知,行政效率并不高,故A项错误;军队购买自行车不能体现民政服务军事,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现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中国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取消商品流通,故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孝经》

材料二 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限旬月,直隶各省地方,至部文到日亦限旬月,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蒋良骐《东华录》卷五

材料三 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

材料四 60年光阴荏苒,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从建国之初流行的长长、粗粗的系着红绳或者彩带的麻花辫,经过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头”……到如今兼容并包、变化多样、与世界时尚同步的各种美丽发型。

中国女性越变越美丽,发型成为女性打造自我魅力的重要的一环。

——《中国女性60年发型变迁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人从什么角度、又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体的?

(2)据材料二、三,在辫子问题上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

有何相同之处?

(3)据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女性发型变化的趋势怎样?

说明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 

(1)人伦(亲缘、血缘)角度,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孝。

(2)认识:

剃发留辫就是归顺清王朝;剪辫就是支持排满革命。

相同:

将辫子问题政治化。

(3)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由从众到个性化,与世界时尚同步。

原因:

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自由,社会生活水平提高。

解析 第

(1)问,由“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可知,从人伦角度对头发不敢损伤。

(2)问,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尽令剃发。

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得出两种认识。

第(3)问,把“中国女性的发式变化越来越丰富……”等信息具体化来回答发型变化的趋势,变化原因可联系时代变迁来考虑(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