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6252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在充分考虑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维持本国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农村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

是当前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最科学、最有效的平台,也是农村公共事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是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如今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和遇到发展瓶颈,阻滞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良好发挥。

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投入,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文化队伍体系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机制创新,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Abstract

Theruralpublicserviceisbasedon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stageandthegenerallevel,givefullconsiderationtovariousconstraintsinthecircumstances,andestablishasocialconsensusbasis,tomaintainitssocialstability,socialjusticeandcohesiveforce,protecttheindividual'sbasicrighttosubsistenceanddevelopmentarenecessarytoprovidepublicservicesinruralareas.isthemostscientific,culturalworkisthemosteffectiveplatform,thepublicsectorisalso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henewruralconstructionthefoundation,Fortheestablishmentofthechineseculturehasavitalrole.therefore,strengtheningsystemconstructionofpublicculturalservicesinruralareasandthecommunityisurgentlyneeded.Nowour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systemconstructionisstillmanybottlenecks.lackofdevelopmentandimpairedthe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systemofgood.combinedwiththeruralconditions,strengtheningthe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sectorinvestment,toalogicalstructure,stabilityoftheruralcultureofthesystemisthekeytobuildthe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Maketheruralpublicculturaldevelopmentpoliciesandregulationssystemistobuildacultureofservicesystem;deepenculturalrestructuringandstrengthenthecultureofinnovationservicessystemistobuildthe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ssystemofthefundamentalpower.

 

Keywords:

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Construction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的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也日渐增长,而其中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更是迫切。

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实现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还具有公益性、公开性、整体性等文化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

随着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被社会公众所享用,但是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还较为贫乏.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丰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还存在着不相适应之处,在农村,如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民公共文化生活匮乏,农村还只能处在落后的状态中。

现阶段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所以,在新形势下,认识公共文化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内容。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概念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下,实习包产到户,各户耕种,自古以来,农村文化都是相应于此小农经济而产生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的,主要着眼于农村社会效益,以政府组织及其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涵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网络、演出、文物、图书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文化领域,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因此,它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普及文化知识,开展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

通过这一系列相关文化服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并承担着弘杨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文明传承和确立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的功能;承担着提供文化场所、阵地和产品;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功能。

[3]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内容

在我国,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且众多方面的体系,是紧紧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的,所以其组成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1)公共文化政策、理论体系。

提供公共文化政策法规、构建社会公益的价值观念系统是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和根本。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场所。

(3)公共文化生产、运营体系。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部门和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体系。

(4)公共文化信息体系。

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同时,政府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帮助。

(5)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

包括政府的拨款、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

(6)公共文化人才体系。

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业余文化队伍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组成,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

(7)公共文化创新体系。

主要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以及服务的创新,是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

(8)公共文化考评体系。

就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好坏、是否到位、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保证群众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

[4]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表现形式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是满足人们求知、求富的重要精神生活,也是群众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看电视。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最实际的学习方式,绝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视,只要打开电视就可以根据需要浏览节目,而且这也是农村群众最主要的文化生活。

二是读书看报。

在农村,多数群众都能通过借阅村图书室的图书或村委会的报刊进行自我学习,当然也有部分村社由于条件有限,加上主观原因,很多群众都没有这样的文化生活。

三是参与各种学习教育活动。

各乡镇每年都要举办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技培训、政策法律宣传一条街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村群众提供学习政策、法律、科技、卫生知识服务,而且很受群众欢迎。

(2)民间文艺。

在民间有大量传统且有价值的文艺活动,自古以来对于农村文化有着极强的表现力,也不断传承着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

但这些过去十分活跃的民间文艺活动在农村已经萎缩,多数成为了农村办红白喜事或节庆助兴表演节目,而且有的民间文艺产品如果不及时抢救,还将可能失传。

(3)体育健身。

体育健身活动既能满足人们求健康的心理需求,又因其参与的广泛性和娱乐性,还能较大程地满足人们求乐的精神需求,是最具潜力的群众性文化产品。

(4)休闲娱乐。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人们传统的休闲娱乐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名目繁多的休闲娱乐产品逐渐走入百姓生活,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多元的文化需求。

但是在广大农村,休闲娱乐产品的创新和供给还远远没有跟上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精神文化建设的比重日渐增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大部分且分散广阔,而且相较城市来说,我国的农村还相对落后,在目前,“三农”问题也是国家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也是必要且关键的步骤,这其中,也就包括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而反过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与建设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的,共通推进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所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步骤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但相应的精神文化水平没有能够跟上经济水平的发展速率。

在我国许多农村区域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相当不足,并且伴随着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许多低俗缺乏素质的文化思想趁虚而入,侵蚀和腐化农民的精神思想,农民的价值观正在被扭曲。

所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辅助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需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促进区域化同步发展,整体提高人民素质已是当前农村建设的重要步骤。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6]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一号文件”中规定的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

这从政策上规定了必须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政策保护,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而且伴随着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其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体现。

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构成产生着影响,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日常的娱乐文化,同时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明。

改变了以往“早晨听鸡叫,夜晚听鸟叫”的苍白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农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其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农民们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一系列知识活动的举办还有农村图书馆的建立,都十分有效地丰富了农民们的知识,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也使得更多的农民从以往的耕种作业不断像富含科技文化水平的产业转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效与利益。

最后,农村公共文化的不断发展,不仅整体上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更是凝聚了农村文化,不断向建立中国特色文化的目标前进,这样也就从根本上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可持续长久发展。

[7]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其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表现形式,分散性较强的农民群体不仅需要一个政府的管理指导更需要政府的服务引导,以此提高其阶级整体性,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是政府引导农民群众的有效工具与方式,所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农村群众凝聚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进程的必要措施。

[8]而且在这个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伴随着农村机制的不断合理化,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维权意识的逐渐强化,那么农民群众的权益也在不断得到保障,也就相当于促进了社会权益的公平化,对于建立法制社会,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实力的重要措施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巨大。

农业是我国的根本所在,也是我国政治根基所在,所以我们民族的根本文化在农村。

在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国际社会,不再单单是武力斗争的表现,文化力量的对抗也日渐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当今我国的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还没能转变文化竞争优势,要想抵挡住国际上的文化思想侵略,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实力和稳定发展,所以建设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实力,那么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必要且急需的。

[9]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但是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遇到许多发展上的瓶颈,这都需要党和政府更多关注投入和人民的更多参与,才能使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以继续良好的发展下去。

(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1.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增加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再次重申和强调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这也是继续延伸了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注和重视。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是专辟章节明确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规划。

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曾指出: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明确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抓手及工作要求。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又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的全新认识,是对文化工作在全党全国大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全新认识。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再次提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目标:

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共投入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

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007年,中央投入1亿元资金,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20个省区534个项目被列入试点项目。

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

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启动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增加。

[10]

由此可见,我们党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权益的保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逐渐形成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执政理念。

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长足的进步。

2.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

2003年至2007年,已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达787万册。

这些图书内容健康,实用性、可读性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此外,还实施了流动舞台车等工程。

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用于送戏下乡,开展文化戏曲巡演。

流动舞台车为农民群众带来了灵活、新颖、方便的文化服务。

我国多项重大文化工程的进村入乡,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文化素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开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就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一项重要工程。

通过工程的基层服务站点,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到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

中央财政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列为重点支持的文化建设工程,从2007年至2010年,将投入24.67亿元支持工程建设。

目前,这一工程的数字资源总量已达到69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自建、共建的基层服务站点已超过61.4万个。

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11]

4.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创新农村文化发展模式

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创新农村文化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探索出了较有成效的发展路子,不少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逐步凸显,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

比如:

河北省文安县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化网络建设,构建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文安还在123个村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各类农民文化社团283个,吸引了3万多村民参与社团活动。

为积极将文化知识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文安组织各级农业、林业、科技、畜牧等涉农部门培养发展了“蔬菜种植文化示范户”、“文化娱乐示范户”、“养殖文化示范户”等8类共计3200余户的文化示范户,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科技能人”,带动了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走上致富道路。

浙江省嘉兴市积极探索以“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为主要特点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2008年,嘉兴市一半的乡镇建有图书分馆,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乡镇分馆、村(社区)图书流通站全覆盖,实现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全市书刊借阅“一卡通”。

据统计,自2007年5月以来,嘉兴市5个乡镇分馆先后建成开放,累计到馆读者32万人次,共办证5400余张,外借图书14.6万册次。

同时,为方便农民群众,根据农村作息时间规律,实行晚上开放制度,极大方便了群众阅览。

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阅读待遇,借阅积极性高涨,读者量不断攀升。

[12]

江西省投入1亿元,设立了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

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鼓励专业文艺演出团体赴农村文艺演出、电影公司组织放映队赴乡村放映电影、乡镇政府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初步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读报、看戏曲、看电影电视、参加文体活动与文化培训等难题,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各项文化权益,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重点文化工程的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偏差。

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瓶颈远远多于城市和发达地区。

其主要问题有:

1.农村文化设施陈旧,总量偏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文化阵地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一些乡镇还建立了文化站,各个文化设施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文化站所少、场地不足.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的局面还没有根本得到改变。

大多数乡镇没有像样文化站或有站无址。

大多文化站是和乡镇政府在一起办公,缺少专门的工作场地和活动场所。

特别是民族地区条件更加艰苦。

据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文体局领导介绍,目前在乡镇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能够争取到一间单独的办公室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如果要组织群众举办大型的文化活动,只能到户外找一个稍微宽阔的场地,相应的设备如音响、乐器只能到县城文化馆去借.如果遇到刮风下雨活动只能取消。

村级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在许多地方还是空白。

[13]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仍然缺乏,投入不足

目前,乡镇政府机关的财政收入少,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财政收入难以有效应对各种支出,所以大部分财源来自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县级政府既要发展生产又要投入文化事业,资金必然会捉襟见肘。

一些地方基层文化部门由于缺少资金来源,甚至出现“网破、线断和人散”的现象: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因为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而导致后劲不足,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节目排练、道具、服装、乐器等诸多方面都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而且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融资渠道单一。

由于利益或其他方面的考虑,很少有企业或一些非政府组织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