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868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docx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4

(总分:

148.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49,分数:

98.00)

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指______。

∙A.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B.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智力、能力

∙D.知识、智力、情感

 A.

 B. √

 C.

 D.

解析:

2.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这种方法叫做______。

∙A.评价

∙B.总结

∙C.研究

∙D.观察

 A.

 B.

 C.

 D. √

解析:

3.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显著相关的是______。

∙A.教师人格特征

∙B.教师期望

∙C.教师思维的流畅性

∙D.教师表达的清晰度

 A.

 B. √

 C.

 D.

解析: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显著相关。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这种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即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

4.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______。

∙A.独立性

∙B.自觉性

∙C.发展性

∙D.创造性

 A.

 B.

 C.

 D. √

解析: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创造性。

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

独立性、自觉性、发展性均不符合,故选D。

5.我国历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学制的是______。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A.

 B. √

 C.

 D.

解析:

我国历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学制的是壬戌学制。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

故选B。

6.“自然教育”的提出者是______。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

 A. √

 B.

 C.

 D.

解析:

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

故选A。

7.科学知识在被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

∙A.训练

∙B.自学

∙C.培训

∙D.教育

 A.

 B.

 C.

 D. √

解析: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8.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______。

∙A.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B.了解和研究学生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面向全体学生

 A.

 B.

 C. √

 D.

解析: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故C项符合题意。

9.下列选项中,属于“智者派”观点的是______。

∙A.教授无知的人有知识

∙B.努力追求道德的卓越、生活的明智和行为的理性

∙C.强调美德、道德和忠诚

∙D.教育目的是培养思路清晰、充满理性和真理的政治家

 A. √

 B.

 C.

 D.

解析:

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出现的“智者派”是最早的教师,以教授无知的人有知识而生存。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公布的______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科学的人文教育目的。

∙A.《世界教育》

∙B.《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C.《学会生存》

∙D.《终身教育引论》

 A.

 B.

 C. √

 D.

解析:

《学会生存》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科学的人文教育目的。

故选C。

11.学生享有______,因此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

∙A.人格尊严

∙B.人身自由

∙C.身体健康权

∙D.隐私权

 A.

 B.

 C.

 D. √

解析:

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或干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或生活领域依法受到保护,如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

12.世界上很多国家,虽然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大不一样,但教育体制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划分等等,这是因为教育体制的建立受______的影响。

∙A.本国教育发展史

∙B.生产力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外国教育体制

 A.

 B.

 C. √

 D.

解析:

题目内容体现了教育体制的建立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13.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表现为______。

∙A.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B.两者都是客体

∙C.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D.两者都是主体

 A.

 B.

 C.

 D. √

解析:

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双方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达成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14.______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C.《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A.

 B.

 C. √

 D.

解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5.新课程观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______。

∙A.学生通过知识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B.学生通过知识技能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C.学生通过知识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D.学生通过知识技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A.

 B. √

 C.

 D.

解析: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而是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

16.下列关于课程标准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新课程应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B.新课程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D.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努力都能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A.

 B. √

 C.

 D.

解析:

17.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被称为______。

∙A.迁移

∙B.原型启发

∙C.变式

∙D.心理定势

 A.

 B.

 C.

 D. √

解析:

心理定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故选D。

18.下列哪一项是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______

∙A.小朋友看了《小兵张嘎》后对嘎子的敬仰之情

∙B.《三国演义》中关羽夜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小朋友因摔坏盘子而感觉自己做错了事

∙D.学生在学校很自觉地遵守学校的纪律

 A.

 B.

 C. √

 D.

解析: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小朋友因摔坏了盘子而感觉自己做错了事,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符合题意。

故选C。

19.教师在出考题时将某知识点放在一段新材料中,这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哪一因素发生了改变?

______

∙A.认知策略

∙B.知识经验

∙C.功能固着

∙D.问题情境

 A.

 B.

 C.

 D. √

解析:

20.教育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是______。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A.

 B.

 C.

 D. √

解析:

实验法是心理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故选D。

2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_。

∙A.课堂教学

∙B.教书育人

∙C.学生管理

∙D.道德教育

 A.

 B. √

 C.

 D.

解析: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其中,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爱岗敬业是前提,关爱学生是核心。

22.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维护少年儿童的______。

∙A.社会权利的客体独立地位

∙B.社会权利的主体维护非独立地位

∙C.社会权利的主体独立地位

∙D.社会权利的客体非独立地位

 A.

 B.

 C. √

 D.

解析: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

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1)无歧视原则;

(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3.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______。

∙A.管理型

∙B.放任型

∙C.专制型

∙D.民主型

 A.

 B.

 C.

 D. √

解析:

师生关系模式有三种:

放任型、专制型以及民主型。

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

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向着目标进行学习。

这一模式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更有利。

24.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属于______。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经验课程

 A. √

 B.

 C.

 D.

解析: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

而我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古希腊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都是按照学科内在的逻辑结构形成的,属于分科课程。

我国的六艺是最早的分科课程的开端。

25.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______。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A.

 B.

 C. √

 D.

解析:

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的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实质教育论。

形式教育论只注重能力的提升而忽视知识的掌握;而实质教育论则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能力的提高。

对于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观点也应掌握,是选择题的考点。

26.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______。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A.

 B.

 C. √

 D.

解析:

夸美纽斯的近代教育思想,即“泛智主义”思想强调:

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知识。

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斯宾塞的《教育论》一书反对传统教育,强调科学教育,此书系斯宾塞先期发表的四篇教育论文《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结集,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课程”一词。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被公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教育论》围绕着教育的目的任务、课程理论和教育方法,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内容涉及到德、智、体诸育的方方面面,不仅适应了时代的要求,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7.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称为______。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A.

 B. √

 C.

 D.

解析:

综合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针对分科课程精细的学科化倾向,综合课程力图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

28.下列属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是______。

∙A.教科书

∙B.博物馆

∙C.教学策略

∙D.师生不同的生活经历

 A.

 B. √

 C.

 D.

解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设备以及师生不同的生活经历、教学策略等。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9.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基础,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的著作——西方第一部《教育心理学》,其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______。

∙A.冯特

∙B.斯金纳

∙C.杜威

∙D.桑代克

 A.

 B.

 C.

 D. √

解析: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

另外考生还应知道,关于桑代克的其他考点:

桑代克提出了遗忘的痕迹衰退说、学习理论中的试误说(饿猫迷笼实验)、学习迁移理论中的“共同要素说”。

这些都需要考生把握。

3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______。

∙A.教学心理

∙B.评价过程

∙C.学习心理

∙D.教学内容

 A.

 B.

 C. √

 D.

解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也是常考点,考生需要注意。

31.下列有关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属于初创时期发生的事件的是______。

∙A.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B.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的心理测量的成果,大大扩充其内容

∙C.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

∙D.计算机辅助教学(CAD)的研究与应用

 A. √

 B.

 C.

 D.

解析: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发展、成熟、完善四个阶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各种教育思想为主。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心理测验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②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高速发展,也成为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③20世纪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领域;④20世纪40、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日趋集中,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体差异、课堂管理、教师心理的等,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为大多数所公认,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结合教学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学手段的改进。

同时,重视研究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研究。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方面,随着学习理论的研究深入,行为主义的机械论、还原论等的弊端日益暴露,认知学习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同时人本主义的思潮也掀开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4)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此外,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的研究为学习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32.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______。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A. √

 B.

 C.

 D.

解析: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收集的个案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

33.如果一个学生智力发展正常,那么他的智力商数(IQ)的取值范围应该是______。

∙A.40—60

∙B.70—80

∙C.90—100

∙D.120—140

 A.

 B.

 C. √

 D.

解析:

智商的平均值是100,处于90—109之间属于中等水平,处于110—119属于中上水平,处于80—89属于中下水平,处于120—139属于优秀水平,处于70—79属于边缘水平,处于140以上属于智力超常,处于70以下属于智力低下。

对于智力分数的分段,也是需要考生掌握的。

34.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

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______。

∙A.顺序性

∙B.可逆性

∙C.模仿期

∙D.关键期

 A.

 B.

 C.

 D. √

解析:

对“兽孩”的教育不成功,是因为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的行为和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35.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是______。

∙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A.

 B. √

 C.

 D.

解析:

童年期是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可塑性最强。

因此在童年期一定要抓住儿童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及时的教育。

36.面对问题情境,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却常常出错的认知形式是______。

∙A.深思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场依存型

 A.

 B.

 C. √

 D.

解析: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沉思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方法,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较有把握的最佳答案,因而错误较少。

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是,往往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37.在小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______。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A.

 B.

 C. √

 D.

解析:

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该从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为最佳,9岁(小学三年级)是道德形成的关键期。

3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______学习模式。

∙A.接受

∙B.观察

∙C.累积

∙D.发现

 A.

 B.

 C. √

 D.

解析:

加涅提出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学习的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类学习的复杂程度不一,是由简单到复杂的。

39.在一定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到几种不同的活动上,或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都属于注意的______。

∙A.稳定

∙B.分配

∙C.选择

∙D.分数

 A.

 B. √

 C.

 D.

解析:

在一定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到几种不同的活动上,或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都属于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同时做两种活动时,使其中一种活动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程度;其次,注意的分配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善于在两种不同的活动上分配适当的注意。

如记录员,注意总是集中在听讲的内容上;音乐教师总是在弹、唱、看谱上分配自己的注意。

40.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发展规律的教育家是______。

∙A.斯金纳

∙B.科尔伯格

∙C.皮亚杰

∙D.班杜拉

 A.

 B.

 C. √

 D.

解析: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即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逐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的需要转变。

41.被称为心理活动警卫的是______。

∙A.意识

∙B.思维

∙C.知觉

∙D.注意

 A.

 B.

 C.

 D. √

解析: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警卫和门户。

外界的一切信息必须通过它的选择,才能进行深加工。

42.下列关于教师效能感的理解,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A.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

∙B.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苦恼

∙C.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

∙D.效能感低的教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A.

 B.

 C.

 D. √

解析:

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中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