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382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docx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精选中考试题

第16讲 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

1.(2018河南中考)下列区分物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氧气和氮气

B.用熟石灰区分氯化铵和氯化钾

C.灼烧后闻气味区分羊毛线和腈纶线

D.用酚酞溶液区分硫酸和硫酸钠溶液

答案 D A项,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氮气不能,可以区分;B项,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氯化钾不能与熟石灰反应,可以区分;C项,灼烧后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没有该气味的是腈纶线,可以区分;D项,硫酸呈酸性,硫酸钠溶液呈中性,中性和酸性溶液均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因此无法用酚酞溶液区分。

2.(2018广东中考)区别下列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羊绒与棉花(灼烧)

B.醋酸与盐酸(滴入酚酞)

C.硬水与软水(加入肥皂水)

D.氯化钾与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

答案 B 灼烧羊绒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灼烧棉花有烧纸的气味,可以区别,故A正确;醋酸与盐酸均显酸性,均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无法区别,故B错误;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浮渣,较少泡沫,软水中加入肥皂水几乎无浮渣产生,泡沫丰富,可以区别,故C正确;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氯化钾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不反应,可以区别,故D正确。

3.(2018贵州贵阳中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下列实验目的和方案设计对应正确的是(  )

A.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用过量的稀硫酸长时间浸泡

B.检验一氧化碳和甲烷都含有碳元素——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

C.区别硬水和软水——分别加入适量明矾

D.探究氧气浓度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答案 D A项,用过量的稀硫酸长时间浸泡生锈的铁钉,待铁锈反应完后,铁钉会继续与硫酸反应;B项,要检验一氧化碳和甲烷中都含有碳元素,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C项,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区分,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质可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无法区分软水和硬水;D项,方案中只存在氧气浓度一个变量,正确。

4.(2018云南中考)下列实验不可行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区分NaCl溶液、FeCl3溶液

观察溶液的颜色

B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C

区分甲烷、一氧化碳、氢气

分别点燃后,检验燃烧产物

D

鉴别硝酸铵与氯化铵

分别取样,加固体氢氧化钙研磨,闻气味

答案 D 氯化钠溶液是无色的,而氯化铁溶液是黄色的,观察溶液的颜色可以区分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故A正确。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加水溶解、过滤之后难溶物留在滤纸上,然后蒸发滤液得到精盐,故B正确。

甲烷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氢气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可以区分三种气体,故C正确。

硝酸铵和氯化铵分别与固体氢氧化钙混合,研磨都会有氨气放出,所以无法区分硝酸铵与氯化铵,故D错误。

5.(2018吉林长春中考)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Cu(OH)2固体:

用CuO与适量NaOH溶液混合

B.鉴别稀H2SO4和稀盐酸:

取样,分别滴加Ba(NO3)2溶液

C.除去CO中的少量C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分离MnO2和KCl固体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

答案 B 稀H2SO4能和Ba(NO3)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Ba(NO3)2与稀盐酸不反应,故可鉴别。

6.(2018陕西中考)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收集

B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的固体混合物

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搅拌,充分溶解,过滤

C

制备氢氧化亚铁

向盛有一定量硫酸铁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钾溶液至过量,过滤

D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观察

答案 A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吸收氯化氢并放出CO2,浓硫酸可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因此A选项正确。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可以加入足量的水搅拌,充分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碳酸钙,滤液蒸干得到氯化钙,因此B选项错误。

硫酸铁和氢氧化钾反应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沉淀,因此C选项错误。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应该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因此D选项错误。

7.(2018内蒙古包头中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离Zn和Fe的固体混合物,加适量的FeSO4溶液后过滤

B.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HCl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和浓硫酸

C.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OH溶液,将NaOH固体放到纸上称量,再用50mL量筒量取水

D.鉴别NaOH溶液、Ca(OH)2溶液和稀硫酸,可用一种试剂一次鉴别

答案 D 锌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反应后得不到锌,A错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B错误;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C错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不反应,产生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D正确。

8.(2018天津中考)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NaOH溶液中是否含有Na2CO3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B

鉴别纯棉线和羊毛线

观察颜色

C

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Ba(NO3)2

加入适量的Na2SO4溶液,过滤

D

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CO

点燃

答案 A NaOH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Na2CO3与稀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鉴别纯棉线和羊毛线,应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故B错误;Na2SO4+Ba(NO3)2

BaSO4↓+2NaNO3,引入了新杂质NaNO3,故C错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故D错误。

9.(2018江苏苏州中考)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B.用硫酸铜溶液检验葡萄糖的存在

C.用稀硫酸除去铜屑中的少量铁屑

D.用碳酸钾溶液区别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

答案 C A项,氢氧化钠溶液既可以和氯化氢反应,又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不正确。

B项,检验葡萄糖用的是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而不是硫酸铜溶液,不正确。

C项,铜屑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铁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硫酸亚铁,正确。

D项,向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都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不正确。

10.(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除去CO中的CO2,并回收CO

探究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条件

除去氧化铜粉末中的铜粉

鉴别NH4NO3、CuSO4和NaCl三种白色粉末

实验

设计

答案 A A项,该实验设计可以除去CO中的CO2,但不能回收CO,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项,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实验目的;C项,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能达到实验目的;D项,将NH4NO3、CuSO4和NaCl分别溶于水,温度显著降低的是NH4NO3,溶液为蓝色的是CuSO4,能达到实验目的。

11.(2017重庆中考)实验方法多种多样。

下列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灼热的CuO区别CO和CO2

B.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

C.用AgNO3溶液鉴别食盐水和稀盐酸

D.用带火星的木条对氧气验满

答案 C A项,一氧化碳在加热时能还原氧化铜,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而二氧化碳不和氧化铜反应,故可以区别;B项,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反应速率适中,可以制取二氧化碳;C项,食盐水和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均可产生白色沉淀,故不能达到鉴别目的;D项,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能达到目的。

12.(2017江苏南京中考)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

A.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B.KCl固体(KClO3)——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并加热

C.CO气体(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干燥

D.NaCl溶液(MgCl2)——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滤液中加稀盐酸至中性

答案 B 过量的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通过过滤除去铜和过量的铁粉即得FeCl2溶液,故A项方案可行;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能除去KClO3,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项方案不可行;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干燥后可得纯净的CO,故C项方案可行;MgCl2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稀盐酸至中性,可得到NaCl溶液,故D项方案可行。

13.(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下列四个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目的

方案

A

除去木炭粉中的少量CuO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

除去KCl中混有的少量KClO3

取样,加二氧化锰,充分加热

C

鉴别化肥NH4Cl和(NH4)2SO4

取样,加熟石灰,研磨

D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答案 D A项,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木炭粉会和氧气发生反应,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B项,会引入新的杂质MnO2,错误。

C项,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均会有刺激性气味产生,无法鉴别,错误。

D项正确。

14.(2017广东中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Na2CO3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Na2CO3溶液呈碱性

B

往NaOH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没有明显现象

NaOH和盐酸不反应

C

将燃着的木条伸进某瓶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CO2

D

把MnO2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

快速产生气泡

MnO2能增加O2的产量

答案 A 向Na2CO3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Na2CO3溶液呈碱性,故A正确;NaOH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B错误;CO2、N2等气体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C错误;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量,故D错误。

15.(2016湖南郴州中考)下列各组常见的固体物质中,用水不能区分的是(  )

A.NaOH和NH4NO3B.CuSO4和Na2SO4

C.Na2CO3和CaCO3D.NaCl和KCl

答案 D NaOH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A可以鉴别;CuSO4和Na2SO4均易溶于水,分别形成蓝色溶液、无色溶液,故B可以鉴别;CaCO3难溶于水,Na2CO3易溶于水,故C可以鉴别;氯化钠、氯化钾均易溶于水,均形成无色溶液,故D不能鉴别。

16.(2016广东中考)下表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物质

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Cl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B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C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

CO

CO2

先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答案 C A项,NaCl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提纯NaCl;B项,在加热的条件下O2能与Cu反应生成CuO,故可用灼热的铜网除去O2;C项,滴加的稀盐酸会先与NaOH反应,故C错误;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2CO3和H2O,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D正确。

17.(2016江苏苏州中考)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为杂质),所用试剂及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一组是(  )

项目

物质

所用试剂及主要实验操作

A

CO(CO2)

通过装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后,干燥

B

Fe粉(Cu粉)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NaCl溶液(CaCl2)

加入适量K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蒸发、结晶

D

NH4HCO3固体

(NaCl固体)

充分加热

答案 A 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被吸收,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吸收水蒸气,可得到纯净的一氧化碳气体,A项正确;稀盐酸能与铁反应,而铜不与稀盐酸反应,B项错误;CaCl2溶液与K2CO3溶液反应,生成物中有氯化钾,引入了新的杂质,C项错误;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氯化钠受热不分解,D项错误。

18.(2015黑龙江哈尔滨中考)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需区分

的物质

矿泉水和蒸馏水

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

氯化钠和硝酸铵

纯棉制品和涤纶制品

方案一

加肥皂

水搅拌

带火星的木条

加适量水溶解后测温度变化

观察颜色

方案二

观察颜色

澄清石灰水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灼烧闻气味

答案 C A项,矿泉水与蒸馏水均无色,方案二错误。

B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不同,但均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方案一错误;呼出气体中CO2含量高,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方案二正确。

C项,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有明显的温度变化,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几乎不变,方案一正确;硝酸铵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NH3,氯化钠与熟石灰不反应,方案二正确。

D项,纯棉制品和涤纶制品的颜色可能一致,方案一错误;纯棉制品灼烧有烧纸的气味,而涤纶制品灼烧时无这种气味,方案二正确。

19.(2015河南中考)除去食盐水中CaCl2和Na2SO4杂质的操作有:

①加过量BaCl2溶液;②过滤;③加过量Na2CO3溶液;④蒸发结晶;⑤加适量盐酸。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提示:

BaSO4、BaCO3难溶于水)(  )

                  

A.③①②⑤④B.①⑤③②④

C.①③⑤④②D.①③②⑤④

答案 D 食盐水中的硫酸钠、氯化钙杂质分别选用过量的氯化钡、碳酸钠除去,由于加入的除杂试剂均过量,因此应首先加入氯化钡除去硫酸钠,然后加入过量的碳酸钠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最后将得到的溶液加热蒸发,使氯化钠结晶析出。

因此除杂时的操作顺序为①③②⑤④,故选D。

20.(2018吉林长春中考)某白色固体甲的主要成分为NaCl,可能含有MgCl2、KCl、BaCl2和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检验白色固体甲的成分并除去其中杂质,进行如下实验:

(1)写出生成白色固体丙的化学方程式                ; 

(2)向无色溶液D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 

(3)分析上述实验可知,白色固体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 

(4)若用上述实验中的A、B、C、D四种溶液鉴别稀H2SO4和NaOH溶液,分别取样后,按下图所示操作进行实验,就能达到鉴别目的的是实验      。

 

答案 

(1)BaCl2+Na2CO3

BaCO3↓+2NaCl

(2)除去溶液中过量的NaOH和Na2CO3

(3)NaOH、KCl

(4)2、3、4

解析 向无色溶液A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因为酚酞遇碱变红色,所以白色固体甲中不含氢氧化钠。

向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了白色沉淀乙,则白色固体甲中有氯化镁,且氯化镁应反应完全。

向无色溶液C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有沉淀生成,说明无色溶液C中有钡离子,则白色固体甲中有氯化钡。

白色固体甲中确定含有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钡。

(1)由上述分析可知,生成白色固体丙,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

BaCO3↓+2NaCl。

(2)向无色溶液D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向无色溶液A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白色固体甲中不含氢氧化钠,最后只得到NaCl固体,说明不含钾离子,说明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KCl。

(4)实验1:

无色溶液A中含有氯化钡和氯化镁,加入样品中时,稀硫酸中会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氢氧化钠溶液中会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现象一致,故不能达到鉴别目的,故不选实验1;实验2:

无色溶液B中含有酚酞溶液,加入样品中时,使样品变红色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硫酸,故能够达到鉴别目的,故选实验2;实验3:

无色溶液C中含有氯化钡,加入样品中时,产生白色沉淀的样品是稀硫酸,另一种是氢氧化钠溶液,故能够达到鉴别目的,故选实验3;实验4:

无色溶液D中含有碳酸钠,加入样品中时,产生气泡的是稀硫酸,另一种是氢氧化钠溶液,故能够达到鉴别目的,故选实验4。

21.(2015浙江杭州中考)在实验室,小金分别用甲盐的晶体配制了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和30%的B溶液,但忘了贴标签,请你运用两种不同的科学原理,分别设计两个简单实验来判别这两瓶溶液。

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方案和明确的判别依据。

有下列仪器、物品供选择:

量筒、天平、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漏斗、玻璃棒、滤纸、温度计、新鲜萝卜、甲盐的晶体。

(实验室的室温为30℃,30℃甲盐的溶解度为50g)

方案1:

  

判别依据:

  

方案2:

 

判别依据:

  

答案 方案1:

量取同样质量的A、B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同样质量的小烧杯中,都加热到水蒸发完全,再分别称量烧杯。

判别依据:

质量大的烧杯中的原溶液为B溶液,另一烧杯中原溶液为A溶液。

方案2:

量取同样体积的A、B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同样质量的小烧杯中,分别在天平上称量。

判别依据:

质量大的烧杯中的溶液为B溶液,另一烧杯中溶液为A溶液。

方案3:

量取同样体积的A、B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小烧杯中,再放入质量相同、取自同一新鲜萝卜的萝卜条各一块,经过一段时间后,同时取出萝卜条,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后,分别称量。

判别依据:

质量小的萝卜条所对应的烧杯中的原溶液为B溶液,另一烧杯中原溶液为A溶液。

方案4:

称取100g的A、B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入50g甲盐的晶体,充分搅拌,过滤后分别称量滤出物。

判别依据:

滤出物质量大的烧杯中的原溶液为B溶液,另一烧杯中原溶液为A溶液。

解析 依据同种溶质不同浓度溶液,取同体积溶液时,其溶液质量不同;取同质量溶液时,所含溶质质量不同等设计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