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563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第10课《项链》教案粤教版必修3

10.项链·精粹教案集(4则)

《项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的剖析,让学生深切体会虚荣心给小说主人公带来的巨大打击,记取小说提供的超时空的现实警戒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小说主人公遭打击而不沉沦,遇逆境而敢于奋起的坚强、负责、勇敢的精神。

3、通过对小说的鉴赏,让学生领会本文别出心裁的结构艺术。

4、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结局的空白艺术。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方法]

质疑、启发、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小说的情节。

2、领会本文精妙的构思和布局。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含义,重点探讨本文结局的“空白艺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空白”,并在写作中尝试这种技法。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

长征路上,冰天雪地之中,一个人又冻又饿,行将死亡。

这时,司令生气地找军需部长,因为是他的失职,才让战士这样冻饿致死,出人意料的是,原来这个快死的人就是军需部长。

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意味悠长。

这种结局往往是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今天我们要学的《项链》一文结局也是如此。

(板书题目)

二.概括文章结构

(课前让学生听朗读,解决生僻字词,熟悉情节,了解作者情况。

提问:

1.文章的最后结局如何?

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明确:

得请柬 借项链 丢项链 还项链 发现真相

提问:

2.从文章的内容看,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艰辛的项链竟然是假的,我们不难理解结局的“意料之外”,可我们还说它是“情理之中”,这在文中有哪些根据?

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

文中有三处暗示项链是假的。

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答应得很爽快,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

玛蒂尔德还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连盒子都没有打开来看一下。

珠宝店的老板说只卖出过盒子。

教师小结:

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

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理,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会有什么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无论长短都须遵循四个字:

合情合理。

三.分析、鉴赏结局的空白

本文结局除了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

空白。

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说指明了项链是假的;“空白”则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什么。

提问:

1.玛蒂尔德听到佛莱思节夫人的惊叹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故事将会怎样发展?

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

(学生自由交流,然后发表看法。

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

提问:

2.使用空白艺术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确:

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等。

提问:

3.你能从你所接触过的文章,音乐或绘画等作品中再举一例吗?

提示:

中国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还可以领悟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万千倍的意境。

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

参考例子:

1.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怎么办?

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已在心中了,即《深山藏古寺》之妙啊。

2.画《花衬马蹄香》,一马奔跑,数蝶围其蹄随舞,虽不见花,但花香已四溢了。

3.《红楼梦》中,黛玉临死前喊的那一声“宝玉,你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黛玉临死前的复杂心情,也成了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4.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由蜂蝶过墙产生无限遐想:

邻家春光到底如何明媚?

5.小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让人对男女主人公相认后的情况作出种种猜想。

6.《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遐想;绘画中有“十里蛙声出山泉”的优美意境。

教师小结:

文章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以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创造出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

运用空白艺术要因情而设,因境而设,刻意追求未必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要做好铺垫,埋好伏笔,空白不等于含混晦涩,令人费解。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第四题,写到作业本上。

2. 结合写作第四单元对小说的写作要求及示例,仿照《项链》的结尾方式,写一篇小小说,做到周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重点鉴赏了文章结局的空白艺术,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

二、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

1、从上节课对情节的分析中大家已经明显地感觉到:

使玛蒂尔德付出惨重代价的是她的过分虚荣。

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她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对她持怎样的态度?

(要求学生尝试概括性的总结)   

明确:

她对豪华奢侈生活的梦想; 她对现实处境痛苦无奈的感受;她借项链时的动作心理;她在舞会上的陶醉;她在舞会后的逃走······   

作者态度:

讽刺   

提问:

2、玛蒂尔德的性格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吗?

作者对她仅仅是讽刺吗?

在当时的法国,女性只有凭借美貌和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和价值,只有在男子目光的观照下,才得到承认。

她们毫无独立价值、社会地位可言。

把女性视为玩物的恶劣的价值观念占主导地位,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风气弥漫于整个法国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能从玛蒂尔德身上看到哪些闪光点?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让学生联系现实来谈。

提示:

现代社会中,亲情在金钱面前被击得粉碎的事屡见不鲜,为了金钱利益的分割而仇恨相向的事也不少见,大家想一下,在那样的社会风气下,玛蒂尔德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例如:

(1)赔项链的过程中她不说明,不拖、不逃、不赖、不买一挂假的去骗,这样做都可以逃避责任,但这样也是极其自私的,她没有这样做,表明她勇于负责、诚信的一面。

(2)她不通过出卖色相这条捷径来既保全美貌,又偿还掉债务。

她曾向往着被人艳羡,被人追求,而且在舞会上乍露头角就引起了男人们的注目与兴趣。

此时,她完全可以陪部长或傍大款,从而轻而易举地还债,而且可以享受她所向往的生活。

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法国,在今天的中国都是屡见不鲜的。

可她没有这样做,为什么?

因为她不愿以牺牲尊严为代价去换取那种生活。

可见,她对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是很爱护的。

(3)她“一定得去告诉佛莱思节夫人”的心态。

十年贫穷生活的磨练,不仅改变了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精神。

此时的她没有了十年前见佛莱思节夫人时的自悲自怨、自惭形秽和低声下气,有的是自在从容,多么的达观,多么的平和。

由此我们这样来总结:

(可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

玛蒂尔德的性格具有不同的侧面,且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前半部分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那么,后半部分这侧重于表现其“勇于负责、诚信、维护人格尊严”这一侧面,作者对她的态度也由讽刺进而变得同情、赞美。

   

二、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 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尚无权威定论,传统的看法是:

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这里,我设计了几个题目,同学们可就其中的一个题目,也可自拟题目(不妨借助歌词、诗句、影视剧名称等),展开论述,就文章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天堂与地狱》——得与失、祸与福

《一夜缥缈梦,十年艰辛苦》——玛蒂尔德的忏悔

《我虚荣,我之过?

》——虚荣心的背后

《人生无常,我心有主》——无悔的选择

《想说爱你不容易》—— 面对项链诉心曲

(课上给学生时间,写100字左右的文字简明扼要地表述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教师总结:

多元化的主题需要我们多样性地解读。

同学们从中读到了不可过度虚荣;读到了做人要讲诚信,要有尊严;读到了面对艰难要勇敢接受等等。

我想,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如果你觉得对你“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怎么走”有所启迪,那我们学习此文就有收获。

同时,对主题多样性地解读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凡事都不要一概而论。

三、作业布置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或自己拟题,写一篇练笔 。

  

A、说说路瓦栽   

B、如何看待玛蒂尔德对豪华生活的“追求”?

  

C、说说我们身边的“玛蒂尔德”             

项链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

(二)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三)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提高口头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以及评析、辩论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开头到“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次”,这部分写什么内容?

它与后面的情节有何关系?

分析:

写了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

交待了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如“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跟教育部一个小书记结了婚……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

她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这是她的心理性格。

(如,对她“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梦想……梦想……梦想……”的心理描写。

又如对她“她没有漂亮服装……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就想望着得人欢心,……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的心理描写。

另外“也”字,还深刻地揭示出她那种满腹委屈的内心世界。

)这部分内容虽是非基本情节部分(序幕),但它是构成她不幸遭遇的“基础”,为下文写她参加舞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

(二)描写路瓦栽夫人在借到项链前后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有何作用?

分析:

作者通过“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路瓦栽夫人为无珠宝首饰而显得郁闷、不安、忧愁,发现钻石项链时激动、神往;想开口商借而唯恐对方拒绝时犹豫不安;终于得到对方允许时的极度欢欣、兴奋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

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三)作者怎样具体描写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特征的?

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在舞会上,她“狂热”、“沉迷”、“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甜蜜的胜利里。

”作者就是用这些心理描写,在读者面前剖露了路瓦栽夫人庸俗、空虚的心灵,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路瓦栽把一件平日穿的带着“寒伧味”的外衣披在她肩上时,她“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想赶快逃走。

”这又是虚荣心的驱使。

(四)路瓦栽夫人对一夜的虚荣换来10年的贫困后悔了吗?

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

从文中对她“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的心理描写,可看出她对一夜的虚荣,换来10年的贫困并没有后悔,10年的辛苦,使她的家庭生活和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她那爱虚荣、慕豪华的性格。

由此也可见,她的不幸遭遇绝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她爱虚荣的性格给她带来的,也说明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毒害的严重性。

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分析:

主人公的虚荣心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而造成的。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

三、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的短篇小说《项链》是莫泊桑的作品,同学们曾学过他的作品吗?

(初中曾学过《我的叔叔于勒》)那篇小说写的什么内容?

(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他出生于法国诺曼第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

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

1880年,他以短篇小说库中罕见的珍品《羊脂球》,而登上法国文坛,从这开始到1889年的10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

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推崇。

鲁迅说:

“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

小说以“项链”作为标题,是小说常用的“物线法”。

请想一想《项链》这个标题与作品的情节有什么关系?

(留下悬念,待分析课文中解决)

(一)预习检查。

1.学生口述故事梗概,教师评讲口述。

路瓦栽夫人(主人公):

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项链是假的!

2.论小说各大部分的划分(学生口答,教师提示并订正)

第一大部分:

借项链(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个宝物跑了。

”)

第二大部分:

失项链(从“舞会的日子到了”到“她照他说的写了信。

”)

第三大部分:

赔项链(从“过了一个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

”)

第四部分:

发现项链是假的(从“一个星期天”到结束)

(二)具体讲解。

1.指定男女生各一名朗读一至三小部分(有关“她”的描写,由女生朗读;有关“他”的描写,由男生朗读。

2.问:

从作者介绍看,路瓦栽夫人是属于社会什么阶层人物?

明确:

她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嫁给教育部一个小书记做妻子。

两个“小”字,点明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

3.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跟路瓦栽夫人现实相对应的有关“梦想”内容的描写:

(见画面)

现实

梦想

①她是美丽动人的姑娘,却没法让人了解她,认识她。

①“……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②住宅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

②“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而香气扑鼻的小客室”

③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一般的肉汤。

③“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盛在名贵盘碗里的佳肴”

4.追问:

从第一小部分描写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原因何在呢?

明确:

她心情很不好:

“她觉得很不幸”,“不断地感到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好几天”。

原因不是生活过不下去,也不是丈夫待她不好,而是她的现实跟她的“梦想”有尖锐矛盾。

5.提问:

作者是怎样描写路瓦栽夫人前后心理变化的?

(见画面)

6.问:

丢失项链这件事是偶然的,但有没有必然性?

请说出理由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这事对路瓦栽夫人来说有其必然性。

因为作者一再写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赶快逃走”,等等,都为丢项链作了充分铺垫。

而造成悲剧的真正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7.讨论:

小说结尾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竟然说项链是假的,是否符合生活实情?

提示:

小说这样结尾符合人物性格逻辑,是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

像路瓦栽夫人这样虚荣心很强的女人,项链丢失后有可能碍于面子不跟女友说出决定赔偿的真情。

如果她送去项链时说出它是用高昂代价买来赔偿的,那她的女友当然有可能告诉她那是假的。

但她的性格决定她不但没有说,反而担心女友怀疑她是贼。

这就造成十年后才明白真相的大悲剧。

8.追问:

项链是赝制品在小说中是否有暗示呢?

明确:

这在作品中已有三处巧妙暗示:

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

“当然可以!

”二是当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表明项链本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

三是路瓦栽夫人丢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

“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由于作者技巧高超,天衣无缝,读者的心又深深被主人公的命运所牵动,以至难以觉察出来。

(三)归纳全文主题。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小说通过对一个爱慕虚荣,一心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的描写,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

(四)思考与讨论

1.你认为十年艰苦的生活对女主人公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2.十年的艰苦生活女主人公后悔了吗?

项链

教学目的

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3.认识爱慕虚荣,追求资产阶级享受的危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腐朽。

教学设想

1.小说分四个部分:

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和结尾。

第一、二部分着重理解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和心理描写的作用;第三部分着重领会作者对这种虚荣心的讽刺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结尾部分集中体会小说精心的结构和巧妙的布局。

2.课前布置预习,在学生初步熟悉并给课文分段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致深刻。

3.抓住各部分的重点、关键词句和片断,分析人物性格和写作的特点。

4.适当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熟悉课文,正音释词。

2.分析故事结构,理清全文思路。

3.讲读第一大部分,理解生动、细腻心理描写对表达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略去具体描写,口述故事梗概,教师评讲口述之后,板书:

路瓦栽夫人(主人公):

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项链是假的!

2.教师板书,要求学生在各括号内注音:

伧(chen)黯(àn)碟(dié)肴(yáo)秽(huì)觑(qù)赁(lìn)誊(téng)褶(zhě)惆怅(chóuchàng)

3.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口头解释其中词语:

丰韵:

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也作“风韵”。

资质:

人的素质。

寒伧:

同“寒碜”。

寒酸、破陋、贫穷、不体面的意思。

艳羡:

十分羡慕。

光临:

敬词,称宾客来到。

招致:

招来,引起。

多指不良后果而言。

惆怅:

因失望、失意而引起不愉快情绪。

陶醉:

原指酣畅地醉饮,引伸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

自惭形秽:

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怨天尤人:

指遇不顺心事时责怪别人。

尤、责怪,归罪。

面面相觑:

互相望看(现出惊惧或无可奈何相互望着的样子)。

觑,偷看。

沽名钓誉:

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骗取名誉。

沽,买。

4.讨论小说各大部分的划分(学生口答,教师提示并订正)

提示:

小说由七个小部分构成(文章已分行隔开),其中有的内容彼此紧密联系,可并为一个大部分。

第一小部分写路瓦栽夫人的梦想跟第二小部分侧重写丈夫答应为她做件新衣裙,以及第三小部分写借项链的事有因果关系,可并为一个大部分。

第六小部分写十年艰辛生活和巨大变化跟第五小部分赔项链也有因果关系,同样可并为一个大部分。

订正:

  第一大部分:

借项链(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个宝物跑了。

”)

  第二大部分:

失项链(从“夜会的日子到了”到“她照他说的写了信。

”)

  第三大部分:

赔项链(从“过了一个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

”)

  第四部分:

发现项链是假的(从“一个星期天”到结束)

  二、讲读第一大部分。

  1.指定男女生各一名朗读一至三小部分(有关“她”的描写,由女生朗读;有关“他”的描写,由男生朗读。

  2.提问:

请用一、二句话概括第一大部分所写的内容。

  教师评讲,订正:

出身于小职员家庭的玛蒂尔德嫁给教育部小书记路瓦栽之后,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豪华生活;她为了参加一次夜会,用丈夫的全部积蓄赶制一件漂亮的衣服,又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挂项链。

  3.提问:

从作者介绍看,路瓦栽夫人是属于社会什么阶层人物?

  明确:

她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嫁给教育部一个小书记做妻子。

两个“小”字,点明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

  4.追问:

从第一小部分描写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原因何在呢?

(前一问要求用文中的文句作答,后一问要求用一句概括性语言问答)

  明确:

她心情很不好:

“她觉得很不幸”,“不断地感到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了好几天”。

原因不是生活过不下去,也不是丈夫待她不好,而是她的现实跟她的“梦想”有尖锐矛盾。

  5.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跟路瓦栽夫人现实相对应的有关“梦想”内容的描写:

(见下页表)

  6.追问:

作者这样生动而细腻的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什么特点?

而小说渲染突出这个特点,对展开情节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部分心理描写突出表现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向往豪华资产阶级生活。

她以后一系列的遭遇,都与她这个思想性格特点有关。

正因为她那狂热的“梦想”跟冰冷的现实发生尖銳矛盾,才酿成她的悲剧。

第一小部分写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梦想),但她却“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现实)。

这就为下文写她为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

  7.提问:

作者在第三小部分是怎样描写路瓦栽夫人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心理变化的?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关键词语,并加以分析,然后教师归纳指出作者是怎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她爱慕虚荣,渴望得到满足的性格特征。

  三、教师小结。

  1.这部分写路瓦栽夫人的出身地位(现实)和狂乱的梦想,为悲剧拉开序幕;写为了参加夜会,索做新衣裙,借项链,是故事的开端。

以下故事就以项链为线索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地展开情节。

  2.这部分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维妙维肖地揭示了路瓦栽夫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除直接心理描写外,有时还通过间接心理描写──从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表情、神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3.现实同梦想尖銳矛盾使路瓦栽夫人产生痛苦和烦恼,从而驱使她去追求梦想的实现。

丈夫好不容易搞到一张部长开宴会的请柬,这给她带来实现梦想的一线希望。

于是迫使丈夫忍痛用四百法郎去做一件华贵礼服,并且向佛来思节夫人借来一串晶莹的钻石项链,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往往被当作商品和玩物,一些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的女性不惜倾家荡产,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以取悦于达官贵人,达到跻身于上流社会的目的。

从路瓦栽夫人身上,既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妇女向上爬的丑行,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腐朽。

  四、作业。

  1.在第二小部分中找出描写路瓦栽和夫人神态、动作的短语,然后指出各自心态是怎样的,最后说一说这部分写法有什么特点。

  2.在进一步阅读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三、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二、三、四大部分,归纳中心思想。

2.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