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7816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docx

精选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

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育不公平成因及对策探析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才会引起社会的重视,才会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美国教育家詹姆斯·科尔曼在《教育均等的概念》中谈到教育均等的四条标准:

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

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只有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一、问题和动因分析

谈到公平,必然联系到相应的不公平。

课堂教学上的不公平问题日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心理的不公平、教师动作行为的不公平、师生互动交流的不公平。

讨论教学公平不能回避学生差异。

随着多元智力理论等心理学证据的广泛传播,学生个性差异在教育中日益得到认识和尊重。

在教学领域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心理学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如居住地的人文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个人教育经历等等,这些因素以各种方式真实地影响着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范围和程度。

当教师依据学生的天赋、出身、教育背景采取不同的教学交往策略时,实际上是采取了不平等的教学策略,这种不平等的教学策略是否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操守和职业道德。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主要由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师个体主观情感态度所造成的,这两者相互关联,后者受前者影响和制约。

(一)传统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弊端

以前有不少中小学把成绩优秀的学生汇集到一个班,也就是学校的“重点班”,给他们配备优秀的任课教师,让他们享用更优越的教育资源,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

而对那些普通班的学生,只要学生不捣乱就行,教师也很少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下工夫。

学校、教师只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不能公平地享用教育资源。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受精英教育路线的影响,依然采用的是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教学评价体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认为,分数高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其所教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所教教师的奖惩、职称晋级直接挂钩。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分数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

学生成绩优秀会给学校带来更高的升学率,提高学校的名望,也会给教师晋升、晋级等带来很多便利。

单纯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对那些具备特殊才能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那些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有特长但是总分不高的学生往往不被老师重视,老师非但不引导他们提高才能,反而认为正是由于他们花费过多的精力在这些方面,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往往是消极否定的。

对学生消极否定的评价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使其产生自卑意识,无法正确看待自己本身所具备的优点。

因此,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平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职业道德、个体主观情感态度和教学能力的局限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是否受到同等的对待,是否有同样的机会,关系到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建立——这是“人性的顶峰”。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品质和道德力量以及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要求教师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但是现实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习气的影响、一些利益、亲情因素的驱动以及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不足,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职业,常以个人好恶和利益关系来区别对待学生。

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社会化的榜样,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将不公平的思想灌输给学生。

科尔曼在他的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报告中还明确指出,教育机会寓于某种特定的课程之中,机会的多少视学生学习的课程水平而定。

每个教师由于他的价值观、学生观及其专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把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如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有的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只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管理上,而忽略了激发课堂教学气氛。

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无法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应该使教学评价多维化:

1.评价角度多元化。

从多元观点看待素质、能力,不偏重知识技能的评量。

不凭片面的分数主义演绎排行榜。

2.评价标准个别化。

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宜有统一的标准。

每个人的发展程度不同,可因人而异,有多重的标准。

3.评价形式多样化。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结果取向,它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结束后的成就,而忽视学习的过程。

因此,教学评价必须多样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适应全体学生需要

1.课堂空间公平分配。

按照场概念的物理学原理,场对周围影响强度的大小取决于距离场源的远近。

我国目前的班级规模一般比较大,座位一般采取“秧田型”编排方式,在课堂有限的空间里,坐在前排与后排的学生接受教师影响的效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教师倾向于把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庭条件好和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学生安排在前排、中间等便于与自己交流的地方,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所谓的“差生”放在后排、两边或者教室的角落里。

所以,学生的座位便成了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

教师在课堂中一般对后排的学生管理较少,交往较少,学生接受教师的诸如暗示性期待等潜在性的影响也相对弱的多,这些学生实际上成了课堂上的“观众”,基本上被排斥在教学之外。

为实现课堂空间的公平利用,教师要定期为学生更换座位。

同时,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座位,自主选择本身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能创造更愉快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有条件的情况下,如一些生源不多的中小学、幼儿园的部分班级,可因地制宜的将座位编排成半圆形、U字形、圆桌式、组块形、伞状形等,以缩小师生、生生之间的空间距离,营造更为和谐的双边教学氛围。

2.师生教学交往机会的公平设置。

我国课堂教学基本上都实行班级授课制,因而课堂中的交往多为师生交往,且这种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交往过程。

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不以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等为依据去划分学生,关注个体发展,尽可能使每一位不同的个体获得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

毫无疑问,对弱势学生群体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适度倾斜一下教育的热情与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缩小两极分化,体现社会对弱者的关怀,在客观上实现公平。

主观上,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体会到教师的特殊照顾,有利于产生自信自爱等积极心态,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好处。

从公平的角度说,关爱后进生的意义要大于偏爱优生。

具体而言,中小学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对每位学生进行一次家访,每学期至少向家长反馈一次学习生活情况;科任教师每学期至少找每位学生进行一次深入谈话。

以便全方位了解情况,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或整改方案。

3.促进教学内容多样化。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社会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水平是不同的。

但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学生都是毫无选择地面对几乎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内容的完全相同其实是一种不公平。

例如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他们可能会对计算机课程比较陌生,英语口语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教师不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只是按照城市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这无疑对流动人口子女是不公平的。

罗森浩兹和辛普森在“多维教室”中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材料与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置更加个人化的作业、实行分组教学,从而缩小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

科恩也认为,创建平等的教室需要在不忽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扩展课程,发展学生广泛的技能。

因此,应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可以通过设置选修课,照顾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要;改革“全统一”的课程制度,建立一套将统一性、灵活性以及多样性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制度;改革单一的学科结构,将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纳入课程体系;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有文化、科学等基础内容的状况,开设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及校本课程,如信息、书法、器乐、家电维修、养殖、手工制作、科技小制作等;改变学科课程水平、门类和要求单一化的状况,实现学科课程水平、门类和要求的多样化。

4.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要真正公平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然,在班级授课制下,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始终是一对矛盾。

为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结对帮扶学习、户外学习等。

另外,课堂的师生互动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师生问答式、4人小组式、小组竞赛式、小组集体式、全班式等,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和创造均等的机会,力求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尽量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

(三)改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1.树立课堂教学公平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不公平现象,首先是由于教师没有树立课堂教学公平的观念。

教师应有学生权利意识,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平等对待。

自觉追求课堂教学公平,并唤起、培育学生的公平意识和民主精神。

另外,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还应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如人身权、人格权、平等受教育权等权利,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予差别对待,也不能忽视那些暂时成绩落后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公平不等于绝对的平均,真正的教学公平必须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同时,又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种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能够正确处理公平与差异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学生层次以及个别差异,并且能够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这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精心安排教学进程。

教师职业道德也是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精神境界。

一个对教育有着坚定的事业心和对育人充满热忱的教师,自然会对学生充盈着满腔喜悦,善待学生。

加强教师学习研修和校本培训,让教师在不断学习中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观,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不断的学习培训中让教师开阔眼界,以便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获得个体性和整体性两方面的发展,进而使受教育者因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而受到的不公平的影响缩小化。

建议中小学骨干教师、35岁以上经验丰富的教师至少要结对培养一名青年教师,使其尽快成长起来。

公平的调配师资或实行定期轮换,增加农村师资力量,以保证大致相同的师资水平。

采取优惠政策导向,使东部发达地区向教育基础薄弱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对口支援,通过支教或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教学水平。

在人事制度上,制定有利于优势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的工资待遇、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如建立农村教师专项岗位津贴等,以吸引和稳定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从而减少并逐渐消除有关社会性、学校性因素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在这方面,我市黄州区、武穴市、黄梅县等县市均作过较为成功的先期尝试,我们浠水县也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努力。

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形成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不公平的因素是复杂的,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教师,我们唯有克服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所体现的偏见和不公平,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和结果上无限接近公平。

随着教师公平意识的加强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相信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乃至解决,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于自己的全面、科学、有效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问题探索

 [摘要]课堂教学不公平的表现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占有课堂教学资源的质和量的不同。

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原因有客观上教育资源缺乏和个别教师素质较低等主观因素。

因此,增加教育资源、消灭歧视、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有利于消除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育资源教学不公平

  

  课堂教学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即每个学生是否皆获得了平等的待遇。

倘若实施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应该以“平等考虑”为基础,即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

同时,这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待遇应切合平等化的对象,符合平等化对象的利益。

而课堂教学不公平的主要表现为[1]:

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方式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在交往时间和方式上存在差异;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态度和关注程度不同;公开或者隐蔽地按能力分班或者分组现象以及课堂教学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特殊需要的学生等。

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在我国教学实践中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改变这一现状,理应成为教育过程追求公平的重要目标。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1.情感、态度投入的不公平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态度、情感、意志品德的形成和培养的过程。

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研究表明:

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不仅受其自身能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教师期望的影响。

简单地说,那就是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优劣是教师贴标签的结果。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差别是与教师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对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寄予高期望,经常给予积极的、肯定的评价,觉得他们能做出很大的成绩,将会为学校和教师带来实际的好处,如奖励、晋级等。

而那些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或者家庭困难的学生,教师寄予较低的期待,给予更多消极的、否定的评价,很少亲近他们。

  教师的个人喜好经常导致教学不公平。

如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等情况,在学生中选择与自己具有相同或相似经历、家庭或特点的学生,看作是自己人,在情感态度上更接近,在课堂上对他们的格外关注,如邻居、老乡、亲戚或者学习习惯、方式与自己相似的学生等;而将与自己没有共同特征或爱好的学生忽略。

有的教师喜欢听话的、懂事的学生,教师如何要求,他就如何做,那些想法很多、反应快的学生常常得不到教师的称赞。

还有的教师喜欢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社会地位高的学生,期望能通过这个学生获得更多额外的回报等。

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是不应该以排除其他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前提,否则就有违教育公平的“无差别原则”。

  

  2.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分配的不公平

  实行班级授课,课堂交往多是由教师发起和控制,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性交往过程[2]。

在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都比较容易注意坐在前2~3排和过道两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教师信任、鼓励的目光很容易落在他们的身上,而其他学生自然就成了课堂上的观众,被边缘化。

教师下讲台巡视时,教室过道两旁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师最容易关注和了解的,其他的学生的问题就不容易被教师发现。

  表面上,课堂时间对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但是,相同的时间对每个学生成长的意义却不同。

从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时间概念来看,时间在性质上大致可以区分为:

“正时间”,即生命力处于良好发展状况的个体时间;“爆发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急速爆发的正时间;“零时间”即处于生命力停滞状态的个体时间;“负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总体上向消极、倒退的方向恶化的个体时间。

“零时间”和“负时间”都是无时间,即人的无发展[3]。

课堂教学应该促使每个学生产生有益身心发展的“正时间”甚至“爆发时间”,而尽可能减少“零时间”和“负时间”的发生。

而当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萎靡不振,或者忐忑不安、心神不定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教学对他们来说就是“零时间”或“负时间”。

  

  3.学习内容、任务分配的不公平

  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将不同知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

比如在提问上,教师总是把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把一般的、书本上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交给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对于那些不爱学习又不爱听课的学生,教师的提问往往只是希望他能遵守课堂纪律,而不是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方面,觉得好学生的问题更有价值,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提问格外重视,有时还会给予表扬、鼓励,而对于平时不爱学习、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即便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少予以热情鼓励或表扬。

部分教师只关注两部分学生:

一部分是学习努力、成绩较好的,另一部分是不学习、成绩极差的;而对于学习成绩在中间的那些学生,教师好像根本看不见一样,无所谓希望也无所谓不希望。

教师在对待不同地位的学生时,诸如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时,往往会给予更多的互动时间和机会,更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和更加丰富的互动内容。

  

  4.性别上的不平等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方面,多数教师认为男生在逻辑思维、实践能力上比女生强,且成就动机高、坚强,而女生则具有温柔、善解人意、重感情、顺从等特征。

男女生的不同性别特征影响着教师在互动中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态度。

斯宾德(Spender.D)指出[4]:

教师们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性别偏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互动。

当教师认为自己与男生和女生的互动时间一样多时,实际上他们与男生互动的时间是女生的三倍多。

而当教师和女生互动的时间超过1/3时,教师和班里的男生就认为时间超过一半了。

有人研究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评价上的性别“不公平”待遇:

教师给男生的提问多是开放式的问题,且教师更可能表扬、批评或纠正男生回答的问题,而对女生的回答没有像男生那样准确的反馈。

这种潜在的差异影响更加有利于男生改进学习。

同时,教师给男生更加严厉的批评,却是帮助男生如何面对批评;另一方面,教师总是把一些与男生有关的性格特点与行为赋予更加积极的评价,而女生的诸如“认真”、“刻苦”、“按部就班”等特点则与缺乏创新能力相联[5]。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5.“强势”群体的价值取向

  课堂上的“强势”群体“操纵”着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的方法、教学进度等[6]。

“强势”群体是指那些发展程度相对较高、被教师赋予高期望的那部分学生。

他们的理解经常被教师认为是正确的,他们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实际裁判;而占班级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的学生在课堂的需要却被教师忽视。

教师基本上是以“强势”群体学生为标准来设计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进度、选择教学方法,并且更关注这些学生的课堂反应。

通常只要这些学生掌握、理解了的内容,教师便认为课堂教学任务已经完成,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而对占相当比例的“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呼声却充耳不闻。

  

  二、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现象分析

  

  1.教育资源的不足造成的不公平

  我国人口众多,受教育人群在不断扩大,教育投入又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教育需求的增长。

这样一来,班级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在大中城市的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甚至达到60至70人。

在这样的班级里,课桌都排到讲台边了,教室里根本没有一点空隙可以让教师、学生自由活动。

同时,班级授课制,学生被排座位是不可避免的,至于谁应该坐在教室的什么位置,原来大多是根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的不同合理安排的,但现在教室的座位却被拿来“出售”,教师把那些学习好或者家长给“好处”的就安排在前2~3排的最佳座位,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则往往安排在教室的最后。

所以,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家长花钱为孩子买座位的事情,想想也就不稀奇了。

  

  2.教师的个体素质造成的不公平

  由于受市场经济观念的不良影响,个别教师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在教育教学中不是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重,以国家的教育事业为重,而是以个人的利益为重,把学校、学生看成是谋取个人好处的场所和对象。

由于教师素质的原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公正性,成为妨碍教学公平的主观因素。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互动对象的选择便成为教师表达个人愿望的手段和形式。

只有那些能给教师带来某种便利的学生(家长)才能得到他的帮助。

尽管这样的教师只是广大教师中的极少数人,但其所起的恶劣影响却很大。

  

  三、消除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几点思考

  

  根据上面的分析,造成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社会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

国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如果达到或接近4%的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规定,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r生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1年我国的教育投入最高为3.1%,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客观因素)。

教育经费要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投入。

教育投入一是要增加总量,二是要促进投资均衡化,特别是缩小城市和农村、重点和非重点学校在教育经费投入、教师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距,减少由此造成的“择校”、“择教师”、“择座位”等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公平性的因素,改善现有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降低班级人数。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多渠道建立教师资源库。

教师素质低下是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的重要的主观因素。

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影响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以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人喜好等为条件的“差别教学”。

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对学生的影响甚大,有损教师的社会形象。

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师德教育,树立民主、公平的职业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独立人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

把新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树立教育为学习服务的观念。

充分尊重教师的社会劳动,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3.改革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导向,它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

“精英教育”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惟“分数”是标准,将教师的一切待遇、荣誉直接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实施“末位淘汰”,这在客观上激发教师“分数”本位的课堂教学观,忽略了对“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忽略了其他学生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制度性的教学不公平。

因此,必须改革目前不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公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