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465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历史解析版.docx

届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高三复习检测卷七历史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4月17日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2018届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文综历史分卷

分卷I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直接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动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义和团运动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3.“英国光荣革命在—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作者强调中国民主制度建设(  )

A.应该考虑历史传统因素B.必须借鉴英国民主革命经验

C.要走独立自主创新之路D.与美国的民主之路大相径庭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有学者对19世纪某重大成就发表评论:

“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

”他评价的是(  )

A.经典物理学B.进化论C.相对论D.现代信息技术

6.元仁宗1313年下诏:

“第一场明经、经义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

”元仁宗此举意在(  )

A.控制天下学人的思想B.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

C.塑造标准化考试制度D.选拔真正的文艺人才

7.报刊往往能够反映政情舆论。

近代以来,“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

”以上言论应该刊登于(  )

A.《时务报》B.《国闻报》C.《民报》D.《新青年》

8.科学运用经济数据和计量方法是研究经济史的重要方法。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  )

A.近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B.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D.该时期官僚资本发展速度比民族资本慢

9.下图韩非子的《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要改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0.有历史学家感慨: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

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

”这主要说明(  )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C.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11.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

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

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

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

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

12.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

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

WorkPaysAmerica.)。

它反映了政府(  )

A.大规模直接救济

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

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

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

分卷II

二、必考题部分(共2小题,共37分)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

14(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商业的,罗马也是。

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就有所谓的“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意恩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一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太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

——引自天涯社区

材料三他坚信要使经济周期上升,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这意味着“赤字开支”,但它会恢复经济的平衡。

——(美)保罗·戴维森《通向全球经济复苏与繁荣之路》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三个人物各有何重大成就?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率先确立自由贸易“国策”的背景和目的。

(3)材料三的主张对“二战”后英国经济政策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导致英国经济政策变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3、选做题部分(共3小题,考生任意选择一题作答即可)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反映了雅典公元前8世纪后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

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

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

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

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

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梭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

对雅典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雅典哪一阶层的什么状况?

(3)综合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阶级关系变化的状况,分析其对雅典政局的影响。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2年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斯说:

“英日同盟虽然并不想策动日本政府走向极端,但必然引起的后果是使日本感到可以和远东的大敌一决雌雄。

——《兰斯多斯传》

材料二 英法和解后,德国更感到英俄对抗的特殊价值。

德国首相皮洛说,所有希望都系于他们所相信的英俄正在接近冲突。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04年的法国驻英大使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惟一得利的是德国。

——《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06年,俄国外交大臣伊兹伏斯基说。

巩固和英国的关系对俄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大国利益和我们在欧亚大陆关系是紧紧相连的。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看出英国与日本结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德国为什么希望英俄发生冲突?

(3)材料三中法国为什么认为英俄发生冲突是一场大灾难?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英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5)上述矛盾发展的趋势和结果如何?

试根据材料和学过的知识回答。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

“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

(客卿)李斯上书曰: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

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

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

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美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

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绝密★启用前:

2018年4月17日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2018届高三复习检测卷(七)

文综历史分卷

1.【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是1851年至1864年,与题中1851~1865年相符,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1860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都发生于19世纪末,时间不符,故C、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

故选B。

3.【答案】A

【解析】解读题干,英国在传统中形成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中国可以学习,而美国因没有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可知作者强调中国应向英国学习从传统中寻求民主建设方式,故A项正确;B项“必须”过于绝对,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C、D项与题干不符,故C、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间崇拜的现象得到朝廷的认可,而且在后世影响不断扩大,本质上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故选C项。

中国古代王朝没有重视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故A项错误;古代社会女性地位没有根本改变,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不仅在生物界,而且在思想界、宗教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B项。

A项是在17世纪,C项是在20世纪初提出的,D项是在20世纪中期提出的,都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6.【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元仁宗对科举考试在范围、内容、字数上的限制,体现了对学子的思想控制,故A项正确;理学地位的提高是此举的结果,并不是初衷,故B项错误;考试制度的标准化是客观效果,不是元仁宗的主观目的,故C项错误;封建帝王下诏的目的归根结底是维护自身统治,并不是选拔真正的文艺人才,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孙中山首次在《民报》发刊词中系统阐述民生主义。

8.【答案】D

【解析】题干图表只是比较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工业资本中比重,并没有体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故A项错误;“列强放松对华侵略”是在民国初年(1912—1919年),与题干图表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图表中没有体现出民族资本与国民经济比较信息,故C项错误;通过图表信息,民族资本产值、比重和年均增长均超过官僚资本,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自然万物是变化的,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是老子的思想,②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保守和守旧,强调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与时俱进,④错误。

10.【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工业革命没有在非洲地区发生,而是在美洲地区发生。

工业革命没有在非洲地区发生是因为非洲没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在美洲地区发生是因为美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因素——制度,故A项错误;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离欧洲更近,但未发生工业革命。

而大西洋离欧洲更远,却发生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不是工业革命发生的进程,故C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作者没有强调英国的殖民侵略,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茶叶大量出口,而且作者提及的也不仅仅是茶叶,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作者强调的是经济原因而非政治原因,故D项正确,C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WorkPaysAmerica”意思是工作给美国人带来收入,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基础公共工程,给失业工人创造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渡过危机,故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中大规模直接救济,工业方面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农业方面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都与题意无关,故A、B、C项错误。

13.【答案】

(2)原因:

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

【解析】

(2)根据材料二中的“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以及中国与西方在18、19世纪各自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背景作答。

14.【答案】

(1)原因:

欧洲有重视商业的传统;“地理大发现”促进商业发展。

影响:

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或:

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资金和市场条件)。

(2)成就:

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背景:

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获得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

目的:

建立英国主导的世界市场。

(3)影响:

实施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或:

奉行凯恩斯主义)。

(4)因素:

国家利益;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全球经济地位;经济学理论发展。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前两句言语概括;第二小问“重商主义”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因此“重商主义”推动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时期经济政策,背景从工业革命角度回答,目的从材料“‘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太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概括。

第(3)问,从材料“政府必须插足进来用减少失业的方法来维持购买力”说明实行的是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第(4)问,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可以从国家利益、经济学理论等角度回答。

15.【答案】

(1)手工业取得较大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工商业的发展使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

(2)许多平民因欠债沦为贵族的债务奴隶或被卖到外邦作奴隶。

(3)平民处境不断恶化,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兴起,两者对贵族专权日益不满,雅典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政局动荡不安。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工商业发展对其阶级关系与政局的影响。

(1)问应结合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及所学知识来回答。

(2)问应注意把文学语言转化为历史语言。

第(3)问阶级关系的变化应侧重于工商业奴隶主的兴起来组织答案。

16.【答案】

(1)让日本在远东牵制、打击俄国的势力。

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给俄国在远东的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2)因为英俄冲突有利于德国势力的发展,有利于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英国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另一方面由于此时英法已和解,德国迫切希望英俄冲突,因为这样就排除了英俄结盟的可能性。

(3)因为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法国又同俄国是盟国,法国不愿看到其盟国的力量抵消在同英国的冲突上,从而有利于德国。

(4)由英日结盟对付俄国到英俄剑拔弩张,最后到倾向结盟,共同对付德国。

(5)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和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抗,最终发展为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复杂的国际关系。

(1)问,首先明确“远东的大敌”是俄国,联系相关战事回答。

(2)问,从德国在世界和欧洲的国家利益思考。

第(3)问,从法德矛盾和法俄关系角度判断。

第(4)问,判断英俄关系由斗争到勾结。

第(5)问,结合一战前欧洲的形势思考。

17.【答案】

(1)状况;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强大,渴望统一。

(2)理由:

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

态度:

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逐客令。

(3)品质:

知错就改。

特点:

唯才是举;善于用人;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

(4)作用:

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概括能力。

其中第一小题:

抓住材料一中的“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夫以秦之强……足以灭诸侯……为天下一统”去概括;第二小题:

关键信息为“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从中可以看出逐客的后果是增强了诸侯的力量;而材料中对秦始皇的态度说的比较明显。

第三小题: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知错就改”,材料四中“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等信息更是明显指出了其用人的特点。

第四小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题为外延型表述题,可以联系史实内容,并依托材料信息去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