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578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docx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修辞手法及运用

1.阅读《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比喻(对偶)。

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解析】【分析】

(1)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

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

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

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据此可知这两句诗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

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这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这两句是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据此可知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

⑴比喻(对偶)。

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⑵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然后再根据语境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

该句运用了……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探究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衬托、伏笔、铺垫、对比、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

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锦秀中华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昔日的中国,欢快的鸟儿丰富了人们的情感。

美丽的花儿芬芳了人们的生活,吟唱的小溪增添了人们的诗意。

今天,建议美丽中国,需要走好绿色发展道路。

110个家和国际组织、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参加的北京世园会,是一场“绿色之约”。

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zhāo示着未来。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孕(________)育           弥(________)补       zhāo(________)示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璀璨”的意思是________;“竭泽而渔”的“渔”意思“________”。

(4)文段中画线语句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yùn;mí;昭

(2)锦秀;锦绣

(3)形容光彩夺目,非常绚丽;捕鱼。

(4)拟人;排比

【解析】【分析】

(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如“弥补”:

补足;事后把不够的事或物充满,补满。

读“míbǔ”,注意据义定音。

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昭示”:

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注意据义定形。

(2)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如“锦绣”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

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文中“璀璨”是光彩夺目,非常绚丽的意思。

“竭泽而渔”的“渔”是“捕鱼”之意。

“竭泽而渔”: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4)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

“欢快的鸟儿丰富了人们的情感。

美丽的花儿芬芳了人们的生活,吟唱的小溪增添了人们的诗意”为排比修辞手法;同时“吟唱的小溪增添了人们的诗意”等又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⑴yùn;mí;昭;

⑵锦秀;锦绣;

⑶形容光彩夺目,非常绚丽;捕鱼。

⑷拟人;排比。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

根据语段内容或是平时对课文注释的积累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词语的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有一次,俞敏洪回答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他说:

“很多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

……有钱不一定值钱,值钱的人早晚有钱。

”他又说:

“同学们不要把自己变成‘储钱罐’,因为没有人能够靠储钱变富;但一定要把自己变成‘印钞机’,需要钱的时候可以随时靠能力去取。

但要想使自己值钱,只有不断吃苦、不断努力、不断奋斗才有可能。

你越值钱,你的价值就会越大,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多。

”刚说完,台下掌声雷动。

(1)请解释俞敏洪先生讲话中“储钱罐”和“印钞机”的含义。

(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俞敏洪先生这段话有什么特色?

【答案】

(1)储钱罐:

指依靠传统方式,被动积累钱财的人;印钞机:

指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创造财富的人。

(2)用了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个人价值这个抽象的问题

【解析】【分析】

(1)阅读短文内容,根据文意,从“积累财富”和“创造财富”两个意义上来理解“储钱罐”“印钞机”的意思。

(2)抓住文中的比喻句,说明比喻说理的好处。

故答案为:

(1)储钱罐:

指依靠传统方式,被动积累钱财的人;印钞机:

指凭借自身能力,不断创造财富的人。

(2)用了两个新颖独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个人价值这个抽象的问题。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

既要理解词语字面上的意思,又要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

先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于联系,从传统与现代两个角度思考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语段的赏析理解。

抓住关键词句,看语段主要描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重点表达了什么,然后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即可。

4.你所在的春华中学初二年级开展“新闻采访与写作”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呼和浩特市地铁1号线建设”为报道题材。

请你参加,

(1)【活动一:

初拟采访提纲】下面是小组初拟的采访提纲,请你为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并指出采访提纲存在的一处不足。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2019年5月8日上午9点,成吉思汗街地铁站

采访对象

①地铁1号线总设计师;②施工人员;③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

采访目的

多侧面了解地铁1号线建设情况,感受首府交通发展

采访方式

________

采访器材

纸、笔、照相机、录音笔等

采访问题(依据采访对象顺序各拟了一个主问题)

①请问我市地铁建设采用了哪些新技术?

②您认为地铁1号线站点布局合理吗?

③请谈一谈后勤保障工作的重点和相应措施是什么?

采访提纲存在的一处不足:

________。

(2)【活动二:

选定新闻体裁】采访结束后,两位同学分享了采访内容。

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1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

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要对这一场面进行报道。

请你分析两位同学的新闻素材与表现角度,分别给他们提出选用新闻体裁的建议。

(3)【活动三:

交流实践体验】初二年级将召开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会,向参加活动的同学征集会标内容。

要求:

①运用对偶修辞方法;②不超过30个字。

【答案】

(1)现场访谈;第2个问题缺少针对性

(2)事件通讯;新闻特写。

(3)访人物集素材稿件样式多,寻资料作报道“记者”文笔佳。

【解析】【分析】⑴仔细阅读图表中采访提纲的详细内容分析作答,因为要到地铁1号线建设现场,所以采访方式是现场访谈,由于工程处于建设阶段,还没有运营情况的验证,所以第②个问题“您认为地铁1号线站点布局合理吗?

”不太合适,缺少针对性。

⑵第一位同学关注地铁1号线从设计到即将运行的全过程及社会意义,问题多而复杂,篇幅较长,适合写出事件通讯。

第二位同学被现场施工人员精湛的焊接技术吸引,突出一个场景,篇幅较短,适合新闻特写。

⑶由于是准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会材料,所以要抓要点准确概括,先写活动内容,再突出成绩:

访人物集素材稿件样式多,寻资料作报道“记者”文笔佳。

故答案为:

⑴现场访谈;第2个问题缺少针对性。

⑵事件通讯;新闻特写。

⑶访人物集素材稿件样式多,寻资料作报道“记者”文笔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概括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判断存在的不足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

答题时要注意:

紧扣合理提出选用新闻体裁的要求,结合材料和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答案不唯一,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⑶本题考查拟写总结。

答题时应注意,对活动的总结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符合对偶修辞的要求。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母的关爱无处不在。

每一次跌倒,他们都会拍去我们身上的泥土;每一次失利,他们都会抚慰我们烦燥的内心……他们的爱是夏日的凉风,是冬日的暖阳,是风雨中的港湾,是黑暗时的烛光。

作为子女的我们,要充满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去报答父母。

即便是一张粗拙的贺卡,一个滞笨的动作,也总能让他们称心舒畅。

(1)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粗拙

称心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

(1)zhuō;chèn

(2)烦燥;烦躁

(3)比喻;排比

【解析】【分析】

(1)“粗拙”指粗疏拙劣,不精美,“拙”应该读一声;“称”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适合”的意思,应该读chèn。

(2)“烦躁”指烦闷焦躁,“躁”应该是足字旁。

(3)从“是……是……是……是……”的句式可以看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父母的爱”比作“夏日的凉风”“冬日的暖阳”“风雨中的港湾”“黑暗时的烛光”,这是比喻的修辞。

故答案为:

⑴zhuō;chèn

⑵烦燥;烦躁

⑶比喻;排比

【点评】⑴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

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

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⑵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区分。

⑶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把握,注意通读划线句子,明确所用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注意区分。

6.综合性学习。

寒来署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今天就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一起去看风景。

(1)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①春:

________

②夏:

________

③秋:

________

④冬:

________

(2)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宣传标语。

(3)请你按照下面的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一个环节。

绘四季美景   唱四季赞歌

(4)在开展第(3)小题的活动时,活动组办方特邀请你为主持人,请你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开场白。

要求:

在开场白中至少引用一句古诗词。

至少使用比喻或拟人任一种修辞。

【答案】

(1)万紫千红;烈日炎炎;天高云淡;大雪纷飞

(2)示例:

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3)示例:

诵四季诗文

(4)略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短语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2)本题要求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这样的题虽然没有统一答案,但也要注意所拟写的宣传标语①内容要符合本次活动主题;②要易于传播;③最后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要能吸引人。

如:

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3)本题要求设计活动内容,注意设计的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句式是动词(赏、诵等)+四季+名词(诗文等)

(4)设计开场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内容要符合活动要求;②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召力;③使用比喻或拟人任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⑴万紫千红 烈日炎炎 天高云淡 大雪纷飞

⑵示例:

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⑶示例:

诵四季诗文

⑷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

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默写相应成语,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⑵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这样的题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要求所拟写的宣传标语要生动,最好采用对偶的句式,或用其它的修辞手法,力争吸引读者。

要有鲜明的主题,突出宣传事物的作用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设计活动方案与内容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栏目和设计意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⑷本题考查设计开场白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答题时内容要紧扣活动主题,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铄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chù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蜷(________)起来   chù(________)立  咀嚼(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中“寒气逼人”中“逼”的意思是________,“不可捉摸”中“捉摸”的意思是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quán;矗;jué

(2)闪铄;闪烁

(3)逼迫;给人以威胁;猜测;预料

(4)排比;比喻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易错字音字形。

蜷quán形声。

字从虫,从卷,卷亦声。

“卷”意为“弯曲”、“折叠”。

“虫”指身体细长的虫类如蛇。

“虫”与“卷”联合起来表示“虫类弯曲或折叠身体”。

本义:

虫类弯曲或折叠身体。

引申义:

身子卷缩。

本题易读错为:

juǎn。

chù(    )立:

高耸直立,笔直地直立,高耸。

重点在直,直而高地立着之意。

故写作:

矗立;咀嚼:

用牙齿慢慢磨碎食物,读作:

jué,易读错为:

jiáo。

(2)“闪烁”的“烁”:

从火、乐声,光亮的样子;铄:

《说文》中解释为:

铄,销金也。

指熔化金属。

故写“闪铄”应改为“闪烁”。

(3)寒气逼人:

指十分寒冷或指阴森可怕,“逼”: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强迫,威胁。

(4)“像……像……像……像……”连用四个比喻词“像”,可见运用了比喻和排比。

分别把“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比作:

春蚕在咀嚼桑叶;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泉在呜咽;波涛在澎湃。

故答案为:

⑴quán;矗;jué;

⑵闪铄;闪烁;

⑶逼迫;给人以威胁;猜测;预料;

⑷排比;比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结合语境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词语的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不可wéi背的原则,否则,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

今天的一些人就视尊严为敝履,执拗于强权,不把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缘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

高贵者绝不空有健全的躯壳,他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安老怀少,给人以温暖,他的自尊也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精神蝼蚁?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wéi(________)背    执拗(________)   躯壳(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安老怀少”在文中的意思应为________。

(4)最后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违;niù;qiào

(2)振撼;震撼

(3)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4)比喻;反问

【解析】【分析】

(1)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

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注意“拗”“壳”的读音。

“壳”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qiào”。

(2)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震撼:

是指土地剧烈摇动、震动;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摇动人的心灵。

(3)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

安老怀少:

指为人处世的美德,意思是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4)结合“有钱有势的精神蝼蚁”分析得出,采用了比喻修辞。

“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精神蝼蚁?

”采用了反问修辞。

故答案为:

⑴违;niù;qiào

⑵振撼 ;震撼

⑶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⑷比喻;反问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本题考查易错字的把握,注意同音字的把握。

⑶本题考查词义的本,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明确词义。

⑷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把握,注意区分比喻、拟人、反问及设问等。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雨天,撑柄布伞去看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在迷蒙的雾气里淡去了轮廓,溶成一片。

小河依然流淌,雨滴击起一圈圈涟yī,不等散开,便已消逝,偶尔敲打在岩石上的,容不得半点犹豫,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瞬间开落。

美丽,在刹那间成为永恒。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轮廓(________)   涟yī(________)   刹(________)那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开落”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开始凋落

B.张开和收落

C.(花的)开放和萎谢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kuò;漪;chà

(2)溶成一片;融成一片

(3)C

(4)比喻;拟人

【解析】【分析】

(1)需要注意“漪”的书写,这个字是一个易错字,还有“刹”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chà”。

(2)“溶成一片”---融成一片。

融:

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溶:

在水中或其他液体中化开。

(3)结合前文“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可知“开”即花开,“落”即花谢。

故选C。

(4)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的判断。

“偶尔敲打在岩石上的,容不得半点犹豫,就绽成了一朵朵美丽的花,瞬间开落”此处将雨滴敲打在岩石上比作美丽的花,又写“容不得半点犹豫”,所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

⑴kuò;漪;chà;

⑵溶成一片;融成一片;

⑶ C;

⑷比喻;拟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

根据语段内容或是平时对课文注释的积累即可解答;

⑷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词语的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0.阅读《十五从军征》,回答下面的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

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答案】

(1)夸张。

突出从军之久。

(2)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揭露了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以及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解析】【分析】

(1)古代有一句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从军到八十岁很显然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从军时间之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老翁回到家里,看到家里一片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

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