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文言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679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必修一文言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文言文.docx

《必修一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文言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一文言文.docx

必修一文言文

临沂一中2013年高考语文学案

Ⅰ教材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

1.重点篇目:

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三篇课文分别选自《左传》《战国策》和《史记》。

2.学习重点及复习指南:

本单元三篇文章属于古代记叙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重点是烛之武为国临危受命的精神、雄辩的外交辞令以及“坐”“谢”“微”“而”“其”等常见实虚词;《荆轲刺秦王》重点学习荆轲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鸿门宴》重点要了解刘邦的足智多谋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同时掌握“善”“活”“兄”等词类活用的方法以及出自本文的部分成语。

复习重点分为两部分:

一是“文”,了解当时时代背景,鉴赏评价古人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精神;二是“言”,掌握有关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积累文中相关名言警句。

本单元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史记》,备受命题人青睐。

自主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意义: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意义:

3.失其所与,不知通,意义:

4.夫晋,何厌之有通,意义: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意义: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意义:

7.秦王还柱而走通,意义:

8.卒起不意通,意义:

9.距关,毋内诸侯通,意义:

通,意义:

10.张良出,要项伯通,意义:

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意义:

1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意义: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意义:

14.秦王必说见臣通,意义:

15.皆为龙虎,成五采通,意义:

16.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意义:

答案:

1.已矣语气词,了

2.共供动词,供给

3.知智动词,聪明

4.厌餍动词,满足

5.反返动词,返回

6.振震动词,畏惧

7.还环动词,环绕

8.卒猝副词,突然

9.距拒动词,把守

内纳动词,接纳

10.要邀动词,邀请

11.倍背动词,忘记、背叛

12.蚤早副词,早早

13.郤隙名词,隔阂,嫌怨

14.说悦副词,高兴

15.采彩名词,色彩

16.坐座名词,座位

二、重点实词

1.坐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王曰:

“何坐?

”“坐盗。

”(《晏子故事二则》)()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2.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荆轲刺秦王》)()

3.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

动刀甚微(《庖丁解牛》)()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陈情表》)()

4.举

举所佩玉玦已示之者三(《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并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

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刺秦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6.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并序》)()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7.次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

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孙子兵法·谋攻》)()

师退,次于召陵(《左传·僖公四年》)()

8.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

日暮途穷()

9.使

使使以闻大王(《荆轲刺秦王》)()

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10.故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劝学》)()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并序》)()

11.胜

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12.辞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不辞辛苦()

答案:

1.通“座”,座位;动词,坐;介词,因为;动词,犯罪;介词,因为

2.道歉;感谢;道歉;告诫;谢罪

3.没有;没有;稍微;地位低下;稍微;地位低下

4.拿,举起;完全,全部;起兵;整个,全部;成功;抬起;拿;整个

5.只是;回头看;回头看;难道;探望,拜访;看

6.偏远,边邑;卑贱;目光短浅;鄙视

7.先后顺序;在排列上次一等;驻扎

8.不得志;尽,结束;结束,到尽头;边际;阻塞不通,与“通”相对

9.派;使者;让;使命;假如

10.旧交情;所以;所以;所以;故意

11.尽;禁得住;用完;优美的;禁得住

12.推辞;计较,讲究;告辞,辞别;推辞

三、重点虚词

1.之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

2.其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以

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荆轲刺秦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韩非子·难一》)()

4.而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故其国富而兵强(《韩非子·定法》)()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荀子·劝学》)()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刺秦王》)()

5.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何辞为(《鸿门宴》)()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答案:

1.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代词,他们;助词,无实意。

2.语气助词,还是;代词,这件事;人称代词,他;反问语气,难道;

3.介词,因为;当作;助词,来;介词,把;当作;介词,用

4.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5.介词,表对象,为了;介词,被;动词,当作,作为;动词,是;句末语气词,无实意;动词,认为;动词,作为。

四、词类活用

1.夜缒而出()

2.若不阙秦()

3.越国以鄙远()

4.晋军函陵()

5.以乱易整()

6.今太子迟之()

7.群臣怪之()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发尽上指冠()

10.进兵北略地()

11.函封之()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13.吾得兄事之()

14.常以身翼蔽沛公()

15.沛公军霸上()

16.沛公欲王关中()

17.素善留侯张良()

18.项伯杀人,臣活之()

答案:

1.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2.使动用法,使……消弱

3.鄙,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4.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5.乱、整,形容词作名词,散乱的军队、整齐的军队

6.迟,意动用法,以……为迟

7.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8.封,名词用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9.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10.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11.函,名词用作状语,用木匣子装

12.旦、暮,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13.兄,名词用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14.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16.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17.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18.活,使动用法,使……活

五、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

今义:

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

出门时携带的箱包、铺盖等。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今义:

招待客人的主人。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

今义:

尊称别人的妻子。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今义:

生活穷苦,处境困难。

6.秦之遇将军古义:

今义:

泛指高级将领。

7.可谓深矣古义:

今义:

指从地面往下或从外到里距离大,与“浅”相对。

8.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

今义:

鼻涕。

9.将军岂有意乎古义:

今义:

有做成某事的心思或故意做某事。

10.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

今义:

偏向、袒护一方。

11.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

今义:

货币,钱。

1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

今义:

山东省

13.约为婚姻古义:

今义: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今义:

副词,很

1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

今义:

河北省,河南省

16.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答案:

1.办事的官吏,文中是对对方的敬称。

2.出使的人。

3.东方道路的主人。

4.那个人。

5.不得志。

6.对对方的尊称。

7.狠毒的意思。

8.眼泪。

9.有这种想法。

10.露出一只臂膀。

11.礼品、物品。

12.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13.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14.意外的变故。

15.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16.……的原因。

六、文言句式辨析及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

2.失其所与,不知。

()

3.以其无礼于晋()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8.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

()

9.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10.吾属今为之虏矣()

11.沛公军霸上()

12.大王来何操()

13.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答案:

1.宾语前置。

晋国,哪有什么满足呀?

2.判断句。

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3.介词结构后置句。

因为他对晋国没有礼节。

4.省略句。

如果放弃郑国并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5.定语后置句。

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色衣服,戴着白色帽子来为他送行。

6.状语后置句。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金和万户邑来悬赏他的头颅。

7.被动句。

父母及宗族亲人,都被杀害了。

8.被动句。

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9.判断句。

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了。

10.被动句。

我们这些人将要成为他的俘虏了。

11.省略句。

沛公驻军在霸上。

12.宾语前置句。

大王带什么东西来的?

13.介宾短语后置句。

把沛公的话详细地告诉了项王。

14.判断句。

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七、名句名段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

,。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3.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随去。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答案:

1.为变徵之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发尽上指冠

2.常以身翼蔽沛公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八、文学常识

1.《左传》又名《》,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历史著作,和《》《》被称作“春秋三传”,相传作者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历史著作,全书共三十三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3.《史记》作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等。

鲁迅评价其为“,”,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为《》《》《》《》,其作者分别为、

、、

答案:

1.《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公羊传》《谷梁传》左丘明

2.国别体刘向

3.司马迁纪传体汉武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

素材积累

1.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国难当头,七十多岁的烛之武临危受命,凭着其超人的智慧和胆识,利用秦晋矛盾,终于使郑国化险为夷。

【写作应用范围】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成大事者应有一颗宽大的心等。

【范例片段】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

今天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写作应用范围】壮烈、诚信、责任

【范例片段】渴望壮烈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壮烈不因生命的长短而改变;壮烈也不因生命的尊卑而“彼尊我卑”。

壮烈就是壮烈,壮烈的人生谁都有权拥有。

人生一世譬如草木一秋,理应为这个世界留下些铿锵的蛩音和深深的足迹。

卓而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让人赞叹唏嘘;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让人扼腕击节;司马迁忍大辱而著《史记》,让人高山仰止;屈大夫不随流俗而沉汩罗,让人一酹江月;当荆轲义无反顾踏上刺秦之路,耳边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是何等的壮烈;当谭嗣同引颈就戮菜市口,高吟“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又是何等的壮烈!

生命之花无论花期长短,只要开得灿烂,开得辉煌,花期长短之论又何足道哉!

3.鸿门宴上,项羽陈兵40万,虎视眈眈,而刘邦兵力10万,双方力量悬殊极大。

而项羽刚愎自用,不听他人意见,终于错过良机,与成功失之交臂。

刘邦足智多谋,知人善任终于化险为夷。

【写作应用范围】鲁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一事无成,而听取别人的意见、沉着冷静才能成功等。

【范例片段】缜密的勇者,尤其要坦荡正义。

歌德说,善良的人在追求中即使迷惘,也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项羽虽勇,终因心胸狭窄自刎乌江;李自成虽勇,终因贪图享乐断送江山;汪精卫虽勇,终因心术不正遭千古骂名。

心胸坦荡满怀正义的善勇者才是苍茫尘世间的胜者。

王蒙在《逍遥游》一文中写道,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尘世间。

不论周遭诱惑多好,迷雾多少,内心总要点亮一盏正义的明灯。

提能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夜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òng)秦伯说(yuè)樊於(wū)期

B.秦军氾南(sì)彘肩(zhì)佚之狐(yì)督亢(kàng)

C.卮酒(zhī)刀俎(zǔ)杯杓(sháo)瞋目(chēn)

D.失其所与(yù)逢孙(páng)玉玦(jué)忤(wǔ)视

【解析】选C。

A.“共”通“供”gōng;B.氾fàn;D.与y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王曰:

“善”,乃下令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C.距关,毋内诸侯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D.范增数目项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解析】选C。

A与……交好/好;B放/放弃,丢下;C接纳;D大王/称王。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秦伯说,与郑人盟。

【解析】选C。

A.“已”通“矣”;B.“共”通“供”;D.“说”通“悦”。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愿大王稍假借之

C.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恐惧不敢自陈

【解析】选D。

A项“穷困”,走投无路。

今常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假借”,宽容、原谅的意思;C项“所以”,表原因,今义表结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解析】选C。

C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A项是省略句式;B项是定语后置句式;D项是判断句式。

二、阅读理解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

“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

“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地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

“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

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

“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吴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顿首曰:

“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

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进:

进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客:

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详:

通“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擘:

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解析】选B。

客,像对待客人一样,名词作状语)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B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伍子胥之亡楚而始吴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解析】选C。

C.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因,趁机;于是。

B.以,表目的;按照。

D乃,于是,就;竟然。

8.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阖闾成事原因的一项是()

①光真王嗣,当立

②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侍,皆持长铍

④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

【解析】选C。

①为阖闾向专诸表白自己是王位继承人的话,非其成事之因。

③“夹立侍者”为王僚用来保护自己以防万一的卫士,显然非阖闾成事之因。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

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解析】选B。

“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非专诸认为,乃公子光自己的看法;对专诸决定帮助公子光的原因的分析系无中生有。

附参考译文:

专诸,是吴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