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757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docx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

在高中生中推进中华文化经典学习的行动研究

丁蕾语文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项目研究中期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重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十六大报告”等中央文件指出: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500年前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是塑造公民人格不可缺少的养料,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化经典,重在开通达天地人之博大智慧,养平和且威猛之浩然正气。

“开智”须开根本智慧。

大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对于万事万物之“真实本原”的领悟。

“养正”须养浩然正气,既平和又威猛。

讲“平和”决不浮躁,真正有益身心,使人具有非同寻常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讲“威猛”至大至刚决无怯弱。

富贵不能使之妄为,贫贱不能使之动摇,威武不能使之屈服。

而《论语》等中华文化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

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对于高中生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道德信念、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研究能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塑造学校品牌形象,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能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健康人格、强烈国家意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能促进教师在体会《论语》的教育智慧,在与学生的沟通理解中、在与同事的团结合作中、在自身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中充分获益,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学生中推行读文化经典的内容与方法;

(2)读文化经典对学生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交往与合作能力、语文素养、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3)读文化经典对教师语言文学素养对教师教学方式、对师生关系、对教师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以严谨的教育科研为引导,突出鲜明的理念“以德为本、德智兼修、贴近生活、身体力行”,并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

(2)科学选篇,做到广而精,明确“养成教育”的定位,自然熏陶、潜移默化。

(3)研究开发和整合相关的学习材料,在校内建设丰富的传统文化环境和专门的学习场所,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环境、氛围的创设,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研究开发学习方式,在学习当中适当通过讲解和自学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意义,并注重生活中的应用,开展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促进全面素质的提升。

以读、背、写、画、讲、演等多种方法展开学习,与文史教育、艺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兴趣和兼顾性;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创设激励手段,使校内、校外形成延续,避免学习时间和学习主体的孤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进度计划):

(1)确立课题研究方向;

(2)在各个年级开展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

(3)通过开课、研讨、学生活动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4)教师和学生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5)论文展示、鉴定。

五、研究过程

2008年9月~2009年1月,工作室项目研究的主题是对教材中的文言诗文进行拓展的主题教学活动。

按照学员所在年级确定具体主题和内容,要求每个明确文言诗文拓展教学的主题、内容、活动方案,学期结束后写出一个案例。

2009年2月~2009年8月,工作室项目研究的主题是古诗文教学实践攻坚活动,探索总结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模式,由李玲玲和屠宏琴老师承担攻坚任务。

现对工作室项目研究中期小结如下:

(一)高二开展了“走近苏轼”主题阅读活动。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课本选有苏轼的作品《前赤壁赋》。

屠宏琴老师根据工作室的项目计划,在新学期安排教学计划时,确定了举办一次“走近苏轼”的主题阅读活动。

主题活动分成三个部分:

1、四人小组在课外一周的时间内阅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一书(或曾枣庄的《北宋文坛巨擘——苏轼评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并集体完成一篇千字左右的主题读书笔记。

2、每位同学利用课外一周时间背诵苏词10首及前后《赤壁赋》和《记承天夜游》3篇文章,并选取一首词和一篇文章各写五百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3、课内安排一周五节课举行“走近苏轼”主题阅读活动的交流。

交流又分四个小的主题。

第一个主题定为“走进苏轼的人生”。

通过学生的介绍、评价,了解苏轼少有壮志,才华横溢,却仕途失意,屡遭贬谪的坎坷一生以及他在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显赫地位。

完成一篇“苏轼徙知徐州”的文言短文和一篇《文赤壁》的现代文阅读。

(一节课完成)。

第二个主题定为“走进豪放的苏词世界”。

观看康震《潇洒东坡》的视频;在赏析、比较中了解苏词在选材、语言、情感、风格等方面的特点(两节课完成)。

第三个主题是“走进东坡居士的宇宙观”。

通过集中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以及《记承天夜游》这四篇巨作,来了解被贬黄州的东坡居士的宇宙观,以及这一宇宙观的渊源和影响(一节课完成)。

第四个主题是“诵唱苏词”。

学生欣赏孙道临、乔臻、曹可凡等名家朗诵苏轼的作品,自己朗诵苏词或唱苏词;老师总结此次主题活动(一节课完成)。

(二)高三开展了“走近陶渊明”主题阅读活动。

这一学年工作室共有四位成员承担高三语文教学,根据工作室项目计划的要求,四位教师丁蕾、胡媛媛、李敏和张赟在各自学校开展了“走近陶渊明”主题阅读教学活动。

这一主题阅读教学活动有如下几个过程:

1、阅读朱光潜先生的《他的人格与风格》,了解陶渊明的人格和的风格。

2、补充阅读《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序。

了解陶渊明出仕的原因、81天辞官归田园的外因和内因,进一步从陶渊明的作品中把握陶渊明的思想、追求、人生观和人格特点。

3、课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解决三个问题:

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原因;作者想象回归田园后过着怎样的生活;陶渊明的人生观。

4、补充陶渊明的三类诗歌:

《归园田居》其一、其五;《读山海经》;《杂诗》

5、要求学生运用陶渊明的相关材料作文,作文题有《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命运应该是个动词》。

这两个主题阅读活动的特点是,首先通过补充相关的资料(包括传记、评论文章、视频资料、作者本身的其它作品)让学生对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粗浅了解与认识,从生平经历到思想人格,从思想人格到作品风格,学生皆有所接触,不再是原来只停留在一篇文章的层面上去解读作家作品;其次是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有内化为自己的认识的运用过程,即让学生运用材料作文。

整体来说,这两个主题阅读活动在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文,提升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三)进行古诗文教学实践攻坚活动,探索总结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模式。

2009年2月至6月,工作室共进行了五次有关古诗文教学的研讨活动,其中李玲玲老师为常熟教育学院的老师开设《游山西村》公开课,屠宏琴老师在5月21日代表工作室向全区展示《劝学》的公开课。

在研讨中,学员总结出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有:

1、初中古诗词教学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理解“词”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描述诗词中表现的画面——揣摩诗人的情感——概括诗歌的写作特点。

2、诗歌语言非常精练,老师不妨多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丰富诗歌的内容,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

3、教师示范朗读文言诗文教师读,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给学生一个示范,使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时对这些方面加以重点关注。

3、为了避免只串讲词句让学生失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不妨将现代文教学的一些方法融入文言文教学。

比如一些学生基本能读懂的文言文,就从整体上去把握,分析,因为还隔着一些语言的障碍,学生反而会有兴趣。

4、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问,集中解决,或者用一些关键字词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5、但基础薄弱的学校,必须带着学生解决第一步的问题:

逐字逐句落实,夯实基础。

6、文言语段可以串联起来复习,既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又可以积累作文素材。

六、研究成果

学员完成论文、案例如下:

1、张赟:

《语文课如何使学生思维动起来》、《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读李密的<陈情表>》

2、屠宏琴:

《以质疑推进阅读的深度——运用质疑法解读<前赤壁赋>》、《联想,让诗歌更富意蕴——<蒹葭>课堂实录片段》

3、李玲玲:

《预备年级文言文教学诵读法的探究与实践》

4、李文俊:

《文言文教学的“悲欢离合”——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点击》

5、胡媛媛:

《上海现行高中教材中古典诗歌的生命教育价值及教学实践与思考》

其中,张赟的《语文课如何使学生思维动起来》获726心理科学研究所论文评比一等奖,李玲玲的《游山西村》获首届桃浦杯语文学科教学评优一等奖。

七、研究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计划及可预期的成果

1、问题:

工作室成员这一年半时间在高三担任教学任务的先后有七人次,因此要将中华文化经典与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有难度。

故而一些成员将重点转为文言诗文教学的研究。

2、下一步计划:

在初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根据学情和年段特点渗透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研究渗透的方法、形式与数量。

3、预期成果:

(1)积累开展读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多种活动方案;

(2)积累弘扬中华文化经典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经验;(3)教师和学生的论文、经验交流文集。

附:

学员论文、案例

文言文教学的“悲欢离合”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点击

上海市曹杨二中李文俊

文言文教学,始终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一块心病,也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大难点,而文言文的教材安排、内容拓展、教学策略等尤其需要教师审慎对待、深入研究。

现实有时是残酷的,文言文的教学总令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烦心,颇有些“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觉。

虽然还未达到“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但是许多同仁都已“衣带渐宽终不悔”了。

虽然考试中屡屡是“昨夜西风凋碧树”,但是许多教师仍然抱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决心。

我们深知要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何其之难,也明白“蓦然回首”时也未必能见“伊人”,但是我们仍然愿意“众里寻它千XX”。

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比较突出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是一线教师责无旁贷的。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述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呢?

不禁想到“悲欢离合”一词。

文言文教学充满了痛苦和快乐,有时今日的“悲”是为了明日“欢”,关键看你如何认识“悲”并转化它;又有时则完全相反,如今的热热闹闹、乐此不疲,往往却枉费心机、徒劳无功,正应了“乐极生悲”一说。

“离合”二字取“貌合神离”之意,乃发觉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有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语文课程性质理念不相吻合之处。

世间无情之事不外乎“悲欢离合”,不妨借“悲欢离合”来演绎一番文言文教学的现状问题。

文言文教学中烦心背离之事可谓多矣,笔者简单点击一些:

有多少语文教师认真细致全面地研究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并且按照课程标准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恐怕许多实际做法却是对课程标准的背离哦,此一悲;

现实情境中或许研究考纲的教师远远多于研究课程标准的,也就是说大多数教师是按照考试来指导自己的文言文教学的,试题成为教学的“法宝”。

学生从高一开始大量操练文言试题,只为育分背离了育人,此又一悲;

再看我们的教材,从人教版、H版、S版、二期课改新教材试验到实验,虽然文言经典篇目大都未变,但是编排的顺序、篇目的增减等因素也着实让教师忙活了好一阵,广大教师真心希望教材的稳定长远,此三悲也。

面对繁忙的工作负担、升学压力,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考试,犹如走钢丝时同时要控制好三种力量。

高难度造成手足无措,对于一些最根本的问题就缺少思考。

例如:

1、什么样的文言文是浅易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浅易”两字如何理解,针对的主体是课程标准制定者、教材编写者、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不同的阅读主体(特别是学生)还有不同年段的认知水平的差异。

对于每一篇文章而言,是指其语言文字的浅易,还是思想内涵的浅易。

所以我们在文言教学中要重视判断学生的不同年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

千万不要出现背离学生实际的拔高、加难。

这也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

教材的编写在这点上不是十全十美的。

笔者举个例子,近年来多有研究质疑“教材编排的合理性”问题。

他们提出:

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包括文言文编排)一直在变。

文言文的份量从多到少,又逐渐增多。

选文的编排组合也时常变化,有的以文学史为线索,有的以文体特征来编组单元,也有的以思想内容的相似加以组合……先秦的文言文相对于宋元明清的散文要艰深得多。

教材编写是件非常辛苦、繁琐的事。

选文编排方式也的确是众口难调的。

但是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现象却的确存在。

课程标准在关于“教科书编写建议”一章中第三条是这样阐述的:

“教材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我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话。

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有适当灵活的智慧,对于教材的先后教学顺序、拓展阅读的难易坡度、学生学习状态的及时反馈加以关注。

我们要善于思考课程标准要在文言文教学上要最终达成的“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起点”到底在那里?

特别高一年段的教材编写者、教学实践者要谨慎思考这个问题。

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合理衔接问题上有许多子话题值得思索:

如何继往开来?

如何激发兴趣?

如何循序渐进?

要真正师生合欢,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又如:

2、教学中多少文言文的阅读量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要达到“举一反三”,其中的这个“一”非常重要,“质量”要高是肯定的。

“质量”是两个词,我们较多关注“质”而忽视了“量”的研究。

教材究竟要选多少数量的文言文呢?

恐怕缺少理智的权威的科学的测定。

我们可以不妨将全国各种教材(还可以包含港奥台地区)做一下比较,不同的文言文选量会造成怎样的教学状况及效果呢?

不同年段的学生对于多少文言文的阅读量是能够乐于接受的?

我们每个学期必须要守住的文言阅读篇目数量的底线是多少?

上限又是多少?

回到现实中或许更能体会合理的阅读量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好好先生”都会在教材之外补充文言拓展阅读是不争的事实吧。

“拿来主义”固然可喜,但是这就考验教师的眼光了。

现实中的无心无序无理的选读就会产生悲哀。

当然需求一定会催生市场,书店中文言文拓展读本练本可谓壮观。

最近买了本杨振中先生2008年8月版的《文言文趣读》,该书旨在帮助学生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该书收集文言短文均属趣人、趣事、趣物。

材料有的选自正史,有的摘自笔记,为了适合学生阅读水平,还对于原文作了删改。

分11卷,共330篇。

虽然类似做法解决了部分“无米巧妇”的烦恼,但是仍无法科学理性地解决合理的文言教学量的问题。

这样的读本练本针对的学生群体是高中哪个时段的?

330篇似乎够一年用的,是不是让学生每天读上一篇?

笔者又想起自己在高一文言文教学中搞每周一练时,校长曾善意地提醒是不是在文言上用力太重;是不是这样做会倒了学生的“胃口”。

笔者还想起一节校内公开课的情景,一位教师在上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后开设《寄情亭台》的公开课,在这节课上,学生在分组、预习、准备的基础上,硬是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喜雨亭记》《超然亭记》让学生统统给串讲了一遍。

别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就连我们这些教师都有些难以招架了。

这位教师的愿景是美好的,但是如何科学地合理安排好一节课、一周的课、或是一个学期拓展的文言篇目的数量,就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了。

这位老师一堂公开课的内容是不是可以从长计议呢?

面对一桌子的山珍海味可以吃的海阔天空,也可能倒了胃口,提不起精神。

再如:

3、“定篇类选文”涉及的中学语文界对学术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隔膜问题。

两年来笔者在参与华师大教育硕士培训的过程中深感自己的“不学无术”、“孤陋寡闻”。

不少教材中的经典名篇的解读学术界已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未能有效及时地进入中学语文界。

中学教师的视野、见识的有限可能是很突出的状况。

那么这样的情况如何处置呢?

谁来作为最新成果阐释者呢?

是学术界权威人士,是教材教参的编撰者,还是呼唤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另外某些研究成果该不该进入中学语文课堂?

这些成果如何进入中学的语文课堂?

以什么课型(必修还是选修),凭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如何通过介绍学术界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对于文言文的个性化阅读等等仍值得进一步地研究。

总的说来,“悲与欢,合与离”从何来?

文言文教学的“悲与欢,合与离”来自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教材、考试的把握程度。

把握的到位与否、得当与否,就会产生“合拍”或“背离”的不同结果。

要得“欢”须知“悲”,要求“合”,须解“离”。

让笑声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响起

——由一堂诗词鉴赏课谈起

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张赟

【案例背景】

上海二期课改也已步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行稿)》要求:

“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我认为关键在于通过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获得对语文学习过程的亲身实践和完整认识。

高三的语文课堂沉闷乏味,不是做试卷就是教师分析,在如此功利的高三学生面前,语文已被学生搁置一旁;在时间如此珍贵的高三学生面前,语文也只能被迫退居二线。

但这绝不是语文老师想看到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让高三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让语文重新立于不败之地。

下面就有一堂诗词鉴赏课谈起:

意象,是表达某种特定意念的语言形象,简单来说就是古诗词中浸透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单元,诗歌就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来表情达意的,因此,抓住关键的意象就能迅速解读诗歌,所以说理解鉴赏古诗词,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意象,而对意象的把握,这既是高考的难点,也是阅读能力中的重点。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在高二阶段已经通过鉴赏曹操的《观沧海》等诗歌对意象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知识梳理与定位,学生在鉴赏理解时还是感觉很难入手,两三遍读下来还是感觉云里雾里,一时难以理解,所以对意象进行系统的复习指导,让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鉴赏理解时能从容的面对,这对于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是相当有必要的。

当然,我们也绝不是简单的为了应对高考,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欣赏更多美文的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让高三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不是一味的做、讲、做。

【案例片段实录及反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的旋律中,开始了教学,同时用PPT把唱词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展示出来,同学们一边感受乐曲一边欣赏唱词。

师:

同学们,这首词大家一定不陌生,我们来想一想,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诗人的情感又是通过什么事物来体现的呢?

(过了很久才有同学回答:

词中体现了诗人对离别的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来展现的)

师:

是啊,在古诗词中,诗人往往借用某种物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意象,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以“月”为点,通过研究来掌握古诗词中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反思]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本来是想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旋律又是相当优美的乐曲导入,以创设学习氛围,但实施下来,效果与预想的相差甚远,学生认为首先老师上古诗鉴赏课都喜欢用这首歌,同学们已经失去了新鲜感,难以入戏。

其次,这首词情感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他们思考了很久才回答,而且理解得也不够透彻,以此作为导入,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完全是得不偿失。

同学们都建议我从大家比较熟悉的课本中出现的或常见的名句入手,也有同学建议虽然我们是高三了,但也可以做做小游戏,大家可以学的轻松一些,这样可能效果更好。

所以我做了如下修改:

[教学再设计]

师:

同学们,老师今天想要考考你们的记忆,在高一高二阶段,大家积累了很多描写“月”的名句,我们今天来做个文言接句的游戏,看看谁记住的最多,接的最快。

*用PPT展示:

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疑是地上霜。

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星汉西流夜未央。

____________________,北风劲且哀。

____________________,江枫渔火对愁眠。

风鸣两岸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星垂平野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

雪净胡天牧马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苍茫云海间。

撩乱边愁听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

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悲欢离合。

明月出天山,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光秋月两相和,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越中山色镜中看。

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师:

同学们,这些诗句流传至今,诗词中所流露的情感历来为人们所铭记,那么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的情感是由什么物象来展现的呢?

(学生马上齐声回答“月”)

师:

是啊,这种浸透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就是意象,诗歌就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来表情达意的,所以抓住关键的意象就能迅速解读诗歌,今天我们以“月”为点,共同来研究古诗词中通过意象来推知情感的方法。

[再反思]

经过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展示的名句是同学们熟知的,游戏的形式又带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学们都十分踊跃,如此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察了学生的名句背诵情况,同时又自然而然的复习了高二时学过的“意象”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为下面学生体会其中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