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766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

(满分:

100分,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组死于佛室;《文明译从》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

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均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2.宋元时期,福建的青白瓷和青瓷一般较厚重,硬度大.据说是”陶工们必须把这类易碎的商品作的厚一些”,在产品中,也多具有实用价值,很少是精美的艺术品.上述特色的形成,原因在于()

A.工匠创作激情消退B.当地制瓷技术局限

C.市场长途贩运需要D.政府抑商政策影响

3.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4.羊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家畜之一。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就已经出现陶型羊的形象。

商代用羊的肩胛骨占以问凶吉,甲骨文中就有羊的象形文字。

有人统计古代典籍《诗经》中讲到羊的诗篇有13篇之多。

可以说()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羊的国家B.先秦时期羊是古代先民尊崇的吉祥动物

C.羊的温顺、亲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折射D.“羊文化”与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

5.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B.时局和战的变迁C.基本国策的改变D.经济重心的迁移

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

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

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

这种转变反映了()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7.1940年,美国合众社驻北平的记者曾发出以下电讯:

“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四周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

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

”这反映了()

A.敌后战场的抗战作风顽强B.正面战场会战得到有力配合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形成D.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8.中共中央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全国开始推行()

A.农业生产合作社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10、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

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

材料的主旨是()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B.妇女的政治地位出现上下背离状态

C.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1、韩非子说:

“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

”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

这一现象反映出()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D.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12、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

这反映了()

A.南北经济交往扩大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13.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消费资料进口比重远远大于生产资料进口比重,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出口比重趋于下降。

这反映了()

A.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B.近代民族工业已有长足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抵制作用D.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1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

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5.有学者痛陈:

“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商鞅指出:

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

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

这说明商鞅()

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17.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

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

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

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18.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19.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

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

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

20.“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是中日战略的轴线。

”淞沪会战改变“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主要表现在()

A.标志抗日战争进人全新阶段B.打乱日本对中国的战略部署

C.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D.中国两个战场调整反攻部署

21.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

这说明()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22.荣德生等刊登宣言:

“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

”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23.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

“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

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D.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

24.《新青年》载文称:

“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25.如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1952年

100

40.3

59.7

1957年

100

23.6

76.4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24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14分)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

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

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詹氏早就自豪地说:

“中国己渐觉醒。

”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

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材料二回顾詹天估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之旅,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詹氏成就得益于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及其所奠定的产业基础,由此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运动在西学东渐及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

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而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现在是世所公认。

——据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

(6分)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

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

侧重分析②,根据所学梳理詹氏贡献,并用一句话提炼概括詹天佑报国思想。

(8分。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环保是古人很重视的问题。

《管子·立政》篇中讲到富国立法有五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山泽救(救:

即防止之意)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

”《管子.地数》中记载: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

”管子根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环保要求,提出了环保“四禁”概念,其中“春禁”是:

“无杀伐,无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斩大山,行大火,诛大臣,收谷赋。

”秦《田律》、刘向《说苑·指武》、《唐律·杂律》等都规定不准乱砍乱伐和“禁烧”等法令。

据清代黄本骥编纂的《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其职责包括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评述古代人与环境的关系(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材料一

源于明代中期的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即对城乡居民及工商业经营者发放货款。

到明末清初以后,由单纯的从事银钱兑换的货币经营资本,开始向高利货资本转化。

其业务由银钱兑换发展到兑换、放款、存款、开发钱票、开展汇兑等多种业务。

形成一个多种业务的,综合性的金融机构。

其资本规模也得到相当的扩张,合伙制也在钱铺钱庄银号经营盛行。

尤其是到了乾嘉以后,这种发展之势更加明显。

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一些富有的家庭为方便经商,纷纷设立了私人银行,如佛罗伦萨的巴尔迪银行、佩香贾银行、麦迪西银行和热那亚的圣乔治银行。

在16世纪下半叶,由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起来,1552年的帕勒莫和那不勒斯银行、1586年的热那亚银行、1587年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米兰圣安布罗焦银行、1597年的米兰银行、1605年的罗马银行、1609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以及1619年的汉堡银行等相继建立,进一步促进了欧洲的金融制度发展。

所有这些公共银行,都是储蓄或转账银行。

一般而言,他们接受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货款,但都禁止向私人个体发放货款。

1694年英国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资本主义股份银行,它是现代银行的标志。

根据英王特许成立,股本120万镑,向社会幕集。

成立之初即取得不超过资本总额的钞票发行权,主要目的是为政府垫款。

——摘编自【美国】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l)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13~17世纪西欧银行的共同之处。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清时期的金融机构与西欧银行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8分)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月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D

C

C

A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D

C

B

C

A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C

B

B

26【答案】

(1)范围:

19世纪60年代;沿海地区。

(2分)

路径:

洋务派官办企业;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和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分)

(2)倾向于①,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知识;推进洋务事业,培养洋务人才;开创中国近代留学运动;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5分)

倾向于②,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铁路大桥;主持设计建造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创造铁路史奇迹;维护中国铁路权益。

技术报国。

(8分)

27答案

示例:

中国古代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分

论证:

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管仲认识到保护山林是国强民富的保证,将环保问题上升到称王称霸的地步,体现出环保治国理念。

古代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对污染环境者予以严惩,这既保护了环境,也保证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发挥政府的职能保护环境。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古代在环保方面的举措,对今天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8【答案】

(1)同:

①背景相同:

商品经济、长途版运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②性质相似:

都具有近代银行的某些属性。

③态势相似:

都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6分2点即可)

(2)特点:

①前者私人经营;后者由私人经营发展到政府担保的公共银行;②前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后者开展国际业务;③前者主要为私人服务,后者主要为政府服务,禁止向私人发放贷款;④前者为合伙制,后者为股份制。

⑤前者发展缓慢,鸦片战争后才发展为近代银行;后者出现较早,17世纪末就己经出现。

(12分三点即可)

原因: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专制制度。

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的影响。

(6分)

(言之有理,的情给分,但本题各小题学生总得分不得超过各小题赋分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