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8984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docx

部编人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仲裁(zhòng)  溃退(kuì)

要塞(sè)一丝不苟(ɡǒu)

B.气氛(fēn)慷慨(kǎi)

镌刻(juān)屏息敛声(píng)

c.由衷(zhōng)翘首(qiáo)

悄然(qiāo)殚精竭虑(dān)

D.桅杆(wéi)咆哮(páo)

默契(qì)锐不可当(dāng)

导析:

D A项,“塞”应读作sài;B项,“屏”应读作bǐng;c项,“悄”应读作qiǎ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泄气  督战  遗嘱  眼花撩乱

B.凌空  轻盈  安慰  如梦初醒

c.凛烈  澎湃  承载  振耳欲聋

D.绽放  沸腾  轨迹  无怨无侮

导析:

B A项,“眼花撩乱”应为“眼花缭乱”;c项,“凛烈”应为“凛冽”,“振耳欲聋”应为“震耳欲聋”;D项,“无怨无侮”应为“无怨无悔”。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我们去采访那位老兵,当年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他还是记忆犹新。

B.恒大队锐不可当,尤其是那几位年轻中国小将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未来。

c.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热播以来,广大市民对该节目的热衷程度可谓迫在眉睫。

D.站在左宗棠故居前,我不禁浮想联翩,时空转换,似乎看见了这位伟人驰骋疆场的英姿。

导析:

c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2017荆州)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D )

A.最近的市场调查显示,大众购买低价艺术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于装饰家居的需要,这种消费现象值得商家重视。

B.歼-31在珠海航展的公开亮相,表明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具备出口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c.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从现在起到明年五月份,学校宣布将对学生的用餐、睡眠和学习作出统一科学的安排。

D.沈石溪借助动物折射人类社会,他认为动物所具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当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的思考与借鉴。

导析:

D A项,句式杂糅,将句中的“出于”删去;B项,成分残缺,“战斗机”后加“能力”;c项,语序不当,“从现在起到明年五月份”放到“宣布”后。

5.下面有关新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标题、导语和主体通常是一则消息中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B.新闻语言平实概括,作者的感情不能流露在字里行间。

c.导语一般以简要的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

D.新闻的主体部分承接导语,扣住中心,用足够的材料、典型的事例展开导语中已点明的新闻事实,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导析:

B “作者的感情不能流露在字里行间”说法错误。

6.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2分)

新华网4月22日讯 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

为迎接首个航天日,航天专家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作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方面的航天成就,强调了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经达到航天大国的水平,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稳居世界前三,尤其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是,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答案:

(示例一)首个中国航天日前夕,专家总结中国航天辉煌成就。

因为它点明了时间的特殊性,从整体上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示例二)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因为它突出了中国航天的这一成就,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给人印象深刻,有

吸引力。

7.诗句默写。

(7分)

(1)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2)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3)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4)曹操《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雄心不减,积极向上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名著阅读。

(3分)

材料一 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胡愈之

材料二 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这些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

(1)材料中的“他”是谁?

(1分)

答案:

埃德加•斯诺

(2)“他”写成的这本书的名字是什么?

曾易名为什么?

(2分)

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 《西行漫记》

9.综合性学习。

(6分)

【知媒体】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某中学校报在全校师生中间开展了“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知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媒体传统媒体新兴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比例12.7%1.6%30.5%55.2%

(1)根据表格内容,请将该问卷调查的结论补充完整:

从新闻的获知途径上来看,。

(2分)

答案:

(示例一)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途径 (示例二)新兴媒体已经全面压倒传统媒体 (示例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全面压倒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示例四)传统媒体已经被新兴媒体超越 (示例五)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已不再是人们获知新闻的主要媒体

【话标题】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获奖的相关消息。

以下是部分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打破了不成文惯例”

“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成女性且非院士获此殊荣第一人”

(2)请根据上面新闻标题,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探究新闻标题的特点:

   。

(答一点即可)(2分)

答案:

(示例)提示内容,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或“吸引读者”或“评价内容,表达报纸的立场及态度”)

【用新闻】获知屠呦呦获奖后,学校校报主编向校报指导教师提供了三个出报方案:

方案一:

立即出报,转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上的消息。

方案分析:

及时、迅速,但时间短促,难以做到深刻全面。

方案二:

不着急出报,先收集各大媒体的相关报道,然后做一期“屠呦呦获奖”的专题,进行综合报道。

方案分析:

方案三:

采访本校的老师、同学,根据采访内容做一期“身边人看屠呦呦获奖”的专题报道。

方案分析:

能结合身边实际,可读性增强,但缺乏权威性和推广价值。

(3)请运用新闻相关知识,为校报主编补写出方案二的“方案分析”。

(2分)

方案二分析:

答案:

(示例)能查阅、参考各种资料,做到深刻、全面(或“详实”“权威”),但相对延迟,滞后。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回答问题。

(12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③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④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⑤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0.这则消息也是毛泽东同志写的,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早播发20个小时。

这则消息的导语是第①句。

(2分)

11.文中哪些词语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

哪些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3分)

答案: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12.给选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3分)

答案:

导语:

第①句话。

概述我中路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主题。

主体部分为②③④⑤句。

每句为一层。

第②句:

概述我军对敌发动进攻的时间,突破敌人防线的地点。

第③句:

概述敌军防线不堪一击,士气低沉以及败逃情况。

第④句:

正面描写我中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概述战斗所花的全部时间,战斗的结果以及发展趋势。

第⑤句:

综述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命令,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13.这则消息中,作者对我人民解放军的看法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3分)

落 日

朱启平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目睹日本代表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

签字桌上铺着绿呢台布,每边放一把椅子。

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

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

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

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

我站在一座在二十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

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入口处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

八点半,乐声大起,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

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

他是坐驱逐舰来的。

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升起一面美国国旗。

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

以中国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

这时,日本代表团乘一艘小艇来到。

乐队寂然。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一共十一个人,到上层甲板后,即在签字桌向外的一面,面对桌子列成三行,和联合国代表团隔桌而立。

九时整,麦克阿瑟昂首走到扩音机前,极清晰、极庄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日本代表团说:

“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政府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指定的地方签字。

”他说完后,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

麦克阿瑟继续宣布:

“盟国最高统帅现在代表与日本作战各国签字。

”麦克阿瑟坐到椅子上,签完字后,回到扩音器前。

这时我转眼看看日本代表,他们像木头人一样站立在那里。

之后,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国代表在麦克阿瑟宣布到自己时,先后出列签字。

各国代表在签字时的态度以美国最安闲,中国最严肃,英国最欢愉,苏联最威武。

全体签字毕,看表是九点十八分。

我猛然一震,“九一八”!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

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

原来加拿大代表在日本那份投降书上签字时签低了一格,占了法国签字的位置,法国代表顺着签错了地方,随后各国代表跟着也都签错了。

麦克阿瑟的参谋长于是依着规定的签字地方予以更正,旁边附上自己的签字作为证明。

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节选自《中外记者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方出版社,1987年)

1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落日”的含义。

(3分)

答案:

日本(战败)投降。

15.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仪式,麦克阿瑟为什么安排在美国军舰上、美国国旗下举行?

(3分)

答案:

凸显美国的地位(重要性、强大等)。

16.麦克阿瑟是坐驱逐舰来的,日本代表团则是乘小艇来的,为什么?

(4分)

答案:

(示例)可以让胜利者尽显胜利的骄傲(尽享胜利的喜悦),让失败者尽显渺小(屈辱)。

17.投降书“签错了”,日本代表为什么不要求重新签一份而接受了“不干净”的投降书?

(假设日本要求重签,盟国同意重签)(3分)

答案:

签投降书是耻辱的,再签一次等于双重耻辱。

(所以哑巴吃黄连,自认倒霉)

(三)(2017贺州)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7分)

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 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

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

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

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

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集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

天燥地旱,他不着急:

“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

”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

“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

”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

“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

”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

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

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

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

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高楼遍地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

“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

”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

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

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天,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

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

“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⑨不由得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

18.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①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②从容安排身后事;③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④再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⑤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

(答对三点,可得满分。

19.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

(每小题2分,共4分)

(1)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

(2)不由得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

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

答案:

(1)①“镌刻”原指雕刻。

②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

(2)因为爷爷在广阔的故乡留给孙女的一切是丰富的,他希望孙女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豪和眷恋。

20.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3分)

答案:

①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②点明文章的主旨。

21.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3分)

答案:

①年纪大但身体硬朗;②热爱乡村生活;③有豁达从容的人生

态度。

22.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

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案:

①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②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③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故乡好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

三、写作(50分)

23.(2017安徽改编)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

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

触呢?

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