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017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docx

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课时1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

课时1 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说明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分析东北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并能够合理布局。

一、东北地区区域概况

1.位置与范围:

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表特征: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山区森林资源丰富。

(2)中部为东北平原:

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

3.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为发展区域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思考

 如何理解东北地区“沃野千里”的地理特征?

答案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广大,黑土分布广泛,故有“沃野千里”之称。

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1.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发展:

资源优势不断转化成生产优势,现已建成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粮、豆、甜菜生产基地。

3.农业布局的变化

(1)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西部草原面积缩小。

(2)玉米分布更加广泛,水稻生产面积增大。

(3)城市周围规模不同的副食品基地大量涌现。

判断

1.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 × )

2.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 √ )

3.东北地区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适宜发展种植业。

( × )

4.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 √ )

探究点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东北平原地区黑土、黑钙土的分布图。

材料三 述说东北开发的历史。

1.读图说出主要山脉A、B、C和主要平原D、E、F的名称。

答案 A:

长白山;B:

小兴安岭;C:

大兴安岭;D:

三江平原;E:

松嫩平原;F:

辽河平原

2.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地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

水绕

西部

北部

东部

沃野

千里

南部

北部

东部

答案 如下表所示:

地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

水绕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

千里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3.在自然资源上,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优势?

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特征,说明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答案 自然资源优势:

辽阔的土地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森林资源蕴藏量大,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滩涂面积广大,水资源丰富。

有利条件:

气候适宜,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平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

纬度较高,光热不足;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山区和西部草原地区生态较脆弱,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4.图中所示平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分析形成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答案 自然因素:

地处东北平原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连片,有肥力很高的黑土和黑钙土;这里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水热配合协调,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

人文要素:

东北地区人口较少,人均耕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地粮食消费不多,可提供较多的商品粮;东北重工业基础雄厚,可提供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农业机械,而大面积分布、地势平坦的耕地最适宜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效率高。

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

特征

影响

自然资源

土地

耕地面积广大,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集中连片、地势平坦、便于开垦,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也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

气候

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照、降水较为充足,雨热同期

东北地区的水热条件基本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需求

森林

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中国主要林区,森林资源极其丰富,是优质商品木材的集中产地

草场

草场面积大,草质优良

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渔业

临黄海、渤海;淡水湖泊、水库多

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工业

基础

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通

联系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为发展商品农业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

开发

历史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区域农业发展地理条件的分析方法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

甲>乙>丙;降水:

甲<乙<丙

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

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

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

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

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气温和降水的比较均为:

甲<乙<丙。

图示地区主要为松嫩平原地区。

东北地区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河段会出现凌汛。

第2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温差大、土壤肥沃,使农作物养分积累多,产量较高。

水土流失是东北地区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1.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自然

因素

气候、地形、

水源、土壤

纬度低(高),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强(弱),昼夜温差大(小);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地形平坦(起伏大),利于(不利)农耕;土壤肥沃(贫瘠)

经济

因素

市场、交通、

劳动力、科技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

社会

因素

国家政策、

种植历史

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2.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观点:

有利、

不利、效益、

影响等

支持。

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将产生××效益

反对。

发展的不利区位条件是××,将带来××不利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宁夏中卫市(甲地)为我国最大的硒砂瓜种植基地。

该地区硒砂瓜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硒、锌、钙、钾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硒砂瓜个大、瓤红、汁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

当地农民创造出了压沙砾种瓜这一节水保墒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即在土地上铺上一层沙砾,盖上一层薄膜,瓜苗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有效地提高了瓜的质量和产量。

(1)甲地种植硒砂瓜的有利自然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地表沙砾对当地西瓜生长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甲地农民采用的薄膜覆盖技术对硒砂瓜生长过程的影响。

(4)分析乙地区种植西瓜的不利气候条件。

答案 

(1)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地处河谷地带,地势平坦等

(2)沙砾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沙砾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下渗,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3)覆盖薄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减少当地干旱气候条件对西瓜生长的不利影响;覆盖薄膜也可以减少土壤热量损失,提高地温,有利于西瓜快速生长。

(4)乙地位于季风区,春季时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旱涝灾害频发。

解析 

(1)结合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材料二,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即可。

(2)沙砾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变当地昼夜温差,同时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改善当地的水分条件。

(3)薄膜覆盖技术的运用改善了当地的水热条件。

(4)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旱涝灾害频发。

读“东北地区轮廓图”,回答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

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只可一年一熟

2.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所环绕

B.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

C.该区地表最突出的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东北平原的特征为面积广大,多丘陵地貌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南部作物可两年三熟。

第2题,东北平原西、北面分别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

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地表坦荡,少丘陵。

2016年2月2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消息,2015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41.3亿斤,比去年增加5.2亿斤,已连续5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有效缓解了我国优质粳稻供应紧张的状况。

结合“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结构(万公顷)图”,回答3~5题。

3.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热量不足B.土壤贫瘠

C.气候较为干旱D.光照条件差

4.黑龙江垦区成为“中华大粮仓”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均占有耕地多

B.机械化程度高

C.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

D.生产技术水平高

5.黑龙江生产的粳稻质量要好于我国南方生产的粳稻,其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比南方肥沃

B.水热条件比南方产区充足

C.生长周期比南方产区长

D.机械化水平比南方产区高

答案 3.A 4.A 5.C

解析 第3题,黑龙江所处纬度较高,热量不足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

第4题,由于垦区地广人稀,人均占有耕地多,使其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第5题,热量不足导致黑龙江的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单季水稻的生长周期较南方产区长,质量高。

 

6.分析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改变。

材料一 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优势。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

答案 

(1)水稻 小麦 小麦:

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玉米:

逐步向北部迁移;水稻:

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2)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连片分布,有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土地肥沃;水资源较丰富。

(3)热量

(4)全球气候变暖,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

(1)三江平原成为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区位优势有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有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粮食的商品率高;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

(2)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是水稻,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是小麦。

(3)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光热资源不足,这是种植水稻的不利因素;(4)由于全球变暖,黑龙江省的热量条件在逐渐改善,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格局的改变。

近几年,黑龙江省全面启动建设全国“生态大粮仓”和“绿色大厨房”工程,提出率先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与“长三角”相比,有利于黑龙江省建成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的条件是

(  )

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

C.地广人稀D.市场广阔

2.按照“稳面积、调结构、增产量、提品质”的原则,2014年黑龙江重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稻等优质粮食生产。

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全球变暖B.雨热同期

C.市场需求D.交通改善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有利于黑龙江省大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地广人稀,便于机械化生产。

第2题,东北地区夏季光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水稻质量好,市场需求量大。

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3~4题。

3.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为(  )

A.自a到c降水逐渐减少

B.自a到c降水逐渐增加

C.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

D.自b到c降水逐渐增加

4.关于a、b、c三地的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者中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答案 3.C 4.C

解析 第3题,结合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及东北地区地形状况和图中等值线分布可以判断,b、c两地的年降水量都低于400mm,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自b到c降水先增加后减少。

第4题,a地位于长白山区,为林业生产基地;b地位于松嫩平原,为粮食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读“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区域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依次是(  )

A.林业 畜牧业 旱作农业 水田农业

B.畜牧业 林业 旱作农业 林果、特产业

C.旱作农业 林业 水田农业 畜牧业

D.水田农业 林业 畜牧业 旱作农业

6.关于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地形是农业生产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B.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

C.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不利于农业生产

D.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根据图和材料中的降水量、中温带、距海洋的距离等信息,可知该图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局部剖面图,从左至右依次是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松嫩平原、长白山地,根据地形和降水量的东西差异,即可判断各地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第6题,根据地形的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东北地区的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黑土和黑钙土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重工业基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农业生产资料。

因此选择D项。

(2017·昆明高三期末)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

%)”,回答7~9题。

评价类别

农作物A

农作物B

农作物C

满足

程度

热量满足率

22

22

16

水分满足率

79

84

84

土壤养分满足率

84

84

84

社会经济因

素满足率

76

29

42

资源

利用

光合潜力利用率

11.3

4.4

4.5

光温潜力利用率

51.0

20.2

29.0

气候潜力利用率

64.2

24.1

34.7

气候—土壤

潜力利用率

76.4

28.7

41.4

7.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

A.光照B.气温

C.降水D.土壤

8.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

A.气温B.降水

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

9.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

A.农作物AB.农作物B

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

答案 7.B 8.C 9.A

解析 第7题,从满足程度上看热量满足率最低,故该地发展农业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为气温。

第8题,从土壤养分满足率来看,其最主要的优势为土壤。

第9题,由社会经济因素满足率和资源利用率可知,该地最适合农作物A的种植。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方格状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11.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⑤D.①④⑤

答案 10.D 11.C

解析 第10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因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两地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玉米带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

第11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量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甲、乙、丙三处商品粮基地,并填下表。

商品粮

基地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夏季光热充足、

昼夜温差大

旱涝灾害频繁

(2)丁区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地位下降,从外地调入粮食量逐年增多,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商品粮基地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水资源不足

光、热、水充足

(2)地块小、土壤黏重、河网密 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解析 第

(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甲、乙、丙三地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状况。

甲地纬度高,热量不足;乙地位于西北内陆,水资源不足;丙地位于江河的中下游,光、热、水资源充足,但旱涝灾害频繁。

(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众多,地块小,土壤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中共十八大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马立群建议,将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材料二 “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

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三 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沼泽分布图。

(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区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3)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4)分析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答案 

(1)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融化,下层为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造成积水。

(2)有利的方面:

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不利的方面:

冬季寒冷,无霜期较短,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沼泽广布,排水困难。

(3)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黑土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乃至丧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