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891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docx

心理学笔记智能整理

第一章导论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对象是:

人和动物。

3、认识自己,这既是心理学的根源,也是心理学的目标。

4、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才的活动。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现实世界中事物间的固有规律。

2、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的基本形式和机制,最初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灵魂,后来转为人的心灵,再隶属于哲学(心灵哲学)。

3、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标志着心理学摆脱哲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4、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他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

一、人的心理

1、人的心理分成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2、(两者关系)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体心理

1、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方面。

(三者关系)

A、心理过程

1、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

2、①认知活动

3、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4、感觉:

5、知觉:

6、记忆:

7、想象:

8、思维:

9、②情绪活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10、情绪是

11、③意志活动

12、心理学把人自学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叫做意志。

B、心理状态

1、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性质。

2、注意作为一种比较紧张、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意识活动的基本特征,能够对刺激、信息进行选择、整合、调节,是心理过程的必需前提和基本条件。

C、个性心理

1、受遗传、教育、生活经历、职业活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的心理会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这就是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表征着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2、①个性倾向性

3、个性侧身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意向和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走向,决定着个体乞求什么,拒绝什么。

4、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心理现象。

5、需要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行为的积极性源泉,动机是心理活动的推动力,世界观是个体意识倾向系统的最高调控者。

6、②个性心理特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7、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智力和人格。

智力与能力决定了人们的解决问题的效能水平,表现为个人活动的效率性,人格表现人们心里在活动样式的差异,是个人活动的风格性。

(二)社会心理

1、社会文化塑造着人们的智力与人格。

2、个体社会心理:

人际知觉、人际吸引、从众

3、群体社会心理:

社会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气氛、群体土气

4、社会大众心理:

流行、舆论、暗示、时尚、风俗、社会习惯

5、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的心理本质也是社会心理,社会生活决定人的心理,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心理。

二、人的行为

(一)行为的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动作构成。

2、行为是对情境的反应,由一定的刺激引发。

3、刺激就是指引起行为的各种情境因素。

4、三种基本形式:

①内在生理性的反应,如腺体分泌、内脏器官运动、神经系统活动产生变化等生理反应;②外在躯体性运动,骨骼、肌肉的运动;③人的言语活动,如表述自己的思想。

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反应形式。

5、刺激、心理、反应是行为结构的三大基本要素,心理的作用在于认识刺激、决定反应、调控行为活动的进程。

(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1、两者的不同表现在:

①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

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

2、两者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

心理居于刺激与反应之间,个体的心理特征决定着行为的方式和活动风格,个体的主观心理世界不同。

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

个体总是以自身的行为方式表现或显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除了表现心理之外,以自身活动的效应状况向心理提供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行为误差。

3、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较普遍的对应关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活动的外部动作表现或客观性的外部指标,心理则是潜伏在行为内部,支配、调节行为的内部精神活动或观念形态。

第二节心理的本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2、

(一)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依据

A、神经系统或脑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或脑的产物。

3、心理现象发生于有神经系统的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状况与完善程度,也决定着动物心理发展的水平,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环节动物

B、大脑是心理的最重要的器官

1、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组成,担负着传入与付出信息的联络工作。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的反射和信息传导活动,脑包括脑干(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主要机能是传递、存贮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现象,控制人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动作。

2、感觉区:

视觉区、听觉区、机体感觉区,视觉区位于枕叶,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狭长区域内,嗅觉区位于海马回附近。

3、运动区: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

4、言语区:

位于大脑左半球,中央前回下部的额下回是主管说话的运动性言语中枢,颞上回后方是听觉性言语中枢。

5、联合区:

占大脑皮质的4/5,分为感觉联合区(颞叶与记忆有关)、运动联合区、前额叶联合区(与注意、思考、创造等高级心理活动有关)。

6、言语功能位于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写作、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空间知觉功能位于右半球,负责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二)心理的产生是脑的反射

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的方式而主,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脑或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A、反射与反射过程

1、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如唾液分泌、眨眼等。

任何反射都是在一定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2、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三个主要环节:

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

心理现象产生与中间环节。

3、反馈:

正反馈与负反馈;内反馈与外反馈。

4、反射活动依照是先天具有还是后天习得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在的反射,如咳嗽、吮吸(固有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暂时神经联系)。

5、现代唯物主义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实验室里用狗作对铃声的流涎条件实验,建立了条件反射理论,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6、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7、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

(一)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

1、日出于东而没于西。

(二)心理现象的观念性

1、

(三)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四)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1、

(五)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2、野生孩;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

1、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高度概括“心理学有其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2、春秋战国时期,荀子针对心身关系提出“形具而神生”。

孔子关于人性的形成与发展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从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人的灵魂是由光滑的圆形的原子构成。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者,灵魂先于躯体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3、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心理问题,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一、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

1、

(二)机能主义

1、

(三)行为主义

1、

(四)格式塔心理学

1、

(五)精神分析学派

1、

二、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认知心理学

1、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1、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

(二)系统性原则

1、

(三)发展性原则

1、

(四)道德性原则

1、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

(一)刺激变量

1、

(二)个体变量

1、

(三)反应变量

1、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选择和确立课题

1、

(二)确定研究设计

1、

(三)搜集资料

1、

(四)分析资料

1、

(五)作出结论

1、

四、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1、

(二)调查法

1、

(三)测验法

1、

(四)实验法

1、

第五节心理学与教育学

一、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和前提

1、

(二)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1、

(三)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四)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

1、

二、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一)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1、

(二)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1、

(三)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1、

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支

(一)教育心理学

1、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

1、

(三)学科教学心理学

1、

(四)学校心理学

1、

(五)教育社会心理学

1、

第二章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意识活动

一、什么是意识

1、意识是指

二、意识的不同水平

(一)焦点意识(茶不思,饭不香)

1、

(二)边缘意识(视而不见)

1、

(三)下意识(鸡尾酒效应、选听效应)

1、

(四)前意识

1、

(五)潜意识(无意识)

1、

三、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

两个明显的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2、指向性

3、集中性

(二)注意与意识

1、

(三)注意的功能

1、注意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2、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1、客观指标:

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2、外部表现有:

1、适应性动作;2、无关动作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3、

(五)注意的分类

1、根据注意的产生是否有预定的目的,维持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A、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1、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无意注意的产生与刺激物特点和个体状态两方面因素有关。

2、刺激物特点

3、刺激注意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具体包括:

第一、刺激物的强度;第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第三、刺激物的活动变化;第四、刺激物的新异性。

4、个体状态

5、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个体状态主要有:

第一、个体的需要、兴趣;第二、情绪和精神状态;第三、知识经验,期待的因素。

B、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1、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第一、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合理组织;第三、培养间接兴趣;第四、排除干扰。

3、在实际工作中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都需要。

4、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六)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A、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1、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呈现刺激进行测试。

2、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知觉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3知识经验。

B、注意的稳定性

1、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一种特征,指将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而不改变的现象。

狭义的注意稳定与广义的注意稳定。

2、人不可能长时间维持狭义的注意稳定(注意的起伏)。

3、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4、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简单而无变化、单调枯燥的对象,注意时间就很短;与人的主观状态有关,当人精力充沛、情绪稳定时更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

C、注意的分配(一心二用)

1、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

需要以下条件:

第一,在同时时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非常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不需要给予更多的注意,从而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一种活动上。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间具有内在联系,经过一定的练习可以实现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根据新的活动任务,主动将注意从一个事物改变到另一个事物上,是保证人的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

相同点,注意对象改变。

3、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以下因素:

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第二、原来注意的紧张度;第三,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容易。

第二节认知活动

1、认知活动是人们获得客观世界知识,获取客观事物信息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形式。

一、感觉

(一)什么是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内外刺激的初级经验与觉知。

如看到颜色、听到音响、闻到气味、感觉疼痛。

感觉是信息向大脑传递或大脑接收信息的过程。

2、感觉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健全的分析器。

分析器是感觉产生的基本生理结构,主要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中枢。

第二、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

3、感觉对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感觉是人关于客观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一切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

第二、感觉是维持机体与环境平衡,保证人的心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感觉剥夺)。

(二)感觉的分类

1、根据信息来源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外部感觉是接受躯体以外的刺激,认知外界事物特性的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皮肤感觉(温度觉、解压觉、痛觉)

3、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对机体内部状态和运动的感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三)感觉阈限与感受性

A、什么是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感受性的高低反映了人的感觉敏锐程度。

2、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

B、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1、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成为绝对感觉阈限,对这一最小刺激量的觉察能力,就称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1、能使人产生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而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2、韦伯定律:

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发现,要引起差别感觉,刺激量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四)感觉的规律

A、感觉的适应

1、感觉的适应: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器发性变化的现象。

2、视觉中的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是在微弱光线的持续作用下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在强烈光线的作用下,视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3、嗅觉适应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期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4、痛觉由于其报警性感觉的特性,是不会产生适应的。

B、感觉的对比

1、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和继时(先后)对比。

C、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同刺激作用于不同的感受器,产生不同的感觉时,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

二、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成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解释过程。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二)知觉的分类

1、按哪种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触摸知觉

2、按知觉的对象分:

对物的知觉(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认识反映,形成关于的各种社会印象。

3、根据知觉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错觉是由于刺激物特点及经验作用的影响,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歪曲的反映。

4、错觉、幻觉、观察:

(三)知觉的特性

A、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活动中,总会把事物区分为对象和背景,对知觉对象做出清晰的认识。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刺激物因素主要有:

第一,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第二,对象与背景活动的相对活动关系;第三,对象的特征。

万绿从中一点红、黑体字印刷、军事上的伪装、迷彩色;划破夜空的流星。

3、影响知觉行径性的主观因素包括经验、情绪、动机、需要、兴趣。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B、知觉的整体性

1、知觉的整体性:

将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事物知觉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在刺激不完整的情况下产生对事物完整的认识。

格式塔图形;主观轮廓。

2、经验对知觉的整体性有重要影响;感激物的特点在知觉整体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刺激物呈现方式、特点符合以下原则:

就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闭合原则、好图形原则、同域原则。

C、知觉的理解性

1、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事物,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用词语标识事物。

(911袭击抓取的照片:

撒旦的脸)

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第一,知识经验;第二,言语指导;第三,实践活动环境。

D、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人们的知觉影像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主要在视觉中研究,如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恒常性。

三、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过去的经验保留在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候又可以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信息的存储相当于保持过程,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A、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1、形象记忆:

2、语词逻辑记忆:

3、情绪记忆:

4、运动记忆:

B、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

2、语义记忆

C、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

2、内隐记忆

(三)记忆表象

1、记忆表象是指在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是由人脑中刺激痕迹的再现所引起的,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不是知觉的翻版和重复,是知觉痕迹经信息加工后的产物。

2、表象是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运用表象训练能更好地挖掘潜能,发展智力。

A、直观性

1、表象与感知觉一样具有形象的特征,但表象的形象没有感知到的形象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

2、与知觉相比,表象具有以下特点:

1、表象不如知觉完整;2、表象不如知觉稳定;3、表象不如知觉鲜明。

3、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痛觉>嗅觉

B、概括性

1、比知觉形象有更大的概括性

(四)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1、记忆信息的加工是一个三级加工的模型,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A、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瞬时记忆)

1、感觉记忆:

2、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波林利用部分报告法提示了感觉记忆的存在(视觉系统内的感觉记忆:

图像记忆;声像记忆)

3、感觉记忆的特点:

第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第二、感觉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很短;第三、感觉记忆容量大;第四、感觉记忆的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B、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2、序列位置效应(Murdock,1962)

3、短时记忆的特点:

第一、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第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第三、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第四、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通过复述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C、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是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2、长时记忆的特点:

第一、长时记忆的记忆容量非常巨大;第二、长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很长;第三、长时记忆是一备用性的记忆。

(五)记忆过程分析

1、记忆的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识记和保持属于记,再认和回忆属于忆

A、识记

1、识记是对材料进行铭记并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的过程,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2、①识记的分类

3、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目的,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

在学习、工作中,有意记忆居于主导地位。

无意记忆:

随机性、偶然性、片面性;有意记忆:

4、根据识记材料是否有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

意义识记的关键是理解,是对识记材料在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记忆,效率高、易记、保持时间长、易提取,不一定十分精确。

机械识记

5、②影响识记的因素

6、识记是记忆的开端环节,影响因素主要有识记者的主观因素、识记的材料的因素、识记方法的因素。

7、主观因素包括:

第一、识记者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第二、识记者的态度。

8、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是影响识记效果的客观因素。

9、不同难度的识记材料在记忆进程中不同。

10、不同的识记方法影响识记效果:

首先,加深对识记材料的理解,赋予识记材料意义,多运用意义识记,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第二,将识记的内容变为识记者操作活动的内容或智力活动的对象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

第三,灵活运用综合识记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如何处理识记的材料)。

第四,识记中多感官的协同参与有助于提高识记效果(眼看、耳听、口说)。

B、保持

1、保持是识记过的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巩固的过程,是记忆信息的储存,是一个潜在的动态过程。

2、影响因素:

第一、识记材料的性质;第二、识记材料的数量;第三、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第四、学习程度对保持的影响;第五、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的影响。

3、记忆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C、再认和回忆

1、再认和回忆是对识记过的记忆信息的重现,是记忆信息的提取、输出过程。

2、①再认

3、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有意志努力,分为无意再认和有意再认。

4、根据再认内容的范围和程度,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

5、错误:

不能再认,对以前经验过的事物完全不能认出;错误的再认(张冠李戴)。

6、能否迅速、准确地进行再认,受主管观许多因素的影响:

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的事物与以前经验过的整改折相似程度;3材料的数量;4、再认间隔的时间;5、思维活动的积极性;6、再认依赖于个体的期待;7、再认依赖于人格特征。

7、②回忆

8、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9、回忆与再认的关系:

都属于记忆信息的提取;双过程理论,一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