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89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5分册下练习题.docx

第5分册下练习题

第5分册(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

不改则亡,改则助亡!

体现“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

A.签订《辛丑条约》B.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C.宣布“铁路国有”D..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2、美国史学家Harold Z.Schiffrin说:

他是海峡两岸人民都尊敬的唯一近代英雄人物。

一旦两岸重新和平统一,将证明他们对他的共同怀念是有益的跨越障碍的心理沟通。

”这个“他”是

A毛泽东B蒋介石C孙中山D黄帝 

3、“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B.近代教育发展促进思想观念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4、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

①中华民国提倡女权②提倡男女平等③提出女子积极参加国家建设④性别歧视消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孙中山在宋教仁被刺后发动的二次革命,这里所指的“二次革命”的含义是

A孙中山发动的第二次武装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C主要是前面发动了武昌起义

D是以辛亥革命为序

6、陈独秀因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andScience”辩护。

这里的“DemocracyandScience指:

A科学与技术B民主与共和C自由与平等D民主与科学

7、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钱玄同(著名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之父),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等,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下列哪种现象

A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再居正统之位

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C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D有利于文化普及繁荣,使语言和文字紧密统一,为民众接受

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因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几次转移。

按转移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B.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

C.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D.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9、“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

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一二·九运动D七七事变

10、著名学者胡绳指出:

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这种转折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思想的解放

C.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的失败,中国人寻找新的道路

D.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提供了榜样

11、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一理论的社会实践依据中最为关键的是

A.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必须避免在城市与强大的反革命势力正面抗衡

B.中国农民占95%以上人口,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盟友

C.中国地方性的小农经济,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D.帝国主义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给了革命以可乘之机

12、国民革命军1926年开始北伐,不到半年的时间间就将革命推进到长江流域、军阀为之丧胆,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革命军将士的英勇善战

B.北洋军阀的战斗力衰败

C.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

D.共产国际给予的大力支持

13、“九一八事变”后,有一幅“穿和服的巨人,抱着一个戴眼镜的小孩”的漫画。

这幅漫画所表示的内容是

A.美蒋亲密关系

B.日本与汪伪政权的亲密关系

C.日蒋亲密关系

D.日本帝国主义与伪满洲国的关系

 

14、右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特征是

A国共合作,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局面

B国共对峙,中共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国共内战,国民党进攻中原,挑起了内战

 

15、73年前,正当我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

下面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情的是

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②黄洋界上炮声隆,人杰地灵唱大风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6-2009年)红军长征已经过去73周年,我们今天去追寻“三军”胜利会师完成长征的地点,应该到:

A江西瑞金B贵州遵义C陕西吴起镇D甘肃会宁

17、中央红军长征期间的重大事件不包括

A.日本制造华北事变B.“一二·九”运动爆发

C.中共发表《八一宣言》D.中共纠正“左”倾错误

18、20世纪20年代,日本关东军主任作战参谋石原莞尔提出:

“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

”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径?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19、“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

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斗,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认为“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的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20、以下事件中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上海无关的是

A.创办《新青年》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C.五卅大罢工D.八·一三事变

21、FranklinRoosevelt如此描述20世纪30年代初本国的社会现象: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已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这反映的是

A.纳粹暴政B.瘟疫肆虐C.经济危机D.战争沧桑

22、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指: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B.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C.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D.私人经济受到限制

23、罗斯福新政中有不少有利于工人的措施,如工人有权同雇主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确定了工人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水平等。

因而有人认为罗斯福是在“向富人敲竹杠”。

还有人认为罗斯福是在搞社会主义。

上述看法的主要错误在于()

A.单单用阶级分析方法看待问题

B.只看到内容,没有看到形式

C.没有用阶级分析方法看待问题

D.用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

24、图片中最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主要特征的是

 

A议会审判查理一世B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旅顺大屠杀

C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D纳粹冒险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25、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于1946年写出了《德国的浩劫》,对纳粹主义出现作了初步剖析。

“后来灾难的种子根本上就植根于此前的历史之中,绝非现代史上的偶然现象。

”作者所要表达的原因是

A.巴黎和会对德国的严厉制裁B.长期分裂饱受大国欺凌

C.普鲁士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D.政治统一和经济的崛起

26、英法策划“慕尼黑阴谋”的主要目的在于

A.满足德国侵略要求

B.支持苏台德区民族自治

C.推动德国东侵苏联

D.避免战争,保全自己

27、右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

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A美国、英国、法国

B英国、法国、苏联

C美国、英国、苏联

D美国、法国、苏联

 

28、以下国际条约中,苏中美英四国都参加签字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B.《波茨坦公告》

C.《雅尔塔协定》D.《开罗宣言》

29、右图为日本昭和天皇停战诏书,该诏书发布的时间是

A.1945年8月6日

B.1945年8月9日

C.1945年8月15日

D.1945年9月2日

 

30、图为《讽刺与幽默》上登的一幅漫画,它主要反映了日本

A蓄谋发动侵略战争B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社会暴力激烈D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二、简释题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

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谨陈六义: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问题:

(1)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

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1)原因: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时代精神:

“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关系:

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主要关联。

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2、透视老新闻中的历史(8分)

以下是1934年10月23日登载于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赣匪弃巢西窜》。

香港:

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

(二十二日专电)

南京:

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

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

长河残匪,我军挺进后,知难立足,内部已感恐慌,不难直捣巢穴。

(二十二日专电)

问题

(1)上述新闻内容与我党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从材料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2)该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3)此文是否是研究该历史事件的原始材料,并说明判断理由。

 

(1)长征。

(1分)时间、地点、人物等

(2)原因: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犯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结果: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是。

因为新闻发表日期与历史事件相一致,属于当时人记当时事的范畴。

 

3、图片中的历史

下图是2008年9月14日日本《朝日新闻》刊有南京大屠杀活埋中国军民场面照片的报道。

 

图片说明:

上图原为神户市滩区的居民吉本映三提供的照片;下图原为中国国民政府1938年7月出版的《日寇暴行实录》中的照片。

回答问题:

(10分)

(1)从史料的角度看,两张照片构成怎样的关系?

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

 

(2)对于下图,一些日本人原来认为是假的,理由是没有具体的拍摄时间和地点。

那么这些日本人为什么这样认为?

 

(3)以上照片同为史料,但人们对它的态度却不同。

你怎样看待此类史料的可靠性?

 

(1)相互印证的关系。

(2分)从照片中的人物,服饰,武器等方面。

(2分)

(2)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掩盖其侵略罪行等。

(2分)

(3)一般情况下,如果史料与史料的使用者在利益或立场等方面有牵连,那么它的可靠性就下降;如果史料出现在中立者或敌对者的手中,那么可靠性就大大增加。

(2分)历史事实如果由不同立场或利益的方面提供史料相互印证的话,可靠性就会大大增加。

(2分)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

负责进行战略轰炸

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是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

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摘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我们所想到的是日本以武士道的精神,拼命抵抗,到死方休……要一个一个地消灭日本人的抵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征服那个国家,很可能要丧失100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

——摘自W·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

材料三广岛上9时14分还是生机勃勃拥有三十四万四千人口,到了9时16分就损失

了六万零一百七十五人,死的死,失踪的失踪。

四平方英里的城市文明,化为乌有……8月9日又再干一次,又毁灭了第二个目标城市(长崎)的三万五千人。

——摘自W·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二卷

回答:

(1)概括材料中关于战胜日本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要求: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史实简单评析你所列的观点。

 

⑴观点:

战略轰炸;美国海军的优势;苏联红军的对日作战;多种因素的综合;日本经济上的弱点:

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美国投放原子弹。

⑵日本战败是世界多股反法西斯力量综合的结果,是决定性因素。

美、苏、中的力量或步骤都只是综合力量的因素之一。

美国力量决定论忽视了中、苏力量的重要作用,苏军力量决定论同样忽视了中、美力量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全面的。

至于美国投放原子弹决定论则是更为荒谬,投放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但其目的是为了减少美国人员的伤亡,其结果是使许多日本平民成为原子弹的无辜受害者,是不人道的。

(8分)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摘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

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切降临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摘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三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关心维护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义的波兰……一支强大的波兰陆军的存在意味着大大改善德国的处境,波兰部署在俄国边界一侧的陆军师节省了德国相应数量的额外的开支。

摘自1939年1月5日希特勒与波兰外长贝克的谈话

材料四……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

……然后将轮到波兰.……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

……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同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

……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进行清算。

摘自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国政、经、军界重要人士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五……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

……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

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

……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摘自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张伯伦与丘吉尔的辩论源于何事?

二者的观点有何不同?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哪一个材料给了以上辩论以最好的回答?

另一材料又说明了

什么?

(3)与张伯伦的辩词相比较,他写给希特勒的信反映了什么问题?

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不同点:

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

张伯伦认为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

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的看法不同:

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

③对绥靖政策前途的预测不同:

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⑵材料四回答了以上的辩论,材料三则说明了希特勒的狡猾:

既欺骗了波兰,又给英法等西欧国家以德国的敌人是苏联的印象,同时又不会惹恼苏联。

⑶说明英国的态度与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有所变化,对波兰危机作出了较强硬的表态,但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