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642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docx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赏析题】精选解析卷二

11、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浩荡。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或: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

诗人的马鞭。

4、“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花比喻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继续为国家效力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前两句中的“浩荡离愁”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全诗共四句,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8、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或:

最后两句诗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充分表达了诗人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一切的情怀。

9、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的表达作用?

答:

浩荡地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作者无穷无尽的愁思。

10、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

有什么寓意?

答:

描写了日暮、马鞭、天涯等意象,寓意心中的浩荡离愁。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12、对《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春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13、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

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此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14、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 )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

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

“东指”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

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指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3、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1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是复杂的心境: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十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理解填空

1、《次北固山下》中抒发作者在旅途中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江面景色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出了虚景的壮阔。

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次日黎明时的独特感受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次北固山下》中说明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初冬的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光飞逝的句子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次北固山下》中写景的千古名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或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9、《次北固山下》中点明该诗主旨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0、《次北固山下》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1、《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因描写景物时令中蕴含无尽的自然理趣而被后人誉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这两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3、古往今来,思念亲人眷恋故乡是无数游子不变的情怀。

呤诵着唐代诗人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会使人想到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表达同样感情的两句诗“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4、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在此时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1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6、古诗中,诗人常借物传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借“归雁”捎去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借“明月”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牵挂。

17、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引用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来形容中国当前形势:

社会发展平稳,人民充满信心。

二、选择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对“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这两句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没有消退,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来了;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

B、日生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了时序的交替。

C、把“日”与“春”当作美好事物的象征。

“生”与“人”使景象拟人化了。

D、在描写景物和时令的变化中,揭示了自然规律、生活真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3、对《次北固山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

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4、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

对这两句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把“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人”用了上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6、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简答

1、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答: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2、“风正一帆悬”是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

思念家乡.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你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运用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生动形象。

(答出一点即可。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这两句诗一是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怀,二是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思念故乡的感情。

8、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答:

春潮上涨,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清风拂来,船帆满起,船行更为迅疾。

9、“风正一帆悬”的“悬”用得极妙,请简析。

答:

“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句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十三、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有一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答:

交代写作的缘由。

2、词的上阙写问天,下阙写问月,全词主旨是通过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词中直接“问天”的句子是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直接“问月”的句子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将自然变化与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人生感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4、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的含义是希望亲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词中这句话是作者对子由说的,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5、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7、赏读诗词,应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这首词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上阕感情缠绵悱恻,下阕则乐观旷达(或积极乐观)。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你略作赏析。

答:

以行去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境界结束全词,表现了诗人乐观的情怀(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不能与亲人团聚;对远方亲人的祝福).

9、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10、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答:

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1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

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1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

(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

(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14、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填空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答: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能看出来?

答:

“若”,是仿佛、好像的意思。

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

却写出了一副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4、《观沧海》中点明眺望大海的地点的诗句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5、《观沧海》中写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7、解释加点的词语。

山岛竦峙星汉灿烂

8、“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耸立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

9、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是青苍色的。

二、中考真题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该诗观察景物的观察点是( A )

A、碣石 B、沧海 C、山岛 D、星汉

3、诗中景物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答: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实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虚写。

4、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5、诗中3—8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动景: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6、诗中9一12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

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抱负?

答:

抒发了诗人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政府治抱负。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虚写的手法。

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0、这首诗的主旨是:

通过写大海壮观,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 )

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1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

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态势。

这种“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运用了什么写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铺垫。

观沧海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映衬的形象,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

4、下面是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

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色,故称“沧海”。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

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十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填空:

1、引出“伤心秦汉”一语的词语是:

西都

2、西都的昔日景象是:

宫阙万间,今日所见则是:

做了土。

3、归结全篇主旨的一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

5、全曲起笔概写潼关的雄伟、险要,其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的句子分别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7、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题怀古的语句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8、《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9、《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罪恶的诗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议论国家兴亡的名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1、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中心的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3、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名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4、《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曲中一句立骨,既概括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本质,也寄寓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的句子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5、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带给人民的总是痛苦和灾难。

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到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就是这种历史的真实写照。

16、全曲起笔概写潼关的雄伟、险要,其中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的句子分别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最后两句则概括了历史上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广大人民始终逃脱不了苦难生活的境遇。

二、选择

1、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A、《山坡羊·潼关怀古》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

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D)

A、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峰峦重叠,波涛怒吼的态势。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险要的地理地势。

C、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潼关山势突兀峥嵘,河水汹涌奔腾的美好的景象。

D、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潼关一带重岩叠嶂、水流湍急的险要地理形势。

三、简答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最后两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历史上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广大人民始终逃脱不了苦难生活的境遇。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请说出理由。

答: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分别从哪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答:

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5、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答:

要点:

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视觉、听觉角度。

概括地写出了潼关内外的什么特点?

答:

概括地写出了潼关内外地势险要的特点。

7、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

望西都,意踌躇。

8、全曲由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