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700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docx

上海交大医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大纲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

预防医学模式和任务,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健康的因素以及三级预防的原则

2.熟悉:

公共卫生措施和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3.了解:

预防医学发展史以及我国主要卫生工作成就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预防医学的定义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以及整体预防三个阶段

三、医学模式:

指医学整体的思维方法

1.生物医学模式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四、预防医学的特点和内容

   1.预防医学的特点

2.预防医学的内容

3.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五、健康观的转变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1.健康观的转变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六、公共卫生措施和三级预防

1.公共卫生措施

2.三级预防

七、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1.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2.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

 

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目的要求]

1.掌握:

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危害及特点、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饮用水细菌学指标、氯化消毒原理及影响效果的因素

2.熟悉:

人类环境的组成、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污染物的概念;常见大气污染物(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了解: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效应、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及卫生标准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人类环境

(一)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

1.环境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3.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4.生物圈、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二)人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间物质的统一性

2.人与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

3.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两重性

(三)环境的要素

1.化学因素

2.物理因素

3.生物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二、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的概念

2.环境污染的来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人群健康反应谱

2.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

3.影响环境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因素

4.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5.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

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防制措施

1.环境立法与管理

2.环境规划措施

3.技术措施

4.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三、空气、饮水与健康

(一)空气卫生

   1.大气污染与人类健康

   

(1)大气污染的类型及其来源

(2)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3)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大气卫生防护措施

   2.室内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1)污染来源

(2)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3)室内空气污染的预防措施

(二)饮水卫生

1.水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2.水污染及其危害

3.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和评价

4.饮用水安全的卫生措施

第二章  物理因素

[目的要求]

1.掌握: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局部振动病、中暑

2.熟悉:

中暑的临床分型、机制以及防治

3.了解:

噪声对听觉外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的类型、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物理因素的防护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噪声

 

(一)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二)噪声对机体健康的危害

1.听觉系统:

暂时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

2.听觉外系统

3.爆震性耳聋

(三)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

(四)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二、振动

(一)振动的分类和主要接触机会

(二)振动对机体的危害

1.局部振动:

手臂振动病,职业性雷诺现象

2.全身振动

(三)影响振动危害的因素

 (四)振动危害的预防措施

三、高温

(一)高温作业

1.高温作业的类型

2.高温下人体的散热方式

(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

1.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热适应

(三)中暑

1.临床表现及其发病机理

2.中暑的诊断与处理

(四)防暑降温措施

四、电离及非电离辐射

 

(一)电离辐射

 

(二)非电离辐射

第三章  化学因素

[目的要求]

1.掌握:

常见环境化学物对人体的致病作用、临床症状和诊断

2.熟悉:

各种化学污染物的理化特点及预防措施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

 

(一)刺激性气体

1.常见的刺激性气体

2.毒理

3.临床表现:

急性作用、慢性损害

4.治疗与处理

二、窒息性气体

(一)一氧化碳

1. 理化特性及接触机会 

2. 毒理

3.临床表现和诊断

   4.治疗与处理 

(二)氰化氢(氢氰酸)

   1.理化特性及接触机会

   2.毒理

   3.临床表现

4.治疗与处理

 (三)硫化氢

1.理化特性与接触机会

 2.毒理

   3.临床表现及诊断分级

三、铅

 

(一)理化特性与接触机会

(二)毒理

(三)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

2.消化系统

3.血液系统

(四)实验室检查

(五)诊断及处理原则

 (六)治疗

四、汞

(一)理化特性与接触机会

(二)毒理

(三)临床表现

1.慢性中毒

2.急性中毒

 (四)诊断及处理原则

 (五)治疗

五、苯

(一)理化特性与接触机会

 

(二)毒理

(三)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四)诊断

(五)治疗

六、农药

(一)有机磷农药

1.理化特性

   2.毒理

3.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4.诊断

   5.治疗

(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自学

(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自学

七、生产性粉尘

(一)概述

1.生产性粉尘分类及接触作业

   2.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   

   3.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局部作用、全身作用、变态反应、致癌作用

4.尘肺的概念与分类

(二)矽肺

1.发病情况及病理变化

2.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与诊断

(三)预防措施

八字防尘经验:

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第四章 食物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

必需营养素的种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评价,常见维生素、无机盐的缺乏症,人体热能的消耗,合理营养;食物中毒的概念、特点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

2.熟悉:

营养素、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营养调查;熟悉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3.了解:

临床营养、食品安全

[教学时数]

    3或6学时

[教学内容]

一、营养素与热能

(一)蛋白质

1.生理功能

2.营养价值与评价

3.蛋白质供给量

 

(二)脂质

1.生理功能

2.食物来源及脂肪供给量

 (三)糖类

1.生理功能

2.膳食来源与供给量

 (四)三大营养素同热能的关系

1.热能来源

2.人类的热能消耗

(五)维生素与维生素缺乏病

 1.概述

 2.维生素A

 3.维生素D

 4.维生素B1

 5.维生素B2

 6.烟酸

 7.维生素B6

 8.维生素C

(六)无机盐与无机盐缺乏症

 1.钙和磷

 2.铁

 3.碘

 4.锌

 5.硒

二、合理营养与营养调查

 

(一)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1.平衡膳食的基本卫生要求

   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二)营养调查

   1.营养调查的目的、内容和组织

   2.膳食调查

三、临床营养概述

 

(一)蛋白质营养不良与疾病

 

(二)心血管疾病的营养防治

 (三)肾脏疾病的营养防治

 (四)糖尿病的营养防治

四、食品安全

 

(一)食品污染

   1.生物性污染

   2.化学性污染

   3.放射性污染

 

(二)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

五、食物中毒

 

(一)中毒食品

 

(二)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

   1.概述

2.沙门菌食物中毒:

病原体、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治疗与处理

3.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

病原体、临床表现、治疗

4.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病原体、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

5.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病原体、临床表现、治疗

6.志贺菌食物中毒:

病原体、临床表现、治疗

 (四)动物性食物中毒

   1.河豚鱼食物中毒

   2.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

 (五)植物性食物中毒

   1.毒蕈中毒

   2.含氰苷类食物中毒

 (六)化学性食物中毒

   1.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2.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七)霉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1.黄曲霉毒素中毒

   2.霉变甘蔗中毒

第五章 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身疾病的定义

2.熟悉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

3.熟悉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4.了解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及其与健康的关系

5.了解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教学时数]

    0学时(自学)

[教学内容]

一、社会因素与健康

 

(一)社会因素的概念与内涵

 

(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三)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1.经济发展与健康:

双向作用、健康新问题

2.社会发展与健康:

政治结构与健康、卫生政策与健康、行为规范与健康

3.文化教育与健康

4.医疗保健制度和卫生服务因素与健康:

医疗保健制度、卫生服务

二、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心理因素与健康

1.气质与健康

2.性格与健康

3.心理应激

4.生活事件与健康

三、行为因素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行为

 

(二)生活方式

 (三)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1.饮食

2.吸烟

3.饮酒

4.运动

5.吸毒

6.不良性行为

7.医疗行为

 

第六章  传染病

[目的要求]

   1.掌握:

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流行强度指标、预防接种

2.熟悉:

经空气、水、食物传染的流行特征、人群易感性、计划免疫;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3.了解:

经常性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管理;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过程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1.人作为传染源:

病人,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2.动物作为传染源:

人畜共患疾病

 

(二)传播途径

1.经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尘埃传播;流行病特征

2.经水传播:

经饮用水传播、经疫水传播

   3.经食物传播:

流行病学特征

4.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流行特征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机械携带传播、生物性传播,流行特征

   6.经土壤传播

   7.医源性传播

8.垂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1.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的流行

   2.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升高的因素、降低的因素:

(四)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2.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二、传染病的防制对策

 

(一)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

   1.经常性预防措施

2.预防接种:

种类、计划免疫、注意事项

   3.防护措施

(二)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1.我国传染病的分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对病人的管理措施

   3.对接触者的管理措施

   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措施

   5.对疫源地的管理措施:

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三、结核病

 

(一)流行特征

1.全球发病趋势

2.我国结核病的状况:

高感染率、高死亡率、高耐药率

(二)流行过程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1.流行过程

2.影响感染的因素

3.影流行的因素

(三)结核病的防制策略与措施

1.结核病的控制策略

2.结核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

3.结核病疫情评价指标

4.病人的化疗

四、病毒性肝炎

(一)流行特征

(二)病毒性肝炎的防制策略与措施

1.甲型肝炎的防制策略及措施

2.乙型肝炎的防制策略及措施

第七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与控制

2.熟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种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3.了解: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糖尿病的分类和病因

[授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和常见种类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二、心脑血管疾病

1.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点

2.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疾病、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生活方式、其它因素

3.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三、恶性肿瘤

1.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2.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体力活动、社会心理因素

3.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控制

四、糖尿病

1.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2.糖尿病的分类和病因

3.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八章 地方病

[目的要求]

1.掌握:

地方病的概念、特点,地方性碘缺乏和氟中毒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2.熟悉:

地方病的分类及预防控制,成人碘缺乏病诊断标准、临床分型和分度标准,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3.了解:

地方病的流行现状、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地方病的基本概念

 

(一)地方病的分类

 

(二)地方病的特点

 (三)地方病的流行规律

 (四)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

二、碘缺乏病

 

(一)碘的生理需要量和供给量

 

(二)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

2.人群分布

 (三)碘缺乏病的原因

1.碘缺乏

2.致甲状腺肿物质

3.高碘

 (四)碘缺乏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1.成人碘缺乏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2.儿童碘缺乏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五)碘缺乏病的预防与控制

1.合理补充碘元素

2.防治碘中毒

3.碘缺乏病的消除标准

三、地方性氟中毒

 

(一)地方性氟中毒的定义、特征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特点

1.地区分布

2.人群分布

3.病区分布

4.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

 (三)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

 (四)氟中毒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五)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

改换水源、饮水除氟

2.生活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

第九章  职业有关疾病

[目的要求]

1.掌握:

职业病的定义、特点和诊断处理原则

2.熟悉:

职业有关疾病的防制

3.了解:

职业有害因素、工作有关疾病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2.物理因素

3.生物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二、职业有关疾病种类和特点

(一)职业病

1.职业病范围

2.职业病的特点

3.职业病的诊断:

职业史、生产环境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

4.职业病的处理原则

(二)工作有关疾病

1.概念和特点

2.工伤

三、职业有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控制或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贯彻和执行卫生标准

(三)健康监护

1.就业前健康检查

2.定期健康检查

3.职业病普查

(四)加强职业环境监测

(五)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六)膳食保健措施

第十章  伤害

[目的要求]

1.掌握:

伤害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2.熟悉:

伤害影响的影响因素,伤害的预防和控制

3.了解:

常见的伤害预防与控制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伤害的概述。

1.伤害的基本概念

2.伤害的分类

3.伤害的病因学与影响因素

4.伤害的流行病学

5.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二、常见的伤害的预防和控制

1.机动车伤害

2.意外跌落

3.自杀

4.溺水

5.意外中毒

6.儿童眼外伤

7.火灾和烧(烫)伤

8.儿童窒息

第十一章  临床预防服务

 

[目的要求]

1.掌握:

临床预防的原则、方法和内容

2.熟悉:

临床预防的实施、健康教育

3.了解:

临床预防、健康教育的意义

[教学时数]

1.5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临床预防产生的背景

(二)临床预防的意义

1.合理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降低医疗费用

2.提高临床疗效

3.提高人群期望寿命和生活质量

4.解决卫生服务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三)临床预防的原则

1.贯彻三级预防策略 

2.服务项目要有选择性

3.强调医生转变思维观念

二、临床预防服务的方法和内容

(一)临床预防的方法

1.健康咨询

2.疾病筛查

3.免疫接种

4.化学预防

(二)临床预防的内容

1.筛查的基本原则

2.几种常见病的筛查范围

 

三、临床预防的实施

(一)临床预防服务干预措施的由来

(二)制定健康维护计划

1.健康危险因素及其评价

2.周期性健康检查

(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临床预防中的作用和意义

1.健康教育

2.健康促进

3.自我保健

第十二章  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健康促进

[目的要求]

1.掌握:

社区健康的项目的实施

2.熟悉: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3.了解:

社区健康项目的评价

[教学时数]

1.5学时

[教学内容]

一、社区卫生服务及其特点

(一)初级卫生保健

1.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与内容

2.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二)社区卫生服务

1.社区及其要索

2.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

3.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

二、社区健康项目的实施

(一)社区动员

 

(二)社区诊断

   1.社区诊断所需要的信息

   2.资料的来源与收集方法

   3.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4.报告诊断结果

(三)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

(四)制定社区健康项目的工作计划

1.明确总体目的与具体目标

2.确定实现目标的策略

3.确定项目实施的场所

4.确定影响行为的因素

5.设计干预活动计划

(五)社区健康项目的评价

1.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2.评价的类型:

形成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

3.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三篇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

 

第二十三章  流行病学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

流行病学的定义;人群和暴露的定义;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用途

2.熟悉: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

流行病学的发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流行病学的发展

1.从研究传染病到研究疾病或健康的原因

2.从应用医学到方法学

3.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出现

4.流行病学研究中宏观和微观方法将齐头并进

二、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1.流行病学的定义:

人群和暴露的概念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数理性研究

三、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与用途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2.探索病因

3.用于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分析

4.用于疾病防治和卫生决策的评价

第二十四章  疾病的分布

 

[目的要求]

1.掌握:

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描述疾病流行水平的指标:

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疾病的时间分布常用术语

2.熟悉:

潜在减寿年数、分析疾病年龄分布的两个方法:

横断面研究、出生队列分析、时间分布

3.了解:

疾病人群分布和地区分布、移民流行病学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一、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1.描述疾病发生频率:

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描述疾病存在频率的指标:

患病率、感染率

3.描述疾病死亡频率的指标:

死亡率、病死率、潜在减寿年数

4.描述疾病流行水平的指标:

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二、疾病的分布形式

1.人群分布:

年龄、性别和职业等分布

2.时间分布:

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3.地区分布

4.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出生队列分析

第二十五章  描述性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

现况研究的概念和特点;现况研究中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公式25.4)。

2.熟悉:

描述性研究的种类;现况研究的目的和种类;现况研究的抽样方法;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3.了解: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和主要用途;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步骤;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调查表与调查员;现况研究的资料分析。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2.描述性研究的种类和主要用途

二、现况研究概述

   1.现况研究的概念

2.现况研究的目的

3.现况研究的特点与种类

三、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

 2.常用抽样方法

第二十六章  队列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

队列研究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原理;人时的概念;率的计算及其显著性检验;效应的估计;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2.熟悉:

队列研究的类型;研究人群的的确定;样本大小的决定因素;队列研究中常见偏倚的种类。

3.了解:

队列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步骤、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随访。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原理

1.队列研究的概念

2.队列研究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3.队列研究的目的

4.队列研究的类型

二、队列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1.研究因素和研究结局的确定

2.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的确定

3.队列大小的确定

4.资料收集和随访

三、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数据资料的整理

2.人时的计算

3.率的计算及其显著性检验

4.效应的估计

四、队列研究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五、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第二十七章  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

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研究特点;病例对照研究按匹配分类;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研究对象;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未分层资料分析;1:

1配对资料的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2.熟悉:

病例对照研究按研究目的分类方法

3.了解:

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