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9935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docx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西双版纳考察报告

  篇一:

关于西双版纳国家公园曼稿民族文化旅游社区项目考察的情况汇报

  关于西双版纳国家公园曼稿项目考察的

  情况汇报

  谢董事长及各位董事:

  您们好!

本月11日至14日受董事长委托,在与李海嫣经理联系后,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就勐海县曼稿生态文化社区项目的开发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由李海嫣经理推荐,昆明人龙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到曼稿实地进行初步勘察。

这次去西双版纳的目的是根据李海嫣经理的要求,邀请昆明人龙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做该项目简易方案。

该方案需在三月底前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获准通过后再做详规。

  该公司在云南做了很多项目和景区,如普达措国家公园、望天树、野象谷等景区,得到相关部门的肯定,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发展,但他们的设计费较高,至少也得100万元。

  据说政府在20XX年将大幅提高资源占用费。

  此次勘察由昆明人龙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云龙带队,一行5人。

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管理局对此次勘察也非常重视,由李副局长带队、沈所长以及勐海保护站共12人参加勘察。

通过一天对曼稿古树及古树下的茶园、长田坝水库等6处景点的实地勘察,李云龙董事长认为:

  一、勐海曼稿古树及古树下的茶园,是他在云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见过的唯一如此美丽的景观,每一棵古树都是一个故事,

  就像欧洲的田园风光,在中国很难见到,结合国家公园森林资源和当地少数民族习俗,可打造一处绝佳的休闲度假旅游景区。

  二、曼稿古树及古树下的茶园景区的打造应慎重,要做高品位高端的旅游产品,在云南肯定会成功的。

  三、可以做类似于泰国的文华酒店形式,让都市里的人到景区体验普洱茶的管理、采摘、制作、品茗等一系列的活动。

  四、在酒店周边地区,相对可以做一些旅游地产的文章,因现地价不是太贵,也可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

  五、李云龙董事长对曼稿古树和古树下的茶园项目很感兴趣,也有合作的意向。

  通过这次西双版纳之行,本人认为:

西双版纳四季气候宜人,冬季阳光充足,旅游周期长,目前交通便利,从长远考虑,西双版纳将融入金三角地区,成为旅游热点。

勐海曼稿古树及古树下的茶园资源,是稀缺珍贵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只要我们争取到该项目,通过缜密规划设计,再加上一些人力资源的支持,相信此项目会取得一定效益。

  查晓春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篇二:

旅游项目考察报告

  篇一:

旅游考察报告

  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庆云县渤海路街道办事处金山社区支部书记——齐洪亮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能够进一步提升地方区域知名度,激发广大群众自豪感。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

  一、在台湾的所见所闻

  日月潭,潭面清澈碧绿,群山环抱,山水辉映,风光旖旎,到处都回荡着绮丽的风姿,令人百看不厌、赞叹不绝!

  士林官邸为蒋介石和宋美龄官

  邸,蒋介石在此生活了26年。

官邸

  分为山区和平地区,平地区目前已

  开放民众游览,园区内的花草树木

  是休闲踏青的好去处,内花园位于

  官邸正馆对面为中式庭园,外花园

  则为西式庭园;

  三义木雕博物馆将木雕之美具体呈现,让观众对木雕的应用与艺术获得完美的体验;飞牛牧场为游客提供一个优质

  的休憩空间及三生合一,生产、生

  活、生态的农村休闲体验,让人由

  “亲近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学习

  “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茶山房肥皂体验馆,除了琳

  琅满目的肥皂纪念品,热煮制皂

  法、茶山房严选物料等,带给游

  客的更是一次深刻的寓教于乐、

  回味无穷的观光记忆。

  七股盐场咋看尤似矗立于沙漠中的巨石,登临其上,犹处严寒极地,很有雪国风味。

  进入故宫广场前,即见六根石柱所组成的牌坊,坊上题有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拾级而上,可见刻有“博爱”二字的铜鼎。

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富举世公认,内部仿清乾隆皇帝的养心殿格局而设,除了展示王羲之的名迹,四支梁柱上还挂着唐朝陆羽《茶经》的放大局部照片。

通过本次旅游,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二、庆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认为,我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优势。

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现在的庆云县无线通信已完全覆盖,对外信息交流非常便捷。

伴随着京沪高铁投入运营、德滨高速建成通车,庆云交通便利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由此带来的联动效应与日俱增。

从这里出发,可实现“半小时下海、一小时上天、两小时进京”。

庆云县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个小时以内的车程。

国道205线、省道315线和246线贯穿县城,是连接华南、华北、东北和北京、天津的重要交通枢纽。

便捷的交通将为庆云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

庆云是第一批山东旅游强县,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处、aa级景区4处。

海岛金山寺、庆云小商品现代批发市场、庆云纪念馆、唐

  枣生态园、北海公园等景点已初具规模,庆云宫休闲养生中心、祥云欢乐世界也在建设中.

  3、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庆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阜民丰。

“庆云”之名,有“吉庆祥云”之意。

庆云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有众多宗教、民俗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乡村旅游势头良好,有待于引导

  乡村旅游是伴随着人民小康生活的到来而应运而生,沐浴着农村改革的春风春雨而茁壮成长的朝阳事业。

庆云县的乡村旅游还在探索阶段。

  (三)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旅游景点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游客接待量太少等。

三、庆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形象鲜明、风貌独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区。

建成对大都市最具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纳凉避暑重地、户外运动场地。

  

(一)市场定位

  1、观光农业基地。

依托祥云欢乐世界,在东辛店镇逐步形成可观的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药材等一系列极富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知名的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庆云县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

  2、休闲度假胜地。

依托海岛金山寺、庆云宫休闲养生中心、严务水库、湿地公园等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方,建设一批度假村、休闲山庄和农家乐。

形成对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对象消费群体的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休闲度假场所。

其中重点是环境的建设、特色的出新和服务的提升,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起居环境,安全卫生、细致如微、热情周到生活与出行服务。

使之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要能吸引回头客,甚至能成为他们定期或长期休闲度假的场所,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根据不同的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消夏纳凉项目,如在庆云宫休闲养生中心周边修建森林木屋、河边草房、岩洞居室、竹林小院、溪边吊脚楼、林间别墅等纳凉度夏的场所;配套开发一些适合夏季的体育健身与游乐的项目,如河边垂钓、游泳、溪流戏水、林间游戏、散步、棋牌等;还可为一些人士提供诸如网上办公、交易、科研、艺术创作的条件,为残疾和康复病人提供疗养、康复治疗的条件,使他们都能较长时期的住下来,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四、庆云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坚持以下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

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旅游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2、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

要遵循保护性的开发原则。

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

必须要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

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草青、水更清。

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标志标牌的设置等,都要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注意投入、产出的测算和经营管理,也要注意社会效益,要考虑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既要考察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又要考察基础设施改善、民间文化的发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社会指标,做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

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谋划。

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

要对这些地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计划安排,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设计加以规范。

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

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

首先,政府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项目资金篇二: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20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内组织赴云南8日旅游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旅游考察先后赴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丽江市、石林、九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6个州市。

实地考察了昆明民俗村、九乡溶洞、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苍山洱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20余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吉兴宴舞》、《印象丽江》、《澜沧江之夜》等精彩文化旅游精品节目。

从中领略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

充分体会了少数民族所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二、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味。

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

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地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

洱海之源上的《三道茶》歌舞表演,傣族园的泼水联欢,澜沧江之夜的歌舞表演等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都成为新的亮点,增强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

在云南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又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

我们考察所到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丽江市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

昆明提出打好生态、文化、民族风情“三张牌”,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的挖  

掘、开发,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展示昆明旅游的魅力。

  (三)广泛开辟渠道,大力促销文化旅游产品。

我们每到一地,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景区景点、文艺表演的大型宣传广告。

各地制作的宣传册、光碟等宣传品精美别致,各种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琳琅满目。

各旅游城市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

昆明首开城市形象宣传先河,2000年就在中央电视台推出“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城市形象广告。

《云南映象》有一套人马常年在国外巡演,生动形象地促销了云南旅游。

丽江通过举办东巴文化艺术节、《爱我丽江》全国摄影大赛等大型活动及参加世界遗产论坛等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借助影视作品宣传促销也是云南的一大特色。

《天龙八部》的热播又掀起了大理宣传促销的新高潮,《五朵金花》让人们熟悉了大理。

国际著名演艺界人士高仓健、张艺谋联手在丽江摄制了影片《千里走单骑》,并在丽江古城举办了规模盛大的首映式。

《茶马古道》、《铁血高原》《一米阳光》等40多个影视剧组到丽江拍摄,并在中央电视台和20多家省台播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丽江热。

丽江、大理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影视基地。

(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以精品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云南各地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加快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的培育和建设。

推出了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云南民族村等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人文资源品牌,倾力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云南映象》、《丽水金沙》、《蝴蝶之梦》和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等气势宏大、让人震撼,均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热点和卖点。

  (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云南各地十分重视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用好本土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和加强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云南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民间人才济济。

闻名海内外的《纳西古乐》,就是纳西族人宣科运用现代商业手段进行运作,成功推出的民族文化品牌。

《印象丽江》(雪山篇)600名演员全都是普通农民,来自10个少数民族;《云南映象》70%的演员也直接选自少数民族村寨。

为了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文化精品,则聘请高手策划、编导。

《云南映象》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印象丽江》则由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联合执导。

云南的旅游服务人员总体素质也比较高。

考察团所到州、市的接待、导游人员都能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景区景点和经济社会各方面情况介绍得头头是道,而且待人热情,大方得体,让人对云南留下美好印象。

  三、收获和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突出、亮点明显,使我们很受教育和启发。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学经验,找差距;学精神,找不足;学特色,找目标。

学经验,就是要学习他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人民群众,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经验,学习他们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经验,学习他们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经验。

学精神,就是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学习他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他们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精神。

学特色,就是学习他们想问题办事情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学习他们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学习他们坚持富生富民相结合、选准发展路子。

通过赴云南学习考察,对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旅游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大的收益增倍的作用,不但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对我们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学习借鉴意义。

  

(一)搞好旅游总体规划、建设及宣传促销工作。

这次赴云南学习考察,我们感到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路,要把学习的经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

首先,篇三:

旅游业考察报告

  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11月22日至11月26日,旅游考察组远赴淳安、富阳、桐乡、上海佘山、江宁汤山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实地参观、交流、座谈等形式,大家深切地感到我县旅游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现将考察情况

  汇报如下:

  一、五地旅游业基本情况

  千岛湖旅游资源丰富,共有8大类23亚类181种基本类型238个旅游资源单位,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达到29个。

千岛湖水域面积573平方公里,属国家ⅰ级水体。

湖区拥有大小岛屿1078个,湖区森林覆盖率达93%。

20XX年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50万人,其中,接待境外游客5.39万人,全年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5亿元。

  富阳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3家、“浙江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处。

今年以来,积极打造“运动休闲之城”,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富春江运动节”,荣获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国家运动休闲示范区称号,永安山建有国家级滑翔伞训练基地。

20XX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5亿元,接待国内游客550万人次。

  桐乡拥有aaaaa级景区1个、aaa级景区1个、aa级景区5个,20XX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20XX年全市共接待游客607.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5.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36亿元。

单单乌镇景区就接待游客331.8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

  1.61亿元。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为64.08平方公里,开发定位是“休闲度假,回归自然”。

度假区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已逐步从单一观光型转向综合服务型。

  汤山温泉度假区,东距南京约29公里,以温泉著称,是全国四大温泉疗养区之一。

现在有泉眼8个,水质洁净透明,水温50—60℃。

  二、五地旅游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重视营造发展大旅游的良好氛围和条件。

“营造大氛围,打造大品牌,开发大旅游,构筑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成为这些地区的共同愿望。

一是思路明确,特色鲜明。

五地的做法,都是在充分分析自身优势的的基础上,深挖内涵,找准定位,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产业。

淳安千岛湖,提出建设国内首选、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注重生态的保护和重大休闲度假项目的引进工作,除原有的优势环保工业外,基本上不发展第二产业;富阳,提出构建华东健身房,打造运动休闲之城,将旅游的概念宽泛到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并以此统揽全市的城乡建设、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社区建设等各个方面;松江,以佘山国家级度假区为抓手,提出打造“国际都市旅游度假基地”的奋斗目标,着重发展国际高端的休闲度假酒店别墅和高科技主题公园,退二进三,取消工业用地,限制工业企业的扩张发展;桐乡市以乌镇旅游为重点,着力发展故居游及民俗文化游;汤山温泉依托自身的温泉资源,着力发展以健康游、休闲游为主要特征的旅游业。

二是机构健全,形成合力。

各地在旅游发展上,组织机构健全,并十分注重组织机构的权限设置,理清关系,明确职责。

较为突出是佘山度假区和汤山温泉度假区,两地景区开发管委会在完成景区开发后,将管理职责移交当地政府,有效的避免了行政上的多头管理。

为了突出旅游业的重要地位,五地的各级各部门均积极配合支持旅游业发展,在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安排、项目立项审批等方面均优先支持旅游项目建设,在城镇规划与建设、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重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均服从服务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等等。

三是引导群众参与旅游业发展。

佘山度假区在开发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促进城乡一体化;汤山温泉度假区着力支持和发展“农家乐”项目,让农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受益等等。

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广泛参与旅游业,使群众自觉支持发展旅游业,维护景区秩序,遵守有关规定,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重视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一是注重政府性投入。

如上海佘山度假区和南京汤山度假区,都十分注重对景区的投入,在充分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大投入带动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实行以政府投入带动城市发展,政府对土地资源实行高度的垄断,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在土地出让时,将土地出让金划归景区开发部门,以利于开发部门的再投资,方便

  篇三: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云南旅游考察报告

  20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内组织赴云南8日旅游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此次旅游考察先后赴云南省省会昆明市、丽江市、石林、九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6个州市。

实地考察了昆明民俗村、九乡溶洞、石林风景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苍山洱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20余个景区景点,期间观看了《吉兴宴舞》、《印象丽江》、《澜沧江之夜》等精彩文化旅游精品节目。

从中领略到云南这一片古老、壮丽的红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江河纵横和物种的丰富。

充分体会了少数民族所特有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云南作为祖国的边疆省份在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中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感触颇深,启发良多。

  二、云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云南各地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云南旅游加快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互为平台、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旅游品味。

在云南考察期间,无论是进入景区景点,还是走到城市乡村,

  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旅游活动始终是云南旅游的主轴。

云南各地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名人地理、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工艺品等各种形态的文化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较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从单纯注重观光旅游向注重民俗文化体验的转变。

洱海之源上的《三道茶》歌舞表演,傣族园的泼水联欢,澜沧江之夜的歌舞表演等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都成为新的亮点,增强了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统筹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和谐发展。

在云南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又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促进作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驱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各地都十分重视运用旅游产业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地开拓特色文化消费市场。

我们考察所到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时,都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丽江市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文化和旅游的支柱产业地位,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

  理部门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联动机制。

昆明提出打好生态、文化、民族风情“三张牌”,加强对各类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展示昆明旅游的魅力。

  (三)广泛开辟渠道,大力促销文化旅游产品。

我们每到一地,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景区景点、文艺表演的大型宣传广告。

各地制作的宣传册、光碟等宣传品精美别致,各种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琳琅满目。

各旅游城市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

昆明首开城市形象宣传先河,2000年就在中央电视台推出“昆明天天是春天”的城市形象广告。

《云南映象》有一套人马常年在国外巡演,生动形象地促销了云南旅游。

丽江通过举办东巴文化艺术节、《爱我丽江》全国摄影大赛等大型活动及参加世界遗产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