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199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docx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配套粤教版

初中化学单元测试3.1-3.2

满分: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8小题)

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不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与水,生成盐与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B.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复分解反应有盐生成,有盐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有氧气参加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图。

正确的分析是(  )

A.反应结束时能收集到(a-b)g氧气

B.P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在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0~t2时段,MnO2在混合物中的含量的不断增大

3.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水生生物能依靠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

C.氧气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

4.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B.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用相同质量的反应物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5.2015年6月1日晚,载有456人的“东方之星”客船在长江中游遇龙卷风翻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全力抢救,从翻沉客船中成功搜救出幸存者.说明沉船内残存空气中的氧气,具有的用途是(  )

A.作还原剂

B.作保护气

C.供给呼吸

D.支持燃烧

6.下列图标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7.有一位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氧后症状缓解.吸氧可以帮助人克服高原反应的原因是(  )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无毒气体

B.氧气可以燃烧

C.吸氧为人体呼吸提供了适量的氧气

D.氧气可以支持燃烧

8.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防止试管炸裂

B.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防止发生爆炸

C.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增加氧气生成的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吸收热量

9.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10.小丽要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他选用最合理的试剂是(  )

A.木炭

B.铁丝

C.红磷

D.硫

11.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碳+氧气

二氧化碳

B.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C.氢气+氧气

D.一氧化碳+氧气

二氧化碳

12.对资料或实验数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

13.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和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D.较活泼金属都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较活泼金属

14.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5.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铁制品锈蚀

C.食品腐烂

D.电灯发光、放热

16.下列反应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该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进行分离

B.实验是制取气体的原料必须是纯净物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18.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可直接采用的发生装置是(  )

A.

B.

C.

D.

1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B.碳酸氢铵﹣→水+二氧化碳+氨气

C.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

D.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工业上采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

②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③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然后再测定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⑤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

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21.如图表示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这个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CaO中起催化作用

B.该反应中CO2是生成物

C.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22.下图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气密性检查:

用手握紧试管,观察到水中导气管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B.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试管壁上的水流入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炸裂

C.加热:

直接用酒精灯的火焰对准药品所在位置加热

D.停止加热:

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23.反应KClO3+6HCl(浓)=3Cl2↑+3H2O+KCl则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

5

B.5:

1

C.1:

6

D.6:

1

24.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合理的是(  )

A.

B.

C.

D.

2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C.若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还能保持洁净

D.按质量分数计,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26.对于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化合反应

B.生成物都是固体

C.都需要点燃

D.都是氧化反应

2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工业上采用液化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

②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③铝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材料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⑤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

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A.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28.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凡是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纯氧中也不能燃烧

C.氧气可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作燃料以及切割金属等

D.用燃着的木条可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

二、填空题(共2小题)

29.

(1)铝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Al2O3存在,Al2O3属于   (填字母序号)。

A.单质    B.氧化物      C.金属      D.混合物

(2)工业用电解熔融Al2O3的方法冶炼铝,化学方程式为2Al2O3

 4Al+3O2↑,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铝可制成蒸锅,主要利用铝的延展性和          性.

(4)运载“嫦娥三号”的火箭外壳用到了钛合金,钛合金属于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易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抽空多去野(如森林或海边)外走一走,那里的PM2.5值很低.

①PM2.5其实就是我国计入空气首要污染物的       (填字母序号);

A.氮氧化物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②今年的11月份至今,许多地区已出现多次灰霾天气,污染比较严重,据统计,冬季是灰霾日相对集中的季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减少PM2.5的一点有效措施有                              

30.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为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将装置A和E连接进行此实验,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前先          ,目的是           。

答案部分

1.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试题分析:

A、中和反应指酸和碱生成盐与水的反应,但生成盐与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还有金属氧化物与酸,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都生成盐和水,正确,B、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C、复分解反应有盐生成,有盐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还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都有盐生成,但都是置换反应,错误,D、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有氧气参加,正确,故选C

答案:

C

  

2.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减少的质量为生成氧气的质量,生成多少不一定能全部收集到,A错误;P点处氯酸钾没有全部分解,故固体成分是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B错误;在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的质量减少,故在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C正确;二氧化锰的反应中的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故选C。

答案:

C

  

3.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A、氧气能支持燃烧,是助燃剂,故A错误;

B、氧气能供给呼吸,水生生物能依靠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故B正确;

C、氧气不能跟所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故C错误;

D、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故D错误.

故选:

B.

答案:

B

  

4.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A、通过观察图示可知,氯酸钾用时较长,故A不正确;

B、观察图示可知,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高锰酸钾,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要加热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分解产生氧气,故B不正确;

C、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个反应中做催化剂不能改变氯酸钾产生氧气的质量,故C不正确;

D、因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得氧气较多的是氯酸钾,所以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好,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

D

  

5.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氧气能供给呼吸,人体缺少氧气会发生窒息.

故选:

C.

答案:

C

  

6.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A、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满,故操作错误;

B、药品具有腐蚀性,不可用手直接取用,故操作错误;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而且氯化钠不可直接放在托盘中,操作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操作正确.

故选D.

答案:

D

  

7.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氧气的性质有:

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严重的高原反应是由于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含氧气量少,吸氧是为了供给人类呼吸.

故选:

C.

答案:

C

  

8.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试题分析:

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试管炸裂,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发生爆炸,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就是为了增加反应速率,而不是增加氧气生成的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就是为了吸收热量,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所以选C。

答案:

C

  

9.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A、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制氧气,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质量不变,故正确;

B、向pH=2的盐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溶液呈碱性,pH>7,故错误;

C、向BaCl2溶液中逐滴加稀硫酸至过量,一开始就会产生沉淀,故错误;

D、等质量的镁和锌中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镁生成氢气的量多,故错误.

故选A.

答案:

A

  

10.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A、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会形成气压差.故选项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C、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是固体,可以形成气压差.故选项正确;

D、硫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不会形成气压差.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11.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A、碳+氧气

二氧化碳是氧化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B、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是氧化反应,但生成物是两种,所以不是化合反应;

C、氢气+氧气

水是氧化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D、一氧化碳+氧气

二氧化碳是氧化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

故选B

答案:

B

  

12.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A、观察图示可知,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高锰酸钾,故错误;

B、通过观察图示可知,氯酸钾用时较长,故错误.

C、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与生成氧气的多少无关,故错误;

D、因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得氧气较多的是氯酸钾,所以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为原料好,故正确;

故选D.

答案:

D

  

13.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燃烧,说法错误,如灯泡发光发热不是化学变化,则就不是燃烧,故A错误.

B、氧化物含有氧且只有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如含氧酸、碱、含氧酸盐不属于氧化物,故B错误.

C、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故C正确;

D、活泼金属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碳酸盐也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

C

  

14.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A、氧气的验满方法应该放在瓶口,故选项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故选项错误;

C、用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等,加热正确.故选项正确;

D、瓶底没有放少量细沙或少量的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答案:

C

  

15.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常温下,许多金属、非金属及有机物都能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由于反应慢,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也是缓慢氧化反应.

粮食、蔬菜、水果贮存的过程中,不断放出水分和二氧化碳,质量会减少.

植物含水越多,呼吸作用越旺盛.

所以选项A,B,C属于缓慢氧化,选项D属于物理现象,故选D.

答案:

D

  

16.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A、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是硫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石蜡在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是物质跟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不是跟氧的反应,不是氧化反应;

D、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是镁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故选C.

答案:

C

  

17.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A、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该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错误;

B、实验是制取气体的原料不一定纯净物,例如制取氧气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错误;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具有可燃性,不属于可燃物,错误;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正确;

故选D.

答案:

D

  

18.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

A、图中所示制取装置为固液常温型装置,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不能选用该装置,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制取装置为固体加热型装置,故选项正确.

C、图中所示制取装置两端开口,不能用于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制取装置不能用于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否则冷凝水会回流到热的烧瓶底部,使烧瓶底部炸裂,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答案:

B

  

19.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可知,A、B、C中的反应物均没有与氧发生化学反应,故A、B、C项中的反应均不是氧化反应;

D是石蜡与氧气(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发生的反应,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

D

  

20.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①工业上是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故正确;

②氢气和甲烷具有可燃性,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故正确;

③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是铜,不是铝,故错误;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质是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故正确;

⑤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故正确;

⑥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故错误.

故选:

C.

—————————

题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

②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③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都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

⑤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

选项: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过程:

解:

①工业上采用也洋河液氮的沸点不同制备氧气和氮气,故正确;

②可燃性气体不纯点燃会有爆炸的危险,所以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前要检验气体纯度,故正确;

③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低,硬度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高,故错误;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有关,生成碳酸钠,故正确;

⑤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都是大气污染物,故错误.

答案:

B

答案:

C

  

21.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A、由氧化钙在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反应后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减少,氧化钙应为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二氧化碳钙在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减少,二氧化碳应为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碳酸钙在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反应后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增大,碳酸钙应为生成物,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生成物是碳酸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C选项的分析,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答案:

D

  

22.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给试管加热时,要先预热,不能直接加热,否则试管受热不均匀,可能会炸裂。

答案:

C

  

23.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解:

反应KClO3+6HCl(浓)=3Cl2↑+3H2O+KCl中,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5→0,被还原,为氧化剂,H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1→0,被氧化,为还原剂,其中6molHCl生成1molKCl,被氧化的HCl为1mol,则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5.

故选A.

答案:

A

  

24.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A、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的质量一直不变,故A错误;

B、向Na2SO4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入Ba(OH)2溶液,由于Na2SO4不与HCl反应,Na2SO4与Ba(OH)2反应生成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沉淀的生成应从零刻度开始.故B错误;

C、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开始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小,但随着温度恢复,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会回到原来的水平,故正确;

D、铁和锌都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但相同质量的硫酸完全反应,所用金属锌比铁多.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

C

  

25.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A、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沸点不同达到目的,故分离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A正确;

B、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用途比较广,所以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故B正确;

C、空气若受到污染,超过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则不能保持洁净,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还能保持洁净,故C正确;

D、空气中的氧气按体积分数计占21%、氮气占78%,故D错误.

故选:

D.

答案:

D

  

26.考点:

3.1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试题解析:

A、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都属于化合反应;

B、生成物中,四氧化三铁和五氧化二磷是固体,二氧化硫是气体;

C、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D、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故选:

B.

答案:

B

  

27.考点:

3.2制取氧气

试题解析:

解:

①工业上是采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备氧气和氮气,故正确;

②氢气和甲烷具有可燃性,氢气、甲烷在点燃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故正确;

③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是铜,不是铝,故错误;

④氢氧化钠固体潮解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变质是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故正确;

⑤干冰灭火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而且灭火后不会留痕迹,故正确;

⑥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故错误.

故选:

C.

答案:

C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