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284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docx

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什么是工业革命?

所谓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呢?

1.前提17世纪所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从而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资产阶级通过国家政权推行符合自己利益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并且随着英国逐步走上法制社会的道路,资产阶级从法律上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要素的自由流通,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提。

2.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市场、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这些基本要素在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前是怎样得到充分满足的呢?

也就是说,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讲解,屏幕显示。

18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海上霸主,控制了主要航道,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在北美和南亚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在印度,仅55年中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就掠取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见小字)。

英国还积极参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它是18世纪最大的奴隶贸易国,1680年-1780年运到美洲的黑奴达230万人,利润高达100%--300%,仅利物浦的奴隶贩子在1783年-1793年10年间赚取的纯利就达1500万英镑。

海外殖民活动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的雄厚资金、丰富原料,也为它的产品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从15世纪晚期开始的圈地运动,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得以公开地、大规模地进行。

在176O年-1844年间,议会共通过3800个圈地法案,圈占土地700万英亩以上。

到18世纪中期,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在英国已不存在了。

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成为一无所有的游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的来源。

不仅如此,圈地运动还被马克思称作是18世纪在英国发生的一场“农业革命”,因为它使土地关系、生产技术、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已非常发达,手工工场主要依靠分工来提高效率。

精细的分工,使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专门从事一种单一的机械操作,这样的工人是未来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

精细的分工导致了生产工具的专门化,每一种工具都只有一种特定的性能与用途,为以后大机器的发明创造了技术前提。

(阅读小字)

(教师指出)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本的大量积累、大量雇佣劳动力的获取、大量生产技术知识的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扩大了,商品销售量随之增加,工场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这就越来越要求其在生产技术上加以革新,因此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工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必然。

所有这些情况表明,时代在强烈呼唤生产规模、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提上了日程。

3.过程及重大发明

(1)棉纺织机的发明

大家知道,工业革命以前英国传统的轻工业主要是纺织业,确切地讲应该是毛纺织业,英国的呢绒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居欧洲市场的首位,以至于毛纺织业被称为英国的“民族工业”。

而工业革命最先产生于哪个行业呢?

是从棉纺织业中产生的。

为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指出)因为棉纺织业是当时新兴的工业部门,受旧习惯的束缚比较少(如绵纺织业没有成立行会组织),对于新方法的采用比较容易;棉纺织业比较集中,也比较容易改变为机器化的大生产;另外,棉纺织品价格低廉,市场需求量巨大,也为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开展技术革新提供了动力。

(棉纺织机器的发明,边讲解边用屏幕显示各项发明,并显示相关的实物图片和视频资料。

1733年,英格兰中部的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

原来织工织布,手掷梭子于经纬线之间,现在脚踏踏板,带动梭子往返飞动,提高功效一倍。

飞梭能否算做一个机器呢?

(学生自由发言)这里我们要注意工具与机器的区别。

工具一般是指人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如斧头、钳子、缝纫针;而机器一般是由三部分:

工具机(或作业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

因此凯伊的飞梭只能是手工工具的一个部件,不是机器。

尽管飞梭不能算作是完整意义上的机器,但它的功效是显著的,飞梭的使用造成了纺与织之间的不平衡,一个织工往往需要6-8个纺工供给棉纱,引起严重的“纱荒”。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新式纺纱机,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把一次只能带动一个纱锭的纺车改革成为能带动16——18个纱锭,这意味着由一次只能纺一根线变成能同时纺16至18根线,大大提高了功效。

尽管“珍妮纺纱机”仍在使用人力,但它具备动力、传动、工具三个部分的装置,已经是一台机器了。

“珍妮纺纱机”以及后来骡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率,把织布这个环节又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1785年,英国的牧师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利织布机,使织布效率提高40倍。

这样,棉纺织业中纺和织两个环节连锁反应使棉纺织业率先普及了机器生产。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棉纺织业中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原来可利用的动力有哪些?

各有什么缺点?

学生回答,如水力是主要的动力,但水力要受地域、季节、河流落差、水量的限制)一种任何地方都能装置的动力机,在当时便成为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

客观形势的需要使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应运而生。

(2)动力机器的革新

(动力机器的革新即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可由研究性学习小组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并于课堂展示其研究成果,如模型、图表、计算机小课件等,教师加以评判。

瓦特并不是蒸汽机的发明者,但徒工出身的他既具有重实践、重应用的意识,又有进行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的头脑。

他对蒸汽机的改良主要有两大贡献:

一是汽缸外添置一个冷凝器,用来节省燃料,提高热效率;二是将活塞的上下移动通过曲轴或齿轮变成圆周运动,从而增加功率。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用做纺织机器的动力,并推广到其他行业,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蒸汽机的使用,是对自然力认识的一个巨大进步。

在人类历史上,摩擦取火曾把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能,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又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这说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而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又指导技术改革,技术改革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过程,从而构成直接生产力。

如果说纺织技术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火炬,那么蒸汽机的出现才使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的力量和排山倒海的气势。

由蒸汽机引发的一场动力革命给人们增添了无穷力量。

恩格斯说:

“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马克思说:

“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真正的狂飙时期。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3)工厂的出现

手工工场的“工场”能不能写成“工厂”呢?

工厂是怎样出现的?

它有什么意义?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指出)工厂生产的出现,意味着自然经济的消灭,意味着资本经济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

工业从家庭中分离出去,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与传统的决裂。

工业革命使工农业生产比重发生根本变化——这是一个重大转折。

它开拓了经济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的持续变化,所以也被人们称做是“第二浪潮”。

随着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大机器生产需要运进大批原料,并及时把堆积如山的产品运销到各地,人力、畜力、和简陋的交通工具已经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运输任务了,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势在必行。

(4)交通运输业的革新

(边讲边在屏幕上显示有关图片资料。

虽然早在1783年法国人就造出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但却没有投入商业运营。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的汽船成功并迅速投入商业运营,所以我们一般认为交通运输业的突破首先发生在美国。

汽船的出现开辟了水上交通的新纪元,那么,开辟了陆上交通新纪元的发明是什么?

有何意义?

(学生看书回答,并讨论当今中国铁路的发展现状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建设的作用。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也诞生了。

用机器制造机器,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工业革命完成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21%,这表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8世纪末,工业革命跨出了英国,向欧洲大陆和北美传播。

后来,又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法国工业革命

(1)前提条件

对比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学生回答)1789年开始的大革命摧毁了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中世纪的行会制度,为法国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向工厂制度的过渡扫清了道路。

法国工业革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内部条件:

法国原来的工场手工业就比较发达,而且是仅次于英国的强大的殖民国家。

外部条件:

法国与英国是近邻,1825年英国取消禁止机器出口的法令后,大批机器输出法国。

(2)概况

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展,19世纪20年代进程加快,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

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法国工业革命的规模远远落后于英国,19世纪40年代初,法国的煤产量只有英国的1/2,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1/4;在发展速度上也比不上同期的美国和德意志。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呢?

阻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阻碍发展的因素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总结)法国工业革命受到的阻碍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从资本条件的满足来看,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像英国那样,通过大规模圈地的暴力方式剥夺农民的土地,而是通过租税盘剥。

由于法国在与英国的争霸中失败,丧失了原来的许多殖民地,所以殖民掠夺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意义,在法国也不像英国那样突出。

另外,法国高利贷资本活跃,吸引了大量社会流动资金,减少了工业投资。

②法国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法国大企业发展缓慢,而小企业长期大量存在(法国传统服饰业、高级化装品和奢侈品制造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企业经营分散,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和推广比较困难。

从法国工业革命初期的国内形势来看,阻碍工业革命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教师指出)社会动荡不安。

2.美国工业革命

(1)条件

美国工业革命的起步与法国几乎是同时,但美国发展工业的条件远比法国优越。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国内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②国际环境优越,周边没有强国,远离欧洲强国;少受战争之害,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

③大量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劳动力充足。

另外,最具美国特色的条件是,美国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

(2)成果

基于上述原因,美国的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特别是采用和推广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

大大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北方的主要工业部门中已占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为什么工业革命在北方首先完成?

(学生思考回答)因为南方仍盛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到美国内战结束以后,南方工业兴起,农业也进行了改造,工业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完成。

可见,美国内战为工业革命的彻底进行扫除了障碍。

3.德意志的工业革命

德意志的工业革命为什么晚于英、法、美三国呢?

(学生回答)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革命的进程。

德意志统一和工业革命的进行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讨论回答)工业革命的进行为德意志统一提供了原动力;德意志的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普法战争使德国从法国取得了阿尔萨斯、洛林的富矿区和50亿法郎的赔款,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到70到代末,德国工业革命最终完成。

4.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在西欧和北美进行的同时,向其他地区扩展。

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日本等国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

从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首先在棉纺织业中采用机器,建立工厂。

到80年代末,工厂制度在各主要工业部门中占了主要地位,俄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从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高潮。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机器的发明和蒸汽动力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科学技术显示了巨大的作用。

(相关数字制成表格,由大屏幕显示)如英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1770年,煤产量为260万吨,到工业革命接近完成的1836年,煤产量为3000多万吨,60多年间增加了10倍半。

德意志在1840年只有铁路469公里,而到了1870年发展到18876公里,增加了40倍。

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屏幕显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尤其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雄厚的经济实力,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他们对政府的种种陈旧的框框束缚感到非常不满。

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有力量凭自己的实力在市场上一争高低,反对政府给某些大公司以特权并加以保护;另一方面,他们要求更多地参与政治甚至直接掌握政权。

1776年,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奠定了为工业资产阶级服务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从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到1848年革命,再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的兴起,资产阶级以自己的努力,逐渐建立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对于资本主义各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工业革命功不可没。

2.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它广泛地排挤了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从而引起了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即在土地贵族之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

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涤荡了封建势力,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反动剥削本性的暴露,无产阶级为改变自己的处境而展开斗争,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3.城市的兴起和近代意识的形成

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以英国为例。

工业革命又是一场近代化运动。

它使人们逐渐形成了近代意识。

(学生联系现实讨论什么是近代意识?

)(教师指出)近代意识有:

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时间意识、风险意识、变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

4.资产阶级对世界统治的确立

(屏幕显示材料)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如果上升到世界范围,怎样理解“破坏性的使命和建设性的使命”?

所谓“破坏”和“建设”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指出)所谓“破坏性的使命”是指资本主义的侵略掠夺破坏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原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即消灭了旧的社会;所谓“建设性的使命”是指客观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为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而所有这一切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东方从属于西方。

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课堂小结

1.提问:

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学生回答)

工业革命实质上是近代工业化的第一个浪潮,是欧美各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最初阶段。

工业革命的兴起,与欧美同时期发生的政治革命相呼应,一起推动着欧美各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历史画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一、维也纳会议

1.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9月-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

它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

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仑以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欧洲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

操纵会议和起决定作用的是英、俄、普、奥四国首脑,对于参加会议的目的,四强都十分明确:

瓜分赃物,以满足自己的领士野心;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统治秩序,使旧王朝复辟。

诚如恩格斯所说:

“当‘科西嘉怪物’最后被牢牢地禁闭起来以后,大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开了一次大会,以便分配赃物和资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

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41页)

2.维也纳会议的内容

(会议的内容请学生阅读课本后归纳出要点,教师用投影仪显示:

维也纳会议

{

(1)恢复欧洲旧的经济秩序

(2)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

(3)分割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英国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4)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经济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要求学生能复述以上内容。

3.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组织

(1)神圣同盟

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防止革命的再度爆发,1815年9月,俄、普、奥三国君主签署条约,建立了带有反动宗教色彩的“神圣同盟”。

1815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

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签署了宣言。

他们以“至为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的名义,宣布他们维护现状的坚定决心。

(指导学生阅读《神圣同盟议定书》。

(2)四国同盟

为了把“神圣同盟”维护反动秩序的手段具体化,1815年11月,俄、普、奥三国与英国签定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

缔约四国在20年里以武力维护维也纳所作的安排。

四国还同意定期开会,讨论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解决争端。

1818年法国也加入四国同盟,演变为“五国同盟”。

这两个同盟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也纳体系的支柱。

1820年,西班牙和意大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神圣同盟作出决定,由奥地利和法国分别出兵镇压两国革命,结果这两国革命均遭失败。

4.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

(1)是历史的反动维也纳体系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个以五大国均势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

(2)客观上促进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相互间的争端,直到19世纪中叶,列强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说明,维也纳体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各国之间战争的频繁程度,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二、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

1.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

(请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存在哪几种矛盾。

教师边讲解边用投影仪。

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

{

(1)各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2)被压迫民族与俄、奥、普、英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3)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欧洲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以武力镇压革命。

俄国沙皇到处插手,成为欧洲的“宪兵”。

2.法、英、希、比等国的斗争和神圣同盟的破裂

用投影仪出示下表:

国家

性质

备注

西班牙

反对专制统治

1820年首先爆发起义,1823年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革命失败。

希腊

民族独立战争

1821年爆发的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得到欧洲各国人民的支援,1829年取得胜利,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首次被改动,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内部也出现了分裂。

法国

反对专制统治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

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

比利时

民族独立战争

1830年比利时赢得了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

英国

资产阶级改革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

19世纪早期欧洲主要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

3.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瓦解的过程:

1829年希腊通过独立战争获得独立,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首次被改动;1830年比利时通过民族解放战争获得独立,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再次被改动;神圣同盟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以致最终破裂。

随着矛盾的日益激化,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陆续被破坏,它所竭力维护的欧洲国家统治秩序不断遭到冲击,甚至被拆毁,维也纳体系受到严重动摇。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在欧洲封建国家的刺刀保护下恢复起来的封建王朝被人民革命冲垮了,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

三、1848年欧洲革命

1.革命爆发的背景

(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教师归纳要点。

第一,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而日益强大。

他们要求更多的权利,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第二,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求独立。

第三,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

1848年欧洲革命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革命风暴波及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

从根本上说,它是欧洲各大国已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取得更大发展,因而同旧的封建制度以及工业革命前的旧统治产生更尖锐矛盾的基础上发生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强烈要求铲除封建制度及其残余,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因此,1848年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共同反对封建旧势力极其残余,建立起包括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内的更加全面的资本主义统治。

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国所面临的具体任务不同。

在法国,主要是推翻独占政权的金融贵族集团的统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

在德意志,主要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现国家的统一。

在匈牙利、波兰、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革命任务是消除分裂状态,驱逐外国势力,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尽管各国面临的任务不相同,但就其内容而言,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1848年革命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1.革命的经过

(1)开始:

1848年1月,意大利首先爆发革命——揭开革命的序幕

(2)高潮:

法国二月革命

意大利革命在法国产生了很大影响,1848年2月法国发生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法国二月革命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

[教师用投影仪归纳]1792年——1804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181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1830年  复辟的波旁王朝

1830年——1848年  七月王朝

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1870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

(3)革命席卷欧洲

革命席卷了欧洲的许多地区,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和普鲁士的柏林等地,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拿起武器,要求结束专制统治。

在匈牙利、捷克和罗马尼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