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604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docx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目录

第一篇: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第二篇: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第三篇: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第四篇:

xx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第五篇:

乡镇武装部典型经验材料

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

乡镇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新村经济发展

新和堡村位于县城南3公里处,错落有致的砖瓦房,整齐宽阔的水泥路,现代化的广场,描绘出一幅新农村景象。

这就是阳高县委、县政府xx年实施移民搬迁成立的行政村,共安置8乡镇27村1200口人。

阳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强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和堡移民新村在建设上始终坚持一手抓规划,一手抓新农村建设,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做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投资370万元,硬化街内道路12公里,建公共厕所一处,村委会1处,门市46间,广场2处,新打机井1眼,配套井房1间,铺设自来水管道10公里,安装160kva变台一座,架设高低线路6.5公里。

在移民新村建成之后,及时成立了村“两委”班子,以党员为标杆,围绕高效产业,从种、养、劳务输出三方面发展新村的后续产业,保证移民“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从XX年以来在村&(请勿抄袭..)ldquo;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短短的一年内已建猪圈240个,发展种猪500头,育肥猪xx头,建竹竿拱型大棚350栋,发展万寿菊300亩,劳务输出300人,XX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40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对移民的支持,离不开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主要做法如下:

一、组建强硬的新村“两委”班子

新村的发展离不开强硬的“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是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党联系基层群众的纽带。

新村“两委”班子是由搬迁户中品行好、有能力、有文化、有创新、有干劲、有经验的劳动能手、科技明白人组建起来的,同时班子主要领导都是多年来在旧村工作,具备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具备很强的处理农村复杂问题能力,具备浓厚的群众基础。

组建的新“两委”班子有坚强的素质和战斗力。

二、加强新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

按照高标准“两委”班子的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组建了一支公正、廉洁、务实,团结、奋进、群众信赖的“两委”班子。

在具体工作中,“两委”班子成员全面践行“xxxx”重要思想,一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决同镇党委保持一致,妥善处理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二做解放思路的“引路人”,带头树立市场观念、科技人才观念、开拓创新观念和实干苦干观念,引导农民更新观念,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三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通过深入开展“党员三结合”、“党员一对一联系进步分子”、“双培富民”工程,带领农民闯市场、争当排头兵,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四做富民兴村的带头人,树立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篇: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

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

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

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

,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

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

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

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

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请支持原创网站.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XX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

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

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

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

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

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

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

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XX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

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XX年已超过10000多万。

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

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

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

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

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

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

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

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XX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

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

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

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

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

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

第三篇:

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

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

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

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

,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

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

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

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

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XX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

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

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

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

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

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

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

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XX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

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XX年已超过10000多万。

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

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

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

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

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

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

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

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XX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

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

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

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

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

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的增长,需要别辟蹊径。

XX年,我省农业收入人均1031.24元,比上年减少8.64元,减幅0.83%。

粮价上

第四篇:

xx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

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

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

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

,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

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

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

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

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

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XX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2640.96元,比上年增加141.63元,增幅5.67%。

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1010.05元,占总收入37.9%。

比上年增加125.43元,增幅为14.18%。

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635.4元,占工资性收入的62.9%,比上年增加43.67元,增幅为7.38%。

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524.4元,占82.5%,比上年增加29.8元,增幅为6.03%。

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7元,占8.97%,比上年增加8.79元,增幅为18.24%。

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54.03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5%,比上年增加5.07元,增幅为10.36%。

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XX年增长18.24%,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12.21个百分点。

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XX年已超过10000多万。

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

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

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

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250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

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百元。

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

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

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

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XX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

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278.19元中,渔业人均收入33.47元,但比上年增加18.39元,增幅达121.98%。

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29.17元,增加4.33元,但增幅达17.41%。

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

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结构调整做法。

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的增长,需要别辟蹊径。

XX年,我省农业收入人均1031.24元,比上年减少8.64元,减幅0.83%。

粮价上涨,政府补贴已被生产资料涨价抵消

这是历史的重复,是规律。

种粮增加收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减少农民,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必须改变传统农业,一定要加大财政收入,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当代农民和他们后代的最大财富,是国家最大的财富。

这两个条件的形成都需要时间,但发展的空间很大。

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收入。

其中批零贸易业、饮食业是比较

容易操作的行业,风险小,收入稳当。

XX年全省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167.48元,增加20.25元,增幅达13.75%。

可以有计划地在农村农户比较集中的集镇,建立超市,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招商引资中把连锁超市延伸到农村。

抓住产能过剩转移的机遇兴业

近几年,由于各地发展经济过程中,过多追求gdp增速,以高消耗自然资源,换取gdp增长,致使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汽车、铜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潜在产能过剩。

国家在宏观调控中,采取保优汰劣的措施,并提出过剩产业,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消化产能。

不因宏观调控而过多增加下岗失业人员。

产能过剩转移农村,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就近转移,增加收入,建设新农村的良好转机。

机不可失,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包括财政转移支付,争取公共事业企业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多种手段。

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设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等等。

资本市场可以帮助政府完成国有领域向公布共事业投资的转移,也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移,包括社保基金得到资本市场的帮助,起到保值增值作用。

浙江省提出五年扶持百家中小企业上市,这意味该省上市企业五年以后翻一番。

如果我省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打造一批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公共设施的中小企业上市,就为建设新农村增加资金实力。

产能过剩转移,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供契机。

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就能取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

农村住房拆旧建新,可以腾出土地,发展农业高端产品,弥补建房费用。

外地经验可以学习取经,但实施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千万不能勉强从事而影响农业的再生产。

各地可以选择有条件的村落作为示范点,利于推广。

产能过剩转移,又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契机,要抓住不放,且莫再次错过。

招商引资,尽力避免同期性行业和恶化自然环境的企业,杜绝污染环境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土地利用,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积累农业再生产能量。

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为了做到政令通畅,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实现,应有国家统计局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拟制一大套科学的保障国家“十一五”规划执行的传导渠道的考核指标体系,例如对农民教育的投入等,考核其过程,淡化结果,建立长效机制,根据国情,对目标管理创始人杜拉克创建目标的管理学作必要修正。

这样,可以防止片面追求gdp增长而有失社会公平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会同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把中央的考核指标系逐级分解到各市、县、乡镇,作为目标,实现有效管理,使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均衡有序发展,达到社会公平和谐。

第五篇:

乡镇武装部典型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

乡镇武装部典型经验材料

今年以来,***乡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把基层武装建设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始终坚持“党管武装”的原则,不断加强基层武装力量建设,提高基层武装人员素质,加强军事物资保障,协助派出所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活动,强化了“稳定是基础”的重要地位,为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安定

平和的发展环境。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一)坚持“党管武装”原则

今年以来,我乡党委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坚持把武装部建设纳入党委工作日程中来,不断加强武装建设工作,确保武装工作长抓不懈。

为切实落实好“党管武装”原则,乡党委书记兼任武装部第一部长,制定了第一部长办公制度,形成了乡党委书记亲自抓武装的良好格局。

同时乡党委为加强武装力量,采取竞聘上岗的办法,从优秀退伍军人中选配专武干部,并根据专武干部各自特点和优点进行职责分工。

乡党委还制定了碰头会制度、训练执勤制度、值班检查制度、维稳责任追究等制度,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今年我乡通过竞聘上岗,将一名刚分配下来的退伍军人充实到了武装部,召开形势分析会12次,使“党管武装”做到了方向明确、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二)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武装工作正常运转

近年来,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项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全面普及,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为我乡加强基层武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质保障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今年,***乡党委在武装部办公室、值班室、情况分析室、民兵学习室、民兵宿舍等基础设施齐全的情况下,又投入资金配备了办公用品和娱乐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

同时为落实民兵待遇,武装部一是加强“以劳养武田”的管理,以土地出租的形式筹措经费,解决民兵的伙食、着装、住宿问题;二是免除乡基干民兵全部义务工,并每月发放400元生活补助;三是每逢节假日乡党委出资300—500元不等,给民兵购买生活用品,对民兵进行慰问,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通过上述做法,激发了民兵爱本职、钻业务、尽职责的积极性,确保了武装部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教学结合,提高预备役队伍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专武干部和民兵的综合素质,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专武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

我乡党委坚持每年派专武干部到外地进行参观培训,吸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好的作法,同时加大对本乡专武干部和民兵骨干队伍的培训,以此来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今年4月,我们又根据县武装部要求,派乡武装部部长到**县集训,与**地区各县、乡武装部交流经验,针对我乡存在的一些不足,借鉴其他县、乡武装工作取得的新成绩、新成就,我们及时取长补短,保证我乡的武装建设工作始终走在最前沿。

(二)加强民兵的教育培训工作

首先,我们把国防教育作为提高民兵政治觉悟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国际国内形式,不断更新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开展国防教育,增强民兵的国防观念;其次是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将教育培训与考核、测评结合起来,将宣传教育与信息反馈结合起来,将教官讲课与学员要求结合起来,将培训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培训教育达到了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当前实际、满足教学需求、取得实绩实效、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三是将培训内容多元化,不断提高民兵学习积极性。

今年我们在对民兵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辅以民兵农机驾驶、农机保养维修、林果管理、畜牧养殖等技术培训,以提高民兵致富能力为出发点,充分调动民兵学习的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