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739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0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docx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传统文化”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幅名扬中外画》一篇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都是围绕传统文化来展开的,三首古诗、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古代历史遗产赵州桥、清明上河图的名画,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感受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是教学重点。

《古诗三首》以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三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纸的发明》一课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赵州桥》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这几篇课文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由点及面,逐步让学生学会了解一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本单元的难点,《古诗三首》一课的活动提示是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纸的发明》一课活动提示是小组内开展了哪些活动?

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

小组内交流一下。

《赵州桥》课后习题是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和同学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课题

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纸的发明

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赵州桥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

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课时分配

9.古诗三首…………………………………………………………………………2~3课时

10.纸的发明………………………………………………………………………2~3课时

11.赵州桥…………………………………………………………………………2~3课时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2课时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3~4课时

教法与学法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9.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

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

(学生)

2.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师生)

3.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

学习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

学前准备

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

(学生)

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师生)

3.《元日》相关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增删

一、谈话导入。

(用时:

5分钟)

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板书诗题:

元日。

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用时:

15分钟)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用时:

15分钟)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

(1)“除”是什么意思?

(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

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四、诵读感悟。

(用时:

5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

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增删

一、细读《清明》。

(用时:

15分钟)

1.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思考:

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他们的心情如何?

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对话,理解“遥”的妙用。

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关风俗。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者。

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

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

4.小组讨论:

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么?

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诗意。

三、再读悟情。

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

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纸的发明

课题

纸的发明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教学时,我先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缺点,最后展示了纸的发明对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增删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

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

这是用什么做的?

2.小结,揭题。

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

是怎样发明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3.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回答:

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

2.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3.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注意“携、累”的读音。

2.掌握多音字“累”和“鲜”。

3.认读词语。

4.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2.再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

3.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

板书:

竹片、木头→笨重

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

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

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2.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书、纸的缺点。

四、总结巩固。

钟)

1.课件出示书和纸的发展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复述。

2.布置课堂作业。

1.通过课件直观感受祖先记录文字的艰难和纸的发展过程,并复述这一演变过程。

2.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增删

一、品读第4自然段。

(用时:

20分钟)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根据原文,思考交流: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

1.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

材料:

树皮、麻头、稻草、破布

过程:

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

优点:

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

2.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

二、了解发明意义。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2.联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1.纸的发明意义重大:

传到朝鲜、日本;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自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的伟大意义。

三、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3.作业:

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

1.交流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收集资料了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赵州桥

课题

赵州桥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生活在现代的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有限。

因此,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观看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各样的桥,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

最后通过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做纸桥明白建造一座桥的不易,特别是在识记生字时,更让学生体会到坚固的含义。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学生)

2.收集赵州桥的资料。

(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赵州桥。

学习重点

识字、读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学生)

2.收集赵州桥的资料。

(教师)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增删

一、谈话导入。

1.你见过哪些桥?

说说这些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播放图片,展示从古代到今天的桥。

3.板书课题。

4.介绍赵州桥的相关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桥。

2.学生谈对桥的认识。

3.了解赵州桥的相关资料。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注意多音字“爪”的读音。

3.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究。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初步了解赵州桥。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汇报交流。

位置: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建造人:

李春

建造时间:

一千四百多年前

四、指导书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语。

(师范写,生仿写)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认真仿写,把字写规范、写漂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深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了解赵州桥的特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增删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复习本课的词语。

2.点名学生介绍赵州桥的位置及建造者。

1.学生复习、认读词语。

2.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简介赵州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

(1)赵州桥闻名于世,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赵州桥的雄伟?

(3)哪些句子写出了赵州桥的坚固?

(4)理解“创举”一词的意义。

2.整体观察,从桥长、桥宽等方面观察。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观察课件中的图片。

3.交流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没有桥墩、小桥洞。

4.品读描写赵州桥雄伟和坚固的句子,全班交流。

5.交流“创举”的意思。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2.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画出体现赵州桥美观的句子。

1.自读课文,交流回答问题。

2.课件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子。

图文对照,欣赏图案的精美。

3.对照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总结拓展。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

1.读最后一段,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学生相互交流我国闻名世界的建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题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

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探究为主,在初步感知古画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补充省略部分内容,借助多媒体,发现古画的价值。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学生)

2.查找、收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

(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2.体会作者有序而生动的介绍,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增删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

(课件出示图片)

2.板书课题: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3.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

1.欣赏图片,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2.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

3.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段朗读,划分段落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多音字:

作、乘、笼。

2.说说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

3.分段朗读,根据内容划分段落。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主学习第2~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突出人多的画面,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人。

(2)课件出示体现街市热闹的画面,图文对照,理解“形态各异”。

(3)自由诵读第4自然段,用“____”画出体现“最有意思”的句子。

1.自读第2自然段,体会人多的场景,同桌互相交流补充省略的内容。

2.自读第3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形态各异”。

3.读一读第4自然段中体现画面有意思的句子,体会张择端的画的传神之处。

四、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回顾课文内容。

1.读文,体会画的价值,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2.利用课件,欣赏古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节日习俗。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3.了解传统节日以及有关的故事,完成习作,展示成果。

4.通过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5.通过词句段的运用,介绍手工制作过程以及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

6.积累日积月累中的相关知识。

【学习重点】

1.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并完成习作。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3.学会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

(教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一、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

这是什么节日呢?

2.你们喜欢过节吗?

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

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

传统节日)

二、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

4.学生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

5.教师进行小结。

三、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2)了解传统节日的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了解当地的庆祝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

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5.教师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

祖国的传统文化多么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啊!

愿同学们能在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第二课时

(展示成果完成习作)

一、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

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

3.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

形式可以多样,例如:

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

(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3)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

(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3.指导选材。

(1)从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许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有饮食文化,有风俗习惯,有传说故事等。

(2)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4.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5.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写清楚过节的经过;要有一定的顺序;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6.学生独立习作。

三、展示作品,修改习作。

1.出示习作范文。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小巷传来了孩子们快乐的歌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

说起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

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名叫屈原,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

可后来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屈原,最后还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

后来,楚国灭亡了,屈原伤心欲绝,投汨罗江自尽。

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驾着船捕捞屈原的遗体,可是一无所获。

人们又怕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就往河里扔粽子,从此便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每年端午节,大街小巷都飘着粽子的清香。

粽子的品种有许多,有红枣馅的,有肉馅的……我最爱吃的是红枣馅的,剥开粽叶,雪白的糯米中夹着一颗红红的枣,咬一口,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最快乐的要数我们小朋友了。

端午节这天,我们小孩的胸前都挂着个香喷喷的挂件,它叫香袋,是用花布织成的,还用五颜六色的线绣上了各种祝福的话。

香袋形状各异,有心形的,有星星形状的……个个香气扑鼻。

端午节真是个有意义的节日!

点评:

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读了小作者的这篇习作后,你就会知道了。

小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2.老师指导学生评议范文。

3.同桌交换习作,交流点评:

过节的过程是否介绍清楚?

有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

有没有错别字?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体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本单元还有哪些课文的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的,找出来读一读。

3.练一练:

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写完整。

(1)果园里的果子真多呀!

(2)秋天来了,树叶也换上了新装。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下列标牌:

税务局档案馆咖啡馆

阅览室废品收购站农贸市场

2.认读生字“税、档、咖、啡、阅、废、贸”。

3.小组读、带读、齐读、开火车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用生字组词。

5.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标牌又认识了不少生字。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周边事物,我们还会认识许许多多的生字。

三、词句段运用。

(一)对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