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戎讲民族问题.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91394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戎讲民族问题.ppt(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戎讲民族问题.ppt

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09.6,在拉萨“3-14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遇到的干扰和新疆一系列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后,现在都意识到中国存在“民族问题”,而且与“西藏独立”、“新疆独立”等民族分裂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不但使西藏、新疆等地的城镇成为社会骚乱的常发地,使北京等大城市成为恐怖袭击的可能目标,而且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

可以说,中国的民族问题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和全体国民都必须正视和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关联到了中华民族最最核心的利益。

3,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如何从当前复杂纷乱的民族矛盾现象中梳理出一个头绪?

只有当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才可能进一步思索解决问题的出路。

需要从最基本的核心概念谈起,结合中国“民族”现象产生的历史与现今最突出的问题,分析在新世纪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今后可能的出路。

4,1关于“民族”概念的起源与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对汉语“民族”一词的解释:

“在中国古籍里,经常使用族这个字,也常使用民、人、种、部、类,以及民人、民种、民群、种人、部人、族类等字。

但是,民和族组合为一个名词则是后来的事。

1903年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者梁启超把瑞士-德国的政治理论家、法学家JK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以后,民族一词便在中国普遍使用起来,其含义常与种族或国家概念相混淆,这与西欧的民族概念的影响有密切关系”(1986:

302)。

现在学者们大多承认,汉文“民族”一词应当与英文的“nation”相对应,具有特定的含义,而且这种具有现代政治含义的使用在中国只是近代才出现的。

5,2什么是现代意义的“民族”?

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民族”(nation)概念产生于欧洲。

要想理解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nation),要从西方国家的“nation”这个概念的起源讲起。

6,中世纪后期在欧洲出现了三个运动,一是文艺复兴,二是宗教改革,三是启蒙运动。

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了人性,借用“人”的形象来表现“神”,通过各种艺术创造把“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兴起于德国的宗教改革使民众摆脱了教会的各种控制和精神束缚,而法国思想家推动的启蒙运动则宣扬民主、自由、平等这些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新观念,明确反对封建王权,呼吁建立共和政体。

这三个运动都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共和政治体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做了必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7,“民族主义”运动(nationalism),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一些国家的发展,“第三等级”和市民阶级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体制,为了使资金、原材料、劳动力、产品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比较自由地流动,新兴工商业者需要摆脱当时的王权专制和封建统治体系对其发展的种种束缚和限制,他们为此强烈希望推翻贵族帝王体制。

为了建立一个王权和封建统治的替代物,从自由工商业者中成长起来的第三等级代表人物和思想家们提出了“民族”(nation)的概念,推动社会运动,参照原有国家的疆域范围,以语言和宗教等等为民众的认同基础,努力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即建立在地理和人口范围方面以“民族”为单元的体现共和精神的新政治实体(国家),这就是18世纪首先兴起于西欧的“民族主义”运动(nationalism)。

8,3西欧“民族”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具有哪些要素能够构成一个“民族”?

安东尼史密斯认为在西欧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一个“市民的民族模式”(acivicmodelofthenation),包括四个要素:

(1)历史形成的领土,

(2)法律和政治共同体,(3)成员在法律-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公民),(4)共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Smith,1991:

11),9,4构建“民族”的目的:

建立民族国家(nation-state),“民族主义认为人类自然地分成不同的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是而且必须是政治组织的严格单位。

除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家,享有独立存在的地位,否则人类不会获得任何美好的处境”。

“各民族是由上帝所安排的相互分离的自然实体,因此最佳的政治安排的获得是当每一个民族形成了独立的国家的时候”(凯杜里,2002:

7-8,52)。

“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元应当是一致的。

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在要求族裔的(ethnic)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盖尔纳,2002:

1-2),10,各“民族”的边界如何确定?

在如何确定“民族”边界的划定方法、理解边界内外群体差异的性质、认识边界与历史沿革之间的矛盾时,人们也会出现歧义:

为什么一个部落、一个地域应当属于这个“民族”而不是另一个“民族”?

一个“民族”的边界怎样划分才最合理、最有合法性?

毫无疑问,最后被多数人接受的新的“民族”概念及内涵必然带有“想像”和“构建”的因素,这与安德森描述的殖民地统治过程中产生的“想像的共同体”具有类似的特征(安德森,1999)。

11,5西欧的“民族国家”,政治学家一般将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视为“民族国家”的开始。

新兴“民族国家”这一政权模式在几个西欧国家获得成功后,迅速地刺激本国制造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几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队迅速强大,成为欧洲国际舞台上的主宰,对外扩张,恃强凌弱,开拓殖民地。

12,6“民族”的第二种模式:

其他地区的被动效仿,在这种态势下,邻近各国虽然国内资本主义生产要素尚未发达起来,启蒙运动对这些国家的精英与民众的影响也有限,但是这些国家为了与西欧各国相抗衡,不得不对本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在此之后,随着西欧各国经济势力和殖民主义侵略向其他地区的扩展,其他地区的王国、土邦和部族也不得不接受“民族国家”的政体形式。

13,新建或重建国家的政体形式:

民族国家,一旦出现了以新兴“民族国家”为主导的现代国际秩序和政治格局,此后在其他地区重新塑建的政治实体,在其影响下其国家形式大多是仿照西欧理念的“民族国家”,即在原有政治实体疆域范围内,把各种不同的群体整合成一个现代的“民族”,在各群体中建立共同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历史认同,并使各群体的所有成员都认同和忠诚于这个新的“民族”(nation)。

受西欧国家冲击的东欧各国是这样做的,由欧洲白人移民建立的新国家(如美国)是这样做的,殖民地独立后新建的国家(如印度)也是这样做的。

14,第二种“民族”模式,史密斯认为在亚洲和东欧地区还存在一个“族群的民族模式”(anethnicmodelofthenation)。

这个模式的特点为:

(1)对血统和谱系的重视超过基于领土的认同;

(2)在情感上有强大感召力和动员效果(popularmobilization);(3)对本土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习俗和传统)的重视超过法律。

Smith,1991:

11。

15,多部族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演进路径,多族群民族国家,多民族联邦国家各独立国家,多部族帝国,各独立国家,16,7沙皇俄国的“民族构建”,俄国很多地区是由被征服的各部族组成,各部族的首脑仍然掌握着一定的权力。

各群体大多仍应属于传统封建部族(tribes)的范畴,还没有接受现代“民族”(nation)的政治意识和组织形式。

沙皇俄国曾努力把帝国辖区转变成一个现代的行政管理体系,在各地组建行省,把各族人口传统聚居地划归由不同的行省来分别管理,努力削弱下辖各部落的独立政治意识,努力建立“俄罗斯民族-国家”,即开始了俄国的“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进程。

17,沙皇俄国的欧洲行政区划,比较1840年、1900年沙皇俄国的行政区划图和苏联时期的行政区划图时,可看到今天乌克兰的这块土地上,沙皇俄国时期设有九个行省,今天白俄罗斯这块土地上,沙皇俄国时期设有五个行省,尽管行省的边界线不完全重合,但大致的地理范围是清楚的。

现在俄罗斯联邦的欧洲部分有13个自治共和国,占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领土的大约三分之一。

这些自治共和国在当时沙皇俄国的治下都是行省,并不存在民族自治的问题。

当年的行政区划图可以说明,沙皇俄国曾经努力使这些少数族群融合进俄国的统一行政体制中,使俄国成为一个“民族国家”,而这个过程被十月革命中断了。

18,沙皇俄国(欧洲部分)行政区划图,19,苏联(欧洲部分)行政区划图,20,8斯大林把苏联建成了一个“民族联合体”,在十月革命前,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了早日推翻沙皇俄国反动统治,从发动革命和夺取政权的需要出发,采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就是把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各部族都称为“民族”并鼓励他们从反动沙皇俄国统治下独立出去。

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包括“民族”定义,“民族平等”、“民族自决权”等都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产生的。

苏联成立以后,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民族识别”和随后制度建设,这是一种把沙俄原来的传统部族“政治化”并引导成现代“民族”的做法。

1922年正式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

包括了俄罗斯联邦等15个加盟共和国、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8个边疆区或州,每个单元都以“民族”来命名。

21,9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渗透,在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之前,清朝和以前历朝历代一样,是一个传统多部族大帝国。

在中国传统“族”、“部落”观念里,没有源自西方国家的“nation”、“nationality”等现代概念,也没有“nation-state”的政治制度。

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军事、经济、宗教势力已经开始渗入中国各边疆地区。

印度、缅甸、东南亚、中亚、西伯利亚等周边地区都已经成为列强直接占领的殖民地。

而且外国军队、传教士、间谍、商人已经在积极鼓动各边疆部落脱离清朝管辖,他们借助历史上这些群体所具有的某种政治独立性(如蒙古、满洲等),把它们都称之为“民族”(nation),向这些群体的青年文化精英分子灌输“民族主义”理念。

22,英国在占领印度后,非常希望进入西藏,所以大肆鼓吹“西藏”是一个“民族”(nation),应当脱离清朝。

法国认为云南的许多群体也是“民族”,应当享有“民族自决权”。

日本非常希望分裂中国以取得对东北地区(满洲)、蒙古地区的管辖权,所以大肆宣传“蒙古民族”、“满洲民族”与“汉民族”的血缘差异、文化差异和历史矛盾。

而用日文(汉字)发表的这些言论也原文不变地直接传进中国,起到了极其恶劣的分裂中华民族的效果。

帝国主义鼓励清朝下辖各群体的“民族”意识,23,摘录转引“常用的日本汉语”:

B:

、白夜、百日咳、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备品、背景、必要、编制、变压器、辩护士标本、标高、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部门;C:

、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策划、插话、茶道、长波、常备兵、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超、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权、处女地、处女作、储藏、储蓄、触媒、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D:

、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代议制、贷方、单纯、单利、单位、单行本、蛋白质、导火线、德育、登记、登载、等外、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读本、短波;F:

、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泛心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制、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副食、副官、副手;,当代中国汉语七成是日货:

日本汉语无处不在(联合早报-裴钰),24,G:

、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高周波、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古柯、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度、观念、观照、光年、光线、广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H:

海拔、寒带、寒流、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学、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会议、混凝土、活跃、火成岩;J:

、机关、机关枪、机械、积极、基地、基调、基督、基督教、基质、基准、集团、集中、计划、记号、记录、技师、加农炮、假定、假分数、假名、假想敌、尖兵、尖端、坚持、检波器、检察官、简单、见习、间接、间歇泉、间歇热、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习、讲演、讲座、交感神经、交换、交通、交响乐、脚本、脚光、教科书、教授、教养、教育学、酵素、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解剖、介入、借方、金额、金刚石、金婚式、金牌、金融、金丝雀、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恐慌、经济学、经验、精神、景气、警察、警官、净化、静脉、竞技、就任、拘留、巨匠、巨头、巨星、具体、俱乐部、剧场、决算、绝对、觉悟、军部、军阀、军国主义、军籍、军需品;K:

、看护妇、看守、科目、科学、可决、客观、客体、课程、肯定、空间、坑木、会计、扩散;L:

、浪人、劳动、劳动者、劳动组合、劳作、累减、类型、冷藏、冷藏车、冷战、理论、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学、立场、立宪、例会、量子、了解、列车、淋巴、临床、领海、领空、领土、流感、流体、流行病、流行性感冒、伦理学、论坛、论战、落选;,25,M:

、码、麦酒、脉动、漫笔、漫画、漫谈、盲从、媒质、美感、美化、美术、免许、民法、民主、民族、敏感、明确、明细表、命题、母体、母校、目标、目的;N:

、内服、内阁、内幕、内勤、内容、内在、能动、能力、能率、农作物、暖流;O:

、偶然、;P:

、派遣、判决、陪审、陪审员、配电盘、配给、批评、片假名、平假名、平面、评价、坪;Q:

、旗手、骑士、企业、气氛、气密、气体、气质、气船、气笛、牵引车、铅笔、前提、前卫、前线、强制、侵犯、侵略、勤务、清教徒、清算、情报、驱逐舰、取缔、取消、区域、权威、权限、权益、权利;R:

、人格人力车、人权、人文主义、人选、日程、溶体、肉弹、入场券、入超、入口;S:

、商法、商业、上水道、少将、少尉、社会、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交、社团、身分、神经、神经过敏、神经衰弱、审美、审判、审问、升华、生产、生产关系、生产力、生理学、生命线、生态学、剩余价值、失效、时计、时间、时事、时效、实感、实绩、实权、实业、使徒、世纪、世界观、市场、市长、事变、事态、事务员、手工业、手榴弹、手续、受难、输出、输入、水成岩、水密、水素、水准、私法、私立、思潮、思想、死角、所得税、所有权、索引;T:

、他律、塌塌米、台、台车、太阳灯、探海灯、探险、探照灯、特长、特务、誊写版、体操、体育、天鹅绒、天主、条件、铁血、通货膨胀、通货收缩、同情、统计、投机、投影、投资、图案、图书馆、退化、退役;W:

瓦、瓦斯、外分泌、外勤、外在、唯心论、唯物论、卫生、味之素、胃溃疡、尉官、温床、温度、温室、文化、文库、文明、文学、无产阶级、无产者、舞台、物理、物理学、物语、物质、悟性;,当代中国汉语七成是日货:

26,X:

喜剧、系列、系数、系统、细胞、下水道、纤维、现金、现实、现象、现役、宪兵、宪法、相对、想象、象征、消防、消费、消化、消火拴、消极、小夜曲、小型、校训、效果、协定、协会、心理学、新闻记者、信号、信托、信用、猩红热、刑法、形而上学、性能、序幕、宣传、宣战、选举、旋盘、学府、学会、学历、学士、学位、血色素、血栓、血吸虫、训话、训令、讯问;Y:

压延、雅乐、演出、演说、演习、演绎、演奏、燕尾服、羊羹、阳极、业务、液体、医学、遗传、义务、议决、议会、议员、议院、艺术、异物、意匠、意识、意义、意译、阴极、音程、银行、银幕、引渡、印鉴、印象、营养、影象、优生学、游离、游弋、右翼、语源学、预备役、预后、预算、元帅、元素、园艺、原动力、原理、愿意、原则、原子、原罪、原作、远足、运动、运动场、运动员;Z:

杂志、展览会、战线、哲学、真空管、阵容、政策、政党、支部、支配、支线、知识、直观、直接、直径、直觉、直流、止扬、纸型、指标、指导、指数、制版、制裁、制限、制御器、制约、质量、中将、终点、仲裁、仲裁人、重点、重工业、株式会社、烛光、主笔、主动、主观、主人公、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转炉、资本、资本家、资料、紫外线、自律、自然淘汰、自由、自治、宗教、综合、总动员、总理、总领事、组成、组阁、组合、组织、最惠国、左翼、作品、作物、作者、座谈、。

当代中国汉语七成是日货:

27,清朝末期的“民族构建”的努力,清朝受到“船坚炮利”的欧洲舰队和洋枪队攻击,逐步意识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开始加强领土和臣民的政治整合和巩固边防。

清朝后期的统治者和社会精英也不自觉地开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过程,一是强调“满汉一家”、“中华臣民”共同抗御“英夷”、“日倭”;二是加快进行边疆地区的政治整合(川边、云南的“改土归流”、西藏的“新政”、内蒙古和新疆设行省、东北的“移民实边”等措施),以防止帝国的分裂。

28,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构建”的思索,当时,朝廷在列强逼迫下不得不开展“洋务”、对外派遣留学生并允许西方思想与出版物进入中国,西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理念也必然进入中国并影响中国各族知识界和民众。

在救国救亡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的思想家和精英人物必然会考虑按照西方“民族国家”的模式来重新构建自己的国家与民族,20世纪初关于“中华民族”、“国族”概念的讨论,梁启超关于“大、小民族主义”的讨论,3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部中国民族史,都反映出西方“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和当时一些人希望从构建“民族历史”的角度来增强中国凝聚力的一片苦心。

“中华民族”、“中国人”这一称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取代了“清朝臣民”。

29,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构建,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提倡“五族共和”。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第一讲中说“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并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1981:

2),明确提出以“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单元来建立“民族国家”。

企图分裂中国的英日俄等帝国主义者,别有用心地用“民族”(nation)来称呼中国境内的蒙古、新疆、西藏各部落,混淆视听,并直接煽动各部落追求“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

抗日战争期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1939年曾专门撰文“中华民族是一个”予以批驳(顾颉刚,1996:

773-785)。

30,10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理论”和国家构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建党时,即接受了苏联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为了革命和夺取政权斗争的需要,曾一度表示支持蒙、藏、回等“民族”自决,建立中国的联邦制政府。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的民族政策调整为主张“民族区域自治”,放弃了联邦制。

但是斯大林的民族理论的核心概念和苏联制定的民族政策在50年代基本上被新中国政府接受下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方面效仿苏联的成功经验(包括民族理论和相应政策)。

在政府组织下,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识别”出56个“民族”。

在“民族”概念上出现了一个双层结构:

上层是“中华民族”,下层是56个“民族”。

31,中国民族分布,32,中国1949年行政区划,33,中国自治地方分布,本图只标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自治县没有显示。

34,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培养,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众很少有机会在国际事务中直接体会到“中国公民”的现实意义,而在国内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民族制度与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身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结果在客观上把“中华民族”虚化和架空了。

政府几十年来在报刊和讲堂上宣讲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介绍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共同心理认同),介绍列宁的“论民族自决权”,教育的结果使包括汉族在内的国民把对“民族”的认识定位于56个民族,而不是包含所有中国人的“中华民族”,并把现代政治观念的“民族”意识介绍给各“民族”的知识分子与民众。

35,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体现,“民族识别”工作完成后,每个国民都确定了“民族成分”,这使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人口边界清晰化,为各“民族”设立的“自治区域”则催生或加强了各族的“领土”意识,以“民族”整体为对象的各项优惠政策(计划生育、高考加分、自治地方的双语教育和干部名额等)的实施使各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强化。

“民族意识”体现在:

(1)不欢迎其他“民族”成员来到自己的“自治地方”,

(2)极力保护本民族语言在学校的使用,对部分成员不会讲母语的现象特别关注;(3)希望培育和发展“本民族经济”;(4)极力通过宗教、风俗习惯、历史教育等增强本族成员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力。

这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四条内容完全相符。

一些人认为,如果这四个方面淡化了,他们的“民族”就会削弱甚至消亡。

36,中国“民族构建”的大方向?

这种催生出来的“民族意识”主要体现在接受了政府“民族理论”教育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干部当中,那些接受“民族理论”教育较少的普通农牧民对国家和政府的忠诚情感仍是十分纯朴。

许多来自农村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原来并不具有现代政治意义的“民族意识”,但当他们在民族院校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程之后,民族意识开始萌现并不断强化。

这就使保持了几千年统一历史的中华民族凝聚力逐步淡化。

37,11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目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在1949年建国后,承袭自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民族”定义)和类似苏联的民族制度和民族政策,使得新中国没有完成20世纪初开启的“民族国家”的构建进程,而是在中国进行了“民族识别”,客观上把中国建成了一个“多民族联合体”,这使有些原来并不具有现代“民族意识”的“民族”精英开始接受这样的意识并萌发潜在的独立愿望。

这就是近年来在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分裂思潮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基础。

38,中国“民族构建”方向路径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多民族国家各独立国家?

清帝国,中华民国,39,建国60年大致平稳的民族关系,建国近六十年,中国的民族关系总的来说比较和谐。

这与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大一统国家、广泛的民族混居和族际融合、汉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汉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助与优惠政策)及具体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关。

特别是5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土改”和“民主改革”运动,使那一代少数民族民众从心里感激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当时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的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为凝聚各族团结的有力纽带。

自80年代批判“文革”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开始淡化,无论是少数民族民众还是汉族干部都出现了“代际更新”的现象,50年代建立起来的传统感情纽带也开始出现变化。

40,“民族自决”的潜在愿望,从理论上讲,只要一个群体被本国政府、外国政权以及本群体精英集团认定是一个“民族”,那么,无论是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民族自决权”理论还是根据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权”原则(“无条件地、坚决地维护每个民族的政治自决的权利,即分离的权利”。

列宁,1958:

217),这个“民族”都会非常自然地萌生出通过自决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愿望。

即使现行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是联邦制。

但是“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运动必然不断地要求“高度自治”和“真正自治”。

这些要求的实质内容与“独立建国”没有本质差别。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派遣出国的各族留学生和来到西部旅游和交流的境外人员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催生民族主义思潮和分离运动的媒介。

“藏独”、“疆独”运动得到境外反华势力的财政、外交甚至军事支持都是必然的。

41,中华民族分裂的现实威胁,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有些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群体从来没有独立的政治要求也不认为这样的分离运动具有可行性。

但是一些人口规模大、高度聚居、历史上曾经建立过相对独立政权的“民族”,他们的精英集团在内外“民族理论”的指引和外部反华势力的鼓励下就会出现民族主义思潮和独立的诉求。

当前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与打击下,这些诉求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