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1510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docx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

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

”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本课时如果先教学例2,那么,这个例题的负担太重,既要学习列比例,又要教学解比例,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两头不落实。

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时的教学预案时,把解比例和列比例解应用题分开教学,先学习解比例,再学习用比例解应用题。

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得较为轻松,学生掌握得较好。

几个导学题前3题学生完成很好,第4题多数学生都在说解比例和解方程的相同点,共同订正后,学生掌握了二者的联系,从而很好地完成新知与旧知的顺应。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2

解比例一课是在学习好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的,教学解比例之前,先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和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

然后告诉学生,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比例里的未知项。

教学前,我认为要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学生不但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还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部分学生也能根据刚学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

所以教学始,我设计了多条题目,让学生根据比例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依据)来填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学生完成的情况非常理想。

都能根据题目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其中包括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的。

然后,我让学生把想的过程一步一步写下来,问题出来了,完全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的学生完成得又快又对,而其他的学生要么速度慢,要么转化成方程有一点困难。

在评讲练习作业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比例。

可能受复习的影响,学生作业中仍然多多少少还有上述情况出现。

课后,我和同事说起这事,他们说只要他们会做就可以了。

其实,我也知道若把课始的复习简单化带过,让学生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上课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可我当时就是考虑到不想禁锢学生的思维,想让学生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联系新学的知识,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对比已能使用的方法,找出方便的解题方法。

可让我困惑的是,我的“多事”带给学生的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由其是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重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义。

我是通过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出的。

给出两种形式的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形式改写成乘法等式。

这样自然就引出了解比例。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解比例的方法是: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内项乘积与外项成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未知项的值。

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独立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求出相应的未知数的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

”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

1、30分钟不够用,练习较少。

2、网络卡顿,耽误时间。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4

“解比例”这一课时内容比较简单,重在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所以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教学的:

“解比例”时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在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再引导学生把比例和除法联系起来,用比例与除法的关系解。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用比例与分数的联系来解。

我认为这样鼓励学生解法的多样化,既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水平,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但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问题:

一是有的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把有未知数的乘积放到了等号的右边,虽然这也不算错,但与我们平时的习惯不大相符,看着有点儿别扭;二是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的还不算好,个别同学看到分数形式的比例就不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还得把它转化成有比号的形式再用。

这些表明我在教学时的疏忽,没有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致使出现了这种情况。

这个现象也提醒我,无论多么简单的知识,都要落实到位,千万不能大意。

越是简单易懂的知识越是要耐心,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过关。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5

解比例是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它与解方程有异曲同工之处,看似形式简单,实际上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是一个考验。

今天,我讲授的新课就是运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对比例的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做了复习巩固,学生们对定义掌握的很好,能够将比例改写成乘法算式。

我以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水到渠成,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意外生成。

这节课的困难之处,不在于重点解决如何解比例。

而是在实际应用题当中,学生无法顺利的找到等量关系,这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判断这道题是正比例应用题还是反比例应用题,这就给列出比例增加了难度。

其次,即使学生找对了正反比例的关系,但在列式时往往位置混乱,不能够按照确定的前项比后项的位置进行组建比例,自然而然就会导致做题错误。

以上两项都是关键性问题,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错误,那么整道题的分析方向就发生了错误。

除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比例关系,列出比例式子以外,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常见问题。

由于解方程方法的遗忘,学生在解比例过程中出现计算错误,未知项的移动导致计算符号发生错误,因而计算不准确。

以上问题是我这节课教学中所发现的,这几点值得深思,在接下来的复习课上,我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确保把这部分内容吸收消化且能灵活应用。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6

在近期校本研修网络培训学习中,应学校要求,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组磨课活动主讲者,接到此任务,带着学习与交流的良好心态参与其中,我决定选择《解比例》为公开课的授课内容。

课前,我认真阅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设计与教学PPT。

在学校年级老师的听课下,在学生的配合下,很好地完成本节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课后,我静静地坐在办公室,思思回味,感觉这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

一、成功之处

1、利用课件,展示法国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让学生欣赏与阅读中获得乐趣。

2、从解方程到解比例,形成良好的无缝对接。

课前,我曾在同年级另一个班试过,用解方程的方法进入到解比例教学。

如80:

X=10,让学生试解,而后,我将10后面加上比号和1,形成80:

X=10:

1。

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比例,可是怎么解啊?

正在学生疑惑时,我提醒学生:

我们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啊,两内项积等于两外项的积啊!

同学试试!

孩子们将新改写成80×1=X×10.

3、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出了解比例的概念。

孩子们完成上面比例后,我接着问:

“什么叫解比例?

”。

我试着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并总结,孩子们发现:

解比例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4、将小组学习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从上学期到县里接受“四步教学法”培训学习后,我的最大感触就是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中。

从那以后,我将孩子们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自己的学习合作伙伴。

在这堂课中,我让孩子们两人一组,一起回答问题与完成练习。

这样,孩子们相互补充,共同进步,果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5、较好地展现数学的逻辑性。

让孩子们花最少的时间学最好的知识,一直是我教学的理念,要达到这一点,需要授课教师有很深的教学功底,特别是对教材的把握。

我曾经有幸代表学校到黔东南州篮球馆听苏教版教材编写专家夏青峰老师的课,为夏老师的`授课方式深感折服:

一杯水,几张幻灯片,台下掌声雷动。

我现在还在那美好的画面里……

那么,怎么将这堂课的内容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哪?

我决定在授新新课开始前下足功夫!

上课一开始,我引导孩子们复习以下知识:

什么叫比例?

什么比例的基本?

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组成比例需要哪项?

这些项怎样称呼?

如果将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你会解吗?

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出孩子们自己的反思,挑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将本堂的知识很好的串联在一起。

二、遗憾与无奈

1、下课后,老师们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发表意见,或许是老师们的保守,除了好之外,还是好,没有能听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相比这些,我更喜欢听到“逆耳”性的建议。

这是不是听课与评课的“统一调子”?

2、自己感觉到本身缺点太多,平时上课随意习惯了,一旦面对摄像头,在前几分钟体现得茫然不知所措,什么条理性、层次性啊,一下子全乱了……

3、课堂练习的层次不够合理,孩子们在掌握好解比例方法后,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行拓展延伸性练习。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一切是那么恬然自得,而又遗憾点点,这正如下课时我送给孩子们的那老话“学到老,活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7

《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

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

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

所以,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现在回顾这节课,知识点教授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过也有几个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

变换思维,随机应变调整非预设生成。

开始出示的第一个复习就使我始料未及。

题目是这样的:

口算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

8和9:

27;1/4:

1/8和1/8:

1/16。

我出这道题目的用意本来是想出两个能组成比例的题目,但是其中的2:

8和9:

27因为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当学生口算出比值,说出不能组成比例时,我一时慌了,真懊恼备课之前没有先算一下,后面内容的顺序要被打散了,怎么办?

能否补救?

也许是急了吧!

急中生智,我马上反应过来:

如果改动其中一个数,再看能不能组成比例?

这个问题一出,学生的脑筋立马转动起来,答案也随之即出:

“把27改成36,这样9:

36的比值也是1/4,这样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了。

”回答的多好,我在为学生高兴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小机智暗自庆幸!

(不过以后可不要再犯哦)后来在讲到课后练习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

下面哪些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4、18和12;

(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

此道练习题与我的复习小岔曲虽然形式不同,但细细品味也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锻炼学生判断几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反思之二:

抓住重点,顺水推舟解决非预设生成。

复习“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5=6:

();()/15=2/5”时,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这题的要求是根据比例的意义来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学生没有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用5×6算出两个内项的积再除以一个外项3等于另一个外项10,虽然她没有明确说用两个内项相乘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相乘的积来解答,但她说出了其中的意思,这不就是本节新课的重点所在吗,现在被她提前说出来了,这说明该同学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一个未知项了,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们掌握的么?

顺水推舟,应该及时调整教案,直接进入今天的新授重点,不过我今天却没有这么做,这说明我对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还不够,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总结今天这堂课,虽然按照我的思路上了下来,但是课堂中的闪光点没有及时的抓住。

这堂课对于我来说太平淡,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对于那几位制造非预设生成的学生来说,没有及时鼓励、表扬,没有使其得到更充分的情感体验,对于全班同学来说,缺少了一个自我发挥,交流讨论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握好教材和教案,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8

首先复习旧知引出一个问题:

3:

9=():

15,学生会从已有的经验入手思考解决方法。

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比例的意义,更有学生想到了方程:

X÷15=3÷9。

这样很自然的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解比例。

出示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20米,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

10。

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在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得出“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

10。

”根据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让学生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

可以写成一个比例X:

320=1:

10。

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个式子与五年级学过的简易方程的异同,再比例这个式子与前面学过的比例式的异同。

使学生明白,这个式子仍然是方程,但却不同与方程;这个式子又是一个比例,但含有一个未知项。

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因为与以前学过的简易方程不一样,所以需要探寻新的解决方法。

虽然含有一个未知项,但还是一个比例,所以具备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

为下一步教学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埋下伏笔。

具体教学解比例的时候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学生并不陌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是就是用到了转化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个比例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

让学生体会到解比例与解简易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是要先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成简易方程,再运用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完成剩下的步骤。

在完成37页的第8题之后,对解法进行了总结:

先根据问题设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并且着重强调了在列比例时要注意找准对应量。

教学例3时,因为有前面的铺垫,所以学生能够找准内项和外项,准确地列出了方程,难度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也很好。

在对课本进行梳理之后,我还安排了综合性的巩固练习。

练习分出了梯度,以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

最后对本课进行了总结,点明了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布置了适量的作业。

整节课下来,学生能按设想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效果很好。

问题:

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前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预习,对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也掌握的很扎实,所以对授课内容比较了解,教学组织和实施都比较顺利。

遗憾的是,虽然扶放结合的课堂效果很好,利于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但是如果对例2的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直接板演并讲述思路,然后教师从旁点拨,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加大教学密度的可能,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9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此话我深有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在导入环节开始复习旧知,从上节课学生错题入手,承上启下,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特别有体会的是当我把练习题变换为另一种猜数字的游戏活动,吸引了班上这些自信甚至自负的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开展后面的教学起了铺垫作用。

同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我还注意多纠正学生在双姿、习惯、心态上的问题,教给他们“呼吸匀、心态静、身姿正”的心法,教给他们真东西。

学生自然会有甄别,有消化与吸收。

虽然我自己认为教学目标圆满解决,但仍有几个学生不太理解,他们在五年级数学方面的知识“欠账”问题,仍然是我今后亟待解决的难题。

《解比例》数学教学反思10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

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

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

结合赵老师的指导,回顾这节课,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新授教学中,大体上能够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思考和完成作业,但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应放手让学生去做,还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例如:

让最差的学生板演检测题后纠错时,没有让中等生纠错,而是我带领学生一起纠错,在最后一个学生列的小数除法竖式错误时,我没有及时纠正讲解,应该再给学生强调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让学生练习做题,老师当面批改,没有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

总观整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加精细,有很多细节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但由于自己的疏忽,不足,而埋没了他们。

虽然很遗憾,但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会有我今后的成长。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把“永威模式”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