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1926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新人教版

一、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提供相关材料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在感知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史实说明相关历史问题的方法。

设置相关历史情境、创设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学习历史知识和解决相关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说明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其官僚政治与体制管理,无不与古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我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教学难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与当今社会的影响。

【体系构建】

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中央

夏商的政治制度相、卿士

地方——封侯和伯

夏商西周的特点

政治制度分封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关系

宗法制

二、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教法学法】

知识梳理

教法学法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

公元前xx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内容:

①中央:

制的形成。

、管理政务。

②地方:

、,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并。

3.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方法:

周王把王畿外的广大授于______________,让他们建立,拱卫王室。

②诸侯的义务:

诸侯必须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从作战、_________、_________。

③诸侯的权利:

职位世袭、对实行再分封。

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征派赋役。

④等级体系:

3.影响:

①积极方面: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扩大了,形成对周王室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消极方面:

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衰弱,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重要原因;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

加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的矛盾。

2.含义:

它是用来维系、巩固,与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的制度。

3.内容:

①按的办法划分大宗和小宗。

②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最大的特点(核心):

5.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在政治上的,也有利于。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的特点

1.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

2.在地方管理上

3.在权力的分配和继承上

4.基本特点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

大禹治水画像与戴冠冕的夏禹画像。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两幅画像,“是同一个人物吗?

这两幅画像有何不同?

说明什么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引入课堂。

课前准备

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了解夏商周朝代更替的有关史实及搜集资料;了解有关家谱和宗祠的资料。

教学方法:

①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由于夏商西周时期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

要充分利用资料如小字注释、人物图像、实物图像、示意图等,使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③适当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学法指导:

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清早期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并结合图表加以掌握。

②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③让学生讨论有关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结合“宗法制”试写一篇小论文。

1.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创设情境:

通过大禹治水的传说,启发学生:

通过治水过程中对人民的统一指挥和组织管理,国家行政管理制度逐步成长并开始具备雏形。

②结合“戴冠冕的夏禹”图片,说明我国第一个王朝的建立,通过禹传位给儿子启,启发学生得出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

最后教师概括指出:

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其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结合图片和补充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来掌握分封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封制的概念。

归纳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并探讨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教师可引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关系。

3.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示意图》,理解宗法制的目的、特点和作用。

①展示《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简要描述周天子、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宗法制的特点。

②创设新情境,指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其对后世影响

教师总结:

通过和分封制相辅相成,宗法等级制度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工具。

4.小结:

回顾从世袭制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演变,制度的进化是适应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

它们前后相继,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巩固拓展】

一、选择题

1.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清朝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3.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

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4.公元前782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宼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宼,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5.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6.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7.《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

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

8.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

9.宗法制有利于西周稳定统治秩序,主要是因为它

A.保证了贵族特权地位B.扩大了统治疆域

C.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D.被历代王朝沿用

10.《左传》: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下》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

由材料三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各有何积极作用?

 

三、教学反思

本课较为准确的指明了夏商政治制度与西周政治制度的联系,使学生能了解对分封制与方国制、宗法制与王位世袭制的关联,并能在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之时能够在了解宗法制为核心的特点之外还能自己指出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另一个特点。

还有,就是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授课时还没有完全摆脱以往的教学模式,自己认为老师讲的还是太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内容不够,希望自己能尽快改观。

知识梳理的参考答案:

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1.夏

2.①王位世袭、相、卿士;②候、伯;向商王纳工,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2.①土地和人民;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国;

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①周天子,边远地区,统治区域,众星捧月;

②诸侯国,王权;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分封制,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

2.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政治等级,国家统治,分封制;

3.嫡长子继承;

4.嫡长子继承制;

5.各级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的特点

1.世袭制

2.分封制

3.宗法制

4.以宗法制为核心,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巩固拓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C4.C5.B6.A7.A8.B9.C10.B

二、非选择题

11.

(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的。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积极作用: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岳麓版必修2

一、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教材地位:

1、承接性:

继第一模块政治文明史之后,本篇具有让学生初步掌握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原理这一基本目标。

2、基础性:

具有开宗明义第一篇的作用,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等,以利于今后其他经济史的教学。

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若干基本方法等。

3、关联性:

本篇是中国的农业文明史的开篇,通过学习使学习掌握感知中国古今农业及与世界范围内农业的关系,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联系、中外关联的教育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本课的标题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里包含了两个问题:

一是相对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刀耕火种,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二是生产模式,指的是具有较普遍特点的具体耕作模式,以避免与比较抽象的、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生产方式的概念相混淆。

四、学情分析:

1、鉴于学生已经经过第一模块政治专题史的复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同时又是初次涉及到本专题学习,相对陌生。

因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

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3学生注意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因此最终的落脚点要回归到了解农业的基本特点,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五、教学资源及教具:

1、利用神话传说进行探究教学。

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性的直观体验和教学。

3、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相关史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归纳分析。

4、利用相关资料及课中和课后思考题、阅读与思考,进行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方法及教学重难点

1、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2)学法:

搜集材料,体验情境,列表归纳,合作讨论

(3)阅读学习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农业的起源、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

(2)能力目标:

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概括出一般特点和特征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历史概况,并体验先民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并以此为线索基础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难点:

农业起源问题,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的形成及概念,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理解,小农经济特点及评价。

七、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探究活动任务:

提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

导入新课: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今天,让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来

了解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讲授新课: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史料探究:

原始社会渔猎和采集经济(课件史料来源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人类发展早期以采集自然界的天然产物为生的经济。

它与渔猎结合在一起,成为原始社会前期的主要经济活动内容。

当时人类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能力很低,人们主要依靠双手采集现成的野生植物如野菜、果实、根茎等作为食料,同时还捕食一些小动物和虫类。

到氏族制度形成和发展以后,人们已经可以逐渐地把自然界的某些东西再生产出来供生活之需。

各地区的氏族部落都根据当地的条件,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大体上说,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边远草原地区的氏族部落形成了以畜牧为主的经济,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些氏族部落虽然也经营农业,但渔猎所占比重较大。

可以想象,以发展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由于生产的需要,就相对地定居了下来。

让同学们明白中国的原始农业来源于采集经济

图例与遗迹探究:

通过直观的图例让同学们明白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并且通过遗迹的分析与鉴定让同学的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

传统文化探究:

通过动脑思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中的“五谷”和“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

让学生明白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问题探究:

展示十二生肖的资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题回答:

(1)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历史信息: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中国农业是由采集业向种植业发展而起源的,主要作物是北粟南稻,形成了南北两个农业中心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十二生肖大多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力量型,有野生型,有环保型,有家畜型等,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结构之一是: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但分工不彻底,双方具有互补性。

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中国古代农业先进于世界的两方面,而生产的核心环节牛耕代表了最高的水平。

接下来共同学习生产工具的变革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历史遗迹探究:

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依靠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

通过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依次展示灌溉工具的改进。

使学生明白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和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农业的生产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命脉

1、课件展示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也说明中国古代水利的重要性,它是中国农业的命脉。

2、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的兴修状况: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生产力迅速提高时期,同时秦国是农业水利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实力也最为强大。

3、图例展示都江堰的重要功能:

排洪灌溉的综合性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之国”。

4、黄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两汉之际,多次治黄,其中王景治黄成就显著(方法介绍),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两汉时期,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

王景是一个杰出的水利专家。

5、除了以上叙述,大禹治水的精神不断扩展和流传。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坎儿井。

补充史实:

中国古代370种农书的记载包含了大量水利兴修的记载。

展示潘季驯《河防一览图》

总结从春秋到明清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明确水利兴修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展示课本关于耕作方式变化的示意,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春秋战国耕作方式的不同。

详细叙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引用天仙配的歌词“寒窑虽破能避风雨,你耕田来我织布”,形象说明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小农式的自给自足经济。

问题探究:

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从中分析自耕农经济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文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由上述材料分析归纳自耕农经济的特点、优点、弊端。

坚韧性:

在没有天灾、战乱、苛政的干扰下,小农经济内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生产部门和性别的互补,使农民可以勉强自给自足。

一般不外求,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脆弱性:

由于沉重的社会负担,天灾、政府暴政,同时由于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它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生产发展的因素。

所以具有脆弱性。

课堂回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的产生、早期农业格局及农作物资源分布、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

农具材质的改进、农用动力的变革、耕种工具的革新、灌溉工具的的发展。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古代重要水利工程、治理黄河、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耕作方式的发展:

耕作方式的演变、自耕农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很早就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农耕文明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既得益于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也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关。

从耕作方式上看,自春秋自耕农经济出现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鉴古知今。

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必将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知识拓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思路提示: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课后思考:

本节课讲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状况,基本要素和主要命脉,那么,除此之外,几千年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由此引出衣、食、住、行——土地问题

八、教学反思:

教完本节课,本人对本课的教学特点进行如下思考:

1、本节课以学生的所熟知的神话传说为契入点,收到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目的,使学生易于接受。

2、在教学中,围绕着四个子母,结合教学目标,由浅及深展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

3、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学中又直接贯穿课文思考题的整合,使学生更易于建立知识结构。

4、知识小结时,使用史实归纳法,使之简便易懂易记。

5、最后布置思考题,为第2节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做好了铺垫。

经过以上设计,基本上能够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