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535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docx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

  

 

  

2014中国会展产业发展报告

 

  

 

 

 

 

 

 

 

   

 

 

 

 

 

2014年是中国会展业发展关键的一年。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中国会展业也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的新阶段。

一会展产业宏观环境分析

自2012年12月《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通过以来,国家对会展业发展的态度是规范市场和行业促进并举,对于会展业而言成为两条并行的主线,而其对会展业是利空还是利好,则因不同的业态,不同办展(会)主体、不同区域、不同项目而不同。

(一)政治环境:

规范与促进并举

首先,作为配合全面改革的推手,厘清会展市场中政府和市场主体关系是首要的任务。

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201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对各级政府举办的展览会、论坛、庆典活动进行清理整顿。

根据“停办一批、限期市场化一批、加大间隔一批和保留一批”的原则,清理规范全国500多个政府主办的会展活动。

2013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规范全国文艺晚会市场,要求各地各部门把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作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

其次,为适应国家新形势下全面开放、推进经济转型,促进会展平台功能作用的发挥也日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

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家将致力于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交易平台建设,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国际性文化展会。

(二)经济环境:

新常态下的新思维与新举措

2014年,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带动了行业发展,也带动了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释放强大的市场助推力。

其次,自贸区建设为会展业提供了全球化平台。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在2014年加快推进。

作为国际性流通的特殊区域性形式之一,自由贸易区为国际商品流通提供的中介服务一应俱全:

仓储、展示、简单加工、商检、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等。

这些功能与会展业尤其是对装备制造业、加工产业等类型的展会而言,具有极高的贴合度。

自贸区建设与会展业最终将形成相互驱动的局面,进而给中国会展业发展带来新格局。

最后,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为会展业提供了新动力。

(三)社会技术环境:

“互联网+”革新行业

2014年,会展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加深,带动了会展形态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中国基础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云平台的用户积累、智能手机的深度普及、可穿戴设备走向成熟,同时以微博、微信、APP产品等为代表的应用,对会议、展览的组织模式及会展价值运营产生巨大影响。

2014年,我国很多大型展览和会议都主动采用了移动互联服务,改进会展营销、组织工作并适当与互联网结合,但总体还处于尝鲜和发展的阶段。

二会展产业年度发展分析

2014年,中国会展业在总体规模、区域格局、发展条件、产业体系、市场化进程、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呈现新特征。

(一)展览业增量提质

一是境内展止降提质。

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大陆举办各类展览8009场,展览面积达10276.511万平方米,首次过亿[1]。

按照同口径计算,分别增长8.6%和8.7%。

相较于前两年,大陆展览业显现企稳回升的态势。

据统计,2014年中国大陆全年会展经济产值为4190亿元,约占GDP总值的0.66%,比2013年增长了8.3%。

其中作为展览会功能集中标志的经贸类展览会共举办2432个,同比增长4.2%;2014年大陆展览会总面积约7110万平方米,仅比2013年增长2.6%。

[2]

图12011~2014年大陆地区展览数和面积

总体而言,大陆展览业办展数量中低速增长的趋势明显。

图1显示,从2011年的7333场到2014年的7495场,增加了2.2%。

同期,办展面积从8173万平方米增加到9736万平方米,增加了19.1%,办展面积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展览数量增长速度。

2014年全年带动就业约2800万人次,展览带动效应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有所好转,提质增效相当明显。

二是境外参展市场稳定,新兴市场活跃。

根据中国贸促会展览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大陆102家组展单位共赴75个国家实施经贸展览会计划1447项,较2013年的1391项增加了4.0%。

[3]出国经贸展览市场稳步提升(见图2)。

图22010~2014年我国出国展览项目变化

《2014年中国出国经贸展览市场报告》显示,大陆地区出国办展项目位列前十的目的地国家依次是:

美国、德国、俄罗斯、巴西、印度、阿联酋、土耳其、法国、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

同样的统计,2006年的数字排序是德国、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阿联酋、俄罗斯、越南、印度和英国。

不难发现,中国出国办展目的地正发生变化,欧美仍然是深受企业欢迎的主流市场,但新兴市场正在成为组展单位开疆拓土的重要目标。

三是境外自办展增长迅速,国际化步伐加快。

2014年,大陆共有36家组展单位出国举办单独贸易展览会(自办展),总数达84场,总面积达到26.8万平方米(见图3)。

[4]三个数据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目前大陆会展企业国际竞争力有所上升,不过我国境外大部分自办展还是以综合展为主。

图3境外自办展情况

(二)会议业回归市场,顺应国际化趋势

随着中央有关规定的落实,2014年大陆地区会议业经历跟2013年相似,喜忧参半,节俭办会成为一种常态。

各地大量以公款支撑的所谓“会议经济”虚假繁荣景象正在彻底改观,会议市场泡沫进一步被挤出。

政府会议和事业单位会议进一步减少。

据人民网消息,在政府“精简会议活动”的过程中,大陆已经压缩会议58.6万个。

第五届中国会议产业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大陆国际会议数量减少一半,会议规模也在减小。

中国大陆酒店的会议收入占比也达23%,与国际市场基本一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议市场总量在缩小。

大陆地区会议与奖励旅游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会议业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而且随着政府简政放权的落实,新型会议浮出水面,国际化程度也进一步提升,双向互动数量和频率快速提升。

比如,2014年北京APEC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国家形象,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会议服务接待的能力;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并将永久落户乌镇;中国政府还宣布将举办2016年G20峰会。

(三)政府办展日趋规范,专业化与市场化渐趋同步

近年来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大陆开展了对各级政府主办展会和论坛活动的清理规范工作,对500多个政府主办的会展活动进行了清理、规范。

与此同时,去行政化效果逐步显现,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展览业市场化方面,2014年,先后有上海工博会、沈阳制博会、武汉光博会、新疆亚欧博览会等知名展会或委托给专业化会展企业经营,或采用政企分开的运作模式运营,为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板。

2013年,在中国会展研究中心监测的内地455个规模以上展会中,政府具名参与主办的展会有225个,比2012年增加了15个,占比49.5%,下降了2.9个百分点。

完全市场化运作项目增加了39个。

[5]

在会议业市场化方面,越来越多的会议交给服务机构承办。

最近四年来交由会议服务机构承办会议的比例从2010年的9.1%提高到2013年的17.2%,增加了8.1个百分点,其中32%的流动性会议都由会议服务机构承办(见图4)。

[6]

图42010~2013年大陆地区会议承办状况变化

(四)产业链条完善,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大陆会展业在实现量增的同时,质量也得以提升。

在产业发展层面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

一是产业链体系完备。

在大陆的会展城市,基本形成了直接会展服务产业的产业链条体系。

这个以项目策划与运作为龙头的商务链条涵盖三个层次:

①产业链服务环节,主要有场馆设施、技术设备、工程设计与实施、旅游服务、会展物流等;②商务服务系统,包括海关、金融、检验检疫、通信、知识产权、执法等;③会展商务生态系统,包括安全、消防、交通、城市环境、文化体系等。

这种层次分明、多元复合的会展产业链条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有效地保障了会展产业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二是多业态齐头并进。

“大会展”的概念日益受到各个会展城市的重视和践行,在发展经贸展会的同时,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境外办展参展、会议论坛、节事庆典、体育赛事、演艺活动等,各业态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三是产业跨界融合。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会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会展产业发展格局呈现新特点。

随着会展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会展业开始与金融、科技、旅游、文创及其他产业合作,一种跨界创新融合局面初步显现。

从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来看,智能手机APP、O2O的方式已经被会展业界普遍采用。

2014年中国会展企业三板上市成功,会展业搭上了资本市场的快车。

而“世界会展云基地和数码研究基地”项目的落地,使会展业首次实现了与资本和数字技术的多元融合。

(五)发展条件改善,市场竞争加剧

首先,与会展总量一致,大陆地区专业展馆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亚洲第一位。

2014年专业展馆面积达964.13万平方米。

其中已建成的有226个展馆,面积为830.69万平方米;在建的有16个展馆,面积为114.24万平方米;待建的有4个展馆,面积为19.2万平方米(见图5)。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和待建展馆面积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4%和53%。

[7]这说明精简办展会的国家政策初步扼住场馆建设的风潮,尤其是一些二、三线城市不切实际将兴建展览中心作为城市地标的核心项目得到了控制。

其次,会展人才问题广受重视,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招生规模已经实现12年持续增长。

截至2013年底,大陆共有229所大专院校设有会展专业或相应研究方向,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3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同时,政府、协会与高校合作进行的展览培训方兴未艾,得到各地的重视,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成为各会展城市管理机构的重要选项。

图52013~2014年大陆专业场馆建设情况

另据贸促会不完全统计,2014年大陆室内可租用展览总面积约585万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约13万平方米。

大陆共有128个室内可租用面积大于等于5000平方米且举办2个以上经贸类展览会的展览馆。

[8]大陆共有39%的城市已经拥有2个及以上的展馆,其中12%的城市有3个展馆,10%的城市有4个或4个以上的展馆。

“一城多馆”的设施建设在带动会展格局变化的同时,争夺会展资源和题材就在所难免,闲置、低出租率现象已经对会展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会展产业的发展格局与结构

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展业发展水平,最重要指标是展会、场馆和组展商,以此考察当前会展业的发展格局。

(一)展览业

1.展会

从展览会区域格局看,地区差异开始消解。

据贸促会统计,2014年实现展览会数量正增长的省区市共有15个,数量下降的省区市有11个。

[9]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展览市场的差距有略微缩小。

2011年到2014年,总办展面积24个省区市有增长,其余6个省区市有所下降(见图6)。

图62011~2014年各省区市办展面积年均增幅

从行政格局看,区域集聚度较高。

2014年,大陆举办的展览面积排名前十位的省区市办展数量占大陆全部的70.53%,办展面积占大陆总量的73.25%。

这些省份分别是广东、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北京、重庆、辽宁、四川和河北(见图7)。

图72014年大陆各省区市办展数量和面积

从城市竞争格局看,分化显现,呈“金字塔”结构。

从城市展览数量、展览面积、展馆情况、规模以上展会数量、UFI认证组展商数和展位数来看,大陆3/4的展会集中在23个主要城市,分三个梯队呈明显的“金字塔”结构(见图8)。

[10]

图8中国大陆会展业竞争格局

总体而言,各地场馆建设、环境推进、政策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变化,引发大陆会展经济格局深层变革和洗牌。

各个城市也在特色化和区位博弈中为自己寻找更好的机会,甚至是挤到更高的梯队中。

表12013年中国会展行业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前23名

续表

2.展馆

展馆被称为展览经济的“火车头”。

从单个省区市的专业展馆室内展馆面积来看,山东省以44个展馆共147.86万平方米排名第一位,其次是广东为84.55万平方米,排名第二位,上海市为83.48万平方米,排名第三位。

如图9所示。

图92014年各省区市专业展馆室内面积

从展馆面积类型来看,中小型展馆是城市展馆的主体,占比81%(见表2)。

表2我国展览馆类型城市分布

从展馆在城市间的排名看,上海市以12个展馆83.48万平方米室内展出面积排名第一位,广州以6个展馆53.48万平方米室内展出面积排名第二位,北京以9个展馆共计44.79万平方米的室内展出面积排名第三位。

重庆、青岛、济南、南京、寿光、长春、西安排进前十位(见表3)。

表32014年全国城市场馆拥有量排名前十位的情况

3.组展商

随着中国展览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组展商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会展格局中不容小觑的力量。

由于无法完整找到中国组展商营业额数据,上海会展研究院参考UFI的国际公信力及年均组展面积两项指标,选出超过3万平方米的中国(含港澳地区)50家组展商构成排行。

经过对其数据整理如表4所示,21家外资及合资企业以2069.5万平方米的组展面积占65%的市场份额,其中外资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而民营企业则仅仅占有7.8%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实力堪忧。

表42012年中国50强组展商分布

在剔除政府主导型展会、综合性展会之后,中国会展研究中心则以参与主办规模以上(指3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总面积作指标,对大陆地区专业展会组展商做了十强排行,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市场化的专业组展商的实际竞争力(见表5)。

表52013年我国专业展览会十大组展商

续表

以市场集中度来衡量中国(含港澳地区)组展商实力,我们以年展出面积大于100万平方米为准,计算2012年中国前11强的集中度为:

CR11=∑111Si/∑501Si=2082/3181.6=65.44%,可见大型组展商的市场集中度比较高。

而专业展览会的市场集中度,我们以年展出面积大于300000平方米为临界点,计算前18强市场集中度为:

CR18∑181Si/∑1001Si=731.9/4302.63=17%,说明我国专业展组展商的集中度并不是很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

2012年国际组展商50强中仅有香港一家企业进入,而大陆并没有企业进入,这就是明证。

4.国际认证

UFI(国际展览业联盟)是迄今为止世界展览业最重要的国际性组织,经其认证的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是高品质展会的标志。

截止到2014年底,UFI中国成员达到86个,增长2%;中国大陆UFI认证的展会共75家,较2013年增长13%。

从目前中国大陆86家UFI会员机构区域分布(见图10)可以看出,排名前四位的是北京(27家)、上海(22家)、深圳(11家)、广州(8家),这四个城市的会员数占全部会员数的79%。

区域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会展经济带区域实力的差异。

图102014年大陆通过UFI认证的组展机构城市分布

(二)会议业发展格局

1.市场结构

会议业的市场结构及供需结构是我国会议业新形态的引擎。

从消费结构看,2013年主要使用公款举办的两类会议——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会议大量减少,市场份额从2010年的36.3%下降到2013年的22.1%;同时企业会议市场份额占比高达68.7%,比2010年增加了18.8个百分点,相对大幅度提升(见表6)。

[11]这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会议市场格局逐步趋同。

从供给市场来看,合规的企业会议成为市场趋势,不规范的会议公司被陆续淘汰;智慧化、差异化服务成为趋势。

市场结构的变化说明了政府淡出市场打造升级版的同时,也带动了会议业增长方式的变化。

表62010~2013年大陆地区四大会议市场份额变化

2.区域结构

会议的发展跟当地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当前大陆会议业集聚在区域上不均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消除,但区域间差异有所减缓。

从当前举办的会议来看,经济发达的华东、华南、华北常年举办的会议在70%左右(见图11),近年来随着大陆重视区域平衡,其他地区略有增长。

图11大陆地区会议地区分布

分省区市来看,江苏、浙江、北京、广东、安徽、河南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办会最多的城市有北京、杭州、上海、南京、广州、昆明、长沙,近两年来重庆取得较大进展。

《中国会议》杂志对2013年内地2088场流动性会议的监控结果跟此基本一致。

[12]

3.国际会议区域结构

国际会议数展现了各个国家以及地区在会议产业方面的努力与实力,同时也反映了活动场地租赁等会议产业配套的情况。

根据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最新发布的《2014年度国际协会会议市场年度报告》,中国大陆地区以332场会议总量,在全球排行榜位居第八位,亚洲排名第二位。

共12个大陆城市入围排行榜,依序为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西安、南京、广州、武汉、天津、厦门、苏州及长沙。

其中北京列全球第14位,同比去年跃升4位,在亚太地区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2位;上海则与去年排名相同,位列全球第29位(见表7)。

表72014年中国大陆各城市接待会议数量及排名

四会展产业的发展趋势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展览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发展迟缓,存在结构性不合理、政策不完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13]这是对我国当前展览业问题的分析,其实我国会展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大抵如此。

一是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会展业的扶持、规划和管理工作力度还不够,这是阻碍行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二是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

国内外经济增长乏力,宏观经济发展减速,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大,必然导致市场需求下降。

在此期间的经济转型、结构升级,导致市场需求的调整。

需求下降叠加结构调整,都会影响客户的参展意愿。

三是政府政策调整带来的压力。

“反四风”搅动了会展市场。

官方会议锐减,致使会议服务的提供方经营惨淡;政府展大幅减少,拨款削减,令商业性的参与者生意冷清。

市场规范行为还在继续,前期的政策效应并未见底,未来会展业压力必然很大。

四是技术创新变革带来新的风险。

电子商务发展冲击会展市场,与互联网融合是会展主办方创新的主要路径。

无论是借助新媒体、创办自媒体升级营销,还是介入电商打通O2O转型为信息提供商,都需要新增投入、新聘人手、新植流程、新力磨合。

五是展馆供应带来会展城市之间的博弈。

展馆供应的相对过剩、出租率低下,进而带来我国会展城市的竞争、重复办展、会展市场的无序竞争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成为政府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未来几年,我国会展产业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是加快转型。

首先体现在办展办会主体市场化。

与以往不同,2014年政府主导型展会最为倚重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

从国家机关到各地方政府主动对展会进行清理,真正撬动了会展市场化的进程。

其次是会展项目品牌国际化。

在会展行业市场化日益走高的条件下,品牌化正成为展会生存发展的主要动力。

各大国际会展集团开始通过资本输出和移植品牌展会抢占国际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

中国会展业将以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以货物交易为主转向全方位贸易、以贸易为主转向展会综合运作。

最后是展会运营模式价值化。

随着中国会展业进入资本运营时代,溢出效应与价值增值成为会展业的新趋势。

同时信息技术的导入,使得展会活动的效度、精度、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和提升。

特别是借助大数据工具进行信息化服务,优化服务体系,使得会展业焕发了崭新的活力。

强化资源整合,在“互联网+”的思维下,运营模式价值化,将最大地促进会展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融合发展。

首先是区域融合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会展业从区域竞争的态势转为优势互补融合,正在形成全新的“游戏圈子”。

其次是会展业态融合。

会展属于一类外在的表现行业,会展是平台,是桥梁,是形式。

发展会展更为重要的是会展所承载的具体内容,亦即推动会展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基础和产业结构条件。

因此要强化会展链条建设,打造以会展企业为龙头,以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旅游、餐饮、住宿等为支撑,以策划、广告、印刷、设计、安装、租赁、现场服务等为配套的产业集群,进而在大会展的子业态(会议、展览、赛事、节庆、演艺等)中融合发展,与城市产业、文化结构、消费联动发展,形成行业配套、产业联动、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进而实现会展业的产业融合格局。

最后是会展与资本融合。

2014年被称为中国民资展览的“资本元年”。

随着珠海十字门国际会展中心落成,厦门会展局和北辰会展公司联合成立的国内第一支会展产业发展基金落户厦门,会展业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一个新的方向和平台开始显现。

北展股份挂牌新三板,开启了会展本土企业直接上市的破冰之旅;上海鹏璨展示公司通过被全资收购,而摇身变成中国第一家展览搭建的上市公司。

会展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新三板、风险投资注资,中国会展企业以价值形态的经营模式将日益成为主流,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品牌经营走上了快车道。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