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27261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docx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题意作文)审题立意

信宜市第一中学dengxc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沿着“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发展轨迹演变。

但开放性呈逐步递增的趋势。

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一直被人们看好。

不过,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看,如今套作、仿作甚至抄袭之作也不断增多;文体“四不象”的作文,只重词藻不注重内容的作文,开始蔓延。

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是高考作文命题值得思考的问题。

材料作文取代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材料作文既能避免猜题押宝的弊端又具有综合考察考生读写能力等优势,更具有让考生写出新意的好处,因而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长时间的话题作文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材料作文恰恰注重的是审题立意这,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的甲乙卷,在作文命题方面又有了悄然的变化:

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这种材料作文,又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

它没有规定文体,而由考生自主确定文体,我们姑且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

“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立意的关键。

那么,如何审题立意呢?

下面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一、单则材料审题立意

(一)、审题吃透材料,整体把握。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

它是你文章的灵魂。

简单地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材料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公司到省人才中心招聘销售部工作人员。

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却只留给一个职位。

在应聘者抢占座位作准备时,一个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

到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条件虽较为满意,但认为她过于谦让,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

该负责人认为,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公司更需要“锐意进取”的员工。

而张媛媛则认为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

此事在省城引起强烈反响。

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司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有人则认为张媛媛的做法是正确的,应继续保持这种美德。

请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是在讨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谦让这种美德还需不需要,是谦让重要还是进取重要。

从肯定、否定和辩证地看待三个角度入手,可以有以下三种观点:

1.市场经济下当然要进取,但仍然需要谦虚这种美德。

因为这种美德有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2.市场经济下重要的是锐意进取,谦让这种美德显得不合时宜;

3.市场经济下谦让和进取各有其价值,该谦让时要谦让,该进取时要进取,二者并不冲突。

(二)、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

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

“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

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

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

”分析原因立意。

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

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

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二)、从抓住材料的关键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如:

材料二: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

“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他回答说:

“下一个!

”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

“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

”他仍然回答:

“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

”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材料三:

某大学校长讲过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大学生走向社会,就如同猎手走进了森林,我们不应 只让他们带干粮,还要教会他们怎样使用猎枪。

”在这里我们必须抓住关键词“干粮”与“猎枪”,并搞清两者的关系,众所周知,猎手到森林中干粮带得再多,也有吃完的时候,只有会用猎枪才能保证不挨饿。

从这点讲“猎枪”比“干粮”要重要得多。

就大学生来说, 掌握学习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再引申一下,从长计议比只顾眼前更重要。

(三)、从辨明关系入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阅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

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

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

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

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

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

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据此可立意为: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

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

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再看一则材料: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

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

据此,我们可立意为:

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就此立意即可。

(四)、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把握材料中是褒是贬。

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

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

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

二、多则材料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有时是一题多材。

材料多,寓意广,提炼中心时必须顾及各则材料中的“共性”,否则便会顾此失彼,不能周全而偏离题旨。

“共性”如何找?

可先分析各则材料中蕴含的道理,然后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由表及里,深入底蕴,提炼出各则材料共同的中心。

如下面三则材料:

1.夜莺正唱得欢的时候,一只鹫猛扑下来,说道:

“鸣叫得这样悦耳动听的鸟儿,吃起来味道一定好极了。

2.听说某地有一个大和尚,曾同友人一起登楼观江景。

友人问:

“江上的船究竟有多少?

”和尚闭目答道:

“只有两条,一条装着名,一条装着利。

3.有些青年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后就心灰意冷,消极埋怨;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动辄说道:

“我算看透了。

初看三个材料各自独立,没有什么共同之处,难以用一个中心统摄三个材料;但细细想来,异中也有相同的地方:

鹫的猜想凭主观臆断,和尚为名利障目、武断下结论,有些青年更是思想片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因此三个材料的“共性”是思想方法片面。

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往往容易找到“共性”,因为哲学是最概括的。

有些材料表面上是对立的,但都统一在一个共同的话题之中,找到统一点,也就找到了聚合点,议论的中心就可确立了。

如: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材料“1”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环境对人的影响;材料“2”说明人可以不被环境影响。

两则材料虽然对立,但都统一在“人与环境”这个话题之上,“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两则材料的中心。

对于多则材料,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即“共性”的东西,综合考虑,这样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但最佳结合点未必就是立意,议论的角度可结合论题的现实意义去考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针对性强,有时代气息,也会有一定的深度。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

不能另搞一套。

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

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附:

2006年全国卷(乙卷)优秀作文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

“何枝可依?

”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

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

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物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

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敢于拼搏,乐于学习的精神固然值得赞赏,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这篇满分作文立意准确,事例典型,富有文化意蕴。

  一、本文根据题目材料准确提炼出“认清自己,勇于拼搏”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议论。

文中,为突出主旨,作者多次点题,确保了文章中心鲜明,体现了考场作文的根本要求。

  二、事例典型,层次清晰。

为论证主题,作者精心选择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等中外名人事例为论据,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论证,使得文章内容充实丰满。

  三、文章根据材料中“乌鸦”意象展开联想,引出曹操名句,并由此再次联想,反复咏诵,由开头“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疑问引发思考,到最后的“绕树三匝,此枝可依”,做出有力的回答。

诗句的巧妙引用、活用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基础

等级

内容充实

围绕“认清自己,勇于拼搏”,多方举例,论证有力,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结构完整

文章开篇结尾均以曹操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为中心,由问到回答,首尾照应,中间举三例进行论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发展

等级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能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对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进行了全面的揭示,透过现象挖掘出了本质。

有文采

句式灵活,善于引用

文章语言简练,善用短句,对诗句的引用能做到灵活、变化,内蕴深厚。

两棵花 

庭内有棵花。

之所以称为一棵花,是因为那是棵高大的槐树,高高大大地立在蓝天下,清清爽爽地撑开一片天地来。

清晨的雾太浓,花便一嘟噜一嘟噜地拥着、挤着。

花气太浓,浓成馥郁的白,又一丝丝、一缕缕浸润在澄澈的风中,松疏有致地垂落下来,叮叮当当地摇成阳光中薄的风铃。

这样美的花,每年三月惹起多少孩子的欣悦与向往。

然而,我的小表妹乐乐说:

“我也要种棵花。

“那乐乐要种什么花呢?

”我逗她。

她在院中巡视一番后,指着角落里一个土灰的花盆说:

“喏,就它了。

我一看,差点笑倒。

那是盆半死不活的文竹,被妈妈弃置一旁。

且莫说那细瘦绵软的茎,琐碎细小的叶和有气无力的精神,单只文竹能不能开出花来,就够我的小表妹琢磨的了。

“不可能。

你要知道文竹是文竹,槐树是槐树,文竹永远成不了花。

”乐乐板着小脸,一声不吭,独自一人呼哧呼哧地把它搬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从此,窗外是妖娆的槐树,窗内是病恹恹的文竹。

春天过去了。

杨树依依,细草茵茵,纸鸢飘飘,孩童笑闹。

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制定养花计划,严格执行,决不偷懒。

夏天过去了。

荷香阵阵,虫鸣声声,处处花繁,枝枝叶茂。

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爱花护花,松土浇水。

秋天过去了。

秋风瑟瑟,落叶层层,果实累累,稻香撩人。

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对花谈心,望花成痴。

冬天过去了。

白雪皑皑,琼枝树树,万物寂寂,齐家欢聚。

只有我的小表妹,对花相坐,两相陪伴。

又是一年春来到。

乐乐的花没养成,人却病倒了。

二妈对我说:

“真是的,养什么劳什子花,文竹要能成花,还不成了笑话?

”无语。

我去看她时,正是那三月槐花盛。

我怕她难过,便想拉上帘子。

她喊道:

“别拉别拉,姐姐,去把我的文竹抱来。

”依言而行。

她指着文竹说:

“好看不,我的花?

”我心想,哪有什么花?

莫不是烧糊涂了?

她又指着刚发的芽尖说:

“这不是花?

”只见茎尖处将开未开,似绽未绽,一丝丝绿意从中心沁出——真的是花吗?

当真是花!

我眼中一热,抱住她说:

“是花,文竹和槐树,是两棵一样美的花。

窗外窗内,暗香浮动。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雅致的散文,写得很有意韵,表现出相当高的写作水准,而且是在紧张的高考时刻完成的,实在难得!

应该说,文章是切合题意的。

看到高大的槐树开满花朵,小表妹也想养花,但她要养的却是不能开花的文竹,其结果会怎样呢?

文末描写文竹“茎尖处将开未开,似绽未绽,一丝丝绿意从中心沁出——真的是花吗?

当真是花”,“文竹和槐树,是两棵一样美的花”,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升华文意,别有洞天。

文中叠词的大量运用,有效地增添了语句的音韵美,这也是一大亮点。

总之,此文固然没用一个字点及试题提供的材料,但我们不难发现,它没有脱离材料的含意构思行文,可以说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当他逝去的时候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缶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我,太子丹奉觞端酒为他饯行,临别之时,他突然深深一拜,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地说:

“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走在去秦国的路上,荆轲的思维极为烦乱,以往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他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思绪一下子飞回到往日的时光中……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赵国、魏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虎狼之师的秦军,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声泪俱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免于兵戈之祸,我下决心苦练剑法,闭门谢客,每日练至晚上二更,闻鸡起舞,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

田光先生曾劝阻我说,不要以卵击石,况且秦王武艺颇高,身犯险境,事情如果办不成,反而让人耻笑!

但为了燕国的百姓,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加快了步伐,急忙赶路。

  秦王政在诸侯中以凶暴闻名于世,又自负先祖强大的基业,鲸吞六国,而他本人武艺精湛,根本就没有把天下的群雄放在眼里。

他听说燕使带来了燕国降书、降表,于是他带长剑,盛气凌人地端坐于朝堂之上,等候着荆轲的到来。

  荆轲上前,心平气和地翻着地图,一点一点地向后翻着。

  也许弱者永远摆脱不了被命运戏弄的命运。

  当图穷匕首见时,荆轲忙上前抓住利刃,朝着秦王猛刺,双方一场生死搏斗就此展开,殿上的秦国武士怒吼声没有使荆轲退缩胆怯,秦国大臣百般阻挠也未能使他有半点分心,但秦王仗着长剑终于将荆轲打败,伤痕累累的荆轲临死之前,使出全身力气,把匕首投向了自己的强大敌人。

英雄长叹一声,含恨而死。

  后人对荆轲此行的做法往往褒贬不一,但有个叫司马迁的人,把荆轲的事迹列入了《史记》,原因很简单,荆轲挑战强者的勇气令人钦佩:

他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他虽败犹荣。

  赏析本文角度新奇,故事曲折,语言精练。

  一、文章选择荆轲作为写作的主要人物,并且能精确地表达主题,给人以新奇之感。

有创新意识。

  二、文章围绕人物精心描写,通过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等描写方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强者的英雄形象。

  三、文章语言十分精练,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很讲究用词的俭省,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情。

如“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声泪俱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一句就蕴含了众多情结。

  围绕“勇于挑战强者”,采用叙事手法精心描写,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的英雄形象——荆轲。

作为记叙文,文章情节完整,过渡自然,结尾段以后记形式点名主题,结构清晰。

尽管“荆轲”的故事已经在高考中被许多考生使用过,但本文的切入点仍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老素材写出了新鲜感。

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借鉴了古文的一些特点,词汇丰富,文雅蕴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

此外,文章多用短句,描写细致入微,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得很好。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58分文)

河北一考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位置才造就了生命的极致;小桥流水,蝉吟虫唱,斗转星移,珍器古玩,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才创造了美景奇观;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池塘边的芦花,因为选择了价值才成就了美名的享誉,同样,任何事物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只乌鸦羡慕老鹰漂亮的俯冲抓小羊的动作,自己也模仿老鹰的动作拼命练习,过了几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就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背上,想完成老鹰那样完美的动作,然而,它的身子太轻,爪子也被羊毛缠住,翅膀的力量还没有足够大,以至于被牧羊人抓住,它不但没有抓住小羊,反而被别人掌握住了生命,乌鸦盲目的模仿演绎了一场悲剧。

从古至今,此类事件层出不穷。

古有邯郸学步者,看到别人走路姿势优美,便煞费苦心,细心钻研学习他人。

殊不知,他根本不适合,最终落得不仅没有学会别人的步态,而且忘了自己当初的走姿,岂不可笑可悲!

丑陋的东施,一心想拥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然而却无能为力。

一日偶见西施捧腹,面有难受之色,但表情甚是可爱,于是,学习西施,结果弄得自己更加丑陋,人们都厌恶她的样子……

现代社会依然如此,没有刘德华的帅气,张国荣的迷人,硬要摆个酷姿,理个酷头,弄得自己简直不堪入目。

更有甚者,拿着张含韵的“酸酸甜甜就是我”修饰自己,更是让人受不了。

因为他们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所以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泰山奇,华山险,黄山绝,峨眉秀,玫瑰芬芳,百合秀丽,因为它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你有芙蓉如面柳如眉,我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是大家闺秀,温文尔雅,我是小家碧玉,同样秀丽;你驰骋政坛,跃马商场,我琴棋书画,天下奇绝……

我们各自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才能把自己变成最好的。

简评:

文章一开头就用排比手法提出文章的论点:

“不要盲目模仿,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然后根据联系所给材料分析自己的观点,文采斐然、言约意丰。

该文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做到选材古今结合: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苦学刘德华、模仿张国荣,可谓材料翔实,说理充分。

文章在结尾处点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使文章结构完整,束结有力。

(刘志刚)

题意(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

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

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

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有一张出色的由黑檀木制成的弓。

他用这张弓射的又远又准,因此非常珍惜它。

有一次,他仔细观察它时,说道:

“你稍微有些笨重!

外观毫不出色,真可惜!

——不过这是可以补救的!

”他思忖:

“我去请最优秀的艺术家在弓上雕一些图画。

”于是他请艺术家在弓上雕了一幅完整的行猎图。

“还有什么比一幅行猎图更适合这张弓的呢!

”这个人充满了喜悦,“你正应配有这种装饰,我亲爱的弓!

”说着,他就试了试;他拉紧了弓,弓却断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了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

“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

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要写成诗歌)。

提示:

多则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必须对所给的两则材料进行分析,理解材料之间的关系,全面透彻地把握所给材料的有效信息,才能确保审题与立意的准确,使写作顺利进行。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文革”中,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

他笑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