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2735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推荐作品 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

导学目标 《方山子传》: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大铁椎传》:

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提高学生自学古文的能力,学会质疑,也要学会总结和归纳。

2.体会大铁椎的英雄形象,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文中的侠义精神。

课内自主学习

一 文化常识

1.魏禧(1624~1681),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

明亡后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

清初,人称魏禧、汪琬和侯方域为散文三大家。

魏禧与兄长魏际瑞、弟弟魏礼,都善写文章,世称“宁都三魏”。

魏禧的诗有深沉雄浑之风,可见于他的《读〈水浒〉》《卖薪行》等。

2.背景解读

(1)《方山子传》:

元丰三年(1080),陈慥听说苏轼被放逐而相迎于途中,以后来往频繁。

据苏轼自己统计,在黄州四年,他“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详见《岐亭五首》)。

两人感情至深,故苏轼于元丰四年(1081)写下了这篇散文。

苏轼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

但他以诗文遇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辞,语多深婉。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

(2)《大铁椎传》:

本文是一篇传记。

作者因为不知道那个人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代替。

文中以细腻生动的手法,刻画了一位有识见、有气节、精武艺、识文墨,使用铁椎的大力士的“异人”形象,描写出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本可大有作为,在当时却所遇不合,无用武之地,只能去与响马决斗的可悲境遇,透露出作者对明朝亡国君臣的不满,抒发了他的亡国之痛,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起来“抗清复明”的爱国思想。

3.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天文与历法

(一)

(1)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等。

(2)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依次为:

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3)十二时辰计时法,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二古诗文基础

方山子传

1.字音识记

①遁于光黄间(dùn)

②方山子亦瞿然(jué)

③方山子傥见之欤?

(tǎnɡ_yú)

④故人陈慥(zào)

2.通假字

(1)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2)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3)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4)方山子傥见之欤(“傥”通“倘”,或许)

3.词语解释

(1)闾里之侠皆宗之  闾里:

乡里 宗:

尊奉

(2)折节读书折节:

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3)然终不遇不遇:

没有被赏识

(4)方山子亦瞿然瞿然:

吃惊注视的样子

(5)挟二矢矢:

(6)精悍之色精悍:

精明强干

(7)往往阳狂垢污垢污:

肮脏污秽

4.古今异义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

媳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古义:

在马背上

今义:

立刻、立即

(3)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古义:

任职

今义:

投身到(事业中去)

(4)然终不遇

古义:

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

今义:

没有遇到

(5)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古义:

遗留下来的样子

今义:

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

5.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

(1)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年)

(2)闾里之侠皆宗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尊崇)

(3)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4)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庵居蔬食(名词作状语,庵,在庵中;蔬,用蔬菜)

(6)亦足以富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安乐)

(7)方山子怒马独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奋起)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也,表判断)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应为“为何”)

②鹊起于前(状语后置,应为“鹊于前起”)

③呼余宿其家(状语后置、省略句,应为“呼余于其家宿”)

(3)省略句

见方山子从两骑(“见”前省略主语“余”)

大铁椎传

1.字音识记

①铁椎(chuí)②言讫不见(qì)

③吹觱篥(bì_lì)

2.通假字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通“叩”,询问)

3.词语解释

(1)不知何许人许:

处所,地方

(2)工技击工:

擅长

(3)貌甚寝寝:

丑陋

(4)饮食拱揖不暂去拱揖:

拱手作揖

(5)语类楚声类:

(6)言讫不见讫:

完结,终了

(7)方期我决斗某所期:

约定

(8)省兄河南省:

探望

(9)引之长丈许引:

拉开

4.古今异义

(1)子灿见窗户皆闭

古义:

窗子和门

今义:

窗子

(2)宋将军……力请客

古义:

请求客人

今义:

请人吃饭、看戏等

5.一词多义

6.词类活用

(1)不冠不袜(名词作动词,戴帽,穿袜)

(2)夺其物,故仇我(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仇)

(3)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感到痛快)

(4)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名词作状语,从四面)

(5)客奋椎左右击(名词作状语,从左右)

(6)但观之,慎弗声(名词作动词,发出声音)

7.特殊句式

(1)客则鼾睡(于)炕上矣(省略句)

(2)吹觱篥数声(定语后置句,应为“吹数声觱篥”)

(3)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定语后置句,应为“二十余骑贼四面集”)

(4)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北平陈子灿(于)河南省兄”)

(5)尘滚滚东向驰去(介词宾语前置句,应为“向东驰去”)

三古今对译

方山子传

郭解:

二人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④闾(lǘ)里:

乡里。

闾,名词,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⑤宗:

尊奉。

⑥壮:

长大成人。

⑦折节:

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

⑧以:

介词,凭借。

⑨驰骋:

动词,骑马奔跑,这里指一展抱负。

⑩终:

副词,终究、最终。

⑪遁:

动词,隐居、隐遁。

⑫岐亭:

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⑬⑭庵、蔬:

名词作状语,在庵中、用蔬菜。

一说“居庵食蔬”。

⑮闻:

动词,往来。

⑯莫:

否定代词,没有人。

⑰著:

动词,戴。

⑱方耸而高:

形方而突起。

段解:

直接叙述,简单介绍方山子生平,并说明主人公得此称号的缘由。

段解:

细节描写,写他乡遇故知。

段解:

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最后对方山子何以成为隐士表示疑惑不解。

段解:

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强调他隐居来此必有缘故。

段解:

暗示方山子隐居的原因。

大铁椎传

段解:

以陈子灿的所见所闻引出大铁椎其人。

段解:

细述大铁椎的相貌举止,突出他的与众不同。

段解:

以陈子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写大铁椎的奇异之处。

段解:

写大铁椎离开前带宋将军看他与强盗的决斗。

段解:

写大铁椎与强盗决斗的场面和离去的情景。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二|文本探究

方山子传

1.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

我的答案:

 

 

提示:

(1)生活道路不同常人,一生前侠后隐。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2)生活态度独特。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所著帽,方耸而高。

(3)行为作风大气洒脱。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2.“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侠”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

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我的答案:

 

 

提示:

(1)“侠”体现在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2)为何要隐: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他虽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故退隐以明志。

大铁椎传

1.本文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民间高人?

我的答案:

 

 

提示:

(1)大铁椎是一位武功高强、行侠仗义的侠客。

他言必信,行必果,重承诺,轻死生;武功高强,锄强扶弱;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出入于生死线上,显威于刀光剑影之间;一旦功成,飘然身退。

(2)文章层层设疑,着力渲染出大铁椎这个“异人”有四个怪处:

一怪,来历不可考;二怪,武器片刻不离身;三怪,着装朴素却腰多白金;四怪,行踪诡秘。

他也是个奇人,一奇,力大威猛又身手轻灵,武功高强,神乎其神!

二奇,自发杀强盗,孤身一人力敌百人,勇猛无匹。

2.大铁椎说了三次“吾去矣”,讨论这句话与大铁椎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我的答案:

 

 

提示:

第一次“吾去矣”,意在突出大铁椎武艺高超,迅若飞仙。

第二次“吾去矣”,点明大铁椎的志向是远大的。

第三次“吾去矣”,说明大铁椎威猛十足,实战骤捷,而且这一次他走后“不复至”,有一种浪迹天涯的意味。

三次“吾去矣”刻画出大铁椎鲜明的性格特点,有画龙点睛之妙。

教材迁移讲练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

(一)

对于试卷选用的文言传记文章,可以这样说,以下这些词每次考试的选文都会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时甚至是直接的设题对象。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多多积累,并结合具体语境,比如搭配、词性等情况灵活应变,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此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这类词语很多,科学的方法是,只看自己不知道的,知道的就略去不管,就会少很多。

1.描写人物性格的词语

①表示个性的:

耿(忠诚)、仁厚、矜(庄重)、耿介(刚直)、刚毅、周密(周全细密)、宽厚、正直、梗(正直)、鲠(直,梗直)、骨鲠(正直,刚强,如“骨鲠之臣”)、鲠切(刚正率直)、聪、慧、木讷、佞(善辩,巧言谄媚)、诈、阿谀、谄、谲(欺诈,玩弄手段)。

②表人物品行的:

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③和性格品行有关的词语

至性:

性情淳朴

冲虚:

淡泊虚静

2.与科举有关的词语

贡举、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3.表主管的:

知、典、主。

4.与水利有关的:

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堤坝)。

5.①与粮食有关的:

粟、黍、禾、谷、稻、菽(豆类)、稼穑(耕种收获)、耕耘、稔、熟、刈、籴(买入)、粜(卖出)、廪、荒、欠收。

稔:

庄稼成熟。

刈:

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

米仓。

荒:

荒年,收成不好。

②表粮食丰收的:

丰、饶、赡(富足)、足、给。

③表食物的:

糗(干粮,炒熟的米或面)、馔(饭食)、肴、膳(饭食,进食)、羞(同“馐”,美味的食品)、蔬、果。

④表饱饥的:

饱、饥、饿、馁、馑。

饥:

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

蔬菜和野菜吃不上。

连用时饥和馑无区别。

6.表俸禄的:

俸、禄、秩、饷。

7.表违背的:

牾(wǔ,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

——《汉书·严延年传》)、忤、逆、倍(背)

8.表揭发的:

劾(揭发罪状)、讦(jié,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

攻讦、告讦)、揭、短(指摘缺点,揭发过失)。

9.表害怕的:

畏、惧、惮、骇、患。

10.表嫉恨的:

恶、厌、憎、衔(恨,怀恨)、怨、患、疾、恨、怒、诅(求神加祸于别人)、害(嫉妒)。

11.表暗中的:

阴、间、密。

12.表诬陷的:

中、谮、诬。

13.表朝见的:

朝、觐。

14.与京城有关的:

禁、阙、畿、京、京畿。

15.与皇帝有关的:

上、帝、祚(帝位)、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16.表责备的:

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7.表宽容的:

容、贷、恕、宽。

18.表喜乐的:

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9.表哀怒的:

怒、愤、恼、忿恚(huì)、涕泣、骂、责、诟(骂)。

戾:

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

①耻辱;②骂。

忿:

愤怒,怨恨。

恚:

恨、怒。

20.表监狱的:

囹圄、狱。

21.表拜访的:

造、过、访、谒(进见、拜访)、顾。

22.与马匹有关的:

马、驹、厩、策、羁、辔、逸(跑)、驭、御、驾、辕、辙。

23.表行动的:

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4.表死亡的:

(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25.表断案的:

案(同“按”,查办)、收、录、执(抓捕)、贷(饶恕)、假(宽免)。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

到,去。

2.劝:

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

考核、督促、征收。

例:

是岁,始课徐州侨民租。

——《宋书·孝武帝本纪》

4.风、化:

教育感化。

5.按、案:

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

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

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

举报,检举,揭发。

9.白:

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闻:

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1.折:

指斥,指责,驳斥。

例:

面折廷争。

意为直言敢谏。

12.让:

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3.党:

偏袒,伙同,包庇。

14.矫:

假托,假传。

15.质:

作人质;抵押。

16.次:

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7.输:

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而来。

18.当:

判刑,判罪。

其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19.坐:

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0.多:

赞扬,欣赏。

21.少:

批评,轻视,看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