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3557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docx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校级联考】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最新】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叙述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钢铁腐烂,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酒精挥发,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煤气燃烧,稀有气体用作焊接保护气

D.活性炭去除冰箱异味,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B.

过滤

C.

加热液体D.

熄灭酒精灯

3.取四朵用石蕊试剂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操作,能够观察到纸花变红的

A.

喷石灰水B.

直接喷水C.

直接放入CO2中D.

喷水后放入CO2中

4.下列用分子的观点对常见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常见现象

解释

A

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很小

B

敞口容器中的酒精逐渐减少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

水银温度计中的液柱热胀冷缩

分子间有间隔

D

CO和CO2的性质不同

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A.AB.BC.CD.D

5.“绿水有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

A.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防止水体污染

B.分类回收垃圾,促进资源再生和利用

C.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

D.大力开发和使用风能、太阳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6.安全炸药三硝酸甘油酯(C3H5O9)发生爆炸的反应方程式为4C3H5N3O9

12CO2↑+10H2O↑+6X↑+O2↑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N2B.NOC.N2OD.NO2

7.已知化学反应:

X+YSO4═Y+XSO4,根据此反应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

A.X的金属活动性比Y强B.Y的金属活动性比X强

C.X一定是金属铁D.Y一定是金属铜

8.鉴别下列各组物质,选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

一氧化碳

B.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紫色石蕊

C.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D.羊毛与腈纶

点燃闻气味

9.下列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B.

C.

D.

10.为比较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X>Y>Z

B.Z>Y>X

C.Y>X、Y>Z

D.X>Y、Z>Y

11.根据你现在所学的初中化学知识,下列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就得以实现的是(  )

A.

B.

C.

D.

12.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饱和溶液从

降温到

,一定有晶体析出

C.

时,甲和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二、填空题

13.“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你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燃料和食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下面是人类大规模使用燃料的大致顺序:

木柴→木炭→煤→石油、天然气.

①上述燃料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______;这些化石燃料属于______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②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如______.(举一例)

(3)节假日或双休日,去郊游野炊实为一大快事.

①对野炊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餐具最好是导热性好,不易破碎的材料制的,你准备带的餐具是用:

______制的;(填字母)

A金属B陶瓷C塑料

②在“灶”上悬挂野炊锅时,应调节野炊锅到合适的高度.你觉得原因可能是______;

③在引燃细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

三、实验题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请结合下列图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仪器的名称是: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取较纯的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3)小阳欲制取并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请从上图A~G中选择最佳的装置进行组合,整套装置的导管口连接顺序是b→_________(填接口序号)。

(4)小李用锥形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做趣味实验,他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压到锥形瓶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

四、科学探究题

15.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设计实验)

(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延伸)

(3)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______。

16.

(1)天然气作为燃料已进入千家万户,天然气属于______(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如果它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2)(提出猜想)生成物中一定有______(填化学式),可能有CO2和CO。

(3)(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将燃烧生成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验证猜想。

(现象与结论)①观察到A中______,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2。

②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③观察到D中粉末由黑色变成______色,证明混合气体中有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交流与讨论)小武认为:

从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推断出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那么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

为了得到更可靠的结论,同学们建议在B、C之间连接一个与A相同的装置,则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5)小文则提出:

从环保的角度看,此装置有一个不足之处,你认为是______。

(6)(解释与应用)日常生活中厨房里的燃气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CO,人吸入较多CO会发生中毒,中毒的原理是CO与人体血液中______结合使它失去输氧功能,因此厨房里要注意经常开窗通风透气,防止发生中毒事故。

五、计算题

17.小明同学在学校实验室找到一瓶没有标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盐酸,为确定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现取10.0g碳酸钙于烧杯中,滴入50.0g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得到55.6g溶液(注:

忽略CO2的溶解性)。

(1)产生CO2的质量是______;

(2)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六、流程题

18.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少量木炭粉,实验室从该混合粉末中回收铜的方案如下。

请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稀硫酸的溶质是H2SO4,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

(2)固体B所含的物质是________(填物质化学式),溶液A加入过量铁粉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任写一个)。

(3)检验得到的铜是否含铁粉的的操作是__________。

(4)途径2与途径1比较,途径2优点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钢铁腐烂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氢氧化钙能和显酸性物质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稀有气体用作焊接保护气,是因为稀有气体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活性炭去除冰箱异味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因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2.C

【详解】

A、用试剂瓶向试管内倾倒液体时有以下注意事项:

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A错;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尖嘴部分要紧靠烧杯内壁,故B错;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是:

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夹试管时从底部往上套,套到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故C正确;

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D错。

故选C

3.D

【解析】

石灰水显碱性,遇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故A选项错误;水显中性,遇紫色石蕊溶液不变色,故B选项错误;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不显酸性,遇紫色石蕊不变色,故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故D选项正确。

4.C

【详解】

A、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敞口容器中的酒精逐渐减少,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空气在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C、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是因为原子的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CO和CO2的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5.A

【详解】

A、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影响粮食安全,建议不合理;

B、分类回收垃圾,可以节约资源,建议合理;

C、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能节省能源,建议合理;

D、大力开发和使用风能、太阳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可以保护空气,保护环境,节约化石燃料,建议合理。

故选A。

6.A

【分析】

由4C3H5N3O9

12CO2↑+10H2O↑+6X↑+O2↑可知:

反应物中有12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12个氮原子和36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12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36个氧原子,另外有6个X分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规律可知:

反应物中的12个氮原子全部进入了6个X分子中,每个X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

根据气体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可知X的化学式为N2。

故选A。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的规律可以得出X的化学式。

7.A

【解析】

【详解】

A、由方程式可知,X能将Y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了X的金属活动性比Y强,故A判断正确;B、由上述分析可知,Y的金属活动性比X弱,故B判断错误;C、X可能是金属铁,故C判断错误;D、Y可能是金属铜,故D判断错误。

故选A。

【点睛】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判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A

【解析】

A、氢氧化钠和澄清的石灰水都不能和一氧化碳反应,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符合题意;B、紫色石蕊遇稀盐酸变红色,遇到氯化钠溶液不变色,故紫色石蕊能鉴别盐酸和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C、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D、腈纶燃烧没有气味,羊毛燃烧时产生烧焦的羽毛味,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时发生的现象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鉴别,可以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等物理性质进行鉴别,也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根据不同现象进行鉴别。

9.D

【详解】

A、该反应的反应物均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的生成物均是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是化合物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D、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10.A

【详解】

X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X的活动性比氢强,Y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Y的活动性在氢的后面。

Y可与硝酸银反应,说明Y的活动性在银的前面;Z与硝酸银不反应,说明Z的活动性在银的后面。

所以应选A项。

11.B

【详解】

A、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H4→H2O能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就得以实现;

B、铁与盐酸、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是生成FeCl3,Fe→FeCl3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

C、Fe2O3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Fe与二氧化碳,Fe2O3→Fe能由一步反应实现;

D、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Cu→Cu(NO3)2能由一步反应实现。

故选B。

12.B

【详解】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甲物质饱和溶液溶液从t2℃降到t1℃,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正确;

C、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因为它们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而甲和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故选项错误;

D、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不是蒸发结晶,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不是蒸发结晶。

13.

(1)①煤、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②CH4+2O2

2H2O+CO2;

(2)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等(合理均可);

(3)①A;②用外焰加热;③有充足氧气。

【解析】

试题分析:

(1)①化石燃料是指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②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方程式是CH4+2O2

2H2O+CO2。

(2)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3)①结合生活实际可知,导热性好的材料是金属,故A项正确。

②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要用外焰。

③“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燃烧不充分,氧气不足。

考点:

本题考查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14.铁架台量筒AF2KClO3

2KCl+3O2↑e→d→h气球胀大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锥形瓶内的气压减小,外界气压大于锥形瓶内的气压,使气球胀大

【详解】

(1)根据常用仪器可知图中①、②仪器分别是铁架台、量筒;故答案为铁架台;量筒;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制取较为纯净的氧气时,由于是固体受热产生气体,所以应该选用加热制取氧气的装置,故选A装置;而较为纯净的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选F装置收集;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是2KClO3

2KCl+3O2↑;故答案为AF;2KClO3

2KCl+3O2↑;

(3)测定生成氢气的体积,可利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故选F装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故从e进d出;通过测定排出水的体积确定生成氢气的体积,所以还需选择G装置;故答案为e→d→h;

(4)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使瓶内的气体被消耗,压强变小,气球变大;故答案为气球胀大;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锥形瓶内的气压减小,外界气压大于锥形瓶内的气压,使气球胀大.

15.红2NaOH+H2SO4=Na2SO4+2H2O方案二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也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锌粒(或碳酸钠等)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分析】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

【详解】

(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只有酸过量时溶液呈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方案二正确;方案一中NaOH和H2SO4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钠和硫酸都能和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故生成沉淀不能证明酸过量。

(3)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选择的物质能与酸反应有现象,与氢氧化钠、硫酸钠都不反应就符合要求,故可选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实验现象及结论是若有气体放出,证明稀硫酸过量,反之稀硫酸不过量。

16.不可再生;CH4+2O2

CO2+2H2OH2O变浑浊干燥气体或吸收水分紫红或红CuO+CO

Cu+CO2除去或吸收CO2CO2+2NaOH=Na2CO3+H2O检验或确认CO2已经除尽没有处理尾气,会污染空气血红蛋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和气体的除杂方法,难度适中,要从物质的性质入手进行解答。

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观察到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2;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C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气体或吸收水分;

(3)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观察到D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证明混合气中含有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

Cu+CO2;

(4)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从E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推断出混合气体中有一氧化碳,必须将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完全除去,避免对检验一氧化碳的实验产生干扰。

所以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除去(或吸收)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2NaOH==Na2CO3+H2O;为了得到更可靠的结论,在B、C之间连接一个与A相同的装置,则该装置的作用是检验或确认CO2已经除尽;

(5)一氧化碳有毒,所以从环保的角度看,此装置有一个不足之处,是没有处理尾气,会污染空气;

(6)日常生活中厨房里的燃气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CO,人吸入较多CO会发生中毒,中毒的原理是CO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使它失去输氧功能。

17.

(1)4.4g

(2)14.6%

【详解】

解:

(1)产生的CO2的质量是:

10.0g+50.0g-55.6g=4.4g。

(2)设盐酸中氯化氢质量为x,

解得x=7.3g,

则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14.6%,

答: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4.6%。

18.+6Fe、CuFe+H2SO4

FeSO4+H2↑(或Fe+CuSO4

FeSO4+Cu)取得到的铜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或取得到的铜,用磁铁吸引,操作合理就得分)得到更多的铜(或使混合物中的铜元素全部回收)

【详解】

(1)H2SO4中,H的化合价为+1,O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设硫的化合价为x,则+1×2+x+(-2)×4=0,x=+6,所以硫的化合价为+6价,故填+6。

(2)根据反应流程及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固体B所含的物质是被铁置换出的铜和剩余的铁,其化学式为:

Fe、Cu,故填Fe、Cu;

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过滤后的滤液A中含有硫酸铜和剩余的稀硫酸,加入铁粉,硫酸铜和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

FeSO4+Cu,硫酸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H2SO4

FeSO4+H2↑,故填Fe+H2SO4

FeSO4+H2↑(或Fe+CuSO4

FeSO4+Cu)。

(3)检验得到的铜是否含铁粉的操作是:

取少量固体滴入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有气泡产生即为有铁粉,否则没有;或取得到的铜,用磁铁吸引,故填取得到的铜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或取得到的铜,用磁铁吸引,操作合理就得分)。

(4)途径Ⅱ与途径Ⅰ比较,Ⅱ的优点是直接除去木炭粉,简化了实验步骤,同时混合物中的铜加热后可以转化为氧化铜,且氧化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从而使最终制得的铜的量变多,故填得到更多的铜(或使混合物中的铜元素全部回收)。

【点睛】

反应后存在的物质,除考虑反应生成的生成物,还要考虑到反应中剩余的做反应物的物质的过量情况,如题目中判断固体B中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