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838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48.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1 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docx

实验1网络协议分析与仿真

协议分析实验

在此部分,设计了14个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基本涵盖了前面网络原理中介绍的各种协议。

学生使用附带的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完成这些实验,可以对网络协议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实验可以根据教学具体情况选做。

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

【实验目的】

掌握以太网帧的构成模式,能够识别不同的MAC地址并理解MAC地址的作用,了解网络故障分析仪的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类型】

综合型

【实验要求】

1、了解协议仿真编辑器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了解网络协议分析仪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学会使用协议仿真编辑器编辑以太网帧,包括单帧和多帧的编辑

4、学会观察并分析地址本中的MAC地址

5、学会分析以太网帧的MAC首部

6、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7、理解MAC首部中的LLC-PDU长度/类型字段

【实验原理】

(1)以太网首部

以太网目的地址

以太网源地址

帧类型

6

6

2

帧类型字段:

表示后面数据类型。

例如0x0806表示ARP请求或应答。

(2)太网帧的构成

46----1500字节

以太网首部

IP首部

协议(例TCP)首部

应用数据

以太网尾部

14

20-60

根据协议而定(TCP20-60)

4

(3)其他原理请参考教材: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局域网技术

【实验步骤】

一仿真机端

练习一:

运行ipconfig命令

1、启动网络协议仿真编辑器,选择“工具”菜单栏中的IPCONFIG项,观察ipconfig/all

命令下的运行结果,获得本机的主机名及以太网地址

2、在地址本中找到本机的信息

练习二:

单帧编辑并发送

1、打开协议仿真编辑器,在界面初始状态下,程序会自动新建一个单帧。

可以利用协议仿真编辑器打开时默认的以太网帧进行编辑。

此时在协议仿真编辑器的各部分会显示出该新帧的信息:

(a)多帧编辑器中显示:

新帧的序号(为1)、概要信息

(b)协议树中显示以太网MAC层协议

(c)单帧编辑器中显示新帧各字段的默认值

(d)十六进制对照表中显示新帧对应的十六进制信息

2、编辑以太网帧;

在单帧编辑器中编辑该帧,具体步骤为:

(a)填写“目的MAC地址”字段;

方法一:

手工填写。

方法二:

选择地址本某主机的MAC地址,复制并粘贴到目的MAC地址栏中,替换掉默认值。

(b)填写源MAC地址字段,方法同上;

注意:

仿真机可以仿真本机发送的MAC帧,也可以仿真另一台机器发送MAC帧,所以,源MAC地址字段可以填写本机MAC地址,也可以填写其他机器的MAC地址。

(c)填写“类型或长度”字段;

方法一:

双击该字段,更改默认设置,填写上一层协议类型值(十六进制表示);

方法二:

单击“类型或长度”字段,右端会出现一个下拉键头,点击该键头,出现下拉菜单,其中列出可选的上层协议类型,单击其中一个进行选择,该协议对应的十六进制值会自动填写;

3、单帧编辑器与十六进制对照表是联动的,观察十六进制对照表中该帧的信息;

4、选中单帧编辑器中的某一字段,该字段对应的十六进制值会相应地改变颜色;

5、点击工具栏或菜单栏中的“发送”,在弹出菜单上选择“按范围发送”或“自定义发送”,正确填写发送的范围后,选择“发送”按钮,发送该帧;

6、在监控机一端捕获新发送的帧并分析(捕获数据的方法参考本实验后半部分:

监控机端的实验步骤);

7、重新回到步骤

(2)类型和长度字段分别填写以下十六进制值:

(a)0800:

对应的上层协议是什么?

(b)0806:

对应的上层协议是什么?

(c)0100:

对应的上层协议是什么?

该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监控机端捕获该帧,捕获到帧的长度是多少?

分析原因。

(d)0001:

对应的上层协议是什么?

这样填写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

练习三:

编辑并发送帧序列

1、按照单帧编辑的步骤编辑多个帧;

2、对每一帧可以重新设置发送的时间间隔和发送的重复次数,如不设置,则采用默认值;

方法为:

点击某一帧左边的“+”,即可展开为两行,在第一行内填写此帧与其上一帧的发送时间间隔(单位:

ms默认值:

1000),展开项的第二行为设置此帧的重复发送次数(默认值为1)。

3、编辑好以后,发送帧序列;

点击菜单栏或工具栏中的“发送”按钮,选择弹出菜单上的“按范围发送”并编辑起始帧序号和结束帧序号

如果选择“自定义发送”则在“发送序号”面板中选择要发送的单帧序号,并根据需要修改发送时间和发送次数。

编辑完成后点击“发送”按钮,即完成帧的发送。

4、观察主界面底部“状态”栏中的各数据信息;

5、在监控机一端捕获数据并分析。

练习四:

编辑并发送mac广播帧

请同学们考虑mac广播帧的目的mac地址应该如何填写。

二监控机端

练习一:

捕获数据并分析。

切换数据采集器的按钮,将监控机通过主控设备接在局域网中。

1、启动协议详细解析功能,获得若干以太网帧。

对其中的5-10个帧的以太网首部进行观察和分析;

分析的内容为:

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上层协议类型。

2、以MAC地址为过滤条件捕获若干以太网帧。

如:

捕获源MAC地址为:

00-09-74-A5-6F-4C(选择地址本中的一个MAC地址)的帧

对每一帧的以太网首部进行观察分析;

分析的内容为:

源MAC地址;

目的MAC地址;

上层协议类型。

3、以本机MAC地址为过滤条件捕获相应的以太网帧(多个);

对其中目的MAC地址为本机MAC地址的以太网帧进行观察分析:

(a)这些帧的源MAC地址都是什么?

(b)对照地址本观察这些MAC地址对应的IP地址有何特点?

(c)说明:

为什么能收到来自这些源MAC地址的帧?

(d)将捕获到的以太网帧保存到文件中,文件名为:

实验一.zdt。

练习二:

学习监控机端其他的协议分析功能。

1、点击主机状况,观察分析结果信息。

2、点击会话状况,观察分析结果信息。

3、点击协议统计,观察分析结果信息。

4、点击性能状况,观察分析结果信息。

5、察看地址本。

【思考问题】

结合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在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中,MAC层的作用是什么?

2、帧在传送过程中每经过一个网络节点,MAC地址是否要发生变化?

为什么?

【实验结论】

 

实验二IP地址分类与数据包的组成

【实验目的】

理解IP层的作用以及IP地址的分类方式,掌握IP数据包的组成,理解子网掩码的作用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类型】

综合型

【实验要求】

1、学会根据IP地址的分类方式区分各类IP地址

2、掌握IP数据报的格式、长度以及各字段的功能

3、学会利用子网掩码确定IP地址的网络号、子网号和主机号

4、学会分析给定数据包的IP首部信息

5、学会手工计算IP校验和的方法

【实验原理】

(1)IP地址的分类:

A类

0

7位网络号

24位主机号

B类

10

14位网络号

16位主机号

C类

110

21位网络号

8位主机号

D类

1110

28位多播组号

E类

11110

27位保留

(2)各类IP地址的范围

类型

范围

A

0.0.0.0到127.255.255.255

B

128.0.0.0到191.255.255.255

C

192.0.0.0到223.255.255.255

D

224.0.0.0到239.255.255.255

E

240.0.0.0到247.255.255.255

 

(3)IP数据报格式:

1

16

17

32

4位

版本号

4位首部长度

8位服务类型

TOS

16位总长度(字节数)

客户

recv()

connect()

Socket()

send()

数据(回答)

数据(请求)

建立连接

服务员

数据处理

16位标识

3位标志

13位片偏移

8位生存时间(TTL)

8位协议标识

16位首部校验和

32位源IP地址

32位目的IP地址

IP选项

数据

图3-3-1IP数据报格式及首部中的各字段

(4)其他原理请参考教材:

第三章IP网络协议及技术

【实验步骤】

练习一:

运行ipconfig命令

1、启动网络协议仿真编辑器,选择“工具”菜单栏中的“IPCONFIG”项,观察ipcofig/all命令下运行的结果,获得本机的IP地址及子网掩码:

2、分析本主机属于哪一类IP地址,网络号和子网号分别是什么。

3、利用本机的IP地址及子网掩码,找到地址本中与本机属于同一子网的主机。

练习二:

运行netstat命令

Netstat用于显示与IP、TCP、UDP和ICMP协议相关的统计数据,一般用于检验本机各端口的网络连接情况。

1、在DOS命令行方式下运行:

netstat–r显示本机路由表。

记录本机的缺省网关的IP地址。

2、在DOS环境下运行netstat–s,观察IP协议部分,查看本机已经接收和发送的IP报文个数。

练习三:

运行Ping命令

A:

在地址本中选择与本主机在同一子网中的另一主机的IP地址(假设为:

X.X.X.X);

1、在DOS命令行方式下运行:

pingX.X.X.X

2、在监控机端捕获数据,观察记录每一帧的MAC层的源、目的MAC地址和IP层的源、目的IP地址。

3、对照地址本中的记录,分析捕获数据的MAC地址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

B:

这个实验要求不同网段的两个小组密切配合。

在地址本中选择与本主机属于不同子网的另一主机的IP地址(假设为:

Y.Y.Y.Y);

1、在不同网段的两台主机的DOS命令行方式下运行arp–d分别清除ARP高速缓存中的内容。

然后运行ping命令:

pingY.Y.Y.Y

2、在监控机端捕获数据,观察记录每一帧的MAC层的源、目的MAC地址和IP层的源、目的IP地址。

3、对照地址本中的记录,分析捕获数据的MAC地址与IP地址是否具有对应关系。

C:

比较A、B两个实验的实验结果,分析二者有何不同,为什么?

练习四:

编辑并发送IP数据包

1、打开协议仿真编辑器。

2、填写该帧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字段;

注意:

当目的主机与本机不在同一子网中时,目的MAC地址字段该如何填写,才能保证帧能够到达目的地?

3、填写该帧的以太网协议首部:

“类型或长度”字段值为:

0800(即IP协议的类型值)或者选择下拉菜单中的IP协议,此时:

(a)协议树上将显示上层协议类型为“IPV4”,点击左端的“+”将该层协议展开,会看到IP协议的各个字段;

(b)点击协议树上的“IP”协议或者点击单帧编辑器右下方的“下一步”,在单帧编辑器中会出现IP层各个字段及其默认值;

4、写IP协议头信息:

(a)源IP地址;

注意:

仿真机可以仿真本机发送的IP数据包,也可以仿真另一台机器发送IP数据包,所以,源IP地址字段可以填写本机IP地址,也可以填写其他机器的IP地址。

(b)目的IP地址:

从地址本中选择一主机的IP地址并填写;

(c)填写“版本号”(正常值:

4);

(d)首部长度(无可选项的情况下为5,即20个字节);

(e)服务类型;

(f)总长度字段(该值为IP首部长度加上数据部分的长度);

(g)标识字段;

(h)标志字段;

(i)生存时间;

(j)协议字段,即上层协议类型(6为TCP,17为UDP,1为ICMP);

(k)首部检查和,当上述各字段值均填写完毕,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计算首部检查和的值:

方法一:

手工计算。

首先把“首部校验和”字段置为0;然后,对IP协议头中的每个16比特进行反码求和(整个首部看成是由若干个16比特的字组成),然后取反,结果即为该字段的值。

方法二:

利用协议仿真编辑器计算,其步骤如下:

①首先把该字段置为0;

②在十六进制对照表中找到IP协议头对应的部分(通过点击IP协议的第一个字段和最后一个有效字段来确定范围),并把该部分选中;

③点击鼠标右键,选择弹出菜单中的“计算校验和”;

④将得到的值填入单帧编辑器中首部检查和字段。

5、要发送多个IP数据包,可重复上述步骤,并可在多帧编辑器中设置每一帧的发送次数和发送每帧的时间间隔;

6、工具栏或菜单栏中的“发送”,在弹出菜单上选择“发送”按钮,发送帧序列;

7、控机一端截获数据包并分析。

练习五:

观查分析IP会话状况。

1、在监控机端选择“会话状况”,察看其中的IP会话状况统计结果。

2、捕获大量IP数据包,分析其中的IP会话状况。

步骤为:

(a)切换数据采集器上的按钮,将监控机连接到主控设备上。

(b)以IP协议为过滤条件,显示捕获的IP数据包,分析其中的IP会话状况。

(c)将捕获的IP数据包保存到文件:

实验二.zdt。

【思考问题】

结合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所用仿真机的IP地址是什么?

子网掩码是什么?

该机器属于哪类IP地址?

网络号和子网号、主机名分别是什么?

2、分析地址本中所有的IP地址,说明实验环境中所有机器(除服务器外)的子网划分情况。

3、IP数据包在从源主机出发到达目的主机的过程中,IP首部中的IP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字段是否发生变化?

4、打开浏览器IE,访问国外某站点,如在地址栏中写入:

(美国的微软主页地址,IP地址为216.65.41.184),并回车。

在监控机一端截获这一过程仿真机发送的数据包,然后进行分析:

(a)所发送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是否为216.65.41.184?

(b)如果不是,是什么?

分析产生这种情况原因。

【实验结论】

实验三IP地址转换协议:

ARP

【实验目的】

1、理解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

2、掌握ARP协议的作用和格式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类型】

综合型

【实验要求】

1、理解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

2、掌握ARP协议的作用

3、掌握ARP协议的工作原理

【实验原理】

1、ARP请求或应答的分组格式

硬件类型

协议类型

硬件长度

协议长度

操作

发送方首部(八位组0-3)

发送方首部(八位组4-5)

发送方IP地址(八位组0-1)

发送方IP地址(八位组2-3)

目标首部(八位组0-1)

目标首部(八位组2-5)

目标IP地址(八位组0-3)

字段说明:

硬件类型字段:

表示硬件地址类型,例如:

1表示以太网。

协议类型字段:

表示要映射的协议类型,例如0x0800表示IP地址,0x0806表示ARP请求或应答。

操作字段:

共有四种操作类型,1表示ARP请求,2表示ARP应答,3表示RARP请求,4表示RARP应答

2、其他原理请参考教材:

第三章IP网络协议及技术

【实验步骤】

注意:

在没有强调在‘监控机’一端操作时,以下操作均是在仿真机上进行的

练习一:

仿真发送ARP请求报文

1、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arp–d命令,清空ARP高速缓存

2、编辑并发送ARP请求帧

(1)打开协议仿真编辑器。

(2)填写该帧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字段;

(a)源MAC地址可以为本机的MAC地址,也可以仿真其他主机发送ARP请求报文,此时填写的MAC地址为另一台主机的MAC地址,MAC地址可根据主机名在地址本中获得;

(b)目的MAC地址:

这里要注意分析对于ARP请求来说,目的MAC地址应该是什么?

(3)填写“类型或长度”字段值为:

0806(即:

ARP协议类型值)或者选择细下拉菜单中的“ARP”协议,此时:

(a)协议树上将显示上层协议类型为“APR”,点击左端的“+”将该层协议展开,会看到ARP协议的各个字段

(b)单击协议树上的“ARP”协议或者点击单帧编辑器右下方的“下一步”,在单帧编辑器中会出现ARP层各个字段及其默认值

(4)填写ARP协议头信息:

(a)硬件类型:

(以太网地址)

(b)协议类型:

(要映射的协议地址类型为IP地址类型)

(c)硬件地址长度:

(d)协议地址长度:

(e)操作字段(APR请求为1,ARP应答为2,RARP请求为3,RARP应答为4)

(f)发送方MAC地址:

(g)发送方IP地址:

为所选择源主机的IP地址;

(h)目的MAC地址:

(i)目的IP地址:

为所选择源目的主机的IP地址。

(5)点击工具栏或菜单栏中的“发送”,在弹出菜单上选择“发送”按钮,发送ARP帧;

(6)在监控机一端捕获该报文及ARP响应报文并分析。

3、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arp–a命令,检查ARP高速缓存中的内容。

练习二:

运行Ping命令(同一子网内两台机器间的ARP)

1、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arp–d命令,清空ARP高速缓存

2、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arp–a命令,检查ARP高速缓存

3、从地址本中选择与本机属于同一子网的一主机的IP地址(X.X.X.X)作为Ping命令的参数,然后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

PingX.X.X.X

在监控机一端捕获数据报文并分析:

(a)其中是否有ARP请求及应答报文?

(b)分析各ARP报文:

源、目的mac地址都是什么?

源、目的IP地址都是什么?

(c)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报文?

4、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arp–a命令,检查ARP高速缓存中的内容是否发生变化,分析原因。

练习三:

运行Ping命令(经网关连接的不同子网上的两台机器间的ARP)

1、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arp–d命令,清空ARP高速缓存

2、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arp–a命令,检查ARP高速缓存

3、从地址本中选择与本机属于不同子网的一主机的IP地址(Y.Y.Y.Y),

然后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

PingY.Y.Y.Y

在监控机一端捕获数据报文并分析:

(a)其中是否有ARP请求及应答报文?

(b)分析各ARP报文:

源、目的以太网地址都是什么?

源、目的IP地址都是什么?

(c)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报文?

4、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arp–a命令,检查ARP高速缓存中的内容是否发生变化,分析原因。

5、比较练习二和练习三两实验中得到的ARP报文,有何不同?

分析产生二者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问题】

结合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实验过程中捕获网络上的多个ARP请求帧,观察这些帧的以太网目的地址是否相同,分析其原因。

2、观察实验过程中捕获网络上的多个ARP应答帧,观察这些帧的以太网目的地址是否相同,分析其原因。

【实验结论】

实验四IP控制管理协议:

ICMP

【实验目的】

1、了解ICMP的格式和响应方式及作用

2、了解常见的网络故障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类型】

综合型

【实验要求】

1、理解和掌握ICMP协议的基本作用

2、知道ICMP报文的格式

3、理解ICMP协议与IP协议的封装关系

4、学会根据各种响应信息进行出错分析的方法

5、学会使用ping命令

【实验原理】

请参考教材:

第三章IP网络协议及技术

包括:

ICMP协议;报文格式;报文类型;时间戳请求和应答报文格式;不可达报文格式;ICMP回显请求和应答报文格式等

【实验步骤】

练习一:

仿真发送各种ICMP报文

1、从地址本中选择一台主机,向该主机仿真发送ICMP回显请求报文。

(a)打开协议仿真编辑器。

(b)填写该帧的以太网协议首部:

①“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字段:

注意:

当选择的目的主机与本机不在同一子网的情况,目的MAC地址该怎样填写

②注意填写“类型或长度”字段值为:

0800(即IP协议的类型值)

(c)填写IP协议头信息:

注意协议字段,即上层协议类型应为1(ICMP协议的类型为1),可手工填写也可选择下拉菜单中的“ICMP”协议;

2、填写ICMP协议头信息:

(a)类型字段值为:

8;

(b)代码字段值为:

0;

(c)标识符:

任选16位二进制数(如0x1234);

(d)序列号:

任选16位二进制数(如0x5677);

(e)数据字段:

任选;

(f)校验和:

首先把该字段置为0,接下来计算ICMP首部的校验和。

ICMP协议校验和字段覆盖整个ICMP报文,包括数据部分。

3、击工具栏或菜单栏中的“发送”,在弹出菜单上选择“发送”按钮,发送ICMP报文;

4、在监控机一端截获相应的请求报文及应答报文并分析,注意当源MAC与源IP属于另一台主机的时候,响应报文的情况。

5、从地址本中选择一台主机,向该主机仿真发送ICMP时间戳请求报文。

(a)步骤同上。

注意对于ICMP时间戳请求报文,类型字段值为13,代码字段值为0。

(b)在监控机一端截获相应的请求报文及应答报文并分析。

6、编辑IP数据包并主动引入一些错误:

(a)向目标主机发送一个只有IP头的IP数据包;

(b)向目标主机发送一个数据包,版本号字段填入7;

(c)向目标主机发送一个数据包,协议类型字段填入120;

(d)向目标主机发送一个数据包,填写不正确的IP报头长度;

向另一台主机发送上述数据包;

在监控机一端捕获响应报文并分析。

练习二:

运行ping命令

选择菜单栏中的“工具”,运行下拉菜单中的ping命令

1、从地址本中选择与本机属于同一子网的一主机的主机名或IP地址,作为ping命令的参数;

2、从地址本中选择与本机属于不同子网的一主机的主机名或IP地址,作为ping命令的参数;

对于上述两种情况,在仿真机和监控机端分别进行观察和分析:

在仿真机端观察:

(a)是否收到响应包?

(b)如果收到,观察响应包的个数,并对每个响应包的各信息字段进行分析。

(c)比较两种次实验中TTL字段值是否相同,为什么?

监控机一端捕获数据并分析:

(a)是否捕获到响应包?

(b)如果捕获到,观察并分析每个响应包的ICMP协议头部分。

(c)比较两次实验中监控机一端捕获到的响应包的个数是否相同,为什么?

3、同时打开多个DOS命令提示符窗口,在每个窗口中运行一个ping程序

在监控机一端捕获数据,分析各程序如何识别属于自己的返回信息?

练习三:

运行netstat命令

在Dos环境下运行netstat–s,观察ICMP协议部分,查看本机已经接收和发送的ICMP报文类型及报文个数。

练习四:

运行tracert命令

在命令提示符下运行类似以下的命令:

tracert

tracert

观察运行结果并分析。

【思考问题】

结合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练习一的实验结果说明:

实验室环境所使用操作系统默认的TTL最大值是多少?

2、运行ping127.0.0.1,再运行ping本机名(或本机IP地址)。

在监控机端是否捕获到相应的ICMP回显请求报文?

为什么?

【实验结论】

实验五UDP数据报的传送

【实验目的】

1、理解UD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2、了解基本的端口分配

3、理解DNS的工作原理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类型】

综合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