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902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5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docx

南昌大学国际贸易学

2011南昌大学国际贸易考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30)

二、名词解释(24)

1.国际贸易

2.服务贸易

3.国际分工

4.公司内贸易

5.世界市场

6.贸易条件

7.非关税壁垒

8.进口替代战略

三、简答题(20)

1.国际贸易组织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度。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当代还适用吗?

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四、计算题(10)

1.垂直专业化程度的计算:

Vsi

五、论述题(16)

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如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地位?

(所用教材:

国际贸易学—----张二震、马野青------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贸易学内容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三方面的问题:

贸易的基础、贸易的影响、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贸易的基础:

也就是讨论贸易发生的原因。

各国之间为什么发生贸易?

贸易的影响:

带来利益,但这种利益有多大?

利益的分配如何?

有没有一些利益集团受到损失?

贸易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会带来多大影响?

短期影响是什么,长期又有什么影响?

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技术变动和资源增长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要素的国际流动(移民、国际投资等)会怎样影响一国的经济与贸易?

反过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会怎样影响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贸易政策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研究贸易政策的内在必然性,探索贸易政策发展的规律,及其实施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第一节国际贸易学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路径、任务

1、研究对象:

研究国际商品和服务交换的经济规律。

2、研究路径:

从宏观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总体考察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以及政府有关贸易的政策与措施。

3、任务:

通过学习,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运用贸易理论来分析理解贸易问题。

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同

1、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同:

套利行为

2、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异:

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受到限制

各国的货币制度不同

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同

各国的法律不同

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

1、国际贸易:

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国际贸易关系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海外贸易

二、出口与进口

1、必须是为买卖而运出运进的货物,以国境作为统计标准

2、净进口与净出口

衡量商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指标: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一国某产业产品出口/该国总出口

世界该该产业出口/世界总出口

3、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影响贸易政策

三、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值:

一定时期内各国出口值之和,一般以出口总值衡量

原因:

避免重复计算,可准确衡量商品贸易规模

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值/世界出口价格指数

3、国际贸易量就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

5、区别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的意义

反映国际贸易(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的变化

反映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变化

反映一国贸易利益(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四、贸易差额

1、出超与入超

2、如何正确看待出超和入超

3、巨额外贸顺差的优劣

资金积压、本币升值不利出口、贸易关系紧张、影响经济调控能力

支付信用保证、购买力提高、币值稳定

五、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1、总贸易:

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

2、专门贸易:

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包括进口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的商品,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

在专门贸易统计口径下,当外国货物进入国境后,暂时保存在保税仓库里,不进入关境。

则不能列入进口。

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货物以及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货物,才列为进口。

称为专门进口。

对于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货物以及进口后经过加工又运出关境的货物,则列为出口。

称为专门出口。

3、总贸易和专门贸易的区别

总贸易包括所有进出入该国的商品,反映一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

专门贸易只包括那些进口是用于该国生产和消费,出口是由该国生产和制造的商品,反映一国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用。

4、作用:

经济全球化、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这种区分只具有相对性

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

物质商品的进出口(有形贸易)

服务贸易

(1)服务这种特殊劳动产品的等价交换过程,即交易的一方以活劳动的形式来满足另一方生产和生活需要,并通过某种方式提高劳动的生产率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经济行为。

(生产、交换消费的过程是同时发生)

(2)特征

一般具有无形性(越来越注重智力产品)

服务往往是生产、销售与消费同时进行

服务贸易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

不是通过边境措施,而是通过国内相关立法和规定来进行监督

统计数据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显示,在海关进出口统计上没有显示

(3)形态

1、跨境交付(提供者在境内向境外提供服务)如远程教育、租赁等

2、境外消费(提供者在境内提供服务)如出国旅游、进修

3、商业存在(提供者在服务消费者境内建立商业机构提供服务)如合资、独资

4、自然人流动(提供者在服务消费者境内提供服务)如讲学、演出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国际货物贸易的增加是前提基础

区别:

商品形态的差异(物化服务)

管理上的差异

货物贸易:

易管理

服务贸易:

限制进入,数量限制

七、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1、直接贸易:

直接到商品的消费国销售商品

2、间接贸易:

通过第三国转手

3、转口贸易:

商品的进口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

4、过境贸易:

从商品生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境界才能进入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地理位置,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

八、易货贸易与自由结汇贸易

1、易货贸易:

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

2、自由结汇贸易:

以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称为自由结汇方式贸易,或叫做现汇结算

3、易货贸易的优劣

好处:

缓解支付能力不足

劣处:

商品种类、规模、价格

九、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一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2、分类(资源禀赋和经济、科技发展水平)

(1)、加工程度:

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

(2)、生产要素:

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

十、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反映出一国的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用以表明世界各国、各个区域集团、各洲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世界贸易发展进程

4、战后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

(1)战后世界贸易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

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

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

(2)二次大战后的国际贸易主要变化:

第一、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第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第四、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第五、从贸易主体来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承担者。

思考题

世界的国际贸易总值怎么计算?

为什么?

为什么世界出口总额会略小于进口总额?

加工贸易进出口列入总贸易还是专门贸易?

两国总贸易额相同,如何分析一国的国际贸易地位?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分散好还是集中好?

易货贸易还有没有生命力?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第一节国际分工

一、定义: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现代国际分工性质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打破封闭、消除隔阂、互补和联合)

2、发达国家利用科技、资金的优势占据国际贸易的有利位置。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地理大发现促进近代分工的萌芽(宗主国和殖民地,自然经济主导)

2、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近代国际分工形成(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对立的垂直的分工)

3、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得到发展、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

形成彼此依赖的格局)

4、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出现新的变化(水平分工主导(巨大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内部分工更加精密(规模经济效益)、部分落后国家在分工中取得平等地位(完成工业化)。

5、国际分工的最佳模式——多赢

四、当代国际分工发展新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

2、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3、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产品内分工)

国际贸易的利益

产业间分工:

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如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分工

产业内分工:

一是同类产品差异化分工;二是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耐克)

产品内分工:

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

国际产业转移新特点

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

分工细化使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被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

国与国之间的优势也将更多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不同环节分工的现象。

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

五、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成本和竞争力的关系)

2、科技革命(倍加的利润和优势、高起点高平台联合开发)

3、各国资源禀赋条件(影响初级产品的生产,作用在下降)

4、生产规模和市场情况(产品的差异化和多样性)

5、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体系的内部分工主导)

6、国家政策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国家力量、经济政策、国际组织)

开展贸易能增进贸易双方的利益。

这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静态利益,二是动态利益。

所谓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

所谓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间接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

二、贸易利益的源泉

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

动态利益

竞争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

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

促进资金积累

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贸易利益实现的限制条件

一国的经济主体能否对国际贸易作出合理的行为反应(微观主体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

企业是否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

企业是否具备充分有效的信息

生产和交易是否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

2、必要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完备的要素市场(要素能否充分自由流动)

3、产业结构转变的代价和时间(劳动力转移成本、沉淀成本、社会摩擦成本)

4、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5、各国外贸政策的影响

思考题

1、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2、如何看待中国的参与国际分工

3、怎样看待开放条件下的民族产业?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所谓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就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向即国际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

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有关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本质分析

1、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就是不按照国际必要劳动量进行交换,因而交换双方用以交换和由交换所得的物化劳动量不相等。

这种不等价交换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中。

2、不等价交换的原因

政治方面的原因:

通过“军援”、“经援”等手段以低于世界市场水平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以高于世界市场水平的价格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

经济方面的原因:

国际垄断力量的控制,某些商品的世界价格长期偏离国际价值,使交换双方从交换中所得收益同所花费的劳动量不一致。

这种不等价交换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时间贫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

1、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在国际交换的背后,存在着各国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分工。

国际分工的积极作用:

(1)节约社会劳动;

(2)提高劳动生产率;(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

国际分工的消极作用:

(1)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掠夺;

(2)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性、脆弱性、依附性;(3)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可能带来严重危害。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2、世界市场理论

可以把世界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马克思把世界市场比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以及生活的条件。

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商品竞争,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创造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3、国际价值理论

决定国际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各参与国家之间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国内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较少的国内价值可还原为较多的国际价值,增加收入;反之,则减少收入。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要重视和遵循国际价值的原理与规律,力求降低国内成本,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与国际竞争力。

结论:

经济不发达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

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但要改变剥削关系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两大分支:

一支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取消对外贸易中的各种限制和特权,让国际贸易自由地发展。

另一支主张保护贸易,赞成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倡通过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对本国的市场和产业进行保护,以增强本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

——西方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托马斯孟)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

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重商主义者的这些思想实际上只是反映了商人的目标,或者说只是从商人眼光来看待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这种经济思想被称为“商人主义”或“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为了鼓励输出实现顺差,积极主张国家干预贸易。

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1)货币政策

颁布法令和严厉的刑罚,禁止货币输出。

(2)奖出限入政策

主张国家管制对外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政策促进出口,减少进口,实现贸易顺差,积累货币财富。

(3)保护关税政策

(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关于贸易的顺差逆差进一步发展到后来的“贸易平衡”、“收支平衡”概念)

3、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魁奈、布阿吉尔贝尔)

“自然秩序”的观念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重农主义学说的基础。

这个所谓的“自然秩序”,实际上是指经济社会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因此,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

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

重农学派对贸易并不重视,但他们从“自由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法国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进行干预的政策,提出了自由贸易的口号,尤其主张谷物的自由出口。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二)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社会财富应以商品劳务的生产来实现的,劳动是社会财富产生的最重要原因,贸易的利益是双方的,他反对国家对贸易进行干预,创立了放任自流的经济贸易理论——绝对优势说。

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也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绝对成本和绝对利益

1、国际贸易取决于国际分工和一个国家的优势

2、一个国家的优势来自于多方面,并且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本国的优势

3、一个国家可以选择自由贸易或者对特定商品征收适度关税等不同贸易政策

主张按照具体情况对于不同商品实行自由贸易或者征收适度的关税。

理论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

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可以说,斯密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发生,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地位:

影响最大的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西方国际经济学的经典;

资产阶级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主线;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

当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存在比较差异时,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交换各国都能得到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3、比较成本的提出—李嘉图的经典案例

(1)什么是比较成本?

范家骧定义:

两国生产两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比例

小岛清定义:

一国两种产品成本的比率与他国相应产品成本比率的比较,是两国间产品成本比率的比率。

基于比较成本的分工及其比较利益

(1)基于比较成本的分工格局

两优择重

两劣取轻

两国成本相对的比较——比较成本思想的精髓、方法论上的主要贡献!

(2)比较成本基础上的分工利益——贸易互惠

6、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

发展了绝对成本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说明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形式发生变化(优胜劣汰——平等交换获利

说明互利是贸易双方的追求

7、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

所依赖的前提条件过于严格

把多变的经济形态抽象成静态的状态,忽视了动态分析

比较成本理论主张按当前的比较成本格局进行分工,而没有看到比较成本、比较优势是可变的。

李嘉图从一定时点的国际比较生产力结构出发论证贸易的可能性,是一种静态均衡理论。

这几乎是一个先进国家的学者规劝后进国家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学说。

理想化的国际分工模式不符合分工实际。

没有考虑生产关系的作用。

完全的国际分工模式不符合实际:

只考虑供给因素,忽略需求作用。

讨论比较优势必须考虑需求、竞争因素。

可实现的比较优势

不可实现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只有比较优势不够。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H-O定理)

1、H—O定理的分析框架

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决定于供求

商品需求的决定因素:

消费者偏好(两国相同)

要素所有权的分配(保持不变)

商品供给的决定因素:

生产要素的供给

生产技术状况(两国不变)

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要素丰裕度:

指两国要素拥有量和要素价格比率的比较

要素丰裕的实物定义:

若乙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TK/TL)高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劳动相对丰裕

要素丰裕的价格定义:

若乙国的利息率与工资率的比率(R/W)低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劳动相对丰裕。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要素密集度:

指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设生产两种商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资本)和L(劳动)。

如果生产Y的K/L的比率高于生产X的K/L的比率,或生产X的L/K的的比率高于生产Y的L/K的的比率,则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1)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

(2)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即不同的商品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

3、赫克歇尔—俄林模式(H—O模式)

(1)认为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而不仅仅是劳动。

资本、土地以及其它生产要素也在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

(2)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也是不同的。

(3)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

理论:

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各国在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生产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

所以,每个国家最终将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逻辑思路:

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

因此,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基础。

4、贡献与不足

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的确解释了造成各国不同比较优势从而产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即资源禀赋上的差异。

即使在工业制造品成为主要贸易产品和发达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