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906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docx

七下历史重要知识点及强化训练题核对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1、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时605年开始开凿。

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中心是洛阳。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元朝大运河:

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元世祖时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两段运河,使运粮船可从杭州直通大都。

隋朝、元朝大运河的不同: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隋朝大运河呈大弯曲状,路程远,元朝大运河较直,路途缩短。

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南粮北运,开通目的不同是因为元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今天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的不同:

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而且北段不通航。

大运河在今天的价值:

南水北调、旅游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总的来说是好事。

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开通大运河的确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2、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的盛世局面: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开明,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重视吏治;重用人才;人民的辛勤劳动

3、科举制

诞生(隋朝):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唐朝)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发展(明朝);明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考生只能根据给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题只能用八股文。

与隋唐相比,明朝科举制的变化:

科目:

隋唐科举制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明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出题;

规定:

隋唐进士科主要考核考生对时事的看法,而明朝的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只能是八股文;

作用:

隋唐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扩大了统治基础,选拔官员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朝科举制使许多读书人埋头苦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阻滞了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4、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特点:

先战后和,和为主流

对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认识:

战与和都是民族交往的形式,都能促进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于这一时期战争性质的认识:

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被侵略可言。

所以岳飞是抗金英雄,文天祥是抗元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对这一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的评价(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宋金议和):

结束了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双方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但对于宋朝是屈辱的,岁币成为宋朝人民的沉重负担。

如何看待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抗击的是少数民族贵族的暴行,保卫了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

5、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自然条件的变化;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表现: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6、元朝在历史上的贡献:

结束分裂,统一全国;开凿两段新运河,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对西藏、琉球的管辖;促进民族融合

7、宋元科技成就及影响:

(隋唐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自行回顾)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约四百年。

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还传入欧洲。

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火药武器的使用和传播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三大发明在中国和在世界上的不同作用表明:

旧中国愚昧落后,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落后,社会环境保守、固步自封。

说明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巨大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以及应用手段等。

8、明清时期君主集权加强的利与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措施:

明朝: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

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厂卫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

采用八股取士;

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实行削藩政策。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清朝: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利:

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弊: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认识:

君主集权的强化,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9、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根本原因: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主观因素:

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有一定的政治经验、组织才能,船队船员的通力合作

客观条件:

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指南针的应用。

10、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的高尚品质:

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救百姓于水火而不追求个人功名的高尚品质。

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的配合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11、清朝为维护、巩固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

给我们什么启示?

努力:

武装平定国内分裂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坚决抗击外国侵略,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设置行政机构充分行使国家主权(确立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在新疆设伊犁将军;设台湾府)

启示:

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统一的最重要的条件;

正确的政策策略是实现巩固统一的条件;

要巩固统一,必须与国内外分裂势力做坚决的斗争。

12、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明台湾、新疆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

三国时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元朝时加强对琉球的管辖;清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新疆: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西藏:

唐朝先后把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密切了唐蕃之间的联系;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和同为一家”;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使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时确立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面对当今台湾的“台独”、新疆的“东突”、西藏的达赖集团等分裂势力,我们要坚决反对,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的敌对势力斗争。

因为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而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妄图分裂祖国的行径最终都不会得逞,都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13、对比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当今的对外开放,谈谈你的认识。

闭关锁国造成国势日衰,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促进国势强盛,国力发展。

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14、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行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在经济上的表现。

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最终没有发展起来,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初一下册历史重点题型专项训练

班级姓名

1、《爱我中华》的歌词写到“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①、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雏形是在哪一朝代?

为安定边疆,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秦朝北伐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筑灵渠。

②、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得到最终的巩固是哪一朝代?

当时的统治者为巩固这一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

清朝

措施:

1、确立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达赖和班禅的制度,设驻藏大臣。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3、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③、纵观中国历史,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答:

和(和平交往)

2、材料一: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二;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马可波罗行记》结合材料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对海外贸易持什么态度?

设置的机构是什么?

答:

鼓励支持市舶司

②、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主要原因。

答:

1、农业、手工业发达。

2、造船业发达和指南针的应用。

3、政府的鼓励支持。

③、材料二中的马可波罗是哪国人?

“此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马可波罗行记》带来什么影响?

答:

意大利大都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④、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哪个行业的发达?

答:

海外贸易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结合材料回答:

1、杜甫的《忆昔》诗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哪一盛世局面?

诗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当时的盛世情况?

答:

开元盛世人口多和粮食充足两方面

 

②、隋唐时期还有哪几次盛世局面?

概括出现这几次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答:

开皇之治和贞观之治;

共同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开明,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重视吏治;重用人才;人民的辛勤劳动

 

4、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比例

人口

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7%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

语曰:

“苏户熟,天下足”

结合材料回答: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答: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财赋超过北方。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答:

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③、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自然条件的变化;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二“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世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两位皇帝的共同的思想是什么?

请举出一例说明元世祖是怎样做的?

答: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2)当前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突出,请你为解决当前农业问题提一个建议。

答:

大力实施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等(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隋朝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分为哪几段?

其中最长的是哪段?

答: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济渠。

(2)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

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

答:

材料一:

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其功绩不比大禹治水差。

材料三: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对东南地区的收刮。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大运河的看法。

答:

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开通大运河的确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4)你认为现在的运河还有利用的价值吗?

答:

旅游南水北调运输等。

7、阅读下列材料: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回答:

⑴文中的“辽”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朝廷”指的是哪一政权?

答:

契丹族;北宋。

⑵哪一事件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答:

澶渊之盟后

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答:

结束了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双方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但对于宋朝是屈辱的,岁币成为宋朝人民的沉重负担。

(4)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主流是什么?

答:

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8、阅读下列材料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朝廷故都时,实仰东南赋。

——南宋诗人陆游

请回答:

⑴材料中的“苏湖”“故都”分别指今天的哪儿?

答:

苏州湖州;东京。

⑵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史实?

这种局面形成于何时?

答: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

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答:

9、阅读下列材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请回答:

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反映了人们正在欢庆什么节日?

当时的人们称它为什么?

答:

王安石;春节;元旦。

⑵这首诗反映了我国古代过这个节日的哪些风俗习惯?

答:

放鞭炮贴桃符(春联)等。

11、阅读下列材料:

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将近300卷。

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为了写这部书,作者前后用了19年,仅采用的资料就达到300种,连草稿也没有一个字写的潦草。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的是哪一部书?

谁主持编写的?

哪个朝代的人?

答: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2)该书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历史著作?

根据材料,说一说该书的内容。

答:

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该书作者的哪些品质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答:

治学严谨认真细致有恒心毅力等优秀品质。

(4)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该书作者和谁被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

他写有哪部史学巨著?

答:

司马迁;《史记》。

12、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摘自哪首词?

作者是谁?

该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豪放的思想感情。

(2)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与材料词风相同的南宋词人是谁?

与材料词风不同的南宋词人是谁?

答:

辛弃疾;李清照。

13、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

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答:

明朝

(2)作者的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什么制度?

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答:

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

(3)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答:

明朝科举制使许多读书人埋头苦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阻滞了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4)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

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答:

焚书坑儒;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14、阅读下列材料:

“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到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所出试题为“维民所止”。

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清政府却在“维”“止”二字上做文章。

结果查嗣庭被押回京,关进监狱,病死于狱中。

雍正帝气恨难消,命人戮尸示众。

其子坐死,家属流放”。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

答:

文字狱

(2)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答:

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

(3)实行这一政策的后果是什么?

答: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5、阅读以下材料: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的?

材料中的“贵国”是指哪个国家?

答:

郑成功;荷兰。

(2)有哪些证据可证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请你试举两例。

答:

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元朝时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3)今天,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分子的分裂行为,我们应表明什么立场?

你认为台湾最终能否回归祖国的怀抱?

为什么?

答:

坚决反对;能;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统一是台湾和大陆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当今中国完全有能力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16、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往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

闭关锁国

(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唯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

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

答:

广州;广州十三行。

(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

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答:

近二百年;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闭关锁国造成国势日衰,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促进国势强盛,国力发展。

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政策中吸取教训,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17、“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天地之间物以万计,因此人类要做的事情也就很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生产出种类齐全的物品,这并不单是靠人工的力量,也有自然力的作用在内。

请回答:

(1)上述话是谁说的?

他的作品是什么?

答:

宋应星;《天工开物》。

(2)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观点吗?

答:

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3)你觉得这段话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

人类应充分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但绝不能破坏自然,超越自然。

18、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请回答: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什么时候创作的?

答:

曹雪芹高鹗;清朝。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描写四大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答:

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你还知道哪些文学名著,至少给出两部文学名著,并说出其价值?

答: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任选两部;《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未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下设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材料三: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请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是隋唐时期的哪一中央官制?

答:

三省六部制

(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制度?

“中书省”是什么地位的机构?

答:

行省制度;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

文中的“帝”指谁?

材料三相对于材料一和二在中央官制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废中书省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直至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