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973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docx

完整word版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任课教师:

夏凡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新编美学教程》王一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上海

•《美学基础》孟唐林窦俊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北京

•《叔本华美学随笔》(德)叔本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上海

•《美学漫话》宗白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武汉

•《美学》(法)于斯曼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12月北京

绪论

为什么开设此课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之生活所必须。

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形态和艺术形态当,如音乐、建筑、服饰等等都广泛的存在着“美”。

•“审美”是人类精神层面的追求。

人不能只是“活着",而是要“美好”地活着.要学习“诗意的栖居"。

•美学是广告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培养逻辑思维,给我们提供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视角、方法和手段。

•社会需要“正能量”与正确的价值导向。

美学是一种审视世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何谓“美学"?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术语“Aesthetics(伊斯特惕克)",原意为“感性"“感觉"。

因此,美学最初是作为研究“感觉”的一门学问而诞生的。

•日本的中江兆民和我国的王国维分别将其译作“美学”.

•由此引发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两种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好”的学问,研究它的本质及规律;

•2、美学是研究“感觉"的学问,研究使人产生特定审美体验的规律。

本课侧重第二种观点.

美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

•陶冶情操,拥有梦想.

•建立价值观导向,规范社会行为

•提高人们的鉴赏力

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的本身

•审美心理

•美学中的“语言”.如:

艺术

美学的学科特性

•美学曾长期栖身于哲学之中,成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更侧重人文学科,涉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

第一章美学

第一节、美学传统与当代

一、西方的美学传统与流派

为何说“美学来自西方”?

1、本质论美学

•自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代表人物:

柏拉图

•柏拉图谈美

•事物总存在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本质.

•每一种物都与任何一种其它的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柏拉图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别开来,认为美的现象背后存在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

•他把“美本身"规定为“美的理念”。

即现实事物的美来源于美的理念,是美的理念的影子。

•美的本质是美的现象背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美的现象得以发生和存在的终极根源.

案例:

“美”与“美的事物”的区别

1、前者是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内容,它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后者只能说明自身;

2、前者是永恒存在,不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态度的影响,后者却是相对的、暂时的.

•苏格拉底谈美

•“美德即知识",美德与知识是从属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无人自愿为恶。

一切错误的行为,罪恶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课堂讨论:

人都有利己的倾向,但是怎样做才能更“利己”?

•“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对现实人愿望它要达到的目的适应性。

•案例: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辩论—-用木头还是黄金打制汤勺?

•同理,苏格拉底指出:

美德只有被正当利用时才是有益的.

2、神学美学

•美自天成

•美是“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得当,加上色彩的赏心悦目."(奥古斯丁)

•美的赏心悦目终究来源于唯一的造物主—-上帝。

•事物间存在着客观的“关系”,如比例、对称、秩序等.

•案例:

“毕达哥拉斯学派”

•神学美学的积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其独特的“肌理”,需要“完整的"接受.

•避免以偏概全,把无知当做无所不知。

目前科学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未超过10%。

•神学美学的消极作用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寻和改变。

•讨论:

何谓“无为而治”

3、认识论美学

•产生于17—19世纪的欧洲,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17世纪欧洲哲学出现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的统治的潮流。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先有美的概念,后有美的体验。

如“丰腴”与“骨感美”。

•认识论美学有如下几种形态:

•经验主义美学、理性主义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科学美学和生命美学。

•思考题:

通过搜索了解上述美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并做出评价。

4、语言论美学

•强调“语言”对美的引导作用.

•在此“语言"不仅是狭义的语音符号,而且扩展到非语音符号,如绘画、建筑、雕塑、香水、广告、时装等。

•作品赏析:

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

5、文化论美学

•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

•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角度对审美问题进行研究.

•任何艺术都不过是包罗万象的符号系统—-文化的一种形态而已。

•强调欣赏是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公众阅读行为。

•知识拓展:

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的异同

第二节、美学的中国化

古代中国虽有“美"的概念却无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一是不明确,是自觉的意向;二是没有“唯物"与“唯心”之分;三是从属于伦理学。

•中国古代美学的基干是儒、道、禅三家。

•知识拓展:

儒、道、禅关于“美”的观点

•“二传手”式的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的三大来源:

日本、西欧和前苏联.

•中国近现代美学家:

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

思考题:

上述中国美学家的主要美学观点和著述是什么?

第二章审美体验及其类型

十九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发展,特别是心理学的发展,对美的本质的探求日益让位于对美的体验的研究,出现了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审美心理学的趋势.

第一节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含义

•日常体验与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集中、凝练和理想化。

日常体验是构成审美体验的不竭源泉.

案例:

某法国航空公司的平面广告

•“舒适的旅行,犹如晨露般的沁人心脾。

"

•广告内容是一片巨大的叶子和一滴同样大的露珠,而飞机小的好象一支刚出生的小蜻蜓。

•“平和的天空,犹如坐禅入定后的安详。

•画面是一个健康的女人的漆盖和手,而飞机被锁定在食指和大拇指之间。

二、审美的特征

•直觉性

“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

”-—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学不是别的,而是应用生理学.”——尼采

“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佛洛伊德

•历构性

审美体验受历史、文化、社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的共性与差异

·时代性——“燕瘦环肥”。

燕: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

唐玄宗贵妃杨玉环。

·民族性——中国人对“岁寒三友"——松、竹、梅——情有独钟。

·个体性——

·超越性-—超越功利,超越现实.

第二节审美类型

一、优美和崇高

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是最浅显、极易被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式。

优美--和谐、柔性的美.

柏拉图认为:

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不同因素的和谐统一。

亚里士多德把美的一般形式明确的规定为秩序、匀称和大小。

优美的美学特征:

一般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阴柔的美。

作品赏析:

安格尔名作:

作品赏析:

;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晏殊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诗僧志南

崇高——又称“壮美”,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美。

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

“天之生人,不是让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朗基努斯《论崇高》

崇高的美学特征:

是惊心动魄,而非玲珑雅致。

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

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

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惧怕,但同时也夹杂着快感。

案例:

烟花

博克认为:

丑与崇高之间有某种一致性。

案例:

斯德哥尔摩症

崇高的美有赖距离感

案例:

距离产生美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崇高分为两类:

数量的-—主要涉及体积,如大海、高山、金字塔等

案例:

钱塘江大潮,蔚为壮观。

力量的—-指人的勇气和尊严

案例:

屠格涅夫笔下的麻雀对猎狗的抗争。

对崇高美学特征的运用:

哥特式教堂

雕像《大卫》

故宫太和殿内景

崇高美的作用:

激励人的潜质,

提升人的境界。

案例:

中国首位达人—-无臂钢琴家刘伟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案例:

“鹰和松式的美”,“莺与柳式的美"—-朱光潜

二、悲剧性和喜剧性

•悲剧的鼻祖——《酒神颂》

•悲剧的真正起源已经不可考。

现在一般认为起源于古希腊酒神祭祀。

在祭祀中,合唱队会表演歌舞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这种歌舞被称为“酒神颂

•约公元前534年左右,被后人尊为希腊悲剧之祖的狄斯比斯把酒神颂中合唱歌的赞歌和悲歌改写成对话式的台词,这是希腊悲剧的雏形。

”《酒神颂》发展到後来,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悲剧的形式逐步发展和完善,成为一种固定的叙事体。

•悲剧性的根源

•命运说——古典

•偶然中之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过失说-—亚里士多德

•案例:

《俄狄浦斯王》

•对立说——黑格尔

•案例:

《安提戈涅》

•悲剧性的本质

•两难说-—追求理想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悲剧性快感理论—-痛并快乐着

案例:

歌曲《:

我所爱的让我流泪》

•让我多情又让我伤悲/爱上你加一倍/寒风吹散了最后的枯叶/心都碎/连爱你都不会纠缠苦追/一场大雨下得下得都不退/我收拾好了心情残缺/远走高飞/呜咽/想不起你是我的谁/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逼着眼眶的泪/我想我们的爱飞了/没有甚么我无所谓/顶多再孤单一夜/原本应该的完美/就差那么一点点/我所爱的居然让我流泪/背着我满腔满肺苦水/珍惜/真心/还不是一滩水/我的爱怎会如此苦味/眼前的路竟如此漆黑/再会/幸会/我要飞

喜剧性

•古希腊喜剧源于宗教活动。

阿里斯多芬创作了《蛙》等作品,被称为喜剧之父。

•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触及当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描述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

他在《蛙》一剧中提出,推崇一个诗人的标准,要看他是否为国家教好人民。

•喜剧性的本质

•人为何发“笑”

•康德认为“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化为虚无的感情。

•案例:

啤酒的泡沫是如何装进去的?

•喜剧性的美学特征

•基本内容: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虽丑陋而不致人痛恨

•基本手法:

夸张—-常态与特例的巨大冲突.

•案例:

《皇帝的新衣》

•美感特质:

笑——认认真真地做傻(错)事

•喜剧性美感的类型

•机智

•讽刺

•幽默

•案例:

•“用笑的方式哭"

•悲剧与喜剧

•悲剧——用错误的方法追求正确的结果。

•喜剧-—虽丑陋而不致人痛恨

•正义的力量遭遇挫折—-悲剧

•非正义的力量遭遇挫折—-喜剧

•三、自然美

•自然美的形成

•“自然的人格化”

•自然美的发展

•致用-—洞穴壁画、古玉

•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畅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然美的构成

•原始风光

•人为景观

诗词赏析: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词赏析:

李白《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赏析:

月亮忘记了.

自然审美的意义

•强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培养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陶冶人的高雅情操

•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四、社会美

·社会美的含义:

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

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美的核心。

·社会美的特征:

1、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

2、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侧重于内容美。

3、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

·社会美的分类

1、人的美。

包括人的气质美、人的服饰美、人的内在美。

课堂讨论:

雷锋精神对当代年轻人是否还有感召力?

2、社会生活美。

包括劳动美、社会变革美、日常生活美—-服饰、饮食、居室环境、旅游等。

作品赏析:

七点新闻报道。

五、艺术美

·艺术美的概念

·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美的作用

•启迪认知功能,

•交流情感功能,

•愉悦娱乐功能,

•感化教育,陶冶情操功能,

•自由创造功能。

作品欣赏: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Don‘tCryForMeArgentina出自音乐剧《艾薇塔》(Evita)剧情内容是描述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贝隆从一个受尽社会歧视的私生女到权倾阿根廷的主政者的传奇一生。

作业

•请推荐你最喜欢的一件作品,并试着用所学的美学知识为其做一份简介.

第三章审美媒介

第一节审美沟通

•语言沟通六要素:

•发信人(Addresser)

•收信人(Addressee)

•语境(Context)

•信息(Message)

•触媒(Contact)

•代码(Code)

第二节审美媒介

一、从媒介到审美媒介

•媒介(media)原指一种使两个个体发生关系的中间人或中介物.

•媒质,也称介质,是指物体系统在其间存在或物理过程。

•媒体,指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系统

•媒介,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工具

审美媒介

•传播形式:

•听觉传播——语言、音乐等

•视觉传播——文字、绘画、工艺品等

•听觉+视觉传播--戏剧、电影、电视等

•媒体的分类:

•核心媒体(coremedia)

•边缘媒体(peripheralmedia)

•区域媒体(urbanmedia)

二、审美媒介及其演变

•工艺媒介

•口语媒介

•如:

劳动号子

•作品赏析:

《船工号子》

•文字媒介

•手工印刷媒介

•现代大众传媒:

报刊、图书、广播、电影、电视、展览。

第三节审美媒介文化

一、审美媒介的作用

•接触与情境-—审美媒介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审美本身。

•作品赏析:

歌曲《情人山》

•案例:

汉字与书法

•主导与叠合—-审美活动的多重选择

•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媒介与非主流媒介

•案例:

名著改编影视剧

•媒介的变化——世界的演化与文明的变迁

•媒介是人的器官的延伸,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拓展。

•案例1:

说书——广播小说—-影视剧

个人魅力——团队精神

二、媒介共生与多态竞争

•审美媒介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生产的格局,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变迁。

•口说文化与文字文化

•案例:

中国传统社会口说文化与文字文化并行不悖;

•文字与影像

•案例:

视听与阅读

三、媒介变迁对审美文化的影响

•媒介传播文化,媒介影响文化。

·案例:

文化产业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四章门类艺术与美学

•艺术门类

•表演艺术-—表现性的、动态艺术,如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再现性的、静态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书法等。

•语言艺术-—兼有表现性和再现性,如文学.

第一节表演艺术的美

一、表演艺术的含义

•音乐是典型的表情艺术。

•音乐表现情感是概括的、宽泛的,因此,音乐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朦胧的、不确定的,有的音乐并没有明确的现实内容或情感内涵。

这给表演者和欣赏者留有进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也有可能引起人们的不同理解甚至曲解.

•音乐是声音运动的时间艺术。

•音乐的构成:

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统称音乐语言.

•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的材料——声音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是所谓“激情的语言”。

表情性是音乐的本质属性。

华彦钧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舞蹈

•舞蹈是人体造型的时空艺术。

•表现性是舞蹈的本质属性。

•表演性是舞蹈赖以存在的基础。

•舞蹈三要素:

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

•作品赏析:

舞蹈《两棵树》.

二、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

1。

强烈的抒情性和表现性

•再现性艺术-—以模仿、叙述生活为主要功能,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

•表现性艺术—-以抒发内在的情感体验为目的,着重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2.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节奏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属性,是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

•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会引起生理节奏的变化。

•节奏被认为是“音乐的生命"。

•舞蹈的特质是在动作的节奏的调整。

•韵律是在节奏基础上的变化,给节奏一定的情调贯穿则形成韵律.

3.过程性和流动性

•过程性——三维空间与时间轴

•流动性--转瞬即逝,不可凝固。

•音乐与舞蹈的差异——“歌主声,舞主形。

•听觉比视觉更具观念性,“音乐不传心情而示心迹。

”(钱钟书)

•心理学显示,人类大脑的表象记忆90%来自视觉器官,因此舞蹈比音乐更具明晰性.

三、表演艺术的审美功能

1.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情绪陶冶功能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激发情感

•作品赏析:

《热情奏鸣曲》

•宣泄情感

•作品赏析:

《你说我容易吗?

2。

具有娱乐身心,促成身心和谐的功能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用某些旋律、节奏可以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的和谐。

•“乐行而志清”(荀子)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

”(阮籍)

•作品赏析《不白活一回》

3。

具有协调群体关系,培养群体意识的功能.

•案例:

集体舞、交际舞

•作品赏析:

锅庄舞曲《汇入欢乐的海洋》

第二节造型艺术的美

一、造型艺术的含义

•运用可感的物质材料和色彩、线条、构图等表现手段,以塑造空间静态形象反映生活或表情达意的艺术。

•造型艺术在空间中展开,作用于人的视觉,呈静态,因而又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

1、绘画

2、雕塑

3、建筑

4、书法艺术

5、工艺品

二、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1、具有形象直观性

•以形表意

•“绘画所要做的事一般不是造成使人可用肉眼去看的东西,而要造成既是本身具体化而又使人可用心眼去看的东西。

"(黑格尔)

•案例:

“踏花归来马蹄香”

2、具有瞬间永固性

•作品赏析:

古希腊雕塑《拉孔奥》

作品赏析:

罗丹的《青铜时代》

3、具有高度的形式美

三、造型艺术的审美功能

1、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2、挖掘美,凝固美.

3、既养眼又实用

案例:

花式蛋糕

第三节语言艺术的美

一、语言艺术的含义

•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审美介质塑造形象或情境来表情达意,反映生活的艺术。

•诗歌

•小说

•散文

•文学剧本

二、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丰富的想象力

•形象创造和形象感受都依赖于想象力。

•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审美体验.

2、叙事和抒情兼长

•案例:

《兵车行》、《琵琶行》

3、语言结构和话语情境多样

•“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高尔基)

•语言有四种功能:

传达意义(内容),传达情感,传达态度(语调),传达意向(目的).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4、情与理相生相容

•思想性

•哲理性

作品赏析:

元曲《山坡羊·叹世》(陈草庵)

三、语言艺术的审美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记载历史,反映社会。

•孔子评价《诗经》: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

”(赫尔岑)

2、特殊的思想道德涵养

•“劝善惩恶”,引导受众的价值取向。

•案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社会责任与市场价值

3、语言美和写作示范

•案例: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求新求异不相师

第四节综合艺术的美

一、综合艺术的含义

•含义:

以演员创作角色为主,包含多种艺术元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艺术。

•包括:

戏剧、电影、电视等。

•与个别艺术的区别:

•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用所有方法解决一种问题。

•特点:

•时空再造性与演员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以解构、调换、压缩、延长、重组等方式再造时空。

•以演员创作角色为主,常常决定其艺术价值的高低。

二、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

•戏剧艺术

•影视艺术

•二者在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上的异同

三、佳作赏析

第五章美的欣赏与创造

第一节美感

一、美感的含义

♦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进行观照所得到的感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卞之琳的名诗《断章》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和联系。

♦康德:

美是无利害的快感。

♦二、美感的特征

♦1、直觉性 

♦2、愉悦性 

♦3、情感性 

♦4、非功利性

♦三、美感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美感的差异性:

♦1、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

♦2、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

♦3、审美能力方面的差异。

♦4、审美趣味方面的差异。

♦5、审美心境方面的差异。

♦美感的共同性:

♦1、美感的时代共同性.

♦2、美感的民族共同性。

♦3、美感的阶级共同性。

♦4、共同美感.

第二节美的欣赏

♦一、美的欣赏的基本条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1、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 

♦2、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3、要有正确的审美观 

♦4、要有良好的审美心境

♦二、美的欣赏的一般过程

♦1、官能的欣赏 

♦2、情感的欣赏 

♦3、理性的欣赏

♦美的欣赏的三个阶段也是美的欣赏的三个层次。

♦官能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并不能截然分开,三者处在同一个审美对象中,彼此渗透交融和反复重叠,具有交错复杂的关系。

♦思考题:

应如何欣赏法国米勒的油画《拾穗者》?

第三节美的创造

一、创造美的意义

♦1、美化生活 

♦2、审美教育 

♦3、精神追求

二、美的创造的基本原则

1、合规律性原则

♦各种美的形态和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体现其审美特征的规定和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也是进行美的创造应该遵守的.

♦合规律性原则就是应该遵循形式美的规律,按照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对比、和谐等要求进行美的创造。

♦2、合目的性原则

♦合目的性要求美的创造中包含着审美需要和审美价值。

♦美的创造不仅要符合规律性,而且要符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思考题:

从前,有个国王带兵打仗并带头冲锋陷阵,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的箭射中脸部而翻身落马,因此,他的左眼瞎了,左腿跛了.一天,他让画院的画师们进宫看清他的模样,给他画一幅肖像,对画得好的给予重赏。

假如你是画师,你将如何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