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940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课后习题答案14单元复习进程Word格式.docx

回答时,可围绕这些要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谈。

积累拓展

四 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

课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作者善用短句,使篇章显得简洁、明快,形成一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作者用了四个短句分段列举了1898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表现力强。

五 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从课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略。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说明

一 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

彼此有无关联?

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不同道路的选择。

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二 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引导学生了解叙述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作者在具体的事例中,加入了不少细节。

比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再如,抓住闻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 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

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1.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方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灯光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4.“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

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四 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就不剃去,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他才剃去了长胡子。

五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艺术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与课文学习相关的阅读活动。

《孙权劝学》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对话的妙处。

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

”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二 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

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关于吕蒙的变化给人的启示,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三 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引导学生了解文中语气词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

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邪: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耳:

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乎:

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课外再搜集一些。

1.卿獉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獉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獉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獉蒙獉!

4.兄獉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文言文中的称谓语,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1.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2.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

3.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

阿蒙是吕蒙的小名。

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

4.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五 参考下面的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单元

《黄河颂》练习说明

一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并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品传达的爱国激情。

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

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回归文本,引导学生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思考。

同时,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调动学生产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

二 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二者不同的表达效果。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

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

黄河!

……”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闻一多的《太阳吟》属于直接抒情,上学期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则属于间接抒情。

三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1.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2.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

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关键的词句和段落,学习做批注的读书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到批注的对象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段、篇,可以从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感受、鉴赏评价或质疑问难。

批注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做批注的语言要求简求精。

2.要注意抓住“最能体现黄河特点”几个字,主要从“望黄河”和“颂黄河”选择二三诗句加以体会并批注。

学生选择的诗句和批注的角度会多种多样,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讨交流。

四 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

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

此题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独立进行,也可相机穿插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合作精神。

五 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三乐章,主要内容是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

最后一课

一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梳理情节“开端”的主要内容,感受“最后一课”的特殊氛围,领会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烘托气氛,并制造悬念的写作手法。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烘托出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非同寻常的大事发生。

二 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梳理,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并理解作品的主题。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

害怕老师责备、提问,想逃学。

到了学校,发现课堂与平时大不一样,感到十分诧异。

待到上课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中被进一步激发并得到升华,促使小弗郎士发生了变化。

三 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作者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需要通过对外部特征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心理。

建议从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中选择语句,引导学生通过做批注的方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知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提供若干示例,如下。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批注]庄重服饰别样情!

韩麦尔先生穿戴庄重,为的是向祖国的语言告别,充满悲剧色彩,异常打动人心。

2.(韩麦尔先生说:

)“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

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

[批注]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也有缺点,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懊悔与自责却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坦承。

3.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批注]细腻传神的神态描写,让人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悲伤、眷恋、惆怅……

4.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批注]“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倾注了的全部感情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法语老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他就像是一尊雕像,屹立在世界文学的画廊,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四 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能够表现作品内涵的细节。

1.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作“母语”,表明了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

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2.这个句子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说明他领悟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将对母语的热爱与对祖国的热爱融合在一起。

3.鸽子咕咕叫的细节及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讽刺、轻蔑。

五 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写完后与课文对比一下,想一想,课文以一个小男孩的口吻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改写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深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

同时引导学生把握这篇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巧妙的叙述视角,即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自述,表现一个重大主题。

改写: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

想象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

以小男孩口吻叙述故事的好处:

作者选择一个调皮贪玩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反映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眷恋深情。

同时,孩子的视角无疑更加纯真感人,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木兰诗》练习说明

一 《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

这样处理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通过分析诗歌巧妙的详略安排,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参见“课文研读”中“素养提升”部分相关内容。

二 《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

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

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

引导学生认识课文的民歌特色,并通过朗读加以体悟。

参见“课文研读”中“整体把握”部分相关内容。

三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识木兰的形象,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注意两点。

一是人物的传奇色彩,二是人格的丰富性。

答案可参考“整体把握”最后两段的内容。

四 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引导学生认识互文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

“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即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地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我们理解互文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

1.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战斗十年胜利归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人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五 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诵读、积累古诗文。

第三单元

《阿长与〈山海经〉》练习说明

一 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引导学生围绕中心人物梳理全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布局谋篇中的匠心;

并依据事件中人物外在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在的品格特点;

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

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

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

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

试简要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深入揣摩作者的叙述视角和深层情感。

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

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再如“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关于“童年感受”:

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

叫她呢,也不闻”,这里就是“童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两者的不同:

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

本题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有“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即可,不做过多深究。

2.“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

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3.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

后来,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三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深入揣摩语句深层的丰富情感。

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

“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

“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