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4020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docx

朱永春育人教书模式

朱永春:

“育人教书”模式

目录

一、背景简介2

二、缘起与发展2

三、理念4

(一)先育人后教书4

(二)沟通是育人的关键5

(三)自信是学生成长的基石5

四、具体操作6

(一)重塑学生成长自信6

(二)培养学生诚信自律品质9

(三)架构心灵沟通平台11

(四)打造学生精神家园15

五、“育人教书”模式取得的成效17

(一)“育人教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业水平17

(二)“育人教书”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19

(三)“育人教书”模式带给了学生班级归属感20

(四)“育人教书”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20

(五)“育人教书”模式为初中教育改革开创新路21

六、反思与启示22

(一)“减负”是最大的师德22

(二)教师要首先成为“学生”23

(三)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有价值24

(四)任何事物都可以转化为德育资源25

 

朱永春:

“育人教书”模式

一、背景简介

桐乡市第三中学位于全国羊毛衫集散中心——桐乡市濮院镇,2003年由濮院初级中学与原桐乡三中初中部合并而成,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中。

学校现有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1450多名,教职工120多名。

濮院镇个私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高达10万以上,社会治安和风气相对较差,学业成绩和家庭条件较好的本地学生一般都被家长送往市区或周边名校,因此,桐乡市第三中学是该市25所初中中生源最为薄弱的学校之一。

朱永春,桐乡三中教师,在2009届毕业班中担任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以及科学和数学的教学工作,现为嘉兴市名师、德育学科带头人、嘉兴市十佳班主任、省春蚕奖获得者、2006年浙江省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朱永春的班级在平行班中人数最多,后进生人数最多,中途不断有问题学生转入。

就是这样的一批学生,在朱永春的带领下,重新树立起人生的目标,重新激起内心的梦想,恪守诚信自律原则,在三年里发生了彻底地改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为学校赢来了第一个学科竞赛的全国三等奖、第一个学科竞赛的全国二等奖、第一个学科竞赛的全国一等奖,文体活动硕果累累,舞蹈拿到了全国金牌、武术在国际比赛中捧到金杯……

朱永春始终遵循着“育人教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懂生活、爱生活的充满自信的高素质普通公民。

“育人为先”,在朱永春这里,不只是一个理念,一个口号,而是一项真实的行动,是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二、缘起与发展

从教近20年,朱永春老师意识到学校教育现状的严峻:

学校把办学目标几乎全部窄化为升学目标,学校是让师生感到压抑、疲劳的场所。

教师无幸福无智慧,学生无快乐无灵气;教师沦为教书匠,学生沦为学奴。

农村初中生源不佳,学生学得疲惫、被动,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成为摆在朱永春面前的难题。

因此,必须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才能懂得学生的所需所想,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才能给学生的成功成才提供发展的平台。

本着对教育特有的使命感和热爱,朱永春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

由于他在求学生涯中对后进生、中等生、尖子生等不同角色有过切身体验,所以他意识到学生的优劣是一个变量,后进生完全是可以转化的。

因此,在教学教育过程中,他能更多地站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的途径。

多年的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和学习使他能从理性科学的高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反思,加上他多年的教学观察实验及研究,使他深刻感悟到“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所以朱永春老师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在与农村学生长期的交往和对他们的研究中,朱老师发觉,农村的孩子普遍存在的是“不愿学”的问题,这是一个学科教学之外的问题,仅依靠常规的学科教学很难真正找到出路的。

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求知的欲望。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这些农村初中的孩子几乎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做人求学的一些基础性元素:

如学习动机、自信心、责任心、人生规划和梦想等。

“自信”、“梦想”、“责任”,这些看似空洞的词汇,在朱老师这里,是教育的基础。

他对基础教育有着这样的理解:

基础教育不能只理解成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更应该理解为帮助学生获得做人的基本要素,要保“角”护“元”,那就是保护学生的棱角,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唤醒学生内在的梦想和责任,激发其自主发展的意愿。

只有具备了这些,学生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他把别人的“教书育人”工作自觉转化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把激活学生的内心渴望作为突破教育困境的一种育人模式,在实践中不断自觉地检验和修正,为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

三、理念

(一)先育人后教书

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角色的全面要求,指教师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然而现实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大量存在,不少教师不注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充其量只能称为“教书匠”。

朱永春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育人教书”,他认为:

“无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品质,直奔分数成绩的功利主义教学行为是注定失败的,‘教书育人’和‘育人教书’的效率和效果犹如01和10,不可等量齐观。

”新的教育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教师从“教书育人”重在教“书”,以“本”为本的经师自觉地转型为“育人教书”重在育人,以人为本的人师。

教师的职业不单单只是完成一本书的教学,完成知识的传授,而是完成一个人入世之初最基本品德塑造,应把培养乐观自信、诚信自律、自主创新的学生当成任务,把梦想、责任、感恩的价值置于知识之上。

“育人教书”,要求教师“正常育人,育正常人”,必须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农村初中的孩子在经历了小学六年的失败体验以及小学升初中的挫折后,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有着更多是对学校的厌烦和对学业的失望,“哀莫大于心死”,唯有激活他们的内心驱动力,才能彻底改变“不愿学”的问题,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才能改变他们对一切麻木的现状。

因此,“育人教书”旨在通过德育的力量激活学生的内心驱动力,激活学生的自信、自尊、梦想、学习兴趣。

朱永春坦言:

“‘德育为先’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对他们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的承担,也是我学科教学成功的全部秘诀。

”育人教书,德育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德育是教育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二)沟通是育人的关键

“育人教书”是一项“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工作。

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激活他们沉睡的意志,需要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渗透对他们的关爱和理解。

沟通是理解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是消除心灵壁垒的有效途径,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密切家校合作、整合家校教育资源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沟通中建立的,沟通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交流的艺术,空洞的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朱老师时常运用身边的具体事例,抓住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

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类型的事件,他随机应变,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学生对教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总是一种有选择的接受,这种对教育影响选择接受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温暖和信任,渴望被教师关心和理解,朱永春从来不摆教师的架子,和学生一块吃饭,和学生一块游戏,他平易近人,用真诚接纳学生、理解学生,是学生的兄长,也是学生的朋友。

畅通的沟通渠道,良好的沟通方式,正是“育人教书”模式得以成功施行的关键。

作为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不可能得以顺利解决。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

朱永春老师清楚自己倡导的教育理念没有家长的充分理解,教育成效将会大打折扣,因此,他提倡学校教育主动与家庭教育握手,除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外,他还利用假期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每个周末安排非强制性的家长见面会,为家校联系建立了畅通的渠道。

(三)自信是学生成长的基石

自信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自信,才有无限潜能。

缺乏自信,是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对长远的人生来说,拥有自信远比取得好成绩更重要。

农村初中的很多学生,由于成绩不好,一直以来家长、教师的赞扬得少,批评得多,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身发展也失去信心,往往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行为缺乏规范,形成恶性循环。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是一项全面而细微的工作,它贯穿于师生关系、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等各种环境之中,需要教师从身边小事做起,找落实,见行动,能以小见大,以小育大,及时鼓励,适当放大学生的优点。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用自己的信任帮助孩子发现与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激励他们去尝试,去选择,去实现自己的种种可能,以达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朱永春老师爱给学生讲故事,将故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思考。

他认为:

“育人教书”,注重的是学生人格的完善,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

人有自我发展的意识,教育就是要把“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培养成“具有自我发展意识的人”,教师要从“教知识”转变为“教学生有自信、有责任、有梦想”。

为了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朱永春老师充分信任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从不当众批评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总是抱着宽容的心态;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比赛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做心的工作是一项漫长的过程,效果并非立竿见影,甚至还会出现反复,但朱老师懂得等待。

在细微之处显真情,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教师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也乐于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四、具体操作

(一)重塑学生成长自信

自卑是农村薄弱初中里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些学生大多不愿意就读农村初中,他们向往名校,羡慕去名校学习的同学,之所以进入农村初中往往是迫于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条件。

他们内心有着严重的自卑感,无形中把自己划入了差校差班差生的行列,对新班级缺乏认同感,对自己的未来更是缺乏信心。

朱永春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现象,针对人心涣散、缺乏斗志的班级,他确定了立班的首要任务——改变认知,重塑学生成长自信。

1.班风有价

朱永春老师认为:

“自信的班集体像充足气的篮球,轻轻一拍就能活力四射,弹得很高。

而没有自信的班级,就如泄气的皮球,无论你怎么用力都一直瘫软在地。

”建立班级认同感,化自卑为自信是农村初中班级建设在精神层面的奠基工程,营造良好的班级自信场是班级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接手新班级时,朱老师首先会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课——班风有价。

于是,250万元的班风就此产生。

[案例1]

250万元的班风

那节课上,我先对学生进行了个小调查,让小学时同桌去名校的学生举手,有好几个;再让有同班同学去了名校的学生举手,结果几乎全举手了。

进一步统计发现小学里前十几名甚至前二十几名的学生都跑到外面去读名校了。

面对这样一批已经被伤透了自尊心的学生,非常思路才可能产生非常效果。

我先是让学生去比较自己和进名校的同学的成绩差异以及各自父母的经济实力差异。

然后用数学匡算出初中三年连学费和其他生活支出我们的每一位同学比那些去名校的同学节省了四五万元的费用。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事实:

人家孩子成绩好,人家父母会赚钱,这些聪明的人为什么愿意花那么多钱去名校读初中?

学生们很快在我的引导下透过现象看到更本质的原因:

初中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所以为了保证有个良好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环境,那些聪明的学生能干的家长才不惜花大价钱去名校!

我继续引导学生,那些花钱去名校的人,他们买什么?

是为了买好的师资?

不是。

因为名校和我们农村初中的老师水平差距不大,都是国家严格地经过师范教育和资格认证的。

他们花钱买的其实就是名校里的浓浓学风和良好的班风。

因为谁也不会花几万块钱到那种学校去上课睡觉说废话,去整天打架胡闹。

那些班级几乎都是人人行为自觉,个个学习目标明确的,是那样的班风才保证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最大化地得到成长,走向成功。

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更加压抑,但压抑的力量也完全可以喷发出自信的洪流。

我当时是这样带领自己的学生翻越自卑的高山的:

记住,别人聪明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如他们,我们可以更加聪明!

因为良好的班风完全可以通过我们每个同学用心去建立和维护起来。

只要全班每个同学从今天开始,认真地把班级每件事情做好,不愚蠢地破坏自己的班级优美的环境、和谐的同学关系,主动配合老师,人人做个诚信自律的6班人,我们106班的班风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那些名校!

这样就相当于每个学生在三年里为父母赚了四五万,整个班级能在三年里为父母省多少钱?

拿班级50个人来说,每人5万,就250万!

同学们记住,从今后,我们班的目标就是成绩全校第一,班风全市第一!

要牢记,我们的班级是个超级优秀班级,我们的班风价值至少两百多万。

谁以后故意破坏班级学习气氛,损坏班级形象,谁就要受到全体同学及家长的谴责和清算!

同学们敢不敢做超过名校的全市第一的班级?

有没有必胜的信心?

学生在兴奋自信的回答里把堆积在心中的重重自卑一扫而光。

这节课我们只做了一道最简单的乘法,但就是这样一道题却把自信、自尊和对班集体的爱与责任在学生心头唤醒了!

2.破除智力迷信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树立起学习的兴趣,朱永春大胆破除智力迷信,为学生讲解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孩子的自信寻找基石。

如,给学生讲“罗森塔尔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优秀的根本条件不在于所谓的智商,更多地取决于人的情感态度,是自信和良好的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业上扮演着主角,让学生明白成功就像学习态度一样是一项可控的事件;给学生介绍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的神奇故事,用真实的教育故事来证明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告诉学生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要有信心,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地学习。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自信心理的稳定性难免在现实的挫折和打击下发生动摇,朱老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巩固和维护学生自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他致力于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在生活中用一双教育的慧眼来发现无限丰富的教育资源,不断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成功的真谛,让学生心中的自信之树常青。

“激发+强化+等待”是他维护学生自信心的基本法则。

[案例2]

3年前我带的一个班级,其科学和数学都是我教的,尽管我从来不检查和批改作业,学生们仍非常自觉,班级成绩也慢慢在追上兄弟班级。

可是一个学期下来,统考中还是有一批学生的成绩上不来。

许多同学在第二学期初的日记里流露出信心动摇的痕迹。

其中有一位同学写道:

“朱老师,谢谢您一直鼓励我,正因为您的鼓励,让我相信坚持必定胜利。

所以我从小到大,从未像进入初中一样那么整学期长时间坚持过,但一个学期努力下来我的成绩几乎没进步。

我想我不是读书的料,用功下去也没用!

那晚,我一个人来到学校操场上的银杏树下,思考如何不是靠空喊“坚持就是胜利”这样的口号让自己的学生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守住梦想。

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出了灵感,我抚摸着校园里千年的古银杏真也想让它砸出点教育的智慧来啊。

可抬头望望高大的银杏,初春的大树只有光秃秃的枝桠,难看极了。

老子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突然从难看的枝桠里看到了真正的德育素材。

第二天,我对去做早操的学生说:

“今天开始,每天在排好队做操前全班抬头数一下银杏树上有几张叶子?

”每天上课,我的第一个问题既不是科学也不再是数学,而是“今天你们数到了几张叶子啊?

”学生都说一张也没有,这样的追问过了两个星期后才终止。

叶子的事情忘了近两个月后,我又出人意料地要求学生早操时再数银杏叶。

课堂上学生回答说叶子多的不得了了,每根枝条上吐出了小小的叶芽,多得数不清楚了。

我说,那我们别数总共有多少叶子了,明天开始数比今天多了几张叶子!

这样又每天开始问:

今天多了几张叶子?

回答了一个星期都是:

没觉得多!

一个星期后我又不提银杏叶子的事了。

直到五月中旬的一节班会课上,我突然让全班学生站起来,把窗打开,全体面朝操场上的银杏:

此时操场上的银杏已经全然不是当初粗糙丑陋毫无活力的样子了,而是绿波涌动,婀娜多姿,绿得叫人耀眼,美得让人心醉。

我指着窗外的大树,说:

“这就是生命的魅力,这就是坚持产生的奇迹!

银杏之所以有今天的生机和美丽,就是因为她在冬天的寒风中不放弃对春天的渴望,是对绿色梦想的坚持的结果。

即使在最冷的日子里她也默默地在地下伸展着每条根系吸收每滴水分,汲取每一克养分强健自己、发展自己。

是银杏永不放弃的执著和自信才成就了今天生命的华章。

同学们,永远不要把自己再当成一根电线杆,你也是一棵银杏,只要坚持自己的人生梦想,一定也会有一个美丽的未来!

”银杏无言,但学生们似乎每天能从沙沙的树叶声中听到自然对人生的启示。

学生再也不会怀疑自己怀疑坚持的价值,在银杏树下,我班的自信自觉编织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培养学生诚信自律品质

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诚信是一种需要,是为他人、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责任与义务的需要;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要使自己具有诚信,根本的就是自律——自我约束、自我管制,从我做起。

自律与诚信是息息相关的。

朱永春充分意识到了诚信自律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他当班主任的最高理想是培养有责任心无需管头管脚的自由人,因此,他的“诚信自律”思想贯穿在“育人教书”模式的始终,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学生渗透“诚信自律”思想,并以此严格要求学生,告诉他们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1.班训——“诚信自律,志存高远”

“诚信自律,志存高远”作为班训,朱永春意在让学生明白“人无信则不立,事不自律则不成”的道理。

同时,班训中又寄予了他对学生的希望,希望学生能有远大的志向,做人不能迎合当下一些庸俗肤浅的价值观,在他看来,庸俗的功利主义是真正阻碍人生走向自由幸福的鸿沟。

“诚信自律”作为班魂、作为口号高挂在朱永春班级的黑板两侧,时刻提醒着学生们。

朱永春认为,一味地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学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而教学生做到诚信自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学生的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时,这一力量就发展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

2.“人-诚信≠人”

“人-诚信≠人”,这是朱永春的定律。

惟有让学生培养了诚信自律的品质,才能使自己今后的一切教育理想得以“站立”,“真诚是教育的生命”。

他长期激励学生树立诚信自律意识,通过给学生讲中外故事和身边故事来影响学生,更用自己对学生的信任以及身教来为学生领航。

他在收取学杂费时从来不用验钞机,即使收到假币也不会无端指责学生,他相信他的学生不是故意交的假币,将假币在班会课上直接烧毁,为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实行个性化学生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相应习题,他不批作业,让学生自觉完成,实现作业免检查;他的班级考试没有人监测,实行无人监督考场;班级广播操他从来不督阵,但他的班级广播操总是做得做好。

“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求,能做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时,班级工作就能自动并正常运转。

于是,班级里上交作业“缺斤短两”、“假冒伪劣”现象慢慢绝迹了,考场上“警察抓小偷”戏剧不再上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在做学生心的工作时,必须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实现自我教育。

[案例3]

9月25日星期六晴

拿起笔时,不知该写什么,脑子使劲回忆着,突然想起星期六中午回家时的情景。

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回家,袁伟在街上买了点吃的,走到凯旋路时,袁伟全部消灭了他的食物,正和我说话,忽然他走向前方去捡一个白色袋子,可是风一吹,袋子飞了,他又向前一扑,终于抓住了那袋子。

我觉得好笑,可当他说:

“朱老师要说的!

”,我一下子呆了,原来那袋子是他消灭的食物的“遗物”。

在我看来,把这样的东西扔掉绝对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袁伟却还会记起朱老师的话,如果是在学校那也没什么,可现在是在大马路上。

这让我深思,这也许是我和(6)班同学的最大区别,这就是一年教育的奇迹。

我想朱老师您应该为您的成功感到满意吧!

怪不得您总说教书是快乐的,内在原因大概就在这里吧!

3.广播操=集体健心操

当我们踏着晨曦,走进桐乡三中,见到的那个广播操做得最认真的班级一定是朱永春所带的班级;在运动会上,广播操比赛得第一的班级一定是朱永春的班级。

朱永春老师特别重视班级的广播操训练,他把做广播操视为塑造班级品牌的最佳途径,因为广播操需要每一个班级成员参与,体现的是班级的整体风貌。

班级出操,朱老师从来不做“牧羊犬”,学生个个能做到自律。

他告诉学生“做操就是做人”,“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大抵认真做操的学生是好学生;一个连早操都不愿做的学生,我想他的学习也不会好”。

因此,每一次的广播操就相当于是一次集体健心操,它需要集体每个成员自觉自律,是对集体成员的意志的磨练。

朱老师常对学生说:

“广播操做得最好的班级也是成绩最好的班级”。

持之以恒的广播操训练,是对学生自制力、恒心和毅力的考验,而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正是学生学习中所欠缺的,当广播操训练中培养的自律和毅力迁移到学习上,那么学习也会成为一种自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播操和学习成绩的确存在着正相关。

当班级学生出现动摇,不想坚持做标准的广播操时,朱老师总能找到意义事件,抓住学生的心理,重新激起学生坚持的勇气。

他通过赞扬洋思中学的广播操,引起学生好胜的心理;通过让学生观看广播操从而猜测谁是班中成绩最好和最差的学生等游戏,引导学生将广播操和学习成绩联系起来。

“激发—维持—内化”是他集体健心操的三步骤,当自律内化为学生内在素质时,班级管理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架构心灵沟通平台

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必须通过沟通来搭建桥梁,沟通是一门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艺术,只有构建起畅通的沟通渠道,才能消除心灵间的“壁垒”。

沟通是一把永不生锈的锁,它能锁住师生间的真情和热爱;沟通是一张阳光下织出的网,它能网住学生的心,网出无数个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1.闪光日记

朱永春不批作业,他每天的必修课是批阅学生的日记。

通过学生日记,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如他们的家庭、交友情况等,而且可以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各方面信息,如学习心得、学习困惑,甚至是对教师的看法意见。

在大班教育教学环境下,日记是班主任了解每一个学生,把握每个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载体;日记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反思,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综合管理能力。

因此,批阅学生日记,能使教育有的放矢,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朱永春批改日记可谓“别有用心”,他坚持为每个学生的日记写评语,善于从日记中寻找后进生积极上进的欲望,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日记中许多后进生在某些触动下会表达重新塑造自我的决心,朱永春从中及时捕获学生心灵复苏的信息,并积极取得其他科任教师的配合,对后进生给与全面的鼓励和肯定。

他还根据实际情况,张贴或在班会课上朗读这类日记以强化后进生上进的意志和信心。

而优秀学生的日记往往真实地记录着每天奋斗的足迹,对父母教师的感恩,让全班同学分享这类日记,能无形中促使其他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找到努力的方向。

朱永春意识到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

所以,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要不断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有了良好的开端,但要坚持,则需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并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对其施予积极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

[案例4]

3月27日 星期四

  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