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4072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考点总结

部编2020初三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考点总结

考点一把握情感

1.常见古诗词归类。

类别

特点

主旨

抒情类

写景诗

白描衬托;

借景抒情。

钟情归隐田园;热爱祖国河山;表达高洁品质。

送别诗

设酒折柳;

多带“送”“别”。

写依恋与不舍;表安慰与祝福;陈担忧与思念。

战争诗

格调昂扬;

多含“征”“塞”。

渴望建功立业;抒写征战惨烈;痛表山河沦丧。

行旅诗

触景生情;

思乡怀人。

旅人羁旅之愁;游子思乡之情;征人念家之痛。

怀古诗

缅怀古人古迹;借昔盛讽今衰。

悲叹壮志难酬;抨击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

哲理类

咏物诗

由物到人;

托物言志。

表达高洁志向;展示生活思考;评价世态人情。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

考点二理解诗歌意象

1.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及其特定含义。

(1)动物类

鸿雁:

常用来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思。

杜鹃(子规):

与哀怨、思归有关。

(2)植物类

柳:

谐音“留”,有伤感离别的意味。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梅:

“性耐寒”,诗人常借以表达孤高、不屑流俗的品格。

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菊:

“傲霜之花”,品格高洁、坚贞,有隐逸之意。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野草:

顽强的生命力。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自然现象类

明月:

思乡之愁。

流水:

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或愁绪绵长。

黄昏、落日:

思乡怀人,感伤、孤寂。

浮云:

游子等。

(4)时令类

西风:

意味凄凉。

重阳、中秋:

象征思念亲人。

(5)特定地点类

长亭:

送别。

南山:

隐居。

(6)其他

吴钩:

代表勇武豪迈。

号角:

意指战争。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

“……(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画面?

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点。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题模式: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画面)。

考点三品味语言

1.诗词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要用尽量少的词语表达尽量多的内容,所以语言具有精练含蓄的特点。

理解诗歌的语言,除了要调用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外,还要辨识诗歌语言的词性、语序的灵活变化,更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品味语言,主要是指品味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正确理解其在诗词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

①这首诗中某个字(词),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②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

为什么?

③品味作品中的某个字(词),并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品味字(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反复朗读体会。

答题步骤:

①准确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词)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

有无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模式:

……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四 表达技巧

1.常见的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常见的描写手法。

①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②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语等。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本诗(或第×句,或第×联)运用了……的手法……(该手法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1.“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

故A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诗句中“乃”的意思为______。

(2)诗句中加点字“乃”与下列句中“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蒙冲斗舰乃以千数B.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C.尔其勿忘乃父之志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答案】

(1)你,你的

(2)C

【解析】

【详解】

(1)此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乃”在这里是“你的”。

(2)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含义。

A:

就。

B:

于是,就。

C:

你的。

D:

是。

故选C。

译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悲哀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4.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

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

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

【解析】

【详解】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

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

“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

其中,“不”字很见功力。

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

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

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

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5.阅读古诗,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释)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②吴姬:

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③觞(shāng):

酒杯。

①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

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②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A②答:

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

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

【详解】

(1)A“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

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考查写作手法。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

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

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

6.下列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中的“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

B.颔联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的景色。

到处一片秋色,在落日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C.颈联描写了春野的静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洋溢着宁静安详的田园气氛。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感觉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追怀古代的隐者伯夷、叔齐。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写了山野的秋天的动景,而“春野的静景”,也是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所以,C项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C。

7.古代诗词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

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

“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旨分析作答。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8.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D

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依据诗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可知,“‘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景物描写,从内容看,描绘了大漠无边风雪的画面,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

结构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的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引出诗人为友人担心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场景的叙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处望神州?

”中“神州”指的是长江以南大片的美丽河山。

B.“悠悠”兼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和词人的思绪无穷。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登高》中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词的上片作者登高望远,即景抒情,慨叹千古兴亡之事皆已逝去,唯余滚滚长江向东而流。

D.词的下片通过赞美三国时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表达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2.填空:

“年少万兜鍪”一句中,“兜鍪”指的是①_____,运用的是②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A

2.①士兵②借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

A、神州:

这里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南地方。

B、C、D说法均无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用“头盔”代指“士兵”,是形象代本体,属于借代手法。

10.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②骚人: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③谬:

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

犹权利。

⑤主张:

主宰;作主。

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⑵“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示例一: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

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

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解析】

【详解】

(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

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

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

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

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2)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同工”在于:

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示例:

“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

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命运坎坷的感慨。

12.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东栏:

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加以描述。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柳色”“柳絮”“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

“柳青深”“柳絮飞”,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惆怅”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

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13.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