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1378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0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docx

地理同步教程中图必修三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自主学习』

一、环境可持续发展概述

1.环境可持续发展

(1)地位:

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

(2)解决问题:

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主要有

水土流失、荒漠化、

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2.水土流失

(1)概念:

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

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分布:

多分布在

山地、丘陵和

高原地带,以

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自我探究] 水土流失仅是水土资源的流失。

对吗?

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1)自然原因:

地貌、气候、

土壤、

植被等。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

生产建设活动,有

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

草原过度放牧、开矿、修路、采石等;其他人为活动,如

战乱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2)降水

集中,多

暴雨。

(3)植被稀少。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1)长期农业生产造成植被破坏。

(2)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自我探究]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特征,其表现有哪些?

提示 即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这些过渡性特征使得该地区自然条件不稳定,脆弱的生态环境是该地区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

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

沟壑发展,威胁

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

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

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

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1.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2.工程措施

3.以

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应贯彻生物措施与

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自我探究] 在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会形成“红漠化”与“石漠化”,什么是“红漠化”与“石漠化”?

提示 江南丘陵水土流失后红色砂砾岩裸露形成的是“红漠化”;而云贵地区是喀斯特地貌的广泛分布区,丘陵、山地地带发生水土流失后,大量的石灰岩裸露,形成“石漠化”景观。

『自我反馈』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B.风力强劲

C.土质疏松D.高原地貌

答案 A

解析 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

2.现代黄土高原植被遭破坏的人为因素有(  )

①营造宫殿、建御花园 ②修筑梯田、开石动土 ③开荒弃荒,轮荒作业 ④退耕还草 ⑤植树护坡、打坝建库 ⑥露天开矿,开挖原生地面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 D

解析 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有很多方面,如过度放牧、滥伐、开荒和开矿等。

①是古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④⑤是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3.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有(  )

①打坝淤地 ②平整土地 ③植树造林 ④地膜覆盖

⑤兴建小型水库

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植树造林属于生物措施,地膜覆盖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探究点 水土流失的原因

浙江省地处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区,浙江省独特的“水”“土”和“植物”的时空组合,决定了浙江省水土流失的特征。

下图为浙江某地不同土地类型水土流失强度分布的对数曲线。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浙江省水土流失的特点。

(2)分析浙江省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答案] 

(1)工矿地、园地、林地和草地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强度侵蚀以上以坡耕地最为严重。

(2)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疏;红壤土层薄,易被侵蚀。

一般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来分析。

自然方面,要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

人为方面,要从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等方面分析。

下面以黄土高原为例,深入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示地貌景观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新疆B.西藏

C.内蒙古D.陕西

(2)形成此地貌景观的原因有(  )

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易受流水侵蚀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暴雨集中 ③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 ④开矿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第

(1)题,图示地貌景观是我国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观,陕西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地区。

(2)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景观主要是水土流失造成的。

水土流失的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考虑。

黄土高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 

(1)D 

(2)C

[方法指导]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思路

探究点 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

图一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m)地形图,图二是图一中甲处的气候资料。

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一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

[答案] 

(1)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会造成平原地区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2)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1.水土流失的危害

(1)对水土流失源头地区的影响

主要考虑流水的侵蚀和搬运所产生的影响。

如养分流失、土地贫瘠,农业减产,泥石流,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2)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主要考虑流水沉积所产生的影响。

如河床抬高,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增加。

2.水土流失的治理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密切结合,使本地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中,在工程措施的固沟、护坡、保塬方面的措施如图所示:

 

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解析] 第

(1)题,水土流失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流的下游地区,可在下游地区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题,答案可从教材上直接找到。

第(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在治理的过程中修建了堤坝,平整了梯田,这属于工程措施;在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了植树(峁顶防护林、峁边防护带),种草(草地),这属于生物措施。

[答案] 

(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肥力流失使土壤持水能力降低,干旱灾害频发。

(3)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方法指导] 水土流失的治理

 

[图表解读]

1.教材P35图2-1-2黄土高原的范围和地形

点拨:

从图上可获取以下信息:

(1)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绝大部分在105°E~115°E,35°N~38°N之间。

(2)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且在该河段支流较多,如汾河、泾河、洛河。

2.教材P35图2-1-4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点拨:

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

(1)黄土塬表面平坦开阔,面积较大,周边为沟谷,黄土塬是重要的农田区。

(2)黄土墚类似于山梁,与沟壑相间分布,黄土墚水土流失严重。

(3)黄土峁类似于山丘地貌,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

[思考解答]

一、教材第34页思考

点拨:

读图,通过描述地表形态特点说明地理现象,然后再推断其成因。

答案:

从图中的自然景观,可以清晰地看到植被稀少的坡面上,水土流失严重。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如当地的气候特征;当地居民的不合理经济活动严重破坏了植被,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坡面的土质如果疏松,则极易受流水侵蚀和搬运。

二、教材第41页思考

1.点拨:

阅读材料,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两方面概括。

2.答案:

两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主要方法有: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生物措施主要是退耕大于25°的陡坡耕地用以造林、种草;造林应乔灌结合,讲求实效。

在沿沟和沿坡上均采用工程措施与林草生物措施有机结合的方法。

陕北韭园沟是以坝系建设为中心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

陕北高西沟的治理模式是坡沟兼治,以治坡为主。

在坡度25°以下的地段修水平梯田,作为粮食生产和发展经济林果基地;坡度大于25°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通过修水平沟、水平阶、梯田、鱼鳞坑等整地工程,营造乔灌林木,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等。

[复习解答]

教材第41页复习题

答案:

1.大致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随着森林植被的逐步破坏而产生的,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初期还说不上有什么大规模的破坏,到了后期,现在陕西中部和山西西南部等所谓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都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水土流失问题开始显现。

二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上述平原地区的森林,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

到末期,平原上已经基本没有林区可言了,水土流失问题逐步加重。

三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平原已无林区,森林的破坏开始移向更远的山区,水土流失问题愈发严重。

四是明清以来,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黄土高原森林受到摧毁性的破坏,除了少数几处深山,一般说来,各处都已达到难以恢复的地步。

水土流失问题已发展成为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2.建水平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开沟筑埂,使坡面变成阶梯,减缓坡度,避免和减少冲刷,拦蓄水土。

(剖面图略)

探究点

 水土流失的原因

民居一般指传统的居住建筑。

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民居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下图中a、b分别为西南吊脚楼和北方窑洞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a、b所在地区共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盐渍化

C.红色荒漠D.湿地萎缩

答案 A

解析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雨热同期,降水集中,再加上植被的破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为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故A项正确。

2.上述环境问题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全球变暖

C.植被破坏D.不合理灌溉

答案 C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两地出现的共同问题为水土流失。

两地共同的原因为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C项正确。

探究点

 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

“山坡坡上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眼……”这是流传在延安市的一首信天游。

读延安某地区等高线(单位:

m)分布图,回答3~4题。

3.“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适合建坝的是(  )

A.①④两地B.②③两地

C.①③两地D.②④两地

答案 A

解析 在①地筑坝应为沟头防护坝,可以防止沟谷水流溯源侵蚀;在④地筑坝应为截流淤地坝,可以减慢河流流速,使土不出沟;②地位于一塬面外伸的脊处,③地位于坡面上,均不适合建坝。

4.下列治理图示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基本措施中,见效最快的是(  )

A.培育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推广免耕法,冬季留茬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植被

C.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D.打坝淤地、沟头防护,存放优质表土

答案 D

解析 图示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D项所述内容属于工程措施,见效最快;B项所述属于生物措施,主要作用是治本,见效较慢;C项所述属于社会措施,旨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治理环境问题,见效较慢;A项所述为农业技术措施,见效较慢。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水土流失的原因

1,2,3,6,12

(2),13

(1)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5,7,12

(1),13(3)

水土流失的治理

4,8,9,10,11,12(3)(4),13(4)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回答1~2题。

1.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二者的关系为负相关。

2.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不包括(  )

A.地形B.降水

C.风力D.洋流

答案 D

解析 地形陡缓,降水多少,风力大小都会影响到土壤被侵蚀的强度,而洋流不会影响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河流的径流和泥沙主要来源于几次大的暴雨过程。

延河流域分别在1977年7月和2013年7月发生了两次极端降水事件,而洪水过程及水沙特征表现差异较大。

读图和表,回答3~4题。

3.关于延河流域泥沙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1977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大,泥沙颗粒越大数量越多

B.2013年小粒径泥沙比重明显增加,泥沙颗粒明显变细

C.2013年流域泥沙颗粒较小,0.01mm以下粒径泥沙最多

D.2013年较1977年,各粒径泥沙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答案 B

解析 图示小于0.1mm粒径的各级别中,小于基粒径的沙量比重都是1977年小于2013年,说明2013年泥沙粒径变小了,则B项正确。

4.导致延河流域泥沙粒径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  )

A.降雨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侵蚀作用减弱

B.流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沉积作用强

C.大量修筑淤地坝起到显著的拦沙效果

D.修建梯田,破坏坡面,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 C

解析 上游大量修筑淤地坝,具有拦沙效果,可以使粒径较大的颗粒在上游沉积,从而导致下游颗粒减小,则C项正确;材料显示2013年7月的降水量比1977年更大,因而侵蚀作用更强,则A项错误;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则B项错误;修建梯田,会减少水土流失,则D项错误。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材料,回答5~7题。

年份

1985

1995

森林覆盖率

19%

10%

耕地面积

333km2

478km2

年降水量

520mm

450mm

气温年较差

38℃

42℃

河流含沙量

10%

35%

粮食平均亩产

205kg

135kg

粮食总产量

1.025亿kg

0.975亿kg

5.上述材料表明,导致该地区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答案 B

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出该地耕地面积的扩大是通过毁林开荒获得的;河流含沙量增大,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气温年较差增加,年降水量减少,说明大陆性气候增强。

气候、水文、土壤条件变差,使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

6.导致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植被破坏严重 ②夏秋季节多暴雨 ③土质疏松

④地形坡度大 ⑤过度开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其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包括夏秋季节多暴雨,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

①⑤属于人为原因。

7.该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危害主要是(  )

A.易形成沙尘暴B.物种锐减或灭绝

C.淤积河湖,加剧洪涝D.土地肥力上升

答案 C

解析 水土流失易使河流下游产生泥沙淤积,加剧洪涝。

读下图,回答8~9题。

8.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

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

9.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甲——平整土地,建立基本农田

B.乙——封坡育林育草,含蓄径流

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答案 8.A 9.D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图中甲处为黄土塬,可平整土地,建设农田,乙和丙都是坡地,但乙处较陡,应种植林草,丙处坡缓,可修水平梯田,丁位于沟底,应以打坝淤地为主,拦沙蓄水。

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

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

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

据此完成10~11题。

注:

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

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10.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

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

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

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

答案 B

解析 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如果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的树种,有利于恢复土壤地力,A项错误,B项正确;当地降水较少,光照充足,土壤含水量较少,C项错误;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D项错误。

11.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

A.封山育林B.乔灌结合

C.林草结合D.乔木纯林

答案 A

解析 读表可知,封山育林方式下,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以及氮含量都是最高的,所以减轻土壤侵蚀最为明显,故A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区以及北方石质山区。

下图为南方丘陵地区农业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系统示意图。

(1)江南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试分析其原因。

(8分)

(2)比较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在地理背景上的差异。

(8分)

(3)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过程离不开沼气的开发利用,指出开发利用沼气的好处。

(6分)

(4)要恢复植被,必须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解决燃料问题。

(6分)

答案 

(1)这里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量较高,同样单位面积土地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表层较薄的土层流失后,石质裸露,难以再恢复;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2)

(3)有利于解决农村燃料问题;可实现有机质还田;将污染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4)开发水电、开发沼气、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推广节能灶等。

解析 同样的水土流失面积江南丘陵损失大,可从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工农业分布及土层等方面分析。

两地水土流失严重,相同之处要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因为农村能源结构以薪柴为主,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是恢复地表植被。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

沟蚀是指流水被约束在线状沟谷范围内的水流侵蚀方式,是土壤侵蚀剧烈发展的具体表现。

在旱地上,沟蚀产沙量可占整个水蚀产沙量的50%~80%。

讷谟尔河流域位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带,地形波状起伏,坡长较长。

流域内土壤侵蚀作用明显,侵蚀沟分布广泛。

下图示意讷谟尔河流域位置及侵蚀沟分布。

(1)分析讷谟尔河流域侵蚀沟广泛分布的原因。

(8分)

(2)分析侵蚀沟产沙量大的原因。

(6分)

(3)分析侵蚀沟对耕作业的危害。

(6分)

(4)提出治理侵蚀沟问题的措施。

(8分)

答案 

(1)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冲刷力强;位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带,地形波状起伏,坡长较长,径流汇集量大;过度开荒、放牧破坏植被。

(2)侵蚀沟形成后,增大坡面起伏,加快水流速度,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3)加大侵蚀,土壤肥力下降;侵蚀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

(4)回填复垦;提高林草覆盖率;填堵侵蚀沟;沟底修建拦沟闸坝;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增设蓄洪池,削减水力等。

解析 第

(1)题,侵蚀沟的形成与径流量大小、植被覆盖、地形、植被破坏等要素有关。

讷谟尔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冲刷力强;位于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带,地形波状起伏,坡长较长,径流汇集量大;过度开荒、放牧破坏植被。

(2)题,产沙量大说明流水的侵蚀作用强。

这与土壤的性质、水流速度、植被覆盖以及流量大小有关。

侵蚀沟的形成不会改变土壤的性质、流量大小,但侵蚀沟形成后,增大坡面起伏,加快水流速度,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第(3)题,侵蚀沟对耕作业的危害首先表现在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其次地表破碎,分割土地,耕作不便。

第(4)题,治理侵蚀沟的措施主要考虑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因此应注意回填复垦;提高林草覆盖率;填堵侵蚀沟;沟底修建拦沟闸坝;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增设蓄洪池,削减水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