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149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docx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内容

备注

课题: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文本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苏轼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

“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中的“大江东去”正是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千古传颂的词,去领略苏学士的人格魅力。

二、检查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要求落实导学案上的有关目标。

《系统集成》P25“心有千千结”

自主学习: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先听录音,后自读。

2、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

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合作探究:

四、分析鉴赏。

补充:

“赤壁怀古”——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1、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鉴赏时可适时提出一些子问题,比如: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意境阔大、气势雄浑。

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2)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A.以美人衬托英雄。

B.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3)“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指挥若定足智多谋】

2、在写赤壁景观的词句中,你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好在哪里哪些字写得传神试分析。

参考:

这一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有气势夺人、惊心骇目之效。

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

再写江面波涛,“惊”写出江面波涛之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

“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千堆雪”句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声绘色,蔚为壮观。

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作者借此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雄姿英发的豪杰们,寄寓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作者在最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

对作者的这种情绪,你是如何评价的

(提示:

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可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去评价,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

(1)理解,但不赞成。

这一句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

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就会悲观失意。

而人越是身处逆境,越是要顽强直面逆境。

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学。

(2)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小结:

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有伤感的情绪,但从他笔下的景和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旷达、豪迈的情怀。

作业:

背诵默写全词。

 

第二课时

(《定风波》

一.文本导入:

站在讲台上,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前者寓意:

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苏轼会怎么看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自主学习: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先听录音,后自读。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合作探究:

三、分析鉴赏。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

以小见大,这是一种写作手法。

解答此题,应着重理解词人由生活小事阐发的人生哲理,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几个子问题:

(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中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

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

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持竹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

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

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

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小结)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3、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开放性回答,教师适当点评)

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课外拓展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3、课外预习《辛弃疾词两首》,完成导学案各学习目标。

同步测评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故垒公瑾纶(ɡuān)巾雄资英发

B.神游华发樯橹酹(lèi)江月

C.狼狈何妨吟(yín)啸竹仗

D.料峭斜照回首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

C.“竹仗”应为“竹杖”。

D.“潇瑟”应为“萧瑟”。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D)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渡到下阕。

D.“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等词句从正面多角度赞美周郎的少年得志、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B.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C.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历经坎坷,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D.《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成名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