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5494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5-8)单元教材分析

颜庄中小魏翠

第五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

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写的。

如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东方之珠》。

17课《古诗两首》包括两首古诗: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训练重点是:

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发学生积累古诗文的兴趣。

《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之珠》这三篇都是写景的文章,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单元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30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掌握威武、富饶、融化欣赏、葱葱茏茏等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内容,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积累。

5、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能会运用这些方法去观察,去写话。

6、学会运用宽带网进行资料的搜集。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阅读导语让学生了解本组课文是关于什么的文章,可趁机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祖国美丽风光的名句、图片、文章、旅游照片、谚语等,让学生行动起来,融入到感受祖国的迷人景色的行动中。

2、处理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课前自学生字、新词。

课上小组学习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①、小组讨论难记的生字词,如本单元的“威武”、“融化”这几个词,学生写时很容易出错,可重点识记。

②谈一谈怎样识记,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③从课文中找出比较难理解的词语(老师可直接提供)讨论含义。

如本单元中的蠕动、淙淙地流着等词语。

听写,并当堂改错。

3、《古诗两首》的教学可一课时。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

“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

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

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

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

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时:

①、提出要求阅读:

读准字音、巩固生字,诵读古诗。

②、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③抓重点理解诗意,感悟情感:

《望天门山》这首诗,“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学生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

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必须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④、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

可以结合看课件、边读边想象等手段,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诵读,还要注意必须指导学生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⑤、诵读比赛,评选读书大王。

⑥、处理课后的第二题,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可以想象画面,也可亲自画一画。

⑦、选做题:

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相信学生在课下已经搜集不少,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4、三篇写景的文章,可重点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

主要进行段的训练和语言的训练。

①、69页下面泡泡里有一句话“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

”结合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中心句,进而了解中心词“富饶”,与题目联系起来,也就是题眼是“富饶”,从四个方面或详或略,或明或隐地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

文中的处处写风景的优美和物产的丰富,风景优美的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富饶”无关,其实,作者除了直接写出风景的美,还在用赞美的语言描写丰富的物产。

在对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海里的鱼类,海滩上的贝壳、海龟,岛上的海鸟的描写中,随时可见,无处不有美的表述。

“美中有富”“富中有美”。

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另一个写作特点:

首尾呼应。

②、课后第二题讨论“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这是第二到六自然段描述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理解关键词句,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几句话是围绕什么写的。

如:

第四自然段介绍海底的鱼,先综述鱼“成群结队”,突出鱼多,再分别叙述各种鱼的样子,最后综述“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教师可帮助学生抓住各部分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如何把习作写具体,提高写作能力。

如: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夸张):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比喻)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

把概括性句子写具体:

“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贝壳”是概括性的一句话,如果把它当作总述句,随后从贝壳的颜色、形状、姿态等方面加以分述,句子就具体了。

句式的灵活使用:

描写鱼时用到的“有的……有的……有的……”用词的准确、形象:

如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

这些都包含深厚的情感,渗透出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

关联词语的恰当运用:

第二自然段因为……所以……的使用等

下面是对这一部分怎样设计的例子,我们可以有所借鉴:

(1)第2自然段默读,思考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怎么样?

作者通过“深蓝、淡青、绿、淡绿、杏黄”等颜色的词语把西沙群岛海水的色彩描写的十分具体。

颜色的多正好可以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叫做“种种色彩”。

同学们抓住这段的主要词语“海水”、“种种色彩”就可以总结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为“西沙群岛的海水显出种种色彩”。

这一段我们先找出主要的词语理解,然后将意思归纳起来就是这段的主要内容了,这种方法就是抓住词句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法。

(2)第3自然段默读,思考这段都写了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现在让我们学习用第2自然段的方法来找一找有关的词句。

“珊瑚各式各样、海参到处都是、大龙虾样子威武、以及各种各样数不清的鱼。

”要想概括这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应用什么方法?

我们可以用串连词句的方法,要把每一句话中最主要的词句画下来,整理成句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了。

可以归纳为“海底有美丽的珊瑚,威武的大龙虾,还有很多海参和各式各样数不清的鱼。

请同学们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理解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这一段还有两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

”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海底的珊瑚不仅十分美丽,而且姿态万千,除了文中描写的像花朵、像鹿角以外,你还能想象出像什么吗?

同学们可以查找有关的课外资料,看一看珊瑚的图片和录像。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里的“一半”并不是二分之一的意思,而是告诉我们西沙群岛里的鱼十分的多,多得像海水一样到处都可以见到鱼。

(3)第4自然段默读了解意思

要想概括段的主要内容,应画出哪些词语呢?

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

我们还用抓住字词句来理解的方法概括一下这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和有趣的海龟。

(4)第5自然段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用那种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呢?

请说明理由。

(第一句话,重点句。

)这一段主要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

从“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厚厚的鸟粪”等词句都可以看出鸟的多。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中四大群岛之一,那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建议同学们在课前查找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以便帮助理解课文。

这里可以练习把句子补充具体或完成一段具体的话的练习。

主要学习用补充的方法说明主要意思。

要想补充具体,应掌握四条:

(1)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

如“教室里很安静”主要意思指安静。

(2)围绕主要意思展开联想,补充具体。

例如“教室里很安静”,

(3)联想安静的情景,从而补充了“连同学们均匀的呼吸声都能听见”等。

(4)补充具体要鼓励求异,不必强求一致。

让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如:

外面的雨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的庙会办得真热闹,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草的生命力十分顽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指导感情朗读:

你最喜欢西沙群岛的什么?

能读出喜爱的感情吗?

④、在朗读、观察、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再联系课后的第三题,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再让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摘抄了哪些词句,好在哪?

⑤、背诵选做题中的四句谚语,并交流自己搜集的谚语。

⑥、课后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科普读物,因为我们离海太远了,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多。

其余的两篇写景文章,可抓重点感悟:

《美丽的小兴安岭》:

你喜欢四个季节中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谈谈你的理由。

你最喜欢哪句话?

为什么?

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介绍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景色的段落,仔细阅读,体会作者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这篇课文,画面感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

教材在文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说:

“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目的在于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表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

在对课文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一说或者画一画自己想象到的景色。

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施教学方法的多重组合,将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活动。

比如,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成为一个旅游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到小兴安岭去游览;比如,开办旅游公司,要想办法做好小兴安岭的宣传、广告工作;在品读中,还可以模拟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姿势,如,俯下身子喝水、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水中倒影的小鹿,用舌头舔自己脚掌的黑熊。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理解课文的内容。

课文用准确的词句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十分形象、生动。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来,反复朗读、体会。

(如,“抽出”新的枝条、“涨满”了春水、“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比喻句恰当运用的好处,(如,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箭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理解体会后,让学生摘抄课文中用得生动贴切的词语,或自己喜欢的词句。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背诵方式和段落练习背诵,可以想象情景背诵,可以抓住段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背诵,还可以看着插图背诵。

你喜欢四个季节中哪个季节的小兴安岭,谈谈你的理由。

它要求学生在获得小兴安岭景色的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对四季的景色进行比较。

这带有个人主观色彩,需要学生分析和思考。

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谈,说出自己的理由。

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一段话。

《“东方之珠”》你了解香港吗?

课文从那些方面介绍“东方之珠”香港的?

如果你去香港,你最喜欢去什么地方?

为什么?

在学习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如,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现在。

学习时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教师要更加放手,引导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的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这篇课文层次清楚,在理解上不会有什么难度。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交流。

这一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

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俱全、大饱口福、旅游胜地、举世闻名、夜幕降临、奔流不息、光彩夺目、五洲四海、璀璨无比……可通过查字(词)典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教师可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总之,在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中,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积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习作与宽带网可结合进行,从本组学习开始就提出要求,请打算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的同学和打算借扫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的同学做好准备。

课前可以先了解学生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情况进行分组,做好交际前的准备,如:

导游组、解说员组等,模拟现实当导游或根据图片等资料当解说员。

同时还要注意小组合作中的分工。

活动小组要评出“最佳导游”“最佳解说员”或“最佳游客”还可设搜集资料最多的“小博士奖”、最爱提问的“小问号奖”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学生就会有话可说。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自由选择。

可以将习作和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口语交际作为习作前的交流或者把习作作为口语交际前的准备。

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向学生作些习作方面的提示。

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

展开想象,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具体。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写好后,让学生读一读,改一改。

“我的发现”(一词多义这部分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发现:

有些词有多个义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语义是不同的,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和“读读背背”(积累描写祖国美丽风光的诗句)、“读读记记”(aabb、又……又……、不……不……这几种类型的词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读中观察发现词语中的奥秘并进行词语积累和识字练习。

老师可适当补充,或让学生补充同类的词句。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词语或句子。

四、教学方法探析:

 1、本组课文的学习,要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和图片的同时,感受到祖国各处风光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对祖国山河有个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

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两岸青山相对出”、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葱葱茏茏的树木”、把“利箭一样的阳光”、把“夜幕下的香港”、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千奇百怪的贝壳”,、“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

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和富饶。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强化文章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中的“意味”。

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

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配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

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引领着学生们去欣赏,去朗诵,去体会,去感悟,不以乏味的说教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口去读,用自己的脑去想,给了学生自由感受的空间。

同时,还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起来。

这样才更有利于对知识的领悟,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宽带网”要重视。

“宽带网”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课内外的联系。

语文园地五介绍了祖国大江南北有代表性的风景和物产后,让学生搜集更多反映祖国风光和物产的资料,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这样的安排,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课内外的沟通。

宽带网有“资料补充”和“拓展活动”两个方面的功能。

从教学的角度看,“资料补充”部分只需学生读一读就可以了,“拓展活动”部分则体现了一定的弹性,可以先布置搜集资料,再交流搜集所得。

因“宽带网”的内容与单元的专题相关,所以资料的搜集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先行提出。

如,“搜集更多反映祖国风光和物产的资料,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就可以结合《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学习进行布置,在单元末的“宽带网”教学时主要是进行资料的交流。

也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根据教材中提示的活动内容,深入开展一些搜集资料、课外阅读、交流展示的活动。

我们要重视这个展示的过程,它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课内外语文学习成果的舞台,又是一种提倡和引导,激励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材中的内容只是例子,教师应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展示相应的内容。

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快乐。

第六单元

一、内容介绍: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有《寓言两则》,有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的《陶罐和铁罐》;有记叙外国的小朋友小时候埋下木匣,五年后挖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各有不同的《想别人没想到的》。

这4篇课文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寓言两则》的训练重点:

理解亡羊补牢、南辕北辙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并积累,了解寓言故事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科利亚的木匣》训练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科利亚思考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陶罐和铁罐》的训练重点:

通过对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描写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

体会陶罐和铁罐的语气和感情色彩进行朗读的训练,并积累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和句子,如:

奚落、轻蔑、恼怒、谦虚、傲慢、羞耻、懦弱等。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可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单元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38个生字(课文中29个,语文园地9个)、会写36个生字,正确读写谦虚、恼怒、和睦相处等新词。

2、继续培养默读的习惯,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4、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6、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模式

在第六单元教学时,先可以单元前的引言为切入点:

小朋友,我们的生活是七彩的画,但并不都是鲜艳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灰暗色,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呢?

怎样让灰暗变得鲜艳?

下面的这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怎样解决问题。

不信请翻开第六单元,多读读,多想想,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看问题,想问题的。

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翻阅单元内容,说说在这些课文中发现了什么?

以整体感知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大意,知道这些课文都是围绕“思想方法”这个主题讲述的。

然后用投影仪逐一出示课文插图,如果出现和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大声说出课文的题目,以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读物中收集与本组主题相关的信息。

这样,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收集、处理信息;另一方面在部分教学时,可以把学生收集到语文的课程资源引进到课堂上来,学生的体验也就会更深刻。

在按课文编排顺序进行部分的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第六单元中《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语言较生动,可采用精读的方式进行重点指导;而《科利亚的木匣》、《寓言两则》、《想别人没想到的》,则可采用泛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①、《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建议:

《陶罐和铁罐》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