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5532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docx

李白的月亮高三作文

李白的月亮

  夜来了,月亮还没露面。

我怅然若失,临窗伏案拜读李白,追寻明媚的月光……

  诗仙李白(生于公元七零一年,卒于公元七六二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之一,他超过了许多富有江山的帝王,超过了许多功绩彪炳的将相,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达到了名扬四海的地步。

诗圣杜甫曾经有诗赞孔明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

”(《咏怀古迹五首》)藉此,我克隆一句——李白如月垂宇宙。

  检阅李白的诗歌,我发觉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

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诗歌,可谓包罗万象,内容很广,然而就连他写妻子儿女以及他所陶醉的名山大川的诗,也不过几十首,这些诗和李白写月亮简直不可比拟。

他以无限的深情,向往着月亮、讴歌着月亮,特别是在晚年,这种爱更进一步地深化。

一生之中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路难行》)。

遭白眼、受委屈,人世间竟是如此不愉快,那么什么地方最纯洁高尚呢?

月亮,只有月亮了,似乎只有月亮,才能使他得到解脱,以后人们传说他去捉月亮决非偶然,不正是他追求理想去了吗?

  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七零一年),主要活动于玄肃两朝。

玄宗前期,即开元年间,由于开国百年统治者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安定社会,因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史称“开元盛世”。

但是“开元盛世”的背景后面仍然滋生着种种矛盾,所以到了玄宗后期,即天宝年间,社会的腐朽与日俱增,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唐王朝的黄金时代转瞬即去。

李白正处于这样一个盛衰更替的历史时期。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风流倜傥,豪放不羁,爱好剑术,崇尚游侠,二十五岁前便饱览了家乡蜀中的名山大川,二十六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写了一首有名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二十八字,却为峨眉山月留下一幅极为珍贵的艺术写照:

挂在峨眉山上的半轮明月,倒影在平羌江中。

夜深人静之际,李白启程远行,送行的即已归去,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眷恋之情不能自己。

他在这首小诗中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但是不露痕迹,不厌其重,反而显得天然浑成,随分自佳,含情缥缈,因而“古今目为绝唱”(王世懋《共圃撷余》)

  李白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常以管子、晏子、孔明、谢安等古代政治家自况,因而始终不愿通过科举入仕,但是一生都在渴望“由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巚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李白出蜀漫游了十六年。

在这期间,他为创造条件,实现宏大抱负,辗转各地,用各种方式同各种人交往,他曾为经济所困厄,曾遭到一些地方官吏迫害,曾受到腐儒的讪笑,有时他也感到苦闷和彷徨,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挫伤他的政治热情。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

  ,唐玄宗为炫耀他的“开元盛世”,诏令荐举文辞秀逸之士。

其时,李白正和道士吴筠隐居于浙江的曹娥江上游的剡中。

吴筠首先受到玄宗的征召,由于他的直接推荐,更由于贺知章的间接支持,加之李白早已名动京师,因而唐玄宗也派人召李白入京。

但是,当时的唐玄宗已由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变成了骄奢淫逸的享乐天子。

唐玄宗赏识李白的绝世才华,召其进京,只是想利用李白的诗章,歌颂升平,增加宫廷生活的乐趣。

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前往长安前,曾洋洋自得地说: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到了长安,著名诗人贺知章一见李白就说:

“此天上谪仙人也。

”(《旧唐书·李白传》)踌躇满志的李白,误以为前程灿烂的政治生涯拉开了帷幕,从此可以大展身手,实现他的抱负。

然而,现实与他的理想相差甚远,他只是供奉翰林,隔三差五为唐玄宗献上华美词章。

君主高兴时,亲自为他调羹,以示宠爱。

宠爱不是敬重,李白不过是唐玄宗的高级玩物。

看出自己在君主眼中真正的地位后,李白很是痛苦了一阵子。

然而,他没把这痛苦放在脸上,而是化入了酒中。

虽“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可除了酒,别无其他消愁的法子。

他和贺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常在一起,把酒喝得烂醉,人称“酒八仙人”。

酒喝得多了,原本很狂的李白,现出了更放荡的狂态。

他是自视甚高之人,从来就看不起那些权贵,此时胸中有气,索性将权贵当成了他玩弄的对象。

他借着醉意,斜卧在殿堂上,吆喝着高力士为他脱靴。

高力士为报复,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奉诏而作的《清平调》中“借向汉家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句将她与赵飞燕相比。

由是,杨贵妃使出了她的手段,阻止唐玄宗给李白实职。

李白的狂态,不止是得罪了高力士一人,而是得罪了一大批权贵。

权贵大都一致讨厌李白,联手把他逼在清客的位置上不得动弹。

  李白在京师长安仅被闲置于翰林院,非常不满现状,曾写《古朗月行》,隐而喻之。

诗云: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小时不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神仙所居的瑶台里的镜子飞到天上。

传说月亮升起的时候,首先看到月中仙人的两只脚,当看到月中桂树时,才发现月亮有多圆呵!

月宫的白兔捣药是给谁吃的?

接下来便染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了。

以蟾蜍蚀影,阴精沦惑为喻,对玄宗的荒淫享乐与杨国忠等谗谄蔽明,表示了忧怨和沉痛。

  由于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抱着“不屈已,不干人”的态度去“平交诸侯”,所以屡遭奸佞谗毁,“帝用疏之”(李阳冰《草堂集序》)。

为此,李白闷闷不乐,时常对月自诉,借酒销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一)

  这是诗仙在月下的独白。

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却依然旷达。

于是,他请出无情的明月和无形的影子作证。

既歌且舞,醒而后醉,聚又复散,写活了明月,写活了影子,也写出了自己。

  李白成名在诗,然他的壮志不在文坛,而在政坛。

他作诗,竭尽心力作诗,将诗作得登峰造极,却不想以诗人身份终老此生。

他有浓重得化不开的政治情结,有强烈的政治抱负,一生不能释怀。

如同当时所有诗人一样,仅把诗作为敲门砖,以敲朝廷的政治大门。

李白见做不上官,实现不了抱负,再也不愿呆在朝廷受那窝囊气,由是弃了许多文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的翰林待诏之位。

  天宝三年(公元七四三年),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离开长安,漫游四方。

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丰富的经历,宽阔的眼界,使他酿出了更神奇、更瑰丽、更豪迈的诗篇。

看似闲云野鹤的李白,作诗虽取得了四海仰望的成就,然这仅是他在借抒胸臆。

他决然没有出世的念头,也没放弃与生俱来的抱负,一直在寻找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西奔巴蜀的途中,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使。

此时唐肃宗已在灵武即位,要求李璘率所部向他靠拢,共同抗叛。

然李璘却为自己设计了一张蓝图:

克广陵(今江苏扬州),取金陵(今江苏南京),割据半壁江山。

李白不知李璘的真实意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毛遂自荐,成了李璘的幕僚。

他想抓住这个风云动荡的机会,靠着李璘而建功立业。

然而,他这一宝押错了,李璘并非具有领袖素质的皇子,不出两个月,就遭到兵败被杀的下场。

李璘败后,其性质被定为唐廷的叛逆,作为幕僚的李白,被唐肃宗判了死刑。

幸得郭子仪的解救,李白才改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

  ,中途遇赦,归至江夏(今湖北武昌),恰逢峨眉山下来的蜀僧去长安,李白追忆峨眉山月,感慨万分,写下了《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可以说,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

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

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

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

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

  尽管李白遇赦,但是已被永远拒绝于政治之外。

人在旅途,李白难免望月思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从床前到天上,从月光到秋霜,距离不可谓不远,想象的桥梁就在这一瞬间架起来了;从举头到低头,从望月到思乡,就在一俯仰之间完成了。

神思飞越千里之外,天涯足迹,人世的沧桑,一一浮出脑海。

有一个声音在心头一遍遍呼唤:

故乡,故乡。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已愈花甲的李白流寓当涂,尽管身体和精神状况均已不如从前了,但仍放情纵饮,

  旷达豪侠之气溢于言表: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龙山饮》)

  李白的一生,是浪漫的一生,富于诗意的一生;是流离失意的一生,却又是曲折离奇的一生。

李白一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写月亮,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之下,月亮的名称也不尽相同。

他把月亮自如地安排在诗中,并给月亮起了几十种好听的恰如其分的名字,这是李白写月亮的特点之二,比如从形象色彩上写的:

有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弯月、半月、薄月、清月等。

如和自然景物结合起来写的:

有山月、海月、云月、风月、花月、沙月、青天月、湖月、星月、水月、松月、天月、冰月、石上月、云外月等。

如为了对历史的追忆,表明时间的:

有汉月、晓月、寒月、古时月等。

李白一生漫游过许多地方,虽然各种景物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最令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月亮。

在他看来,每个地方风景、人情不同,月亮也随之不同,所以出现了:

天门月、金陵月、秦地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五溪月、海上月、洲前月、江月、瑶台月、秦楼月、峨眉月、沦岛月、淮月、楚关月、秋浦月、西江月、边城月、碧山月、后湖月等等。

此外,还有像孤月、新月、浮月、好月、高月、归月、禅月、席月、万里月……。

光是“明月”在李白的诗中,就使用过四十五次之多,在从古至今的诗人中,有谁作品中曾出现了如此之多的月亮,有谁能挖空心思赠与月亮如此绚丽多彩的芳名,不说后无来者,但肯定前无古人。

总而言之,李白对月亮始终有着诚挚的向往和追求。

因为月亮是纯洁高雅的象征,合于诗仙光明磊落的心地,于是,李白望月、思月、呼月、邀月、问月、醉月、赏月、弄月、梦月,甚至“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哗及贾至游洞庭》)。

我们由此可见李白对明月之喜爱,也因此悟出诗仙之子“明月奴”之命名缘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于是,李白乘上一叶轻舟,把酒问月,浪游采石江中,“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夜,已深了;

  人,已醉了;

  歌,已终了;

  泪,已尽了;

  李白的生命也到最后一刻了。

  此时,皓月当空,映在水波不兴的江中,好象一轮白玉盘;清风徐来,“永影弄月色”(《金陵江上遇蓬隐者》),又散作万点银光。

多么美丽!

多少光明!

多么诱人!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李白醉倚在船舷上伸出了双手,向着一片银色的光辉扑去……于是,他化成了皎皎的明月,永远照耀着在中华大地上。

  笔记此至,我仰望夜空。

月轮已到中天,遍洒着清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我感觉着造化的玄妙,心灵追随着那静静燃烧的光明的火球栖止半空,没有思想,只有一缕无由的感伤……

  柳永的秋天

  又是一个秋天。

可能是潜流在血脉中那份古意吧,我喜欢“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柳永《玉蝴蝶》),然后阅读柳永……

  在北宋著名词人中,柳永的官位是最低的一个。

但他却以毕生精力从事填词,称得上是北宋第一作词“专业户”。

众所同知,词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词在北宋的地位远远不如诗,是一种尚未被普遍承认为“正统”的文学。

就连欧阳修、苏东坡、晏殊等文学家都不把词收入代表自己成就和水平的文集,只是为了不至散失才集外单行刊刻。

出身官宦儒家的柳永,就其学问和修养来说,写诗大概不会是件难事,但他把全部才情倾注在词的创作与革新上。

这可能是由于诗庄词媚,柳永迷恋“偎红依翠”的生活,情感自然需要宣泄,而词这种文学形式就像当今流行的通俗歌曲适合吟风弄月,抒情示爱,加上仕途失意,促使柳永对功名富贵以及一切“正统”采取某种轻蔑的狂傲态度。

  柳词当时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水,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语》)。

仁宗皇帝开始也很喜欢柳词,每逢宴饮都要侍从再三歌唱。

后来,柳永去考进士未中,就作了一首《鹤冲天》,控诉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

既然不能中进士,得功名,他索性改变人生取向,认为做个“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于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不过是柳永牢骚太甚,一时忍耐不了,说说气话而已。

但是,这个“鹤”真是“冲天”—一仁宗皇帝听了那首《鹤冲天》后十分生气,从此不再允许宫廷歌唱柳词。

当柳永再次赴考时,考官已准备录取,但是仁宗皇帝在放榜前特意把他的名字删去,说道: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这样,柳永便又落第了。

  中国文人在怀才不遇时往往表现出对世俗功名鄙弃的高姿态。

本是为所弃,偏说有意弃世,气魄虽大,却难免有些矫情。

面对科举悬示的一个既远又近的诱惑,柳永根本没有放弃那个显然是被放大的了机会,终于在四十七岁那年改真名“三变”为“永”才得进士,勉强进入仕途,但是此后却长期任地方初等宦职,蹉跎十年,恰逢那年秋天出现寿星(寿星即南极星,又称老人星),柳永认为时机正好,便欣然作词呈上仁宗皇帝: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雾。

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

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

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机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

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

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

太夜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这首词写的是:

在月明风清的秋夜,皇宫一片静寂,这时老人星出现了,在这歌舞升平之际,正是祥瑞征兆。

这首词充满对仁宗皇帝的吹捧,洋溢着一派歌功颂德的情调。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是成功之作。

然而,仁宗皇帝刚读了开头一个“渐”字,就老大不快了,认为这个字不大吉利。

当读至“此际宸游,凤辇何处”时,他毛了,因为这是他的忌讳,他曾在一副挽词中用过这句话,可天真的柳永哪里知道呢?

而当看到“太夜波翻”时,他火了:

为什么要用“波翻”?

怎么不用“波澄”?

一气之下,仁宗皇帝掷之于地,如同秋风扫落叶!

  柳永莫名其妙。

因为按照北宋规定,柳永当了十年的地方官,该改任京官了。

于是,他就跑到宰相晏殊那里探问究竟。

值得一提的是,晏殊曾经亲手引荐了范仲淹、韩琦、富弼、孔道辅等一批精英,集一时人才之盛,台阁为之生辉。

但是晏殊没有垂青柳永,却以轻蔑的口吻垂询:

“你最近写词了吗?

”柳永实话实说:

“写词有什么不好,你不也常写词吗?

”晏殊听见柳永如此辩驳,也就毫不客气了:

“我虽写词,但我没写‘彩线慵拈伴伊坐’(柳永《定风波》)这样的艳词!

”柳永见此,只好讪讪而去。

  可以想象,既有仁宗皇帝批示在前,即便柳永夹着尾巴重新做人,晏殊也是无能为力。

何况,晏殊身为宰相,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他认为柳词艳俗,当然也就讥笑柳永了。

  后来,柳永听说有着布衣之交的杭州知州孙何可能要任宰相,立即趋炎附势,苦于孙府门禁甚严,几次求见,都被门卫挡在门外。

后来得悉孙何常邀歌妓到府上佐欢助兴,于是投其所好,写了一首《望海潮》,去求红粉知已楚楚:

“我很想拜访知州,可惜没有门路,如果你参加孙府的宴会,就请你唱这首词;如果他问这词是谁写的,你就说我作的。

”果然不久,孙何在中秋月举行宴会邀请楚楚唱歌,楚楚也就唱了这首《望海潮》: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

  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

  拥高牙,乘醒听箫鼓,吟堂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描述了西湖的秋色、钱塘的壮观和杭州的繁华,意境很美。

此外,还写了孙何千骑跟随游湖的逸兴。

这首词经过楚楚婉转一唱,果然引起了孙何的兴趣。

孙何当即召唤柳永入府共度良宵。

据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曾经引发金南下攻宋。

此话当然荒唐,怎能把金军侵略的罪名加到柳永的头上呢!

不过,我们由此可见“东南形胜”传播之大,影响之大,如此大作,只是为了讨好孙何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好在还有歌妓争相传唱,想来也不至于被埋没。

  面对上述柳永的秋天,我们已经不难看出,填词只是他邀宠求赏的手段而已。

尽管他的吟咏大都有感而发,但是脱离了文学的本体。

他的人生感触不显现攀援政治的印痕。

诚如叶梦得所言:

“(柳)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已累……面终不能救。

择术不可不慎。

”(《避暑录语》)

  可以说,柳永是不正经的,也许一正经就影响才化的发挥。

由于仕途失意,柳永终生漂泊,饱尝了游宦羁旅的凄凉风味,但他依然风流倜傥地在秦楼楚馆“浅斟低唱”。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貌似潇洒,却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和苦涩。

晚年,柳永终于灰心丧气地骑马回到京都长安,面对秋风夕阳,自然慨叹: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夭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这首《少年游》词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调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首词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又消逝了那一份痴迷眷恋的情感,这里所弥漫的只是一生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

这首词前半阕从景象写起,悲慨尽在言外,后半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落拓无成作结。

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

  柳词“工于羁旅行役”(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善于捕捉秋景来点染离别意。

譬如《雨霖铃》,单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便成了千古名句。

他把“自古伤别离”的“多情”和冷落景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又表达了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极具匠心。

譬如《八声甘州》。

写秋日行旅漂泊,思念亲人,欲见不得的愁苦,特别苍凉豪迈。

就连平素不大喜欢柳词的苏东坡读后都说:

“人皆言柳耆卿(柳永字)词俗,然如‘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

”(杨洪《古今词话》)确有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气概。

譬如《玉蝴蝶》也写离情,

  可抵江淹《别赋》,令人增《蒹葭》怀友之思。

此外,还有《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倾杯》(“鹜落霜洲”)、《竹马子》(“登孤垒荒凉”)、《卜算子》(“江枫渐老”)、《诉衷情近》(“雨晴气爽”)等词都是组织秋景作为抒情的衬托,几乎篇篇离不开离愁别恨,实际上词人思想的深处并不那么单纯,无论怀念故乡、故人、佳人或佳期的时候,都深深地织进他的身世之感,流露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无论怎么说,柳词大都是在社会的压抑和自我的矛盾中怅惘失落的产物。

柳永的秋天是一种复杂的心灵意象,足以反映柳永的情感历程。

柳永自己悲剧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也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